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42733发布日期:2023-05-25 01:0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雨水收集鼓励采用明渠而不采用箱涵,而城区因为用地紧张,许多明渠均采用垂直驳岸墙结构,实施时因周边建(构)筑物较多,大开挖做挡土墙结构对现有环境影响较大,故越来越多的明渠驳岸采用排桩挡土墙作为垂直驳岸墙,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接入明渠的管道出水口需要穿越排桩挡土墙,传统的一字式出水口,八字式出水口均不适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结构,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管径或箱涵出水口,因桩基之间留有间距,桩基通过桩顶冠梁形成挡土的整体结构,出水口处缺失桩体对整体性造成了破坏,需要采取措施对桩体进行加强,减小出水口对排桩挡土墙造成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一是解决排桩挡土墙出水口处桩体部分缺失的问题,二是降低管道出水口处水流流速从而减小水流对渠道的冲刷,三是可利用消能井实现管道的清淤和沉沙功能。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包括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出水口结构本体、消能井、接入所述消能井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以及渠底护砌结构,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两侧之间,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所述排桩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所述消能井设置在所述排桩结构的临土侧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及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临水侧,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位于渠道内,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的标高与渠底标高相等。

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之间设置出水口结构本体,这样可以减小出水口对排桩结构本体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消能井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使得出水口的水流漫流至渠道内,在渠道内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防止出水口水流冲刷渠底,保证了边坡稳定。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包括多根排桩桩体、两个桩顶冠梁和两个桩顶冠梁栏杆,多根所述排桩桩体并排设置并分成两段,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两段所述排桩桩体之间,两个所述桩顶冠梁分别设置在对应段的所述排桩桩体的上端,所述桩顶冠梁栏杆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桩顶冠梁上并靠近临水侧。

6、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排桩桩体顶端设置桩顶冠梁,这样可以对所述排桩结构本体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7、进一步: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包括多根出水口排桩桩体、出水口桩顶冠梁、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位于两侧闸墩之间的顶连接板、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临水侧的封堵墙及设置在所述封堵墙上的顶栏杆;多根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并排设置在两段所述排桩桩体之间并形成所述排桩结构,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的上端,且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两侧闸墩之间的顶连接板以及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上临水侧的封堵墙共同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所述临水侧封堵墙的中部开设用于泄水的洞口,两侧的所述闸墩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8、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出水口排桩桩顶冠梁可以减小所述排桩结构本体上由于穿越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造成的结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的高度低于所述旁侧排桩桩体的高度,这样可以在其上部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可以方便对所述泄水通道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整个出水口结构本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顶栏杆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9、进一步:所述泄水通道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设置在出水口桩顶冠梁上并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之间临水侧的封堵墙以及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顶端的闸墩连接板,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桩顶冠梁上两侧的闸墩和临水侧的封堵墙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两侧所述的闸墩上临水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10、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出水口桩顶冠梁、闸墩和封堵墙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方便从所述消能井排除的水流顺利通过所述泄水口排出,通过设置所述闸墩以及闸槽,那个方便取放闸板,从而方便后期清淤、检修,无需在渠道内围堰,方便后期管理和维护。

11、进一步:所述消能井包括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相邻设置的封堵矮墙、位于所述封堵矮墙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闸墩连接的侧墙、与所述封堵矮墙相对设置的消能井端墙、底板和盖板,所述封堵矮墙、侧墙、消能井端墙、底板和盖板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通过所述侧墙上的通孔接入所述消能井。

12、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封堵矮墙、与闸墩相连的侧墙、与封堵矮墙相对的端墙、底板和盖板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大直径管道或箱涵内的水流进入消能井,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水流动能通过消能井井内水垫减小,通过出水口洞口漫流至渠道内,保证了边坡稳定。

13、进一步:所述消能井采用钢筋砼预制活动盖板。

14、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消能井采用预制活动盖板,方便后期打开进行维护管理。

15、进一步: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远离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及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一端向下设置有齿坎。

16、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远端与渠道土体相接处设置齿坎,齿坎可尽量减小水流冲刷对渠道土体的影响。

17、进一步:所述渠底护砌结构采用c30素砼结构,且其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至少3m。

18、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素砼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且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这样可以减小泄水通道两侧溢出的水流对渠底土体的冲刷。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出水口结构本体(200)、消能井(300)、接入所述消能井(300)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以及渠底护砌结构(500),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的两侧之间,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所述排桩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所述消能井(300)设置在所述排桩结构的临土侧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设置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临水侧,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位于渠道内,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的标高与渠底标高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包括多根排桩桩体(11)、两个桩顶冠梁(12)和两个桩顶冠梁栏杆(13),多根所述排桩桩体(11)并排设置并分成两段,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两个所述桩顶冠梁(12)分别设置在对应段的所述排桩桩体(11)的上端,所述桩顶冠梁栏杆(13)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桩顶冠梁(12)上并靠近临水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包括多根出水口排桩桩体(21)、出水口桩顶冠梁(22)、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位于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临水侧的封堵墙(24)及设置在所述封堵墙(24)上的顶栏杆(26);多根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并排设置在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并形成所述排桩结构,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的上端,且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以及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上临水侧的封堵墙(24)共同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所述临水侧封堵墙(24)的中部开设用于泄水的洞口,两侧的所述闸墩(23)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井(300)包括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相邻设置的封堵矮墙(31)、位于所述封堵矮墙(31)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闸墩(23)连接的侧墙(32)、与所述封堵矮墙(31)相对设置的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所述封堵矮墙(31)、侧墙(32)、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300),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通过所述侧墙(32)上的通孔接入所述消能井(30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远离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一端向下设置有齿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采用c30素砼结构,且其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至少3m。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包括排挡土墙桩结构本体、出水口结构本体、消能井、接入消能井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以及渠底护砌结构,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两侧之间,出水口结构本体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排桩结构上设置有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消能井设置在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临土侧,并与出水口结构本体连通设置,渠底护砌结构设置在排桩结构本体及出水口结构本体临水侧,且渠底护砌结构的标高为渠底标高。在排桩结构本体之间设置出水口结构本体,可减小出水口对排桩结构本体的影响,通过消能井可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使出水口的水流漫流至渠道内,防止出水口水流冲刷渠底,保证边坡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芳,郭军,王振,李利蓉,黄枭,秦诗友,余义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9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