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05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定位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装设在切割机工作台上的用于定位工件的滑动横杆机构。
技术背景切割机在切割工件时,工件需要被定位在工作台上以防止工件在被切割的过程中移位。如一种双旋型材切割机(专利号96248017.7),由底座、砂轮切割器等组成,砂轮切割器底部设有固定在底座上的回转盘,底座顶部设有可使工件固定和旋转、并可移动的工件卡盘。
上述专利方案中工件卡盘不能根据被加工件的长度调整卡盘上固定工件的定位机构的长度,存在使用不便,设计不太合理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运输与包装的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不便,设计不太合理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滑动横杆机构设置在切割机下方的工作台上,包括固定横杆和滑动横杆,所述固定横杆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滑动横杆与固定横杆滑动连接并通过锁紧机构锁紧。在切割工件时,可根据工件的长度调整滑动横杆和固定横杆间的相互位置采用锁紧机构使两者定位,以满足不同长度工件的加工定位需要,使用方便,设计合理;需要包装和运输时,松开锁紧结构,将滑动横杆从固定横杆上卸下,方便运输和包装。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横杆由分别与工作台固定并大致对称布置的左固定横杆和右固定横杆构成,所述滑动横杆由大致对称布置的左滑动横杆和右滑动横杆构成,所述左滑动横杆和右滑动横杆分别与左固定横杆和右固定横杆滑动连接。将固定横杆和滑动横杆设计成左右两段,可满足工件切割位两段不同长度的加工定位需要。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机构由固设在所述滑动横杆上的方螺母和穿过固定横杆与方螺母配合的翼形螺钉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横杆上设有若干滑轨,所述滑动横杆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滑轨相配的滑槽。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运输与包装等特点。在切割工件时,可根据工件的长度调整滑动横杆和固定横杆间的相互位置采用锁紧机构使两者定位,以满足不同长度工件的加工定位需要,使用方便,设计合理;需要包装和运输时,松开锁紧结构,将滑动横杆从固定横杆上卸下,方便运输和包装。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动横杆向两侧拉出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动横杆卸下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滑动横杆机构设置在切割机1下方的工作台8上,固定横杆6与切割机1的锯片2成交错并固设在工作台8上,滑动横杆5与固定横杆6滑动连接并通过锁紧机构锁紧。固定横杆6由分别与工作台固定并大致对称布置的左固定横杆61和右固定横杆62构成,滑动横杆5由大致对称布置的左滑动横杆51和右滑动横杆52构成,左滑动横杆51和右滑动横杆52分别与左固定横杆61和右固定横杆62滑动连接。锁紧机构由固设在滑动横杆5上的方螺母4和穿过固定横杆6与方螺母4配合的翼形螺钉3构成。固定横杆6上设有2道滑轨9,滑动横杆上设有2道与滑轨9相配的滑槽10。
当操作者需要增加夹持工件7的长度,可松动翼形螺钉3,移动滑动横杆5到图3的位置,拧紧翼形螺钉3即可;当包装运输需要时,可松动翼形螺钉3,把滑动横杆5从固定横杆6上撤下(如图4),这样可极大降低包装运输的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设置在切割机下方的工作台(8)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横杆(6)和滑动横杆(5),所述固定横杆固设在所述工作台(8)上,所述滑动横杆(5)与固定横杆(6)滑动连接并通过锁紧机构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横杆(6)由分别与工作台固定并大致对称布置的左固定横杆(61)和右固定横杆(62)构成,所述滑动横杆(5)由大致对称布置的左滑动横杆(51)和右滑动横杆(52)构成,所述左滑动横杆(51)和右滑动横杆(52)分别与左固定横杆(61)和右固定横杆(62)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由固设在所述滑动横杆(5)上的方螺母(4)和穿过固定横杆(6)与方螺母(4)配合的翼形螺钉(3)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割机滑动横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横杆(6)上设有若干滑轨(9),所述滑动横杆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滑轨(9)相配的滑槽(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设在切割机工作台上的用于定位工件的滑动横杆机构。滑动横杆机构设置在切割机下方的工作台上,包括固定横杆和滑动横杆,所述固定横杆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滑动横杆与固定横杆滑动连接并通过锁紧机构锁紧。它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运输与包装,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不便,设计不太合理等问题。
文档编号B26D7/01GK2790709SQ20052010237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3日
发明者王骥 申请人:王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