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4263发布日期:2022-11-11 21:59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城市道路排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


背景技术:

2.当前,我国所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城市更加严峻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在城市面源污染当中,道路面源污染占据了40-80%。道路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道路表面通过轮胎和路面磨损、油脂渗漏、汽车尾气排放等。在降雨期间,机动车道的污染物会形成雨水径流污染。
3.在公告号为cn21597670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涉及城市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其中,这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人行道和第二人行道,第一人行道设置在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第一人行道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有多个雨水容纳模块和生态树模块,雨水容纳模块包括由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雨水池和覆盖在雨水池上的盖板。第一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交界处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与雨水容纳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将机动车道的雨水导入雨水池的开口。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通过设置在第一人行道上的雨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在雨水池的下方设置第一砾石层对雨水进行过滤,在此过程中,雨水中的污染物易堆积在雨水池的内底壁上,当雨水池经过一断时间的使用后,工作人员需对雨水池进行清理,此时,工作人员需开启盖板,操作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包括人行道主体以及设置在人行道主体侧壁上的机动车道,所述人行道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底壁上设置有用于过滤雨水的滤板,所述人行道主体的底面设置有砾石层,所述安装槽的内底壁上贯穿开设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连通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封闭安装槽的隔板,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清理滤板的清理组件。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池经过一断时间的使用后,工作人员需对滤板进行清理,此时,工作人员需启动清理组件,从而使清理组件对滤板进行清理,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无需开启隔板,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清理滤板的难度。
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共同滑动设置在两个滑槽内的清理板、固定在清理板侧壁上的刮板以及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的滑杆,所述刮板的底面与滤板的上表面紧贴,所述滑杆的底面与清理板的上表面相互固定。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对滤板进行清理时,工作人员需沿滑动槽滑动滑杆,从而使滑杆沿滑动槽滑动,在此过程中,清理板与刮板跟随滑杆运动,从而使刮板对滤板上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11.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道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安装槽相互连通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杂质的收集盒,所述收集盒朝向靠近刮板的方向开口。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板逐渐向收集盒的方向运动时,堆积在滤板商上表面的杂质跟随刮板靠近收集盒并最终在收集盒的作用下移动至收集盒内,随后,当刮板清理完成后,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拉动收集盒,即可使杂质移动至安装槽外,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3.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盒的内顶壁上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内滑动设置有安置板,所述安置板靠近刮板的侧壁与其底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
14.进一步的,所述安置板的上表面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安置槽的内顶壁上。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板逐渐靠近收集盒时,刮板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安置板在刮板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随后,当刮板与收集盒相互分离时,安置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进而减小了收集盒内的杂质移动至收集盒外的概率。
16.进一步的,所述清理板靠近收集盒的侧壁上固定有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收集盒的侧壁与清理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刮板靠近收集盒的侧壁与清理板之间的距离。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板逐渐靠近收集盒时,推杆先于刮板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安置板向上运动,进而减小了附着在刮板上的杂质与安置板相互接触的概率,进而增大了杂质移动至收集盒内的概率。
18.进一步的,所述滑杆的上表面开设有t形槽,所述t形槽的竖直部内设置有连接杆,所述t形槽的水平部内滑动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倾斜面。
19.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的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相互匹配的容纳槽。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无需使用滑杆时,工作人员需限位杆与容纳槽相互连接,即可使滑杆保持稳定,进而降低了滑杆受到外力时滑动的概率。当工作人员需使用滑杆时,工作人员需向下滑动连接杆,即可使连接杆抵紧第二倾斜面,从而使限位杆在连接杆的作用下与容纳槽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滑动滑杆即可。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2.(1)本技术中,当雨水池经过一断时间的使用后,工作人员需对滤板进行清理,此时,工作人员需启动清理组件,从而使清理组件对滤板进行清理,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无需开启隔板,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清理滤板的难度;
23.(2)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需对滤板进行清理时,工作人员需沿滑动槽滑动滑杆,从而使滑杆沿滑动槽滑动,在此过程中,清理板与刮板跟随滑杆运动,从而使刮板对滤板上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24.(3)本技术中,当刮板逐渐向收集盒的方向运动时,堆积在滤板商上表面的杂质跟随刮板靠近收集盒并最终在收集盒的作用下移动至收集盒内,随后,当刮板清理完成后,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拉动收集盒,即可使杂质移动至安装槽外,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
度。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用于凸显连通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用于凸显清理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用于凸显第一倾斜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用于凸显第二倾斜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标号说明:
31.1、人行道主体;2、机动车道;21、安装槽;22、滤板;3、砾石层;31、连通槽;32、隔板;33、滑槽;34、滑动槽;4、清理组件;41、清理板;42、刮板;43、滑杆;44、收集槽;5、收集盒;51、安置槽;6、安置板;61、第一倾斜面;7、弹簧;8、推杆;81、t形槽;9、连接杆;91、限位杆;92、限位槽;93、第二倾斜面;94、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实施例1: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请参阅图1-5,包括人行道主体1、机动车道2、滤板22、砾石层3、隔板32、清理组件4、收集盒5、安置板6、弹簧7、推杆8、连接杆9以及限位杆91。人行道主体1设置在土地上方,用于通过行人。机动车道2设置在土地上方,用于通过机动车,且人行道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21。滤板2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滤板22设置在安装槽21的内底壁上,用于过滤雨水。砾石层3设置在人行道主体1的底面,用于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且安装槽21的内底壁上贯穿开设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连通槽31。
36.安装槽21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33,隔板32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滑动槽34,清理组件4设置在安装槽21内,用于清理滤板22,清理组件4包括清理板41、刮板42以及滑杆43。清理板4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清理板41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滑槽33内。刮板4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刮板42固定在清理板41的侧壁上,且刮板42的底面与滤板22的上表面紧贴。滑杆43为长方形杆状结构,滑杆43滑动设置在滑动槽34内,且滑杆43的底面与清理板41的上表面相互固定。
37.当工作人员需对滤板22进行清理时,工作人员需沿滑动槽34滑动滑杆43,从而使滑杆43沿滑动槽34滑动,在此过程中,清理板41与刮板42跟随滑杆43运动,从而使刮板42对滤板22上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38.人行道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安装槽21相互连通的收集槽44,收集盒5为一侧开口的长方体形结构,收集盒5设置在收集槽44内,用于收集杂质,且收集盒5朝向靠近刮板42
的方向开口。
39.当刮板42逐渐向收集盒5的方向运动时,堆积在滤板22商上表面的杂质跟随刮板42靠近收集盒5并最终在收集盒5的作用下移动至收集盒5内,随后,当刮板42清理完成后,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拉动收集盒5,即可使杂质移动至安装槽21外,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0.收集盒5的内顶壁上开设有安置槽51,安置板6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安置板6滑动设置在安置槽51内,且安置板6靠近刮板42的侧壁与其底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61。弹簧7的一端固定在安置板6的上表面,弹簧7的另一端固定在安置槽51的内顶壁上。
41.当刮板42逐渐靠近收集盒5时,刮板42抵紧第一倾斜面61,从而使安置板6在刮板42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随后,当刮板42与收集盒5相互分离时,安置板6在弹簧7的作用下复位,进而减小了收集盒5内的杂质移动至收集盒5外的概率。
42.推杆8为长方形杆状结构,推杆8固定在清理板41靠近收集盒5的侧壁上,且推杆8靠近收集盒5的侧壁与清理板41之间的距离大于刮板42靠近收集盒5的侧壁与清理板41之间的距离。当刮板42逐渐靠近收集盒5时,推杆8先于刮板42抵紧第一倾斜面61,从而使安置板6向上运动,进而减小了附着在刮板42上的杂质与安置板6相互接触的概率,进而增大了杂质移动至收集盒5内的概率。
43.滑杆43的上表面开设有t形槽81,连接杆9为长方形杆状结构,连接杆9设置在t形槽81的竖直部内。限位杆9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限位杆91滑动设置在t形槽81的水平部内,限位杆9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92,所述限位槽9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倾斜面93,且滑动槽34的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91相互匹配的容纳槽94。
44.当工作人员无需使用滑杆43时,工作人员需限位杆91与容纳槽94相互连接,即可使滑杆43保持稳定,进而降低了滑杆43受到外力时滑动的概率。当工作人员需使用滑杆43时,工作人员需向下滑动连接杆9,即可使连接杆9抵紧第二倾斜面93,从而使限位杆91在连接杆9的作用下与容纳槽94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滑动滑杆43即可。
4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雨水池经过一断时间的使用后,工作人员需对滤板22进行清理,此时,工作人员需启动清理组件4,从而使清理组件4对滤板22进行清理,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无需开启隔板32,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清理滤板22的难度。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