一种填埋场区临时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0839发布日期:2022-11-15 18:4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填埋场区临时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道路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填埋场区临时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填埋场防渗结构上修建临时道路,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防渗结构上采用大块片石铺底,顶部铺设一层碎石作为临时道路结构。这种临时道路结构施工方便,但在片石填筑碾压过程中,由于片石容易断裂并产生不规则菱角,极易将防渗膜刺穿,造成防渗结构破坏,会导致工业固废中的渗滤液存在极大的泄漏风险及环境污染隐患,且该材料在某些地区不易获得,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是直接在防渗结构上铺设钢板模块。这种临时道路结构施工方便,但由于填埋物不平整,铺设钢板模块后,车辆行驶较为困难且容易打滑,易引发失控等现象。同时,底部填埋物承载力低且不均衡,长时间承受车辆反复碾压产生的动荷载,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由刚性材料组成的钢板模块容易将防渗结构或雨污分流膜压坏,造成堆体内填埋气、渗滤液泄漏,影响堆体整体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及环境污染隐患。另外,使用钢板模块材料的成本非常高,对业主或运营单位增加不少成本开支,使其应用受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埋场区临时道路结构,用于解决车辆在临时道板上打滑失控等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填埋场区临时道路结构,由下往上依次铺设有底基层、垫层、路基和道板,道板上设有用于加强与路基贴合度的贴合组件。
6.当填埋物不平整,临时道板与填埋物接触时会出现倾斜的情况,因此车辆在道板会因倾斜导致惯性的下滑,且填埋物的不平整使得与临时道板产生一定的空隙,当一个车轮偏离道板后,驱动车轮回到初始位置,由于出现的空隙,使得此时的车轮会受到道板的限位,带来一定的阻力。
7.本实用新型通过贴合组件提高道板与路基之间的贴合度,避免车辆在临时道板上打滑失控等问题。
8.进一步地,贴合组件包括道板下表面开设的若干个横向通槽,道板底部还开设有若干个竖向通槽,每个横向通槽与每个竖向通槽垂直连通,道板在受到车轮的挤压时,部分不平整的填埋物通过挤压会进入通槽内,使得路基中的填埋物与道板贴合,使得填埋物对临时道板造成倾斜的程度大大降低,且通槽内的填埋物增加了道板与路基之间的摩擦力。
9.进一步地,贴合组件包括道板下表面设有的若干个限位块,增大限位块与填埋物之间的摩擦力,针对较大的填埋物,限位块受到车体的挤压后可进入填埋物的缝隙之间,使得道板达到与填埋物的贴合度。
10.进一步地,道板上表面的相对两侧开设有凹槽,道板下表面开设有与凹槽相对应的限位板,临时道板在拆卸后需要运输,通过将一个道板上的限位板置于另一个道板上的凹槽内,使两个道板能够贴合接触,且具有限位的作用,相重叠的道板在运输时,通过此结构不会轻易的掉落。
11.进一步地,垫层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引水管,将填埋场内的雨水导流至积水坑,减少道路两侧汇水现象发生。
12.进一步地,道板两端分别相对设置有吊钩,便于安装吊运方便。
13.进一步地,道板包括钢筋笼,在钢筋笼内外现浇有调制好的填充物,填充物是含有建筑垃圾的水泥砂浆,临时道板由编好的钢筋笼,吊钩,通孔管放制在模板中,再将水泥、粉煤灰、建筑垃圾骨料和水混合好的填充物倒入模具中,振捣至冒泡结束并养护28天,折模后,最后将改性沥青乳液均匀喷洒在临时道板的顶部及四周直至改性沥青固化,不仅将建筑垃圾进行了循环利用,降低成本,且混凝土材质可避免将将防渗结构或雨污分流膜压坏。
14.进一步地,垫层包括粉煤灰、脱硫灰、钛石膏和赤泥工业固废拌制而成。
15.进一步地,路基层包括粉煤灰、脱硫灰、钛石膏、赤泥和钢渣按拌制而成。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由下往上依次铺设有底基层、垫层、路基和道板,道板上设有用于加强与路基贴合度的贴合组件,避免车辆在临时道板上打滑失控等问题。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贴合组件包括道板下表面开设的若干个横向通槽,道板底部还开设有若干个竖向通槽,每个横向通槽与每个竖向通槽垂直连通,道板在受到车轮的挤压时,部分不平整的填埋物通过挤压会进入通槽内,使得路基中的填埋物与道板贴合,使得填埋物对临时道板造成倾斜的程度大大降低,且通槽内的填埋物增加了道板与路基之间的摩擦力。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贴合组件包括道板下表面设有的若干个限位块,增大限位块与填埋物之间的摩擦力,针对较大的填埋物,限位块受到车体的挤压后可进入填埋物的缝隙之间,使得道板达到与填埋物的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7.1-底基层;2-垫层;3-路基;4-道板;5-横向通槽;6-限位块;7-凹槽;8-限位板;9-引水管;10-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9.实施例1:
30.如图1至图4所示,由下往上依次铺设有底基层1、垫层2、路基3和道板4,道板4上设有用于加强与路基3贴合度的贴合组件。
31.当填埋物不平整,临时道板4与填埋物接触时会出现倾斜的情况,因此车辆在道板4会因倾斜导致惯性的下滑,且填埋物的不平整使得与临时道板4产生一定的空隙,当一个车轮偏离道板4后,驱动车轮回到初始位置,由于出现的空隙,使得此时的车轮会受到道板4的限位,带来一定的阻力。
32.本实用新型通过贴合组件提高道板4与路基3之间的贴合度,避免车辆在临时道板4上打滑失控等问题。
33.贴合组件包括道板4下表面开设的若干个横向通槽5,道板4底部还开设有若干个竖向通槽,每个横向通槽5与每个竖向通槽垂直连通,道板4在受到车轮的挤压时,部分不平整的填埋物通过挤压会进入通槽内,使得路基3中的填埋物与道板4贴合,使得填埋物对临时道板4造成倾斜的程度大大降低,且通槽内的填埋物增加道板4与路基3之间的摩擦力。
34.贴合组件包括道板4下表面设有的若干个限位块6,增大限位块6与填埋物之间的摩擦力,针对较大的填埋物,限位块6受到车体的挤压后可进入填埋物的缝隙之间,使得道板4达到与填埋物的贴合度。
35.道板4上表面的相对两侧开设有凹槽7,道板4下表面开设有与凹槽7相对应的限位板8,临时道板4在拆卸后需要运输,通过将一个道板4上的限位板8置于另一个道板4上的凹槽7内,使两个道板4能够贴合接触,且具有限位的作用,相重叠的道板4在运输时,通过此结构不会轻易的掉落。
36.垫层2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引水管9,将填埋场内的雨水导流至积水坑,减少道路两侧汇水现象发生。道板4两端分别相对设置有吊钩10,便于安装吊运方便。
37.道板4包括钢筋笼,在钢筋笼内外现浇含有建筑垃圾骨料的水泥砂浆,临时道板4由编好的钢筋笼,吊钩10,通孔管放制在模板中,再通过由水泥、粉煤灰、建筑垃圾骨料,水混合而成的砂浆倒入模具中,振捣至冒泡结束并养护28天,折模后,最后将改性沥青乳液均匀喷洒在临时道板4的顶部及四周直至改性沥青固化,此实用新型不仅将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降低成本,且混凝土道板不与防渗层直接接触,可避免将将防渗结构或雨污分流膜压坏。垫层2由粉煤灰、脱硫灰、钛石膏和赤泥工业固废拌制而成。路基3由粉煤灰、脱硫灰、钛石膏、赤泥和钢渣按拌制而成。
38.本实用新型在填埋场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又充分可利用各种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还可起到保护防渗结构,引水和车辆正常行驶的临时道结构;且具有建筑垃圾和工业固废资源再利用,安装吊运方便,摩擦力大,能最大可能的保护填埋场内部的防渗结构和保障进出场内的车辆安全。
39.实施例2:
4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有另一种实施方式:
41.如图5所示,限位块6的底部为倒圆角设置,限位块6的底部接触填埋物时,减少与路基中填埋物的间隙,使填埋物与限位块6贴合更紧密。
4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