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4668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道路结构,尤其能使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不等、不拥堵、无红绿灯指挥迅速通过的人车各行其道的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一字形路口段、丁字形路口段和十字形路口段,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包括水平的人行道上侧或者下侧设有交措的双向通行道;所述丁字形路口段包括水平的人行道、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上侧设有上行双向道,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下侧设有第一下行道,下行道供主干道和次干道上的车辆进行左转和右转弯行驶;所述十字路口段包括设置在人行道上方的相互交叉的横向双向道和纵向双向道,人行道下方设置的第二下行道,第二下行道供十字路口段上车辆的左转弯和右转弯,实现城市交通无红绿灯设置,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专利说明】
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道路结构,尤其能使道路上各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不等、不拥堵、无红绿灯指挥迅速通过的人车各行其道的城市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世界上一般都采用红绿灯来调节城市内通过交通道路路口的车辆和人流,以疏导交通。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规划的丁字路口或是十字路口等的设置都是同一平面的交叉设置,这种人流和车流混合的道路通行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在红绿灯变幻时,导致车流量和人流量相继排队交叉等候滞留,大大降低了交通的效率,如果红绿灯发生故障,上述情况就更为严重,所以路口交通堵塞是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次人或车抢道,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0003]公开号为CN101545233A(申请日2009年9月30日)的专利公开了三叉路口免红绿灯高架桥的快速通道,它采用单层高架方式,在三叉路口的三个方向原有道路的不能直行车道上架设上桥及下桥车道,供左右转的车辆通行,在可直行的道路上架设上桥、下桥和U型高架通道,供直行及左右转的车辆通行,U型车道供左转车聊通行,以上的通道设计虽然避免了任何车的相互滞留等待,但是结构复杂,而且在原道路上设计上下桥两层,高度有限,一方面不利于高度过高的车辆通行,另一方面比较考验机动车的爬坡性能,不利于通行。
[0004]公开号为CN1837480A(申请日2006年9月27日)的专利公开了无红绿灯的通行无障碍十字路口道路结构,包括纵横交叉的纵向车道个横向车道,两者呈立体交措构造,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其中一个车道由两车道交叉处前方的水平路面向上延伸至另一车道后方的水平路面,在水平路面的纵向车道或横向车道位于交叉路口外侧设有连接至与之垂直车道的右转弯道,在紧邻交叉路口外侧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上沿水平路面各设有一个人行横道,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在人行横道处由人行横道下方通过。该结构设计的无红绿灯交通系统分为原马路的上行道和下行道,但是不在同一竖直立体面上,导致占用的公共系统面积大,建造时工程量大,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并且人行道分布在四周,遇到十字路口时需要到对面去要经过两个以上的人行道,通行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取消红绿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并且为行人提供安全方便的道路通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字形路口段、丁字形路口段和十字形路口段,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包括平层的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上方或者下方设有交错的双向通行道;所述丁字形路口段包括平层的人行道、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人行道分别平行置于主干道和次干道上,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上方设有上行双向道,所述主干道上的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一下行道,所述第一下行道包括上行双向道上侧的主一左转道和双向道下侧的主一右转道,所述主一左转道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左转道,所述主一右转道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右转道,所述次干道左侧设有与主一右转道连通的次一右转道,所述次一右转道右侧设有与主二右转道连通的次二左转道;次一右转道内侧设有次二左转道,次二左转道内侧设有次一左转道,次一左转道与主一左转道连通,主二左转道与次二左转道;
所述十字路口段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上设有平层的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与横向车道同向的横向双向道,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与纵向车道同向的纵向双向道,所述横向双向道置于纵向双向道下方,所述横向车道包括第一横主道和对称右侧的第二横主道,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第一纵主道和对称下侧的第二纵主道,所述横向双向道横跨第一横主道和第二横主道,所述纵向双向道纵跨第一纵主道和第二纵主道,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二下行道,所述第二下行道包括设在第一横主道上的横向双向道下侧的第二左转横道,所述第二左转横道下侧设有第二右转横道;还包括设在第二纵主道上的纵向双向道左侧的第一左转纵道,所述第一左转纵道左侧设有与第二右转横道连接的第一右转纵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纵主道上的纵向双向道右侧的第二左转纵道,所述第二左转纵道右侧设有第二右转纵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上的横向双向道下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对称的第三左转横道,所述第三左转横道下侧设有与第二右转纵道连通的第三右转横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上的横向双向道上侧且与第一左转纵道连通的第四左转横道,所述第四左转横道上侧设有第四右转横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上的纵向双向道右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连通的第三左转纵道,所述第三左转横道右侧设有与第四右转横道连通的第三右转纵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上的纵向双向道左侧且与第三左转横道连通的第四左转纵道,所述第四左转纵道左侧设有第四右转纵道;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横主道上的横向双向道上侧且与第四右转纵道连接的第一右转横道,所述第一右转横道下侧设有置于人行道下方且与第二左转纵道连通的第一左转横道。
[0007]采用上述结构的技术方案,车辆通行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计结构简单,线路清晰,利用原道路进行建设,占地面积小,施工简单,取消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红绿灯的设置,避免了在等待红绿灯造成的交通拥堵,使城市交通通畅,也减少了喇叭造成的噪音污染,车辆有序的在车道上行驶无需随意变道,也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人行道设置在水平路面上,将行人的通行权放在首位,为行人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过马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将直行的车辆分布到人行道上方行驶,左右转弯的车辆分布到人行道下方行驶,层次鲜明,利用空间结构改善交通,有利于城市规划发展,并且在车辆通行量大的地方可将双向通行道、上行双向道、横向双行道和纵向双向道设为双行双车道、双行六车道及以上。
[0008]进一步限定,所述人行道两侧设有护栏,为了防止行人在行走时掉落进下行道中。
[0009]进一步限定,所述人行道宽度至少为3m,保障足够人流量的通行和安全。
[0010]进一步限定,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在人行道上侧设有双向通行道,供车辆来往行驶,工程量在人行道上侧设置比在下侧设置的工程量小,容易构建,在原路上进行搭建即可完成,不用耗时耗工程在下侧建设,建造过程中也对通行带来不便。
[0011]进一步限定,所述一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双向通行道的高度至少为2.5m。
[0012]进一步限定,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上行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横向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纵向双向道高度至少为5.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第一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与第二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有上行道高度的设置既能使车辆能轻松的驶过,也能保证下方行人通过的安全,下行道高度的设置保证下行的车辆顺利通过。
[0013]进一步限定,所述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外周设有丁字形路口段环道,因为主二左转道左转的车辆和次一左转道、主一左转道左转的车辆要交汇,在取消红绿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事故,所述建造立柱形成环道,车辆进行绕行,既可以缓解车流量,又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0014]进一步限定,所述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外周设有十字形路口段环道,因为第二下行道左转和右转的车辆容易交叉汇车,所以环道构成十字路口转弯绕行的道路结构,避免左右转弯的车辆交叉行驶,每条道路上的车辆只能进行左转弯和右转弯绕行,无红绿灯设置,线路清晰,各行其道。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字形路口段人行道和上行道的俯视图;
图2为一字形路口段人行道和上行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平层和上行通行道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丁字形路口段的第一下行道分布图;
图5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平层和上行通行道立体图。
[0016]图6为十字形路口段平层和横向双向道分布立体图;
图7为十字形路口段平层和纵向双向道分布立体图;
图8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平层和上层平面分布图;
图9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的十字形路口段的第二下行道平面分布图。
[0017]附图标记为:1.一字形路口段;2.丁字形路口段;3.十字形路口段;4.双向通行道;
5.人行道;6.上行双向道;7.主一左转道;8.主一右转道;9.次一右转道;10.次二左转道;
11.次一左转道;12.次二右转道;13.主二右转道;14.主二左转道;15.第一立柱;16.丁字形路口段环道;17.横向双向道;18.纵向双向道;19.第二立柱;61.十字形路口段环道;20.第一横主道;21.第一右转横道;22.第一左转横道;23.第二左转横道;24.第二右转横道;30.第二横主道;31.第三右转横道;32.第三左转横道;33.第四左转横道;34.第四右转横道;40.第二纵主道;41.第一右转纵道;42.第一左转纵道;43.第二左转纵道;44.第二右转纵道50.第一纵主道;51.第三右转纵道;52.第三左转纵道;53.第四左转纵道;54.第四右转纵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19]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9所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一字形路口段1、丁字形路口段2和十字形路口段3,所述一字形路口段I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交错的双向通行道4;所述丁字形路口段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人行道分别平行置于主干道和次干道上,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上方设有上行双向道6,所述主干道上的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一下行道,所述第一下行道包括上行双向道6上侧的主一左转道7和双向道6下侧的主一右转道8,所述主一左转道7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左转道14,所述主一右转道8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右转道13,所述次干道左侧设有与主一右转道8连通的次一右转道9,所述次一右转道9右侧设有与主二右转道13连通的次二左转道12;次一右转道9内侧设有次二左转道10,次二左转道12内侧设有次一左转道11,次一左转道11与主一左转道7连通,主二左转道14与次二左转道10;所述十字路口段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上设有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上方设有与横向车道同向的横向双向道17,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与纵向车道同向的纵向双向道18,所述横向双向道17置于纵向双向道18下方,所述横向车道包括第一横主道20和对称右侧的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第一纵主道50和对称下侧的第二纵主道40,所述横向双向道17横跨第一横主道20和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双向道18纵跨第一纵主道50和第二纵主道40,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二下行道,所述第二下行道包括设在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的第二左转横道23,所述第二左转横道23下侧设有第二右转横道24;还包括设在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的第一左转纵道42,所述第一左转纵道42左侧设有与第二右转横道24连接的第一右转纵道4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的第二左转纵道43,所述第二左转纵道43右侧设有第二右转纵道4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对称的第三左转横道3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32下侧设有与第二右转纵道44连通的第三右转横道3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一左转纵道42连通的第四左转横道33,所述第四左转横道33上侧设有第四右转横道3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连通的第三左转纵道5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52右侧设有与第四右转横道34连通的第三右转纵道5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且与第三左转横道32连通的第四左转纵道53,所述第四左转纵道53左侧设有第四右转纵道5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四右转纵道54连接的第一右转横道21,所述第一右转横道21下侧设有置于人行道下方且与第二左转纵道43连通的第一左转横道22。所述人行道5两侧设有护栏;所述人行道5宽度至少为3m;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在人行道5上方设有双向通行道;所述一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双向通行道4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上行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横向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纵向双向道高度至少为5.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一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二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立柱15,所述第一立柱15外周设有丁字形路口段环道16;所述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立柱19,所述第二立柱19外周设有十字形路口段环道61。
[0020]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一字形路口段I中,人行道下方设有交错的双向通行道4。如图1至图9所示,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一字形路口段1、丁字形路口段2和十字形路口段3,所述一字形路口段I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交错的双向通行道4;所述丁字形路口段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人行道分别平行置于主干道和次干道上,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上方设有上行双向道6,所述主干道上的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一下行道,所述第一下行道包括上行双向道6上侧的主一左转道7和双向道6下侧的主一右转道8,所述主一左转道7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左转道14,所述主一右转道8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右转道13,所述次干道左侧设有与主一右转道8连通的次一右转道9,所述次一右转道9右侧设有与主二右转道13连通的次二左转道12;次一右转道9内侧设有次二左转道10,次二左转道12内侧设有次一左转道11,次一左转道11与主一左转道7连通,主二左转道14与次二左转道10;所述十字路口段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上设有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上方设有与横向车道同向的横向双向道17,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与纵向车道同向的纵向双向道18,所述横向双向道17置于纵向双向道18下方,所述横向车道包括第一横主道20和对称右侧的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第一纵主道50和对称下侧的第二纵主道40,所述横向双向道17横跨第一横主道20和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双向道18纵跨第一纵主道50和第二纵主道40,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二下行道,所述第二下行道包括设在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的第二左转横道23,所述第二左转横道23下侧设有第二右转横道24;还包括设在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的第一左转纵道42,所述第一左转纵道42左侧设有与第二右转横道24连接的第一右转纵道4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的第二左转纵道43,所述第二左转纵道43右侧设有第二右转纵道4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对称的第三左转横道3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32下侧设有与第二右转纵道44连通的第三右转横道3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一左转纵道42连通的第四左转横道33,所述第四左转横道33上侧设有第四右转横道3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连通的第三左转纵道5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52右侧设有与第四右转横道34连通的第三右转纵道5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且与第三左转横道32连通的第四左转纵道53,所述第四左转纵道53左侧设有第四右转纵道5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四右转纵道54连接的第一右转横道21,所述第一右转横道21下侧设有置于人行道下方且与第二左转纵道43连通的第一左转横道22。所述人行道5两侧设有护栏;所述人行道5宽度至少为3m;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在人行道5上方设有双向通行道;所述一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双向通行道4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上行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横向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纵向双向道高度至少为5.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一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二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立柱15,所述第一立柱15外周设有丁字形路口段环道16;所述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立柱19,所述第二立柱19外周设有十字形路口段环道61。
[0021]为了避免人车混杂,目前的人通常需要走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而车在平面路上行走,遇到人车交往的路口处,通常采用红绿灯或人让车(车走平路),这种设计思维造成人力花费的体力过多,不能保护人的安全性。采用本技术方案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采用的技术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克服现有设计中“以车为本”的思路,让人走平路,车走上通道或下通道,在人行道的前段就已经将人车的路进行分离,加上设置护栏,彻底保证人安全,也减少了人的体力,同时形成车快速通道,线路清晰,施工简单,取消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红绿灯的设置,避免了在等待红绿灯造成的交通拥堵,使城市交通通畅,也减少了喇叭造成的噪音污染,车辆有序的在车道上行驶无需随意变道。
[002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主权项】
1.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字形路口段(I)、丁字形路口段(2)和十字形路口段(3), 所述一字形路口段(I)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上方或者下方设有交错的双向通行道(4); 所述丁字形路口段包括平层的人行道(5)、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人行道分别平行置于主干道和次干道上,所述主干道的人行道上方设有上行双向道(6),所述主干道上的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一下行道,所述第一下行道包括上行双向道(6)上侧的主一左转道(7)和双向道(6)下侧的主一右转道(8),所述主一左转道(7)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左转道(14),所述主一右转道(8)对称右侧设有主二右转道(13),所述次干道左侧设有与主一右转道(8)连通的次一右转道(9),所述次一右转道(9)右侧设有与主二右转道(13)连通的次二左转道(12);次一右转道(9)内侧设有次二左转道(10),次二左转道(12)内侧设有次一左转道(11),次一左转道(11)与主一左转道(7)连通,主二左转道(14)与次二左转道(10); 所述十字路口段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上设有平层的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上方设有与横向车道同向的横向双向道(17),所述人行道上方设有与纵向车道同向的纵向双向道(18),所述横向双向道(17)置于纵向双向道(18)下方,所述横向车道包括第一横主道(20)和对称右侧的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第一纵主道(50)和对称下侧的第二纵主道(40),所述横向双向道(17)横跨第一横主道(20)和第二横主道(30),所述纵向双向道(18)纵跨第一纵主道(50)和第二纵主道(40),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第二下行道,所述第二下行道包括设在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的第二左转横道(23),所述第二左转横道(23)下侧设有第二右转横道(24);还包括设在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的第一左转纵道(42),所述第一左转纵道(42)左侧设有与第二右转横道(24)连接的第一右转纵道(4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纵主道(4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的第二左转纵道(43),所述第二左转纵道(43)右侧设有第二右转纵道(4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下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对称的第三左转横道(3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32)下侧设有与第二右转纵道(44)连通的第三右转横道(3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横主道(3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一左转纵道(42)连通的第四左转横道(33),所述第四左转横道(33)上侧设有第四右转横道(3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右侧且与第二左转横道(23)连通的第三左转纵道(52),所述第三左转横道(52)右侧设有与第四右转横道(34)连通的第三右转纵道(51);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纵主道(50)上的纵向双向道(18)左侧且与第三左转横道(32)连通的第四左转纵道(53),所述第四左转纵道(53)左侧设有第四右转纵道(54);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横主道(20)上的横向双向道(17)上侧且与第四右转纵道(54)连接的第一右转横道(21),所述第一右转横道(21)下侧设有置于人行道下方且与第二左转纵道(43)连通的第一左转横道(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两侧设有护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宽度至少为3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字形路口段在人行道上方设有双向通行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双向通行道(4)的高度至少为2.5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上行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横向双向道的高度至少为2.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纵向双向道高度至少为5.5m;所述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一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所述十字形路口段的人行道(5)与第二下行道的高度至少为4.5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立柱(15),所述第一立柱(15)外周设有丁字形路口段环道(1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性化无红绿灯城市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路口段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立柱(19),所述第二立柱(19)外周设有十字形路口段环道(61)。
【文档编号】E01C1/04GK106012727SQ201610493777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0日
【发明人】杨德发, 杨馥荣
【申请人】杨德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