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旋转剃须刀的内刀和电动旋转剃须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05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旋转剃须刀的内刀和电动旋转剃须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和一种旋转式电动剃须刀。
背景技术
下面参照图7和8描述一种传统电动旋转剃须刀。
首先描述总体结构,电动剃须刀10主要包括一个主体外壳16和一个刀头段24。主体外壳16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在剃头发、胡须、髭等等(称为毛发)时被使用者握在手中。主体外壳16中容纳着一个电机12、一个供电开关14、一个用于向电机12供应电能的供电部位(未示出)以及其他元件。刀头段24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外壳16的上端并且具有外刀18、内刀20和用于内刀20的内刀座22等等,这些元件内置在刀头段24中。
图7和8中示出了一种电动剃须刀10,其中三个外刀18安装在刀头段24中,以使三个外刀18的中心基本上安置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上。然而,外刀18的数量没有限制。外刀18(以及相应的内刀20)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个。
合成树脂制内刀传动轴28被安装得从一个覆盖着主体外壳16的上部开口部位的刀支架26上伸出(轴的数量等于内刀20的数量)。内刀传动轴28用于将电机12的旋转力传递到安装在刀头段24中的内刀20上。在刀头段24安装在主体外壳16上(具体地讲,是附装在主体外壳16的刀支架26上)后,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通过互锁咬合连接在装有内刀20的内刀座22上。此外,内刀20从内刀传动轴28接收旋转力,并且与内刀传动轴28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
接下来详细描述电动剃须刀中的相应元件的结构。
首先,刀头段24包括一个合成树脂制刀框架30、金属制外刀18、一个用于保持外刀18的合成树脂制外刀保持架32、金属制内刀20、附装了内刀20的合成树脂制内刀座22和一个保持着内刀20以使内刀20能够旋转的合成树脂制刀限位板34。
金属外刀18被这样成型,即外刀18的总体形状是由一个带有底部并且高度较小的圆柱体倒置而得到的形状(即倒置的盘子形或杯子形)。一个环形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和一个安置在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内侧的环形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同心形成在每个外刀18上的与皮肤接触的上表面部分中。
此外,一个定位咬合部分36(作为一个实例,为凹槽形状)形成在位于每个外刀18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内的区域X的底表面上。定位咬合部分36用于通过与相应内刀座的端部以互锁的方式咬合(如后文所描述),以防止每个内刀20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相应的外刀18摇摆,从而使每个内刀20与相应外刀18恒定地同轴旋转。
多个毛发导入口40开通于内侧和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和W中。在图7中,这些毛发导入口被成型为从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的内侧延伸到外侧的狭缝。圆形、卵形或狭槽形的散布小孔也可以用作毛发导入口40。
此外,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的表面被成型为平坦表面;在图8所示外刀18的情况下,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被这样形成(作为一个实例),即它们安置在同一平面上。
这些外刀18中的每个分别安装在一个相应的合成树脂制外刀保持架32中,从而使得外刀18不能旋转,外刀18从外刀保持架32中伸出的量可以改变,而且外刀18可以在外刀保持架32内在特定角度范围内在所有方向上倾斜。
此外,外刀18与外刀保持架32一起安装在刀框架30中,以使外刀18的末端从形成在刀框架30中的外刀孔42中伸出。由于外刀孔42的内径被成型得略大于外刀18的外径,因此外刀18可以这样安装在刀框架30中,即通过使外刀18沿外刀孔42的轴线移动,外刀从刀框架30中伸出的量可以改变,而且外刀18可以在特定角度范围内相对于外刀孔42的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
如图8和9所示,金属内刀20包括一个刀支承件21和多个内刀体23。刀支承件21具有一个被成型为平板形状的环形体21a和多个直立支承部分21b。直立支承部分21b从环形体21的外周边缘上立起,并且以相等的角间隔并列布置为一排。内刀体23形成在相应直立支承部分21b的末端。
相邻直立支承部分21b上的位于环形体21a一侧的根部在一个距离环形体21a表面的特定高度范围Y内彼此连接,从而使得总体形状成为圆柱形。这样,由于相应直立支承部分21b的根部和环形体21a形成为一个圆柱形,因此每个内刀20的底表面部分被构造成盘子形状。
此外,内刀体23整体式连接着相应直立支承部分21b的上方部分(作为一个实例,被成型为三角形)的斜表面,以使内刀体23伸到相应内刀20的外侧。内刀体23的末端被成型为分叉形状,以使内刀体的总体形状为U形或Y形。在每个内刀体23的分叉末端中,外周侧末端与相应外刀18的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的内表面相接触,而内周侧末端与相应外刀18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的内表面相接触。在内刀20旋转时,相应内刀体23的相应末端会旋转并同时与相应外刀18的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的内表面滑动接触。
此外,通过将内刀座22的末端插入敞开于内刀20的环形体21a的底表面中的开口部位中,内刀20被附装到内刀座22上。这样,内刀20的这些开口部位被内刀座22封闭。
刀限位板34是一个保持着内刀20的元件;该刀限位板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由与内刀20数量相等的连接环34a和一个用于将这些连接环34a连接成一体的支承框架34b构成。此外,锚固部分48从连接环34a的内周表面伸向连接环34a的轴线。此外,一个用于将刀限位板34连接到刀框架30上的连接螺钉50布置在刀限位板34的中心。
下面描述内刀20被刀限位板34保持所采用的结构。
紧固着内刀20的内刀座22由合成树脂成型为立柱形。每个内刀座22的一个端部(图8中的上端部)分别紧固着一个内刀20,每个内刀座22的另一个端部(图8中的下端部)的外周表面上分别形成了一个凸缘部位52。此外,一个用于与形成在相应外刀18中心的定位咬合部分36相咬合的被咬定位部分38(作为一个实例,这个部分被成型为一个咬合凸块)形成在每个内刀座22的第一端部的中心。另外,凸缘部位52的半径大于从连接环34a的轴线(中心)至形成在连接环34a内周表面上的锚固部分48的内侧末端的距离,而内刀座22上除凸缘部位52之外的部位的半径小于从连接环34a的轴线至锚固部分48的内侧末端的距离。此外,咬合凹槽56形成在内刀座22的第二端部的端面中,用以咬合形成在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上的咬合凸块54。
此外,当内刀20被紧固在内刀座22上时,内刀20的环形体21a首先被紧固在内刀座22的第一端部上,从而将内刀20紧固在内刀座22上。其结果是,被咬定位部分38从环形体21a的内侧伸出。
随后,从内刀座22的另一端部处将内刀座22插入刀限位板34的连接环34a中。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环34a的锚固部分48和内刀座22的凸缘部位52相互干涉;然而,锚固部分48可以被略微弯曲,以使凸缘部位52插入连接环34a中。
其结果是,直径比从连接环34a的轴线至锚固部分48的内侧末端的距离大的内刀20以及内刀座22的凸缘部位52被定位在连接环34a的两侧,而连接环34a被夹持在这两个部件之间。这样,内刀20被保持在连接孔34a中,以防止内刀20滑出。此外,内刀22被这样保持着,即它们能够在连接孔34a内旋转,而且它们能够相对于连接孔34a的轴线在各个方向上倾斜,并沿这些轴线滑动。
接下来描述用于将外刀18和内刀20附装在刀框架30上的结构。
首先,附装了外刀18的外刀保持架32被安装在刀保持架30中。随后,通过将一个连接螺钉50拧入一个形成在刀框架30的内表面中的阴螺纹孔30a中,保持着内刀20的刀限位板34被连接到刀框架30上。其结果是,外刀保持架32被刀限位板34按压,从而以这样的方式将外刀18和内刀连接在刀框架30上,即能够防止这些刀具滑出。
此外,如果连接螺钉50沿相反方向转动,则内内刀20可以与刀限位板34作为一个整体而从刀框架30上拆下,而外刀18可以与外刀保持架32作为一个整体而从刀框架30上拆下。
接下来描述其中布置着内刀传动轴28的主体外壳16。
主体外壳16被成型为一个带有底部并在顶部敞开的圆柱形状。一个电机12、一个电池(未示出)和一个控制电路等容纳在主体外壳16内。
一个齿轮支承板58毗邻主体外壳16的开口边缘布置在主体外壳16内。电机12以这样的状态呈直角紧固在这个齿轮支承板58上,即电机12的输出轴12a从板中伸出。此外,支承轴60在与外刀18相对应的位置上毗邻输出轴12a紧固就位,并且平行于输出轴12a。另外,一个电机齿轮62附装在输出轴12a上,而合成树脂制内刀传动齿轮64附装在支承轴60上,以使这些内刀传动齿轮64能够旋转,并且使齿轮64与电机齿轮62啮合。用于将穿过内刀传动齿轮64的支承轴60覆盖住的圆柱形罩盖部分64作为内刀传动齿轮64的整体部分而在内刀传动齿轮64上表面的中部布置在直立位置上,而且轴锚固部分70被这样形成,即这些轴锚固部分70环绕着罩盖部分65。
此外,一个封闭了主体外壳16的上端开口部位的刀支架26在开口部位中安置在齿轮支承板58上方。传动轴孔66在支承轴60的轴线上方相对于相应支承轴60同轴形成在该刀支架26中。
内刀传动轴28被这样布置,即这些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从传动轴孔66中伸出。多个咬合凸块68形成在内刀传动轴28的下端外周表面上,而且这些咬合凸块68分别与形成在内刀传动齿轮64的上表面上的多个轴锚固部分70咬合,以使这些锚固部分70环绕着内刀传动轴28的下部。
具体地讲,内刀传动轴28被这样设置,从而使得内刀传动轴28可以与内刀传动齿轮64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内刀传动轴28可以相对于内刀传动齿轮64的轴线(也是支承轴60的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而且内刀传动轴28可以沿着这些轴线移动特定的距离。
咬合凸块54形成在内刀传动轴28的封闭上端上,而内刀传动轴28的下端形成为开口圆柱体。形成在内刀传动齿轮64上的罩盖部分65从这些位于内刀传动轴28下端的开口部位中插入内刀传动轴28内部。
此外,卷簧72布置在内刀传动轴28内,以使卷簧72装配在罩盖部分65上。这些卷簧72被这样布置,即它们被压缩在内刀传动轴28的内侧上表面与内刀传动齿轮64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内刀传动轴28被相对于内刀传动齿轮64恒定地向上推动。内刀传动轴28被卷簧72沿着一个导致内刀传动轴28离开内刀传动齿轮64的方向推动。然而,当内刀传动轴28离开内刀传动齿轮64特定距离后,形成在内刀传动轴28的下端外周表面上的咬合凸块68将与形成在内刀传动齿轮64的上表面上的轴锚固部分70咬合。这样,内刀传动齿轮64不会从罩盖部分65上滑脱。
通过前面描述的刀头段24和主体外壳16的结构,当刀头段24被附装到主体外壳16上后,形成在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上的咬合凸块54插入形成在内刀座22下端面中的咬合凹槽56中。此外,内刀传动轴28按压在内刀座22上。因此,内刀传动轴28将抵抗着卷簧72的驱动力而被略微推入刀支架26的内部。
在这种状态下,卷簧72的驱动力经过内刀座22而从内刀传动轴28传递到内刀20上,以将内刀20推向外刀18。其结果是,内刀20的内刀体23的末端紧密接触着外刀18的内周表面,而外刀18被内刀20推动,以使外刀从刀框架30中伸出最大量。
接下来,当电动剃须刀10被用于剃除毛发时,主体外壳16被握在手中,而从刀框架30的表面伸出的外刀18与皮肤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外刀18抵抗着卷簧72的驱动力和刀限位板34的弹性力而向刀保持架30内部移动(即外刀18从刀框架30中伸出的量发生变化),或者外刀18根据皮肤的外轮廓而适宜地倾斜。其结果是,形成在外刀18中的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保持与皮肤紧密接触。
即使是在外刀18相对于刀框架30倾斜的情况下,形成在内刀座22端部的被咬定位部分38仍会以互锁的方式与形成在外刀18上的定位咬合部分咬合。这样,内刀20也会随着外刀18的倾斜而倾斜。因此,相应内刀20的内刀体23的末端将保持与外刀18的相应毛发导入区域V和W紧密接触。
通过内刀20和外刀18的协同操作而切掉的毛发被收入外刀18内侧并通过内刀体23的旋转区域而落下。最后,毛发聚集在合成树脂制刀支架26的表面上,刀支架附装并覆盖在形成于主体外壳16上部中的开口部位上。
然而,被切掉的毛发非常短。因此,不是所有的毛发均能通过内刀体23的旋转区域落下。在很多情况下,会因内刀20旋转而在外刀18内部产生涡流型式的气流,从而导致毛发向中心前进,即进入内刀20的内部区域中。如此进入内刀20内部的毛发将移向内刀20的底部。然而,每个内刀20的底部是如前所述构造的,即相应直立支承部分21b的根部因连接着环形体21a而形成圆柱形,因而这些根部将内刀构造为盘子形。因此,毛发没有排出路径。其结果是,毛发73将聚集在内刀20的内侧底表面上(即聚集在环形体21a的上表面上,特别是外周边缘处的直立支承部分21b的角部区域中,如图9C所示)。此外,与刀支架26的本来就设置得用于聚集毛发的上表面不同,内刀20的聚集了毛发的内侧未被设计得容易清理。因此,难以将毛发从内刀20中清除。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的上述问题。
具体地讲,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和一种电动剃须刀,以防止头发、胡须、髭等等(称为毛发)聚集在内刀内侧,即使是剃掉的毛发能够前进到内刀内侧。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一种用在电动剃须刀特别是电动剃须刀内刀中的独特结构而实现,其中内刀包括
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
其结果是,即使剃掉的毛发前进到了内刀内部并且落在环形体的表面上,毛发也可以通过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而从内刀中排出,具体地讲,是通过肋、相邻直立支承部分和环形体外边缘确定的间隙而排出。因此可以防止切掉的毛发聚集在内刀内部。
在上面的结构中,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中,其下半部分的宽度小于其上半部分的宽度。换言之,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一侧(下侧)并且距离上述环形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小于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另一侧(上侧)并且距离上述内刀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
通过这种结构,用于使毛发排出的间隙的尺寸增大了,因而切掉的毛发更容易排出并且更不容易聚集在内刀的内部。
此外,内刀由单一的平金属板冲压和弯折制成,而且每个肋从其中部向外弯折,以具有一个V形形状。
其结果是,内刀是由冲压制作的,因此加工成本可以降低。
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本发明的一种用在电动旋转剃须刀中的独特结构而实现,其中剃须刀包括(a)一个主体外壳,其容纳着一个电机,以及(b)一个刀头段,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外壳的上部,刀头段包括外刀和与外刀协作剃除毛发并同时与外刀滑动接触着旋转的内刀,其中(c)每个内刀包括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
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另一种用在电动旋转剃须刀中的独特结构而实现,其中剃须刀包括(a)内侧外刀;(b)圆柱形外侧外刀,其以同心的形态环绕着内侧外刀,圆柱形外侧外刀安装在一个刀框架的内侧,以使外侧外刀和内侧外刀的末端一起从形成在刀框架中的外刀孔中伸出;(c)内侧内刀,其与内侧外刀滑动接触;以及(d)外侧内刀,其与外侧外刀滑动接触;其中(e)每个外侧内刀包括
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f)外侧外刀设在刀框架内侧,以使外侧外刀能够相对于外刀孔的轴线倾斜并且可以沿轴线移动,而且内侧外刀连接着外侧外刀,以使内侧外刀能够相对于外侧外刀的轴线倾斜并且可以沿轴线移动;(g)内侧内刀与内侧外刀咬合,以使内侧内刀能够以这样的状态旋转,即内侧内刀的轴线与内侧外刀的轴线恒定地重合;以及(h)外侧内刀与外侧外刀咬合,以使外侧内刀能够以这样的状态旋转,即两个刀的轴线恒定地重合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刀头段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2是外刀、内刀和这些刀的传动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用于解释内侧传动齿轮、外侧传动齿轮、电机齿轮、和反转齿轮之间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刀头段的仰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5—5所作的剖视图,其中刀头段安装在主体外壳上;图6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个外侧内刀的透视图,图6B是其前视图,图6C是其俯视图;图7是一种传统电动剃须刀的外观透视图;图8是一种传统电动剃须刀刀头段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A是传统内刀的透视图,图9B是其前视图,图9C是其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与传统电动旋转剃须刀10中相同的结构以相同的参考号码表示,而且这种结构的详细描述被略去。
首先,本实施例中的电动旋转剃须刀的总体外观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传统电动旋转剃须刀相同。然而,本发明的剃须刀的内部结构与传统剃须刀不同。因此,本发明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将参照传统剃须刀描述时所用的图7以及图1进行描述。
电动剃须刀10由一个主体外壳16和一个刀头段24构成,刀头段可拆卸地安装在该主体外壳16的上部并且容纳着外刀18和内刀20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样一个电动剃须刀110作为实例被描述,其中三个外刀18(以及相同数量的内刀20)安装在如图7所示的刀头段24中。然而,外刀18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毋庸置言,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外刀18的数量为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个的情况下。
此外,用于将电机12的旋转力传递到安装在刀头段24的内刀20上的内刀传动轴28从附装在主体外壳16上部的刀支架26上伸出(轴的数量等于内刀20的数量)。另外,在刀头段24附装在主体外壳16上后,紧固着内刀20的内刀座22与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咬合,从而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内刀20与内刀传动轴28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这种基本结构与传统实例中的相同。
接下来将参照图1至6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相应结构与前面描述的传统实例中的结构的不同之处。
首先描述刀头段24。
刀头段24包括一个刀框架30、外刀18、一个安装着外刀18的外刀保持架32、内刀20、附装着内刀20的内刀底座22和一个保持着内刀20以使内刀20能够旋转的限位板34。
此外,每个外刀18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即一个内侧外刀74和一个大致圆柱形的外侧外刀76。外侧外刀76安装在刀框架30的内侧,以使外侧外刀76同心环绕着内侧外刀74。此外,外侧外刀76的末端被设置得与内侧外刀74一起从形成在刀框架30中的外刀孔42中伸出。
另外,为了与外刀18的结构相符,每个内刀20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即一个内侧内刀82和一个外侧内刀84。内侧内刀82在旋转的同时旋转接触相应的内侧外刀74。外侧内刀84在旋转的同时旋转接触相应的外侧外刀76。
下面在外刀结构和内刀结构方面详细描述上述结构。
外刀76的结构每个外侧外刀76分别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如图2所示,一个内圆柱体76a和一个外圆柱体76b的相应端面(位于一端,即图2中的上端面)被一个圆环形板体76c连接着。内圆柱体76a和外圆柱体76b同心(同轴)并且连续地布置着。一个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形成在该板体76c中。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中的毛发导入口40形成为(作为一个实例)沿着大致径向形态延伸的狭缝形式。然而,与传统实例一样,毛发导入口的形状并不局限于狭缝形。
此外,多个切口76d形成在内圆柱体76a中,这些切口沿着内圆柱体76a的轴线延伸并且到达内圆柱体76a的另一端面(即图2中的下端面)。此外,还有多个定位延伸部分76e在没有形成切口76d的位置上形成在内圆柱体76a的这个另一端面上。
每个外侧外刀76分别带有一个部件,即紧固环形件80。紧固环形件80紧固在内圆柱体76a下部的定位延伸部分76e之间,以将切口76d关闭。紧固环形件80将每个内刀20连接到相应的外刀18上。紧固环形件80的内周侧形成为圆柱形。这个圆柱形部位80a与一个外侧内刀座(如后文所描述)的末端部分咬合,以使相应的外侧内刀84可以旋转,而外侧内刀84的轴线与外侧外刀76的轴线重合。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咬合关系中,末端部分插入并咬合在圆柱形部位80a中。然而,也可以将这种结构倒置。换言之,也可以采用圆柱形部位80a插入并咬合在外侧内刀座末端部分中的咬合关系。
定位延伸部分76e被这样形成,即能够用作紧固环形件80的定位装置。
每个内侧外刀74分别形成为倒置的盘子形(换言之,杯子形)的总体形状。内侧外刀74的高度小于相应的外侧外刀76,并且外径略微小于外侧外刀76的圆柱体76a的内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形成在每个内侧外刀74的上表面74a的外边缘部分上。作为一个实例,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毛发导入口40形成为沿着大致径向延伸的狭缝。
此外,数量与形成在每个外刀18的圆柱体76a中的切口76d相等的连接凸块74b在与切口76d相对应的位置上从每个内侧外刀74的外周表面上伸出。连接凸块74b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切口76d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在外侧外刀76的内侧,内侧外刀74可以在所有方向上倾斜,并且可以相对于外侧外刀76向内和向外移动。然而,在连接凸块74b进入切口76d中后,内外刀之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住,从而将外侧外刀76与内侧外刀74连接起来。
此外,一个定位延伸部分74c(作为一个实例,定位延伸部分74c形成为一个圆柱形咬合凹槽)形成在内侧外刀74的上表面74a的中心部分中。定位延伸部分74c与形成在内侧内刀座(如后文所描述)上的被咬定位部分咬合,并导致附装在内侧内刀座上的内侧内刀的轴线与内侧外刀74的轴线重合。
在图2中,参考号码78表示一个罩盖,它安装在内侧外刀74的上表面74a的中心,以覆盖住定位延伸部分74c。
内侧外刀74以下面的方式连接在外侧外刀76上首先,内侧外刀74插入外侧外76的内圆柱体76a中,同时将相应的连接凸块74b咬合在相应切口76d内。随后,紧固环形件80被安装在外侧外刀76的定位延伸部分76e之间。接下来,紧固环形件80的外周边缘被焊接在外侧外刀76的内圆柱体76a的另一端面上。这样,紧固环形件80被紧固到外侧外刀76上,而且76d的开口端部被封闭。
通过将内圆柱体76a的轴线与紧固环形件80的轴线彼此重合,可以实现上述紧固。
其结果是,外侧外刀76与内侧外刀74被连接起来,以防止它们彼此分离或相对旋转。
在外侧外刀76内,内侧外刀74可以沿着外侧外刀76的轴线移动。换言之,每个内侧外刀74可以在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相对于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伸出的位置与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相对于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后退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通过将外侧外刀76和内侧外刀74连接成一体而构成的外刀18被安装在合成树脂制外刀保持架32中。与传统外刀一样,在外刀保持架32中,外刀18被限制而不能旋转;同时,外刀18可以在特定范围内沿相应轴线移动并在特定范围内围绕着这些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
外刀18与外刀保持架32一起安装在刀框架30内,以使外刀18的末端从形成在刀框架30中的外刀孔42中伸出。安装后的外刀18的外侧外刀76可以沿着外刀孔42的轴线相对于刀框架30移动,并且可以围绕着这些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另外,内侧外刀74可以沿着外侧外刀76的轴线相对于外侧外刀76移动,并且可以围绕着这些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
内刀的结构为了与外刀18的结构相符,内刀20和内刀座22也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因而与传统的内刀不同。
换言之,每个内刀20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即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此外,与这些相应的内刀82和84相对应,附装着内刀20的内刀座22也由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即一个内侧内刀座86和一个外侧内刀座88。
下面描述内刀的相应构成元件的详细结构。
首先,内侧内刀82由多个内侧内刀体81和一个环形内侧内刀支承件83构成。内侧内刀体81设在内侧内刀支承件83上。内侧内刀体81以相等的角间隔沿圆周方向布置成单一的一排,以对应于内侧外刀74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内刀的基本结构与传统内刀相同。
具体地讲,内侧内刀支承件83由一个形成为平板的内侧环形体83a和多个从这个内侧环形体83a的外周边缘上立起的内侧直立支承部分83b构成。内侧直立支承部分83b以相等的角间隔并列形成。位于内侧环形体83a侧面的相邻内侧直立支承部分83b的根部彼此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圆柱形。这样,由于内侧直立支承部分83b的根部和内侧环形体83a形成为圆柱形,因此每个内侧内刀82的底表面部分被构造成盘子形状。
接下来详细描述构成本发明的一个独特特征的外侧内刀84。
每个外侧内刀84分别这样形成,即多个直立的外侧内刀体85被一个作为本发明的刀支承件的环形外侧内刀支承件87支承着。外侧内刀体85在同一圆的圆周上以相等的角间隔并列布置为单一的一排(与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一致)。
每个外侧内刀支承件87分别包括一个外侧环形体87a、多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和肋87c。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被这样形成,即它们从外侧环形体87a的外周边缘上立起,并且以相等的角间隔并列布置为一排。肋87c将相邻的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彼此连接起来。
具体地讲,如图6A所示,每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被成型得与其他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分开,从而在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之间产生间隙。换言之,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根部不是象传统内刀20的直立支承部分21b那样彼此连续着。
此外,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通过位于离开外侧环形体87a的位置上的肋87c而彼此连接并加强。这样,本发明的外侧内刀84与传统内刀中的内刀20的不同之处是,毛发排出口89沿着外侧环形体87a的外周边缘以相等的角间隔形成。每个毛发排出口89的边缘分别由外侧环形体87a的外周边缘、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的面对着的侧表面和肋87c的底表面构成。换言之,毛发排出口89由外侧环形体87a的外边缘、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的面对着的侧表面和肋87c的底表面确定出来。
这样,即使毛发能够前进到外侧内刀84的内侧,毛发也会经过毛发排出口89而排出到外侧内刀84的外侧。因此,可以防止毛发聚集在外侧内刀84内。此外,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通过肋87c而彼此连接,因而被加强。这样,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厚度可以减小;其结果是,内刀20的重量可以降低。
考虑到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强度,希望肋87c连接到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的位置尽可能靠近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末端,该末端上连接着外侧内刀体85(在切割毛发时将被施加外力)。换言之,希望肋87c的位置在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尽可能高。因此,肋87c被设置在较高位置上,而且肋87c设在离开外侧环形体87a的上表面的位置上。其结果是,毛发排出口89的开口高度L3增大了,从而提高了毛发排出效率,同时可以确保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强度。
此外,每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被这样设置,即它在外侧环形体(87a)一侧设有肋87c的位置上的宽度L1小于它在外侧内刀体(85)一侧设有肋87c的位置上的宽度L2。换言之,在每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中,下半部分或底侧的宽度L1小于上半部分或上部的宽度L2。通过每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这种宽度设计,毛发排出口89的宽度L4增大了,同时又可以确保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的强度。因此,可以高效地实现毛发从外侧内刀84的内侧排到外侧。由于相应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的被肋87c连接着的下端位于肋87c与外侧环形体87a之间,因此即便宽度L1较小,也可以确保每个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具有足够的强度。
每个肋87c分别从其中心部分向外弯折,以使肋87c具有V形横截面。V形肋是以下面的方式获得的。在制作外侧内刀84时,使用的是一块平金属板。首先,平金属板被冲压,从而以平坦姿态成型出外侧环形体87a、多个从外侧环形体87a的外边缘径向伸出的外侧内刀支承件87、与这些外侧内刀支承件87的末端的相连的外侧内刀体85和多个用于将相应外侧内刀支承件87彼此相连的肋87c。之后,对相应的外侧内刀支承件87实施弯折操作,以将外侧内刀支承件87在外侧环形体87a的同一侧弯折大约90度。在实施这种弯折时,具有多余长度的肋87c被弯折成V形。
由于每个外侧内刀84是由单一的平金属板冲压和弯折制成的,因此加工成本可以降低。
内刀座的结构内侧内刀座86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型为立柱形。每个内侧内刀座86的一个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上分别附装着一个内侧内刀82。此外,一个被咬定位部分86c(作为一个实例,这个部分被成型为一个咬合凸块)形成在内侧内刀座86(该刀座穿过了相应的内侧内刀82)的上端面中,用于与形成在相应内侧外刀74上的定位咬合部分74c(作为一个实例,这个部分被成型为一个咬合凹槽)相咬合,并导致内侧内刀座86的旋转轴(轴线)与内侧外刀74的轴线重合。
此外,锁定部位86a从每个内侧内刀座86的中间部分的外周表面上径向向外伸出。另外,一个凸耳部分86b形成在每个内侧内刀座86的另一端部(即图2中的下端部)上,该凸耳部分上的最大直径部分在与内侧内刀座86的轴线相垂直方向上具有一个非圆形横截面形状(作为一个实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形状为诸如正方形等多边形)。此外,该凸耳部分86b的下端面被成型为凸出的曲面(例如半球面)。这个凸耳部分86b容纳在一个形成在相应内侧传动轴中的连接凹槽中(如后文所描述),以将内侧内刀座86与内侧传动轴相连,从而使这两个部件作整体式旋转,并且使得内侧内刀座86可以相对于内侧传动轴的轴线在各个方向上倾斜。换言之,凸耳部分86b和连接凹槽构成了一个万向接头。此外,还可以使用倒置的结构,即凸耳部分86b形成在内侧传动轴一侧,而连接凹槽形成在内侧内刀座一侧。
外侧内刀座88由合成树脂成型为圆柱体。每个外侧内刀座88的一个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上分别装配着一个外侧内刀84。如此装配在该端部的外侧内刀84被连接在一个形成于该端部一侧的外周表面上的紧固凸缘部位88a上。安置在环形外侧内刀84内的相应外侧内刀座88的一个端部的末端88b插入并咬合在相应外侧外刀76的紧固环形件80的圆柱形部位80a中。其结果是,外侧内刀座88被这样支承着,即外侧内刀座88可以旋转,并且使得外侧内刀座88的轴线即外侧内刀84的轴线与相应外侧外刀76的轴线恒定地重合。这样,外侧内刀84的旋转轴线不会在外侧外刀76中摇摆。
此外,在每个外侧内刀座88的一个端部一侧的内周表面上分别形成了一个盘形件88d,在该盘形件的中心开有一个用于内侧内刀座86的刀座插孔88c。该刀座插孔88c的半径被设置得略小于从内侧内刀座86的轴线至锁定部位86a的末端的距离。此外,一个锁定凸缘部位88e形成在外侧内刀84的另一端部(即图2中的下端部)的外周表面上。本实施例中的紧固凸缘部位88a的外径被设置得基本上与锁定凸缘部位88e的外径相同。实际上,相应凸缘部位88a和88e的直径被设置得略大于从连接环34a的轴线至锚固部分48的末端的距离。
刀限位板的结构与传统实例中一样,本实施例中的内刀20安装并保持在形成于一个刀限位板34中的连接环34a中。
这里,刀限位板34由合成树脂制成。它在以下方面的结构与传统实例中的相同,即数量与内刀20的数量相等并且布置在与内刀20相对应位置上的限位板34a被一个支承框架34b连接着。此外,它在以下方面的结构也与传统实例中的相同,即锚固部分48从相应连接环34a的内周表面上伸出。另外,图示的实施例与传统剃须刀类似的地方还有,一个连接螺钉50布置在刀限位板34的中心。
下面参照以俯视图示出了刀限位板34形状的图4和示出了刀头段24内部结构的图1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刀限位板34的支承框架34b。
作为一个实例,支承框架34b是通过将三个U形件整体式连接而构成的,这些U形件以这样的状态布置为Y形,即U形件的开口侧面向外侧。此外,连接螺钉50由一个头部50a、一个形成为该头部50a的连续部分的立柱部位50b和一个从立柱部位50b的末端伸出的小径螺钉部位50c构成。立柱部位50b穿过支承框架34b的中部。此外,C形圈51等装配在螺钉部位50c的根部,以使连接螺钉50可以相对于支承框架34b旋转,但同时能够防止支承框架34脱出。此外,如图1所示,一个卷簧53装配在连接螺钉的支柱部位50b上,从而以连接螺钉50的头部50a为基准将支承框架34b恒定地推向C形圈。这种结构的结果是,在没有外力施加到支承框架34b上的状态下,支承框架34b紧密地接触着C形圈。然而,当支承框架34b被一个与卷簧53的驱动力相反的均匀的力推向连接螺钉50的头部50a时,支承框架34b将沿着连接螺钉50的支柱部位50b移向连接螺钉50的头部50a;此外,在施加的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支承框架34b将相对于连接螺杆50的轴线倾斜。
此外,连接环34a布置在支承框架34b的相应U形件的内侧,作为一个实例,连接环34a与U形件在三个点上相连。
此外,如图4和5所示,一对支承部位34c在相应连接环34a的任意一侧形成在每个U形件的端面上的大致对称位置上。当刀限位板34被安装到刀框架30内时,这些支承部位34c进入外刀保持架32内,以使这些支承部位34c的末端接触外侧外刀76的下端面。此外,支承部位34c的数量和支承部位34c形成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
利用刀限位板保持内刀所采用的结构下面描述内刀20被刀限位板34保持时所采用的结构。
首先,分别在一个端部(即图1和2中的上端)一侧附装了外侧内刀84的每个外侧内刀座88从另一端部(即图1和2中的下端)插入相应的连接环34a中,而且该另一端部所在一侧伸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每个外侧内刀座88的另一端部外周表面上的锁定凸缘部位88e与从相应连接环34a的内周表面上伸出的锚固件48发生干涉;然而,由于利用了合成树脂制锚固部分48能够承受弹性变形和弯曲这一事实,因此锁定凸缘部分88e能够插入连接环34a中。
其结果是,外侧内刀座88的锁定凸缘部位88e和紧固凸缘部分88a被定位,从而使得[?]锚固部分48被夹持。这样,与传统内刀20和内刀座22的情况一样,在外侧内刀座88沿着相应连接环34a的轴线移动时,锚固部分48将咬合锁定凸缘部位88e和紧固凸缘部分88a。因此,外侧内刀座88被刀限位板34保持,以使这些刀座不能从连接环34a中滑出,而且使得刀座能够在连接环34a中倾斜和旋转。
接下来,附装在内侧内刀座86上的内侧内刀82被从内侧内刀座86的凸耳部分86b一侧推入外侧内刀座88的刀座插孔88c中,同时导致形成在内侧内刀座86的外周表面上的锁定部位86a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内侧内刀82被连接并保持在外侧内刀座88中,从而使得内侧内刀82能够旋转并且可以防止从外侧内刀座88的刀座插孔88c中脱出。此外,在这种连接状态下,内侧内刀82被外侧内刀84以基本上同心的方式环绕着。
作为上述连接结构的结果,内侧内刀82与外侧内刀84一起被保持在刀限位板34的连接环34a中,以使这两个刀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而它们的轴线可以相对于连接环34a的轴线在所有方向上独立倾斜,并且使得它们能够沿着连接环34a的轴线独立移动。
用于将外刀和内刀附装到刀框架上的结构用于将外刀18和内刀20附装到刀框架30上的附装结构与传统实例中所采用的基本相同。具体地讲,附装着外刀18的外刀保持架32首先被安装在刀框架30中,外刀是通过将内侧外刀74和外侧外刀76连接为一体而形成的。之后,保持着内刀20的刀限位板34通过装配着卷簧53的连接螺钉50连接到刀框架30上,内刀是通过将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连接为一体而形成的。其结果是,外刀保持架32被刀限位板34的支承框架34b压紧,如图1所示。此外,被外刀保持架32保持着的外刀18(更具体地讲,是外侧外刀76)被从支承框架34b的U形件上伸出的支承部位34c压紧。外刀18和内刀20因此而被附装在刀框架30上,从而防止这些刀脱出。
此外,当刀限位板34被连接到刀框架30上时,形成在内侧内刀座86上的立柱状被咬定位部分86c将进入并咬合在形成于内侧外刀74中的圆柱形定位咬合部分74c中。其结果是,内侧外刀74和内侧内刀82的轴线可以恒定地保持重合。另外,外侧内刀座88的圆柱形末端部分88b进入并咬合在外侧外刀76的紧固环形件80的圆柱形部位80a中。因此,外侧外刀76和外侧内刀84的轴线可以恒定地保持重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被咬定位部分86c形成为一个立柱状凸块,而定位咬合部分74c形成为圆柱形凹槽。然而,也可以采用倒置的结构。换言之,被咬定位部分86c可以形成为圆柱形凹槽,定位咬合部分74c形成为立柱状凸块,而且定位咬合部分74c进入并咬合在被咬定位部分86c中。
此外,通过反向旋转连接螺钉50,内刀20可以与刀限位板34作为一个整体从刀框架30中取出。同样,外刀18可以与外刀保持架32作为一个整体从刀框架30中取出。
主体外壳的结构接下来将描述在内部布置着内刀传动轴28的主体外壳16的结构。
主体外壳16由合成树脂成型为一个带开口顶部和封闭底部的圆柱体。一个电机12、电池(未示出)和控制电路等容纳在该主体外壳16内。
一个齿轮支承板58毗邻主体外壳16的开口边缘布置在主体外壳16内。电机12以这样的状态紧固在这个齿轮支承板58上,即电机12的输出轴12a从板中伸出。此外,第一支承轴60和第二支承轴90在彼此分开的位置上毗邻输出轴12a并且平行于输出轴12a紧固就位。
本实施例的主体外壳16的独特特征是,为了与外刀18和内刀20的结构相符,内刀传动齿轮64由相应独立的内侧内刀传动齿轮(称为“内侧传动齿轮”)92和外侧内刀传动齿轮(称为“外侧传动齿轮”)94构成。
此外,内刀传动轴28也由相应独立的内侧内刀传动轴(称为“内侧传动轴”)96和外侧内刀传动轴(称为“外侧传动轴”)98构成。
此外,一个电机齿轮62附装在输出轴12a上。每个第一支承轴60上分别附装着一个用于带动相应内侧内刀82旋转的内侧传动齿轮92和一个支承在该内侧传动齿轮92的上表面上并且用于带动相应外侧内刀84旋转的外侧传动齿轮94,以使这些齿轮92和94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
此外,每个第二支承轴90上分别附装着一个反转齿轮100,以使该齿轮能够旋转。相应齿轮62、92、94和100由合成树脂制成。
传动齿轮的结构下面详细描述内侧传动齿轮92和外侧传动齿轮94的结构,并且描述相应传动齿轮92和94与电机齿轮62和反转齿轮100之间的啮合关系。
每个内侧传动齿轮92分别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一个相对于内侧传动齿轮92的轴线同轴延伸的内侧立柱体92a形成在内侧传动齿轮92的上表面上。敞开于内侧传动齿轮92的底侧表面中的第一支承轴孔92b相对于位于该内侧立柱体92a内的内侧传动齿轮92的轴线同轴形成。此外,内轴锚固部分92c从内侧圆柱体92a上的位于相应内刀20一侧的端部(即图1和2中的上端部分)的外周表面上伸出。
每个外侧传动齿轮94分别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一个可以被相应内侧立柱体92a插入的连接孔94a相对于内侧立柱体92a同轴形成在外侧传动齿轮94的中心。外轴锚固部分70形成在每个外侧传动齿轮94的上表面上,以使锚固部分70环绕着连接孔94a。另外,如图2所示,这些外轴锚固部分70中的每个分别由一个凸出钩子70a和一个导块70b构成,从而在以外侧传动齿轮94的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伸出。如图2所示,形成了四对凸出钩子70a和导块70b。此外,作为一个实例,每个外侧传动齿轮94上的形成了齿的外边缘的直径被这样设置,即该直径大于每个内侧传动齿轮92上的形成了齿的外边缘的直径。
此外,如图3所示,电机齿轮62与相应的外侧传动齿轮94和相应的反转齿轮100啮合。另外,相应的内侧传动齿轮92分别与相应的反转齿轮100啮合。
这种结构的结果是,电机齿轮62的旋转被直接传递到相应的外侧传动齿轮94上,并通过反转齿轮100传递到相应的内侧传动齿轮92上。此外,由于每个内侧传动齿轮92与电机齿轮62之间分别布置着一个反转齿轮100,因此内侧传动齿轮92的旋转方向与外侧传动齿轮94的旋转方向相反。
这里,通过适宜地设置内侧传动齿轮92、外侧传动齿轮94和反转齿轮100的齿数,可以调节内侧传动齿轮92和外侧传动齿轮94的rpm(转/分钟)值,即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的rpm值。此外,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的相应圆周速度自然也可以调节。这样,可以通过实验或基于经验而将相应内刀82和84的rpm值和圆周速度设置为最佳值,从而提高剃除性能。
内刀传动轴的结构此外,一个刀支架26安装在主体外壳16的开口部位中,以使该刀支架26封闭住该开口部位。传动轴孔66相对于该刀支架26同轴形成在与第一支承轴60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在第一支承轴60的直接上方位置上)。内刀传动轴28被这样布置,即这些内刀传动轴28的末端从这些传动轴孔66中伸出。
内刀传动轴28将电机12的旋转力传递到内刀20上。具体地讲,每个内刀传动轴28分别包括一个圆柱形内侧传动轴96和一个圆柱形外侧传动轴98。圆柱形内侧传动轴96带动相应的内侧内刀82旋转,而圆柱形外侧传动轴98环绕着内侧传动轴96布置并带动相应的外侧内刀84旋转。这些传动轴96和98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
下面详细描述这些传动轴96和98的结构以及这些传动轴与相应传动齿轮92和94和相应内刀座86和88的连接结构。
每个内侧传动轴96分别被成型为圆柱形。传动轴96上的面对着相应内刀20的端部(即图1和2中的上端部分)是封闭的。一个用于与相应内侧内刀座86上的凸耳86b发生连接的连接凹槽96a形成在这个封闭端部中。此外,作为一个实例,两对沿着轴线方向向下延伸的狭缝96b形成在内侧传动轴96的外周表面中,而每对狭缝96b之间的区域分别形成一个可弹性变形的舌部96c。此外,沿轴向延伸的咬合狭槽96d分别形成在两个舌部96c中。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凹槽96a被成型为一个凹槽,以使相应内侧内刀座86的凸耳部分86b能够插入。在与内侧传动轴96的轴线相垂直的部位的一个横切平面上,连接凹槽的内周表面的横截面形状是非圆形的(作为一个实例,本实施例中为正方形),该形状与凸耳部分86b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其结果是,当该内侧传动轴96旋转时,以其凸耳部分86a插入了相应连接凹槽96a中的每个内侧内刀座86将随着内侧传动轴96的旋转而旋转。内侧传动轴96的旋转力会被传递到相应的内侧内刀82上。此外,每个内侧内刀座86上的位于凸耳部分86b上方的部分的直径被收缩,以使该直径小于凸耳部分86b的直径。另外,凸耳部分86b上的与相应连接凹槽96a的内侧底表面相接触的底侧表面被成型为凸出的曲面。因此,内侧内刀座86可以相对于内侧传动轴96的轴线在特定角度范围内在所有方向上光滑地倾斜(以凸耳部分86b为支点)。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凹槽96a的开口边缘部分不会与内侧内刀座86的外周表面发生干涉。
内刀传动齿轮和内刀传动轴的结构在一个内侧弹簧102被容纳在内侧传动轴96中后,每个内侧传动轴96被安装在相应内侧传动齿轮92的内侧立柱体92a上,该内侧立柱部分从相应外侧传动齿轮94的上表面中伸出。在这种情况下,内侧传动轴96安装在内侧立柱体92a上,以使内侧传动轴96从上方覆盖住内侧立柱体92a。该弹簧102是例如卷簧;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板簧等。
在内侧传动轴96被设置在相应内侧传动齿轮92的内侧立柱体92a上后,形成在内侧传动轴96上的舌部96c的下端将暂时接触形成在内侧立柱体92a末端外周表面上的内轴锚固部分92c。然而,舌部96c将承受弹性变形,以使内轴锚固部分92c进入咬合狭槽96d中。
之后,在内轴锚固部分92c进入了咬合狭槽96d中后,作为从受压内侧卷簧102上接收到驱动力的结果,内侧传动轴96被恒定地沿着将内侧传动轴96与内侧立柱体92a分开的方向推动。然而,由于内轴锚固部分92c与咬合狭槽96d的下方内周表面咬合,因此内侧传动轴96不会从内侧立柱体92a上滑出。
其结果是,每个内侧传动轴96被连接在相应的内侧传动齿轮92上,从而防止这两个部件相对旋转,而且内侧传动轴96将与内侧传动齿轮92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此外,内侧传动轴96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沿轴线方向移动,移动范围等于咬合狭槽96d的长度。
这样,连接在内侧传动轴96上的内侧内刀座86和附装在这些内侧内刀座86上的内侧内刀82可以与内侧传动齿轮92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
每个外侧传动轴98分别被成型为圆柱形。多个外刀座咬合部位98a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的上端面上,以使这些外刀座咬合部位98a排列在圆周方向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设有四个外刀座咬合部位98a。这四个外刀座咬合部位98a与相应的外侧内刀座88的下端部分咬合。此外,用于与形成在相应外侧传动轴94上的外轴锚固部分70相咬合的咬合凸块98b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的下端部的外周表面上。咬合凸块98b以与外轴锚固部分70相等的数量形成。
此外,每个外侧传动轴98与一个外侧卷簧72一起以这样的状态装配在相应内侧传动轴96上,即该外侧卷簧72容纳在外侧传动轴98内。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的下端部外周表面上的咬合凸块98b进入形成在外轴锚固部分70上的凸出钩子70a与导块70b之间的空间中并与凸出钩子70a咬合。
在外侧传动轴98被装配在内侧传动轴96上后,外侧卷簧72的下端将接触外侧传动齿轮94的上表面,而外侧卷簧72的上端将接触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的内周表面中的台阶部位,以将外侧卷簧72压缩。
其结果是,外侧传动轴98将从外侧卷簧72上接收一个驱动力,该力将外侧传动轴98恒定地推离外侧传动齿轮94。然而,即使在外侧传动轴98沿着导块70b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这种向上的移动也会受到限制。换言之,当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的下端部外周表面上的咬合凸块98b咬合在外轴锚固部分70的凸出钩子70a上后,外侧传动轴98的向上移动将停止。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外侧传动轴98从内侧传动轴96上脱出。
其结果是,外侧传动轴98连接在外侧传动齿轮94上,从而防止这两个部件相对旋转,以使外侧传动轴98与外侧传动齿轮94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
这样,连接在外侧传动轴98上的外侧内刀座88和附装在这些外侧内刀座88上的外侧内刀84可以与外侧传动齿轮94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
刀头段与主体外壳的连接结构作为刀头段24和主体外壳16的上述结构的结果,当刀头段24附装在主体外壳16上后,内侧内刀座86的凸耳部分86b连接在内侧传动轴96的连接凹槽96a上。同时,外侧内刀座88的下端部与形成在外侧传动轴98上的外刀座咬合部位98a咬合。另外,内侧传动轴96被内侧内刀座86抵抗着内侧弹簧102的驱动力而推向刀支架26的内侧,而且外侧传动轴98被内侧内刀座86抵抗着外侧卷簧72的驱动力而推向刀支架26的内侧。
在这种状态下,内侧弹簧102的驱动力经过内侧内刀座86而从内侧传动轴96传递到内侧内刀82上。因此,内侧内刀82被推向内侧外刀74并与内侧外刀74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此外,卷簧72的驱动力经过外侧内刀座88而从外侧传动轴98传递到外侧内刀84上。其结果是,外侧内刀84被推向外侧外刀76并与外侧外刀76的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另外,相应外刀74和76被相应的内刀82和84推动,以使外刀74和76刀框架30中伸出最大量。
如上所述,外侧外刀76被形成在刀限位板34的支承框架34b上的支承部位34c推压抵靠在外刀保持架32的上端上,如图5所示。其结果是,当外侧外刀76接触皮肤并且向刀框架30中移动时,外侧外刀76将抵抗着外侧卷簧72和装配在连接螺钉50上的卷簧53的驱动力移动。与此同时,内侧外刀74只抵抗着内侧弹簧102的驱动力移动。
此外,当这个电动剃须刀10被用于剃除毛发时,主体外壳16被保持在手中,而从刀框架30的表面伸出的外刀18将接触皮肤。
在外刀18尚未接触皮肤时,外侧外刀76(外侧内刀84)的轴线和内侧外刀74(内侧内刀82)的轴线与内侧传动轴96的轴线和第一支承轴60的轴线一起位于外侧传动轴98的轴线上。
当为了剃除毛发而将外刀18接触并压紧在皮肤上时,会有一个超出预定值的外力施加到外刀18上。在如此施加了外力后,外侧外刀76将根据皮肤的轮廓而抵抗着外侧卷簧72和卷簧53的驱动力而向刀框架30内侧移动。另外,外侧外刀76还会根据皮肤的轮廓而相对于外刀孔42的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
此外,与外侧外刀76相对于刀框架30的运动无关,内侧外刀74将抵抗着内侧弹簧102的驱动力向外侧外刀76的内侧移动,或相对于外侧外刀76的轴线在所有方向上倾斜。当来自皮肤的外力减小后,内侧外刀74和外侧外刀76将会在内侧弹簧102、外侧卷簧72和卷簧53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返回它们的原始位置。
换言之,在毛发被剃除后,由于内侧传动轴96是通过装配在内侧传动齿轮92的内侧立柱体92a上而被安装的,因此内侧传动轴96的轴线不会相对于第一支承轴60的轴线倾斜。然而,外侧外刀76(外侧内刀84)的轴线、内侧外刀74(内侧内刀82)的轴线和外侧传动轴98的轴线会根据外刀18从皮肤上接收到的外力的方向而相对于第一支承轴60的轴线适宜地倾斜。
因此,外刀18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将随着皮肤的轮廓而变化。具体地讲,形成在外刀18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和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的位置关系将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即使皮肤的轮廓出现变化,相应内侧毛发导入区域W和外侧毛发导入区域V也会以平坦的姿势与皮肤紧密接触。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剃除效率。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被构造成独立的元件。另外,这些元件的传动系统,即传动齿轮92和94以及内侧传动轴96和98,被单独构造,以便唯一地用于相应的刀。因此,通过反转齿轮100向内侧传动齿轮92施加旋转力,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可以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其结果是,使用者可以获得这样的剃除效果,该效果与在内侧内刀82和外侧内刀84沿相同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获得的剃除效果不同。换言之,由于相应的内刀82和84沿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即使是在毛发沿不同方向从皮肤中长出并且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剃除毛发。
也可以省略反转齿轮100并将相应传动齿轮92和94的直径设置为相等的直径,从而利用电机齿轮62带动这些齿轮沿相同的方向旋转。
此外,当外刀18不与皮肤接触时,内侧外刀74的接触面和外侧外刀76的接触面从刀框架30的表面上伸出的相应量值被设置得相等。然而,内侧外刀74也可以被设置得比外侧外刀76伸出得更多。在内侧外刀74如此伸出的结构中,不但外侧外刀76的接触面外周侧角部区域,而且内侧外刀74的接触面外周侧角部区域均能够容易地接触皮肤。因此,毛发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延伸到相应角部区域中的狭缝40,而且剃除效率可以提高。
此外,建议将内侧外刀74从内侧内刀82上接收到的驱动力设置得大于外侧外刀76从外侧内刀84和刀限位板34上接收到的驱动力。这样做的原因是当外刀18接触皮肤时,在皮肤施加的外力的作用下,内侧外刀74和外侧外刀76将独立地向刀框架30内移动;通过将内侧外刀74接收到的驱动力设置得大于外侧外刀76接收到的驱动力,内侧外刀74可以比外侧外刀76伸出得更多。其结果是,可以获得与内侧外刀74比外侧外刀76伸出更多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为了确保内侧外刀74从内侧内刀82上接收到的驱动力因此而大于外侧外刀76从外侧内刀84和刀限位板34上接收到的驱动力,必须将内侧弹簧102的驱动力的量值设置得大于外侧卷簧72的驱动力和卷簧53的驱动力的组合量值。
此外,内侧外刀74比外侧外刀76伸出更多的结构可以与内侧外刀74从内侧内刀82上接收到的驱动力大于外侧外刀76从外侧内刀84和刀限位板34上接收到的驱动力的结构组合起来。在这种组合结构中,即使外刀被更强劲地压紧在皮肤上,内侧外刀74也会恒定地比外侧外刀76伸出得更多。其结果是,毛发从两个外刀74和76的角部区域导入的时间加长了,从而极大地提高剃除效率。因此,这种结构的效率更高。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毛发排出口89只形成在外侧内刀84中。然而,这种毛发排出口也可以形成在内侧内刀82中。还可以将毛发排出口只形成在内侧内刀82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相应的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被形成,以使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之间具有间隙,而且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之间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87a的位置上的肋87c彼此连接。毛发排出口89因此而由肋87c、相邻外侧直立支承部分87b上的面对着的侧表面和外侧环形体87a的上表面形成,然而,用于形成毛发排出口89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图9B所示传统实例的内刀20中,开口可以形成在(如单点划线所示)相应直立支承部分21b上的位于环形体(21a)一侧的根部中,这些根部在距离环形体21a表面的特定高度范围Y内彼此连接,这样可以将这些开口用作毛发排出口89。
另外,希望将毛发排出口89以相等的角间隔形成。然而,有时这种开口不能以相等的角间隔相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使毛发排出口89从环形体21a的表面开始开通,从而可以如希望的那样使进入内刀20内部的毛发能够容易地排到外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即使与外刀相接触的皮肤的轮廓出现变化,构成外刀的外侧外刀和内侧外刀也能够独立地移动。因此这些外刀的相应接触面可以更容易地以平坦的姿势同时接触皮肤。这样,毛发剃除状态可以得到改进。
此外,内侧内刀和外侧内刀可以构造为独立的元件,而且这些刀的传动系统压可以构造为单独的系统,以便唯一地用于相应的刀。这样,利用反转齿轮向内侧传动齿轮施加驱动力,可以使内侧内刀和外侧内刀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前所述,为了高效地剃除沿不同方向长出并混合在一起的毛发,描述了一种电动剃须刀,其中每个内刀分别由两个刀元件即外侧内刀84和内侧内刀82构成。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具有这种结构的电动剃须刀。毋庸置言,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象现有技术的剃须刀那样每个内刀由单一的刀元件构成的电动剃须刀中。
换言之,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这样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中,该剃须刀包括一个容纳着电机的主体外壳和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外壳上的刀头段,刀头段具有外刀和在旋转时滑动接触外刀的内刀,其中每个由单一刀元件构成的内刀上形成了毛发排出口。在这种结构中,毛发也难以聚集在这种内刀内部。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和电动旋转剃须刀,即使剃掉的毛发进入了内刀内部,但剃掉的毛发也能够通过形成在内刀上的开口而从内刀中排出。因此,剃掉的毛发难以聚集在内刀的内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该内刀包括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中,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一侧并且距离上述环形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小于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另一侧并且距离上述内刀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内刀由单一的平金属板冲压和弯折制成,以及每个肋从其中部向外弯折,以具有一个V形形状。
4.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其包括(a)一个主体外壳,其容纳着一个电机,以及(b)一个刀头段,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外壳的上部,刀头段包括外刀和与外刀协作剃除毛发并同时与外刀滑动接触着旋转的内刀,其中,(c)每个内刀包括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中,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一侧并且距离上述环形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小于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另一侧并且距离上述内刀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内刀由单一的平金属板冲压和弯折制成,以及每个肋从其中部向外弯折,以具有一个V形形状。
7.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其包括(a)内侧外刀;(b)圆柱形外侧外刀,其以同心的形态环绕着内侧外刀,圆柱形外侧外刀安装在一个刀框架的内侧,以使外侧外刀和内侧外刀的末端一起从形成在刀框架中的外刀孔中伸出;(c)内侧内刀,其与内侧外刀滑动接触;以及(d)外侧内刀,其与外侧外刀滑动接触;其中,(e)每个外侧内刀包括一个刀支承件,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以及一个内刀体,其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其中直立支承部分形成了位于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直立支承部分通过通过位于离开环形体的位置上的肋而彼此连接;(f)外侧外刀设在刀框架内侧,以使外侧外刀能够相对于外刀孔的轴线倾斜并且可以沿轴线移动,而且内侧外刀连接着外侧外刀,以使内侧外刀能够相对于外侧外刀的轴线倾斜并且可以沿轴线移动;(g)内侧内刀与内侧外刀咬合,以使内侧内刀能够以这样的状态旋转,即内侧内刀的轴线与内侧外刀的轴线恒定地重合;以及(h)外侧内刀与外侧外刀咬合,以使外侧内刀能够以这样的状态旋转,即两个刀的轴线恒定地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中,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一侧并且距离上述环形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小于每个直立支承部分上的一个位于肋结合位置的另一侧并且距离上述内刀体更近的部位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其特征在于,内刀由单一的平金属板冲压和弯折制成,以及每个肋从其中部向外弯折,以具有一个V形形状。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旋转剃须刀内刀,该内刀包括一个刀支承件和一个内刀体。刀支承件具有一个形成为平板形的环形体和多个从环形体外周边缘立起并且并列布置为一排的直立支承部分。内刀体形成在每个直立支承部分的末端上。间隙形成在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而且肋设在相邻直立支承部分之间,以使切掉的毛发能够通过由相邻直立支承部分和肋形成的开口而从内刀中排出。
文档编号B26B19/14GK1334179SQ0112360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5日
发明者中野毅 申请人:株式会社泉精器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