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剃须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39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剃须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剃须刀,该电动剃须刀具有网状的外刀片(outerblade foil)以及以与该外刀片剪切配合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
背景技术
通常,电动剃须刀具有外刀片以及以与该外刀片剪切配合(shearingengagement)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该外刀片为长形且具有长度,并且该外刀片沿长度方向是平坦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剃刮诸如面颊之类的面部平坦区域时,外刀片与使用者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较高。
另一方面,日本公开实用新型No.5-4887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外刀片沿长度方向凸出弯曲的线性电动剃须刀。该电动剃须刀通过使外刀片沿长度方向凸出弯曲,来增加外刀片与使用者的凹入弯曲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从上述公报的附图估算,该剃须刀的外刀片的曲率半径大约为120mm。
但是,尽管上述公报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与使用者的凹入弯曲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较高,然而由于外刀片凸出弯曲,因此外刀片与使用者的平坦的皮肤或诸如鼻子下方区域之类的凸出弯曲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较低。因此,使用者不得不多次重复剃刮动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剃须刀,其能够提高外刀片与使用者的凹入弯曲的皮肤(例如下颌至咽喉区域)之间的接触度,同时保持外刀片与使用者的面颊以及鼻子下方区域之间的较高接触度,从而提高剃须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包括手柄,其构造为由使用者的手握持;以及刀头,其设置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刀头承载至少一个剃须单元,所述剃须单元包括外刀片以及以与所述外刀片剪切配合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所述外刀片具有供毛发引入其中的多个孔。所述外刀片为长形且具有长度,并沿宽度方向弯曲以形成近似C-形的截面,所述外刀片沿其长度凸出地且均匀地弯曲以具有纵向弯曲轮廓。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弯曲轮廓的曲率半径为150mm至350mm。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外刀片可在使用者面部的各区域与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并且压力分布均衡,从而能够提高剃须效率。
优选地,所述外刀片的各所述孔的形状均具有大致沿所述外刀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轴,并且所述多个孔以如下方式设置,即所述长轴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而逐渐变长。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沿所述外刀片的纵向方向移动所述外刀片时,可以容易地将毛发引入位于凸出弯曲的所述外刀片的端部的孔中,从而提高剃须效率。
更优选地,所述多个孔以如下方式设置,即所述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刀片的纵向轴线形成的角度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毛发的轴向发生变化,也能够容易地将毛发引入所述孔中。
而且,优选为各所述孔均留有圆形肩部,所述圆形肩部的上边缘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并且所述圆形肩部的曲率半径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而变小。当所述圆形肩部的曲率半径变小时,使用者的皮肤不易进入到所述孔中。从而,通过减小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的肩部(此处易于从使用者的皮肤接受较大压力)的曲率半径,可以防止使用者的皮肤过多地进入所述孔中,从而抑制对皮肤的刺激感。
优选为所述外刀片的近似C-形的截面具有横弧部,所述横弧部横跨所述外刀片的顶点并具有一致的曲率半径,所述横弧部的曲率半径在1.5mm至3.5mm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鼻子下方狭窄区域的剃须效率。
优选地,所述刀头的形状具有彼此垂直的纵轴线和横轴线,所述刀头承载两个所述剃须单元。各所述剃须单元均沿该刀头的纵轴线延伸,所述两个剃须单元设置在沿所述横轴线的所述刀头的两相对端部,并且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移动该电动剃须刀进行剃刮时,位于所述刀头移动方向前侧的一个剃须单元将埋入皮肤或贴在皮肤上的毛发提起,而位于移动方向后侧的另一个剃须单元能够将毛发剪短。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剃须效率。
优选地,所述两个剃须单元以所述横弧部的曲率半径的0.5至2倍的距离彼此间隔开。该距离是所述两个剃须单元的外刀片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两个剃须单元由所述刀头以浮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两个剃须单元能够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彼此独立地压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所述外刀片与使用者皮肤之间的接触度。
而且,优选为所述两个剃须单元构造为在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压下时产生不同的皮肤接触压力。即,将所述两个剃须单元构造为使其中一个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大于另一个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使用电动剃须刀并将能够产生较高接触压力的一个剃须单元面向前侧时,该剃须单元可容易地将使用者的皮肤拉展,而另一个剃须单元则可容易地剪切毛发。
优选地,所述两个外刀片中的各外刀片的纵向相对端部均由所述刀头以浮动的方式支撑,各所述外刀片均能够以所述外刀片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刀头的纵轴线交叉一定角度的方式抵抗弹簧的载荷而倾斜,以及各所述外刀片均能够以所述剃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刀头的纵轴线保持平行的方式抵抗该弹簧的载荷而竖直地压下,并且所述两个外刀片能够相对于所述刀头彼此独立地倾斜和压下。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剃须刀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后视图,其中该电动剃须刀的一部分被移除。
图4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示意图。
图5A是说明外刀片与使用者的皮肤的接触状态的视图。
图5B是说明外刀片与使用者的皮肤的接触状态的视图。
图6是将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展开为平板状的俯视图。
图7A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7B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7C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8是将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又一外刀片展开为平板状的俯视图。
图9A是图8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9B是图8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9C是图8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放大图。
图10A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部分剖视图。
图10B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部分剖视图。
图10C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的孔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刀头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A是说明使用图1的电动剃须刀剃刮贴附的毛发(lying hair)的方法的视图。
图13B是说明使用图1的电动剃须刀剃刮贴附的毛发的方法的视图。
图13C是说明使用图1的电动剃须刀剃刮贴附的毛发的方法的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外刀片之间的距离的视图。
图15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的电动剃须刀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剃须刀包括手柄10,其构造为由使用者的手握持;以及刀头20,其承载三个平行的剃须单元50和60。该刀头20由可移动地支撑在手柄10上端的刀头架(head block)3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至该刀头架30的外刀片架40构成。这些剃须单元中的两个外侧剃须单元50设计为用于剃刮相对较短的毛发,并且各外侧剃须单元50均包括外刀片70以及以与该外刀片70剪切配合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80。这些剃须单元中的中央剃须单元60设计为用于剃刮相对较长的毛发,并且该中央剃须单元60包括外刀片61以及被驱动为与该内刀片80的往复运动一起进行往复运动的内刀片63(见图11)。
该手柄10竖直伸长,并且如图3所示包括防水外壳11,该防水外壳内容置充电电池17以及用于驱动线性马达33的驱动电路。在手柄10的正面设置有用于起动该驱动电路的开关按钮12。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手柄10的背面还装配有修剪器单元200。
刀头20形成为可与手柄10分离并可移动地由手柄10支撑,以使刀头20能够实现相对于手柄10的旋转运动与上下运动的结合,从而使剃须单元50和60平滑并有效地与使用者皮肤的各个区域接触。
以下将详细说明剃须单元50的外刀片70。如图6所示,外刀片70具有多个可使毛发引入的孔73,并且该外刀片70为长形且具有长度。如图4所示,外刀片70沿其宽度方向Y弯曲以形成近似C-形的截面,并沿其长度方向X凸出地且均匀地弯曲以形成纵向弯曲轮廓。该纵向弯曲轮廓的曲率半径RL在150mm至350mm的范围内,这种曲率半径非常平缓,并且未在传统的电动剃须刀中使用。通过将曲率半径设定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实现在使用者面部的任意区域,包括诸如面颊之类的平坦区域、诸如鼻子下方区域之类的凸出弯曲区域以及诸如从下颌至咽喉区域之类的凹入弯曲区域中,外刀片的整个长度与使用者的皮肤的紧密接触,并且压力分布均衡。如果将曲率半径RL设定为大于350mm,则如图5A所示,在使用者皮肤的凹入弯曲区域中仅有外刀片70的两相对端部与使用者的皮肤有力接触,而外刀片70的中央部很难接触到使用者的皮肤。如果将曲率半径RL设定为小于150mm,则如图5B所示,在使用者面部的平坦区域中仅有外刀片70的中央部与使用者的皮肤有力接触,而外刀片70的两相对端部很难接触到使用者的皮肤。当曲率半径RL设定在150mm至350mm的范围内时,可以提高在下颌至咽喉的凹入弯曲区域中外刀片与使用者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同时保持在面颊及鼻子下方区域中外刀片与使用者的皮肤之间的较高接触度。从而可提高整个面部的剃须效率。而且,沿外刀片70的宽度方向Y的近似C-形的截面具有横弧部(transverse arc),该横弧部横跨外刀片70的顶点并具有一致的曲率半径RS,并且该曲率半径RS设定在1.5mm至3.5mm的范围内,特别设定为大约2.5mm。通过将曲率半径RS设定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提高鼻子下方狭窄区域中的剃须效率。
接着,将参考图6及图7A至图7C详细说明外刀片70的网状孔73。图6是将外刀片70展开为平板状的俯视图。图7A是在外刀片70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的外刀片70的孔73的放大图,图7B是在外刀片70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的略偏右侧(或左侧)形成的外刀片70的孔73的放大图,以及图7C是在外刀片70的端部形成的孔73的放大图。如图7A至图7C所示,各孔73均为具有大致沿外刀片7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轴(M)的六角形状,并且所述孔73以长轴(M)随着所述孔从外刀片70的中央部靠近外刀片70的纵向端部而逐渐变长的方式设置。当外刀片70沿其长度方向凸出弯曲时,由于延伸了位于外刀片70的纵向端部的孔73的长轴(M),因此从外刀片70的纵向方向看,孔73的开口区域增大。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沿外刀片的纵向方向移动外刀片70时,可以容易地将毛发引入孔73中。
优选地,如图8及图9A至图9C所示,孔73以长轴(M)相对于外刀片70的长度方向X的角度随着所述孔从外刀片的中央部靠近外刀片70的纵向端部而逐渐增大的方式设置。图9A是在外刀片70的中央部形成的孔73的放大图,图9B是在外刀片70的中央部的略偏右侧(图8中的右侧)形成的孔73的放大图,以及图9C是在外刀片70的右侧端部形成的孔73的放大图。通过以这种方式改变孔73的长轴(M)相对于外刀片70的长度方向X的角度,则即使当使用者沿面部移动电动剃须刀使毛发的轴向发生变化时,也能够容易地将毛发引入孔73中。
如图10A所示,各孔73均留有圆形肩部74,圆形肩部74的上边缘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优选地,该圆形肩部74的曲率半径RC随着所述孔从外刀片的纵向端部靠近外刀片70的中央部而变小。如图10B所示,当肩部74的曲率半径RC较大时,使用者的皮肤进入外刀片70的孔73的深度(D)变深,反之如图10C所示,当曲率半径RC较小时,使用者的皮肤进入外刀片70的孔73的深度(D)变浅。如果皮肤进入孔73中较深,则内刀片80与使用者的皮肤有力接触,从而给使用者造成刺激感。因此,通过减小外刀片的中央部的肩部74(此处易于从使用者的皮肤接受较大压力)的曲率半径RC,可以防止使用者的皮肤过多地进入孔中,从而抑制对皮肤的刺激感。
如上构成的外刀片70和中央剃须单元60一起与外刀片架40结合。如图11所示,外刀片架40包括矩形框架41,该矩形框架41支撑一对外刀片盒71以及中央剃须单元60,其中所述一对外刀片盒71均承载外刀片70。各外刀片盒71的纵向相对端部均具有柱部72,并且柱部72由在框架41的纵向端部形成的竖直槽45可滑动地支撑。中央剃须单元60包括承载外刀片61的底架62,并且该底架62以允许内刀片63相对于外刀片61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撑内刀片63。该底架62的两个纵向端部由在框架41的两相对端部形成的中央竖直槽46可滑动地支撑。内部安装有所述一对外刀片盒71以及中央剃须单元60的框架41由遮蔽构件42和43遮盖。外刀片架40通过将在框架41的纵向端部形成的孔44与在刀头架30的纵向端部形成的凸起31相结合而可拆卸地连接至刀头架30。
如图12所示,刀头架30沿其宽度方向伸长,并且其内容置线性马达33。该线性马达33通过穿过防水橡皮管36的引线34与设置在手柄10中的驱动电路电连接,以使两个往复驱动元件32沿刀头架30的宽度方向轴线往复运动。在往复驱动元件32通过连接至往复驱动元件32的弹簧35而被向上偏压的状态下,外侧剃须单元50的内刀片80与往复驱动元件32连接。当外刀片架40连接至刀头架30时,内刀片80与外刀片70弹性接触,从而外刀片70向上偏移。由此,各剃须单元50均由刀头20以浮动的方式支撑,并且剃须单元50能够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彼此独立地压下。也就是说,两个外刀片70的纵向相对端部由刀头20以浮动的方式支撑,而且各外刀片70均能够以外刀片70的纵向轴线与刀头20的纵轴线交叉一定角度的方式抵抗弹簧的载荷而倾斜,以及各外刀片70均能够以剃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刀头20的纵轴线保持平行的方式抵抗弹簧的载荷而竖直地压下,并且这两个剃须单元能够相对于刀头20彼此独立地倾斜和压下。通过如上所述构造刀头20,可使外刀片70在面部的各个区域中与使用者的皮肤良好接触,由此提高剃须效率。特别是,当外刀片70如本实施例沿长度方向凸出地且均匀地弯曲时,假定一些使用者通过沿外刀片的纵向方向移动电动剃须刀而进行剃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外刀片70可以彼此独立地倾斜和压下时,也可以提高外刀片70与使用者的皮肤之间的接触度。
如上所述,刀头20的形状为具有彼此垂直的纵轴线和横轴线,并且刀头20承载两个外侧剃须单元50,各外侧剃须单元50均沿刀头20的纵轴线伸长,并且这两个外侧剃须单元50设置在沿横轴线的刀头20的两相对端部,并彼此间隔开。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这两个外侧剃须单元,可使当使用者移动电动剃须刀剃刮其毛发时,位于刀头移动方向前侧的一个剃须单元将埋入皮肤或贴在皮肤上的毛发提起,而位于移动方向后侧的另一个剃须单元能够将毛发剪短。具体而言,当两个剃须单元50在皮肤上移动时,如图13A所示,位于移动方向前侧的外刀片70(即,图13A中左侧的外刀片70)在前移的同时拉展(pull)移动方向后侧的皮肤。因此,如图13B所示,即使在剃须单元的前方有埋入皮肤或贴在皮肤上的毛发,位于移动方向前侧的外刀片70也能拉展皮肤,并且在前侧的剃须单元经过毛发后将该毛发提起,如图13C所示。接着,位于移动方向后侧的剃须单元将提起的毛发剪短。由于中央剃须单元60的结构不能剃刮较短的毛发,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3A至13C中省略了中央剃须单元60。
优选地,如图14所示,两个剃须单元,即外刀片70彼此分隔开的距离L为横弧部的曲率半径RS的0.5至2倍。距离L是所述两个外刀片70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L)小于上述距离(即L<0.5RS),则两个外刀片70之间的皮肤接受两个外刀片70的压力,从而两个外刀片70之间的皮肤没有被完全拉展开。因此,位于后侧的外刀片70可能会在毛发提起之前已经过埋入皮肤或贴在皮肤上的毛发,由此会增加电动剃须刀不能剪切毛发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距离(L)大于上述距离(即L>2RS),则前侧的外刀片70拉展皮肤的力不能到达位于后侧的外刀片70附近,并且由前侧的外刀片70提起的毛发可能在后侧的外刀片70经过该毛发之前再次贴倒,由此同样会增加电动剃须刀不能剪切毛发的情况。换言之,当外刀片70彼此分隔开的距离为横弧部的曲率半径RS的0.5至2倍时,剃须效率最佳。
优选地,将两个外侧剃须单元50构造为在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压下时产生不同的皮肤接触压力。换言之,将所述两个外侧剃须单元50构造为使其中一个外侧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大于另一个外侧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通常,当移动方向前侧的外刀片70与使用者皮肤之间的接触压力P1(见图13A)较大,而移动方向后侧的外刀片70与使用者皮肤之间的接触压力P2较小时,皮肤被强烈地拉展,从而可以容易地提起毛发(换言之,接触压力P1与接触压力P2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将毛发提起)。所以,通过将外侧剃须单元50构造为使其中一个外侧剃须单元(位于移动方向前侧的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大于另一个外侧剃须单元(位于移动方向后侧的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可以容易地提起毛发。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动剃须刀向前侧倾斜,并且开关按钮12设置在电动剃须刀的正面上,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电动剃须刀的背面是移动方向的前侧。因此,将电动剃须刀构造为使位于背面的外侧剃须单元50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大于位于正面的外侧剃须单元50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为了提高位于背面的剃须单元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例如可以使正面的剃须单元的浮动量大于背面的剃须单元的浮动量,或者可以使正面的剃须单元的浮力小于背面的剃须单元的浮力,或者可以使正面的剃须单元的安装位置低于背面的剃须单元的安装位置。这些实例中的任意一种实例均能相对提高背面的剃须单元50产生的皮肤接触压力。
将刀头20构造为能够通过支撑机构100实现相对于手柄10的旋转运动与上下运动的结合。以下将参考图3、图12、图15和图16说明该支撑机构100。该支撑机构100包括自刀头架30的下端下垂的一对近似U-形的杆110,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杆110的底面的弹簧架120。在刀头架30的沿厚度方向的两表面的下端形成多个销37,所述销37沿着刀头架30的宽度方向轴线彼此间隔开,并且各杆110的上端均可旋转地连接至销37,以使各杆均能够围绕平行于手柄10的厚度方向的轴线延伸的枢轴S转动。弹簧架120具有上弹簧容置部124和下弹簧容置部123,在上弹簧容置部124与下弹簧容置部123之间容置有螺旋弹簧121和板簧122,并且上弹簧容置部124支撑杆110的底面,而下弹簧容置部123固定至该手柄10的上表面。弹簧架120向刀头20提供偏压力以将刀头20推向中立位置。
各杆110均可通过手柄10的壳体13和壳体14,由在手柄10的上部形成的竖直槽15上下滑动地支撑,同时各杆110的底面均由弹簧架120支撑。杆110与弹簧架120配合以限定出用于在手柄10上以浮动方式支撑刀头架30的可压缩杆(compressible bar),并且刀头架30能够从中立位置抵抗该弹簧架120的偏压而下降。在该中立位置,即未下降位置,该刀头架30的宽度方向轴线与手柄10的高度方向轴线保持垂直。而且,杆110的各上端相对于该刀头架30,在一定的容许度内围绕至少一个销37转动,以使刀头架30能够围绕任意一个销37旋转,即围绕与多个杆110中的一个相对应的枢轴S旋转,同时由另一个杆110压缩相对应的弹簧架120。支撑机构100装配有调节器130,该调节器130能够通过选择性地使板簧122动作而调节施加至剃须单元的接触压力。通过像这样可移动地构成刀头架20,可以提高外刀片70与使用者皮肤之间的接触度,从而提高剃须效率。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剃须刀能够提高外刀片与使用者皮肤之间的接触度,从而提高剃须效率。
如上所述,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许多显而易见的、广泛并各异的实施例,因此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剃须刀,其包括手柄,其构造为由使用者的手握持;刀头,其设置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刀头承载至少一个剃须单元,所述剃须单元包括外刀片以及以与所述外刀片剪切配合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所述外刀片具有供毛发引入其中的多个孔,所述外刀片为长形且具有长度,并沿宽度方向弯曲以形成近似C-形的截面,所述外刀片沿其长度凸出地且均匀地弯曲以具有纵向弯曲轮廓,其中所述纵向弯曲轮廓的曲率半径为150mm至35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外刀片的各所述孔的形状均具有大致沿所述外刀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轴,所述多个孔以如下方式设置,即所述长轴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而逐渐变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多个孔以如下方式设置,即所述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刀片的纵向轴线形成的角度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而增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各所述孔均留有圆形肩部,所述圆形肩部的上边缘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所述圆形肩部的曲率半径随着所述孔从所述外刀片的纵向端部靠近所述外刀片的中央部而变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外刀片的近似C-形的截面具有横弧部,所述横弧部横跨所述外刀片的顶点并具有一致的曲率半径,所述横弧部的曲率半径在1.5mm至3.5mm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刀头的形状具有彼此垂直的纵轴线和横轴线;所述刀头承载两个所述剃须单元,各所述剃须单元均沿所述刀头的纵轴线伸长;所述两个剃须单元设置在沿所述横轴线的所述刀头的两相对端部,并且彼此间隔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外刀片的近似C-形的截面具有横弧部,所述横弧部横跨所述外刀片的顶点并具有一致的曲率半径;所述两个剃须单元以所述横弧部的曲率半径的0.5至2倍的距离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是所述两个剃须单元的外刀片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各所述剃须单元由所述刀头以浮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两个剃须单元能够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彼此独立地压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两个剃须单元构造为在通过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而压下时产生不同的皮肤接触压力。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剃须刀,其中所述两个外刀片中的各外刀片的纵向相对端部均由所述刀头以浮动的方式支撑;各所述外刀片均能够以所述外刀片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刀头的纵轴线交叉一定角度的方式抵抗弹簧的载荷而倾斜,以及各所述外刀片均能够以所述外刀片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刀头的纵轴线保持平行的方式抵抗该弹簧的载荷而竖直地压下;所述两个外刀片能够相对于所述刀头彼此独立地倾斜和压下。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剃须刀,包括手柄(10),其构造为由使用者的手握持;以及刀头(20),其设置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刀头(20)承载至少一个剃须单元(50)。所述剃须单元(50)包括外刀片(70)以及以与所述外刀片剪切配合的方式驱动的内刀片(80)。所述外刀片(70)具有供毛发引入其中的多个孔,所述外刀片为长形且具有长度,并沿其宽度方向弯曲以形成近似C-形的截面,所述外刀片沿其长度凸出地且均匀地弯曲以具有纵向弯曲轮廓。该电动剃须刀的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弯曲轮廓的曲率半径为150mm至350mm。
文档编号B26B19/04GK1878641SQ20048003318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1日
发明者柴武志, 中村成良, 佐藤正显, 井上朋之, 小森俊介, 福谷诚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