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反光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17893发布日期:2022-11-09 06:25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反光锥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光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反光锥。


背景技术:

2.反光锥,也就是交通锥,又称锥形交通路标、道路标筒、雪糕筒(中国香港通称),俗称路锥、三角锥,一般为锥形或柱形的临时道路标示,一般用于进行工程、发生事故时提醒用路人,以保证工程人员及道路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又或者于交通改道、人流和车群之分隔或汇合使用,但在其他情况下,日常的交通分隔/汇流则会使用可携带性较低的“永久性”道路标示/标识,
3.现有反光锥在夜间使用的过程中,反光效果较差,往往导致来往车辆和行人无法看清反光锥的具体位置而产生交通事故,结构十分简单,功能十分单一,且现有的反光锥放置在路面上的时候不够稳定,遇到大风等天气容易倾倒,失去反光锥应有的作用,设计实用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反光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反光锥,包括智能反光锥外壳,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的一侧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安装有摄像头、雷达、两个爆闪灯、反光方向指示块和两个警示喇叭,所述雷达设置于两个所述爆闪灯之间,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反光旗,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智能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条,所述安装条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手持块,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所述连接块顶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手持块相连。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所述安装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板,所述移动杆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板的一侧接触。
8.进一步,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端与所述安装条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手持块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卡合连接。
9.进一步,所述安装条与所述转动轴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轴承。
10.进一步,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底部的边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11.进一步,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顶部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把手。
12.进一步,所述连接块的另一侧通过多个安装螺栓与所述智能反光锥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
13.进一步,所述摄像头、雷达、两个爆闪灯和两个警示喇叭均与所述智能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反光锥,具有以下优点:
15.通过调节螺杆、吸盘、雷达和爆闪灯,将整个装置移动至需要进行放置的地点,工作人员用手拿着手持块进行转动,继而带动转动轴和调节螺杆转动,继而使得移动杆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继而带动吸盘沿着竖直方向向下移动,紧紧贴在地面上,对智能反光锥外壳的位置进行很好的固定,防止其晃动,当有车辆或者行人靠近时,摄像头和雷达会检测到车辆和行人靠近,进而通过警示喇叭发出声响对车辆和行人进行警示,且爆闪灯同时发亮,进一步提升整个装置的警示效果,提升整个装置的反光效果,使得车辆和行人可以看清智能反光锥外壳的具体位置而避免产生交通事故,结构多样化,功能得以增强,使得智能反光锥外壳放置在路面上的时候十分稳定,即是遇到大风等天气也不会倾倒,设计实用性得以提升。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反光锥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反光锥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提供的一种智能反光锥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1提供的一种智能反光锥中智能反光锥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1提供的一种智能反光锥中手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智能反光锥外壳;2、摄像头;3、雷达;4、爆闪灯;5、反光方向指示块;6、警示喇叭;7、反光旗;8、智能控制器;9、蓄电池;10、连接块;11、安装条;12、转动轴;13、手持块;14、调节螺杆;15、移动杆;16、吸盘;17、竖板;18、固定块;19、电动伸缩杆;20、限位杆;21、限位孔;22、轴承;23、万向轮;24、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反光锥,包括智能反光锥外壳1,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一侧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安装有摄像头2、雷达3、两个爆闪灯4、反光方向指示块5和两个警示喇叭6,雷达3设置于两个爆闪灯4之间,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反光旗7,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智能控制器8和蓄电池9,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连接块10,连接块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条11,安装条11顶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2,转动轴1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手持块13,转动轴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杆14,调节螺杆1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杆15,移动杆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16,连接块10顶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手持块13相连。
29.优选的,安装条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板17,移动杆15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竖板17的一侧接触,通过两个竖板17,可以限制移动杆15的移动位置,使得移动杆15得以沿着竖直方向移动。
30.优选的,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块18,固定块18的底端与安装条11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块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9,电动伸缩杆1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0,手持块13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限位孔21,限位杆20与限位孔21卡合连接,通过限位杆20,便于对手持块13的位置进行固定。
31.优选的,安装条11与转动轴12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轴承22,通过轴承22,使得转动轴12转动时更加稳定。
32.优选的,智能反光锥外壳1底部的边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3,通过万向轮23,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移动。
33.优选的,智能反光锥外壳1顶部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把手24,通过把手24,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提拉和搬运。
34.优选的,连接块10的另一侧通过多个安装螺栓与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安装螺栓,便于对连接块10进行拆装。
35.优选的,摄像头2、雷达3、两个爆闪灯4和两个警示喇叭6均与智能控制器8电性连接,智能控制器8与蓄电池9电性连接,通过智能控制器8便于对摄像头2、雷达3、爆闪灯4和警示喇叭6进行控制,通过蓄电池9对摄像头2等零部件提供电力。
3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为: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反光锥,在使用时,将整个装置移动至需要进行放置的地点,工作人员用手拿着手持块13进行转动,继而带动转动轴12和调节螺杆14转动,继而使得移动杆15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继而带动吸盘16沿着竖直方向向下移动,紧紧贴在地面上,对智能反光锥外壳1的位置进行很好的固定,防止其晃动,当有车辆或者行人靠近时,摄像头2和雷达3会检测到车辆和行人靠近,进而通过警示喇叭6发出声响对车辆和行人进行
警示,且爆闪灯4同时发亮,进一步提升整个装置的警示效果。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