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64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锤,该电锤在使用2个离合器的情况下,不需增加中间轴的长度而能实现紧凑化的目的。在电锤(1)中,使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加载的螺旋弹簧被保持在第1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之间,该第1转换板(33)与第1离合器(17)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7)的轴向滑动,该第2转换板(34)与所述第2离合器(18)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7)的轴向滑动,而且,该第1转换板(33)能通过齿轮壳体(2)导引滑动。
【专利说明】电锤【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至少可选择单锤模式、锤钻模式和单钻模式的3种动作模式的电锤。
【背景技术】
[0002]电锤在电机的输出轴和用于保持刀头的工具保持件之间设置有中间轴,在中间轴上设置有可分别转动的冲击传递部件和转动传递部件,该冲击传递部件用于向刀头传递冲击,该转动传递部件用于向工具保持件传递转动,在冲击传递部件和转动传递部件之间设置有可与中间轴一体转动且可沿轴向移动的离合器,通过在壳体外部对离合器进行滑动操作,可选择动作模式。即,该电锤至少具有以下3种动作模式:离合器仅与冲击传递部件接合的单锤模式、离合器同时与冲击传递部件和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锤钻模式、离合器仅与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单钻模式。
[0003]关于该电锤,人们公知例如有如下一种结构,如专利文献I所示,离合器为仅与冲击传递部件接合的第I离合器(第I滑动件)和仅与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第2离合器(第2滑动件),在两离合器之间由作为弹性件的I个螺旋弹簧将该两离合器朝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加载,通过由壳体的外部使与两离合器接合的连接板在中间轴的轴向上滑动,可在上述的3个动作模式之间进行选择。
[0004]【专利文献1I】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70771号
[0005]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电锤中,由于在两个离合器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而使中间轴在轴向的长度加长,从而影响结构的紧凑化程度。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电锤,即,在使用2个离合器的情况下,不需增加中间轴的长度而实现紧凑化。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在技术方案I中所述的电锤中,将所述弹性件保持在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之间,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所述第I离合器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的轴向滑动,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所述第2离合器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的轴向滑动,而且,将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能通过所述壳体或者所述中间轴导引滑动。
[0009]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电锤中,将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中的一方通过所述壳体或者所述中间轴导引滑动,另一方通过所述一方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导引。
[0010]在技术方案I或2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电锤中,在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上分别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相互接触,对由所述弹性件的加载而引起的滑动进行限制。[0011]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电锤中,在由所述限制部对滑动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呈被压缩状态。
[0012]在技术方案1~4的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电锤中,在所述壳体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移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冲击传递部件接合的位置处以及所述第2离合器与所述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位置处。
[0013]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中所述的电锤中,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分别通过所述壳体导引。
[0014]在技术方案1~6的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中所述的电锤中,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第2离合器具有相同的形状。
[0015]【发明效果】
[0016]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时,即使使用各I个的第1、第2离合器,也不需要增加中间轴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紧凑化。
[0017]在技术方案1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时,由于使另一方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一方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上被引导,从而可不需要另一方的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引导部件而达到结构简单化的目的。
[0018]在技术方案1或2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时,通过采用限制部,能够合理安装第1、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从而使两个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良好的安装性。
[0019]在技术方案3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时,在第1、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安装状态下,弹性件不会脱落,而且弹性件的安装性良好。
[0020]在技术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时,通过采用定位部,使第I离合器及第2离合器不需被分别按压,就能够在适当的位置与冲击传递部件及转动传递部件接合,从而能够防止发热。
[0021]在技术方案I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时,能够使各离合器操作部件以相同的移动性滑动。
[0022]在技术方案1~6的任意一项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时,能够使安装简单,从而减少部件管理的时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电锤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示为:单锤模式);
[0024]图2是表示由后方所视的齿轮箱体的说明图(省略中间轴及工具保持件等);
[0025]图3中的(A)图、(B)图分别表示第1、第2转换板的立体图;
[0026]图4是用于说明第1、第2转换板的图,其中,(A)是其主视图,(B)是其右视图,(C)是其左视图,(D)是其后视图,(E)是其俯视图,(F)是其仰视图;
[0027]图5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的电锤的侧视图(单锤模式);
[0028]图6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的电锤的仰视图(单锤模式);
[0029]图7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模式切换旋钮(销子除外)及锁定板的电锤的侧视图(单锤模式);[0030]图8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的电锤的侧视图(空挡模式);
[0031]图9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模式切换旋钮(销子除外)及锁定板的电锤的侧视图(空挡模式);
[0032]图10是表示电锤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示为:空挡模式);
[0033]图11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的电锤的侧视图(锤钻模式);
[0034]图12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模式切换旋钮(销子除外)及锁定板的电锤的侧视图(锤钻模式);
[0035]图13是表示电锤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示为:锤钻模式);
[0036]图14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的电锤的侧视图(单钻模式);
[0037]图15是表示省略了齿轮箱体、模式切换旋钮(销子除外)及锁定板的电锤的侧视图(单钻模式);
[0038]图16是表示电锤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示为:单钻模式);
[0039]图17是表示变型实施例的使用第I转换板及第2转换板的齿轮箱体的后视图(省略了对中间轴及工具保持件等的表示);
[0040]图18中的(A)图、(B)图分别表示变型实施例的第1、第2转换板的立体示意图;
[0041]图19是用于说明第1、第2转换板的图,其中,(A)是其主视图,(B)是其右视图,(C)是其左视图,(D)是其后视图,(E)是其俯视图,(F)是其仰视图。
[0042]【符号说明】
[0043]I电锤;2齿轮箱体;3电机;4输出轴;6内壳体;7中间轴;10伞齿轮;11毂状套筒;12角接触轴承;13花键部;14、16啮合齿;15第2齿轮;17第I离合器;18第2离合器;19,20凸轮齿;21凹槽;22工具保持件;25活塞缸;27空气室;28冲击件;29中间件;30刀头;32齿轮;33、63第I转换板;34、64第2转换板;35、43横板部;36、44纵板部;37肋板;38折弯片;39第I接合片;41导引部;42开口部;45折弯部;46突起;47切口 ;48第2接合片;50通孔;51螺旋弹簧;52模式切换旋钮;53销子;54锁定板;60内支承;61开口 ;62定位台阶部;65、66、72、73侧板部;67、74下板部;68、76左折弯片;69左肋板;70、78右折弯板;71右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5]图1是表示电锤一例的局部纵向剖视图。该电锤I收装有输出轴朝上设置的电机3,该电机3位于作为壳体的齿轮箱体2的后方(设定图1的右侧为前方)的下部,且被收装在未图示的电机壳体内。电机3的输出轴4被轴支承在内壳体6上,且向齿轮箱体2内突出,该内壳体6被安装在齿轮箱体2内的后部上。在输出轴4的上方且齿轮箱体2和内壳体6之间配置有沿着前后方向设置的中间轴7,该中间轴7以可转动的方式由位于其前后端的球轴承8、9轴支承,并且,使固定在中间轴7的后部上的伞齿轮10与固定在输出轴4的顶端上的小齿轮5啮合。
[0046]在该中间轴7上设置有作为冲击传递部件且相对于中间轴7可转动的毂状套筒11,该毂状套筒11位于伞齿轮10的前方且外装有轴线倾斜的角接触轴承12,另外,在该中间轴7上的位于该毂状套筒11前方的位置上形成有花键部13。毂状套筒11在伞齿轮10和花键部13之间被轴向定位。另外,在毂状套筒11的前端形成有啮合齿14。
[0047]又有,在中间轴7的花键部13的前方设置有作为转动传递部件的第2齿轮15,该第2齿轮15以在轴向被定位的状态相对于中间轴7可转动。在该第2齿轮15的后端上形成有啮合齿16。
[0048]另外,在位于毂状套筒11和第2齿轮15之间的花键部13上接合设置有各I个的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该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可沿着花键部13前后移动,且在与中间轴7接合时可与其一体转动。该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为前后对称配置的同样的套筒状,并且在第I离合器17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可与毂状套筒11的啮合齿14啮合的凸轮齿19,在第2离合器18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可与第2齿轮15的啮合齿16啮合的凸轮齿20。另外,在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圆周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槽21,该凹槽21用于锁定后述的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
[0049]另一方面,在位于齿轮箱体2内的中间轴7的上方,通过球轴承23及轴承24支承有可转动的工具保持件22,该工具保持件22与中间轴7平行的设置。在该工具保持件22的后部收装有可前后移动的活塞缸25,该活塞缸25的后端与设置在角接触轴承12上的摇臂26连接。在活塞缸25的内部收装有可在空气室27的作用下沿前后移动的冲击件28,在冲击件28的前方的工具保持件22内收装有可前后移动的中间件29。由该活塞缸25、冲击件28和中间件29形成冲击机构部。在中间件29的前方设置有插入工具保持件22的刀头30,在工具保持件22的前端设置有操作套筒31,该操作套筒31能够对被插入的刀头30进行锁定及解除该锁定的操作。另外,在工具保持件22上设置有与第2齿轮15啮合的齿轮32。
[0050]因此,对于该电锤1,其动作模式由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沿着中间轴7的花键部13滑动的滑动位置决定。
[0051]首先,在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啮合而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分离的滑动位置,中间轴7的转动通过第I离合器17传递给毂状套筒11,该转动通过角接触轴承12转换为摇臂26的沿前后方向的摆动,从而使活塞缸25作往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空气室27的空气弹簧(空气压力)的作用使冲击件28作往复运动,且该冲击件28的往复运动通过中间件29冲击刀头30 (单锤模式)。
[0052]其次,在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啮合且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啮合的滑动位置,中间轴7的转动通过第I离合器17传递给毂状套筒11,从而使活塞缸25作往复运动而冲击刀头30,另一方面,中间轴7的转动通过第2离合器18传递给第2齿轮15,并通过齿轮32使工具保持件22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刀头30来讲,在具有冲击动作的同时还具有转动动作(锤钻模式)。
[0053]接下来,在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分离而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啮合的滑动位置,中间轴7的转动通过第2离合器18传递给第2齿轮15,并通过齿轮32使工具保持件22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刀头30来讲,仅作转动动作(单钻模式)。
[0054]该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滑动位置由设置在其外侧的分别作为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的滑动操作决定。首先对第I转换板33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第I转换板33为由横板部35和纵板部36形成的呈L字状的金属板,并通过在齿轮箱体2的内表面上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的多个肋板37支承,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朝外侧折弯而形成的折弯片38、38位于肋板37、37之间及肋板37的下侧,由此能够限制第I转换板33朝左右方向以及朝上方向的移动。另外,在横板部35的后端上形成有向内侧折弯的第I接合片39,该第I接合片39与第I离合器17的凹槽21接合。又有,在横板部35的外边缘的后部上形成有朝前突出的弹簧支承用突起40,并且在外边缘的前部上形成有呈日语片假名“ 口 ”字状折弯的导引部41。另外,在纵板部36的后端上形成有呈四边形的开口部42。
[0055]接下来对第2转换板34进行说明,第2转换板34叠放在第I转换板33的上侧,也为由横板部43和纵板部44形成的呈L字状的金属板,并且在横板部43的外边缘形成为卷曲状的折弯部45,该折弯部45嵌合在第I转换板33的导引部41内,同时使在折弯部45的相反一侧上形成的作为限制部的突起46插入到在第I转换板33的纵板部36上形成的作为限制部呈L字状的切口 47的水平部分内,由此,第2转换板34在第I转换板33上以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另外,在第2转换板34的横板部43的后端上形成有向内侧折弯的第2接合片48,该第2接合片48与第I转换板33的第I接合片39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并与第2离合器18的凹槽21嵌合。又有,在横板部43的外边缘的后部上形成有朝向后侧突出的弹簧支承用突起49,该弹簧支承用突起49与第I转换板33的弹簧支承用突起40呈对向式设置。另外,在纵板部44的后端部上形成有使后缘部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的通孔50。
[0056]在这里,在第I转换板33的弹簧支承用突起40和第2转换板34的弹簧支承用突起49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件的螺旋弹簧51 (参照图2、图6),该螺旋弹簧51使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加载。当第2转换板34的突起46到达第I转换板33的切口 47的水平部分的前端的位置时,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为在前后方向上所离开的最远的位置。在齿轮箱体2的侧面上安装有可转动的模式切换旋钮52 (图2),在该模式切换旋钮52的偏心位置设置有销子53,如图7所示,该销子53贯穿相互叠加设置的开口部42和通孔50,由此,第I转换板33,其在开口部42内的纵板部36的后端与销子53的接触的位置处,其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第2转换板34在其通孔50的后边缘与销子53接触的位置处,其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0057]如图2及图5、6所示,在第I转换板33的纵板部36的外侧设置有锁定板54,该锁定板54通过设置在齿轮箱体2的内表面上的导引肋板55可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在该锁定板54的前端设置有朝第2齿轮15侧呈直角弯曲的锁定片56,在后退位置处,锁定片56的头端可与设置在第2齿轮15的前端上的锁定齿57卡合。在锁定片56和齿轮箱体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58,通过该螺旋弹簧58使锁定板54向后方加载,通过锁定板54的后端与设置在模式切换旋钮52的销子53根部侧的凸轮部59的接触,使锁定板54可随着凸轮部59的位置变化沿着前后方向滑动。
[0058]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电锤I中,通过对模式切换旋钮52进行转动操作,使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滑动,从而可选择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滑动位置。
[0059]首先,如图5、6所示,在将模式切换旋钮52向右朝齿轮箱体2转动最大幅度的转动位置,如图7所示,销子53与第2转换板34的通孔50的后边缘下侧接触而使第2转换板34向后退位置滑动。这样,第I转换板33也通过螺旋弹簧51被向后方加载。因此,如图1所示,由第2转换板34的第2接合片48锁定的第2离合器18向远离第2齿轮15的后退位置滑动,且由第I转换板33的第I接合片39锁定的第I离合器17后退并与毂状套筒11接合而形成为单锤模式。
[0060]此时,如图7所示,第I转换板33的纵板部36的后端被锁定在作为定位部的开口部61内,该开口部61形成在将轴承24保持的内支承60的前表面上。由此,第I转换板33被定位在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接合的后退位置。
[0061]另一方面,在单锤模式中,由于模式切换旋钮52的凸轮部59使锁定板54滑动至后退位置,因此可限制与锁定片56卡合的第2齿轮15的转动,从而使经由齿轮32带动的工具保持件22的转动也被锁定。
[0062]接下来,如图8所示,在将模式切换旋钮52由单锤模式向左转动大致50°的转动位置,如图9、10所示,由于销子53与通孔50的后边缘上侧接触,所以并不改变第2转换板34的后退位置,而且第I转换板33也通过螺旋弹簧51向后退位置加载。因此,与单锤模式相同,第2离合器18位于远离第2齿轮15的后退位置,通过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接合,仅向刀头30传递冲击动作。然而,如图8所示,在这里由于凸轮部59使锁定板54向前进位置滑动,使锁定片56与第2齿轮15分离从而解除工具保持架22的转动锁定。因此,能够使刀头30绕轴线转动任意的角度(空挡模式)。
[0063]接下来,如图11所示,在将模式切换旋钮52由空挡模式向左转动大致65°的转动位置,如图12、13所示,销子53向前方移动并进入第I转换板33的开口部42内,由于解除了对第2转换板34的前进的限制,在第I转换板33保持该状态的情况下,第2转换板34通过螺旋弹簧51的加载前进。因此,第I离合器17保持与毂状套筒11的啮合,并使第2离合器18前进与第2齿轮15 B齿合而形成为锤钻模式。此时,第2转换板34的横板部43的前端与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台阶部62接触,该定位台阶部62设置在支承第I转换板33的肋板37的前端上。这样,第2转换板34被定位在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接合的前进位置。因此,在该锤钻模式下锁定板54被保持在前进位置。
[0064]接下来,如图14所示,在将模式切换旋钮52由锤钻模式向左转动大致65°的转动位置,如图15、16所示,将销子53在第2转换板34的通孔50内向前方移动并在开口部42内与第I转换板33的后端接触,第2转换板34在保持该状态的情况下使第I转换板33前进。这样,在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接合的状态下,使第I离合器17前进而远离毂状套筒11从而形成单钻模式。此时锁定板54也处于前进位置。
[0065]由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电锤1,第I转换板33与第I离合器17接合且可沿中间轴7的轴向滑动,第2转换板34与第2离合器18接合且可沿中间轴7的轴向滑动,螺旋弹簧51被保持在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之间,同时由于第I转换板33通过齿轮箱体2引导其滑动,因此,即使在使用各I个的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情况下,也不需增加中间轴7的长度,而达到紧凑化的目的。
[0066]尤其在这里,由于使第I转换板33通过齿轮箱体2引导,而且使第2转换板34在第I转换板33上引导,而不需要第2转换板34的引导部件,从而达到简化结构的目的。
[0067]另外,通过在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上设置相互接触且对因螺旋弹簧51的加载而引起的滑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突起46和切口 47),由此,可将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合理的安装,以实现两转换板33、34的良好的安装性。
[0068]又有,由于螺旋弹簧51通过限制部(突起46及切口 47)在滑动限制状态下被压缩,由此,在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的安装状态下,不会使螺旋弹簧51脱落,而也能够实现螺旋弹簧51的良好的安装性。
[0069]又有,在第I离合器17与毂状套筒11以及在第2离合器18与第2齿轮15分别接合的位置处,在齿轮箱体2侧设置有限制第I转换板33和第2转换板34滑动的定位部(开口 61及定位台阶部62),因此,使第I离合器17及第2离合器18不需分别对其进行按压就能够在适当的位置与毂状套筒11及第2齿轮15接合,从而实现了能够防止发热的连接。
[0070]另外,由于第I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具有相同的形状,能够使安装简单,从而减少部件管理的时间。
[00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第I转换板通过齿轮箱体引导,而第2转换板通过第I转换板引导,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相反,即,第2转换板通过齿轮箱体引导,而第I转换板通过第2转换板引导,另外,也不局限于由转换板引导的情况,两转换板的一方或者双方可通过中间轴引导,或者两个转换板共同由齿轮箱体弓I导。
[0072]图17?图19表示两个转换板共同由齿轮箱体引导的一个例子,此处的第I转换板63具有分别位于中间轴7左右两侧及下方的侧板部65、66和下板部67而形成为字母J状,在左侧的侧板部65的上端形成有左折弯片68,该左折弯片68与齿轮箱体2的左侧内表面的朝水平方向突出的左肋板69的上表面接触。另外,在右侧的侧板部66的上端也形成有朝外侧呈直角折弯的右折弯片70,该右折弯片70与齿轮箱体2的右侧内表面的朝水平方向突出的右肋板71的上表面接触。
[0073]另一方面,第2转换板64被放置在第I转换板63的上侧,其具有分别位于中间轴7的左右两侧及下侧的侧板部72、73和下板部74而形成为字母J状,在左侧的侧板部72和下板部74之间形成有倾斜部75,该倾斜部75使第2转换板64和第I转换板63之间形成空间。在该第2转换板64中,在左侧的侧板部72的上端形成有朝外侧呈直角折弯的左折弯片76,该左折弯片76贯穿形成在第I转换板63的侧板部65上的切口 77并向外侧突出。该左折弯片76与左肋板69的下表面接触。另外,在右侧的侧板部73的上端形成有朝外侧呈直角折弯的右折弯片78,该右折弯片78贯穿形成在第I转换板63的侧板部66上的切口79并向外侧突出。该右折弯片78与右肋板71的下表面接触。
[0074]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第I转换板63和第2转换板64的左折弯片68、76夹持左肋板69,并通过右折弯片70、78夹持右肋板71,从而该第I转换板63和第2转换板64由左右肋板69、71引导可沿前后方向滑动。
[0075]因此,由于这里的第I转换板63及第2转换板64分别通过齿轮箱体2引导,使各转换板63、64能够以相同的移动性滑动。
[0076]这里的螺旋弹簧51设置在第I转换板63的左侧的角部与第2转换板64的倾斜部75之间的空间内,并被配置在位于第I转换板63的后端的向上折弯形成的弹簧支承用片80和位于第2转换板64的前端的斜向下折弯形成的弹簧支承用片81之间,而且将第I转换板63和第2转换板64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加载。第I转换板63的侧板部65和第2转换板64的侧板部72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模式切换旋钮52的销子53插入的通孔82、83。
[007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锁定板而可选择空挡模式,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省略锁定板,使电锤仅在单锤模式、锤钻模式和单钻模式的3个动作模式之间选择。
【权利要求】
1.一种电锤,在其壳体内,在电机和能安装刀头的工具保持件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递来自所述电机的转动的中间轴,在所述中间轴上分别设置有能够相对其转动的冲击传递部件和转动传递部件,所述冲击传递部件使设置在所述工具保持件上的冲击机构部动作,所述转动传递部件使所述工具保持件转动,在所述冲击传递部件和所述转动传递部件之间,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冲击传递部件接合与分离的第I离合器和能够与所述转动传递部件接合与分离的第2离合器,所述第I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能与所述中间轴一体转动且能够在所述中间轴的轴向滑动,还设置有使所述第I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朝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加载的弹性件,通过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所述第I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进行滑动操作,能够分别选择仅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冲击传递部件接合的滑动位置、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冲击传递部件以及所述第2离合器与所述转动传递部件分别接合的滑动位置、仅所述第2离合器与所述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滑动位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弹性件保持在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之间,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所述第I离合器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的轴向滑动,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所述第2离合器接合并能够沿着所述中间轴的轴向滑动,而且,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能通过所述壳体或者所述中间轴导引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中的一方通过所述壳体或者所述中间轴导引滑动,另一方通过所述一方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导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上分别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相互接触,对由所述弹性件的加载而引起的滑动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限制部对滑动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呈被压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移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冲击传递部件接合的位置处以及所述第2离合器与所述转动传递部件接合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所述第2离合器操作部件分别通过所述壳体导引。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离合器与所述第2离合器具有相同的形状。
【文档编号】B25D17/00GK103894983SQ201310507541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吉兼圣展, 柴田健治, 町田吉隆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