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10144发布日期:2021-11-03 14:5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2.软管一般由金属带状的材料编织而成,由于质地较软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减震系统、消声系统等领域中,在切割成软管时,其两端必须采用接头固定,以避免软管管体发生松散,同时,设置接头可使软管与其他部件连接起来更方便,在将软管接头装配到软管两端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内涨外扣的方式,这样的装配方式可将接头锁紧在软管管体的端部上,避免松动。
3.在进行汽车软管接头装配的过程中,需要将软管夹持住,以方便装配,但现有装置中的夹具不能根据软管的直径进行调节,因此该夹具的适用性差,因此需要为现有的装配设备增加方便调节的夹持机构,并且在现有的设备中,一般设有滚轮,以方便移动,但滚轮的存在使设备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因此需要给现有的设备进行防滑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适用性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用性高的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板,两块所述支撑板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轴,所述承重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内贯穿滑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下夹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上夹板,所述竖板内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下夹板固定连接,所述装置壳体内设有驱动机构。
7.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壳体侧壁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装置壳体的内侧下壁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套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
8.优选地,所述滚轮内开设有多个卡位槽,多个所述卡位槽关于滚轮的轴心对称,所述承重轴内嵌设有缸筒,所述缸筒上密封固定连通有多个滑套,所述滑套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卡位槽的位置一一对应。
9.优选地,所述装置壳体的内壁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镍基合金材料制成。
10.优选地,所述限位槽内涂覆有光滑涂层,所述光滑涂层由陶瓷涂层材料制成。
11.优选地,所述活塞杆由高强度材料制成,所述高强度材料为回磷钢。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纹杆,以调节下夹板与上夹板的间距,实现对不同直径
的软管的夹持,提高夹持机构的适用性。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卡位槽和活塞杆,以限制滚轮的转动,避免设备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对装配过程造成干扰。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纹杆,实现对不同直径的软管的夹持,提高夹持机构的适用性,并通过设置卡位槽和活塞杆,避免设备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对装配过程造成干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中滚轮和承重轴的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中上夹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承重轴、2滚轮、3底座、4卡位槽、5滑套、6缸筒、7活塞杆、8支架、9装置壳体、10螺纹杆、11下夹板、12竖板、13上夹板、14限位槽、15滑块、16电机、17第一锥齿轮、18套筒、19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
23.参照图1

4,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包括底座3,底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板,两块支撑板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轴1,承重轴1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2,需要说明的是,滚轮2内开设有多个卡位槽4,多个卡位槽4关于滚轮2的轴心对称,承重轴1内嵌设有缸筒6,缸筒6上密封固定连通有多个滑套5,滑套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活塞杆7,通过设置卡位槽4和活塞杆7,以限制滚轮2的转动,避免设备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对装配过程造成干扰。
24.本实用新型中,值得注意的是,活塞杆7由高强度材料制成,高强度材料为回磷钢,活塞杆7与卡位槽4的位置一一对应,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8,支架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9,值得注意的是,装置壳体9的内壁设有耐磨层,耐磨层由镍基合金材料制成,装置壳体9内贯穿滑动连接有螺纹杆10,通过设置螺纹杆10,以调节下夹板11与上夹板13的间距,实现对不同直径的软管的夹持,提高夹持机构的适用性,螺纹杆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下夹板11,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板12。
25.本实用新型中,竖板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上夹板13,竖板12内开设有限位槽14,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槽14内涂覆有光滑涂层,光滑涂层由陶瓷涂层材料制成,限位槽14内滑动
连接有滑块15,滑块15与下夹板11固定连接,装置壳体9内设有驱动机构,值得注意的是,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壳体9侧壁上的电机16(型号为yd160l

4/2),电机16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7,装置壳体9的内侧下壁转动连接有套筒18,套筒18与螺纹杆10螺纹连接,套筒1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9,第一锥齿轮17与第二锥齿轮19啮合。
26.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初始状态下,多个活塞杆7位于远离卡位槽4的位置,此时滚轮2可自由转动,人可推动设备移动,在开始装配工作之前,开启缸筒6,带动多个活塞杆7移动并相远离,直到活塞杆7完全卡进卡位槽4内,关闭缸筒6,此时滚轮2不能顺利转动,避免设备发生不必要的移动,并且,当装配不同粗细的软管时,开启电机16,带动第一锥齿轮17和第二锥齿轮19转动,带动套筒18转动,从而带动螺纹杆10上升或下降,以调节下夹板11和上夹板13的间距,从而提高夹持机构的适用性。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包括底座(3),所述底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板,两块所述支撑板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轴(1),所述承重轴(1)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9),所述装置壳体(9)内贯穿滑动连接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下夹板(11),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板(12),所述竖板(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上夹板(13),所述竖板(12)内开设有限位槽(14),所述限位槽(14)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5),所述滑块(15)与下夹板(11)固定连接,所述装置壳体(9)内设有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壳体(9)侧壁上的电机(16),所述电机(16)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7),所述装置壳体(9)的内侧下壁转动连接有套筒(18),所述套筒(18)与螺纹杆(10)螺纹连接,所述套筒(1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9),所述第一锥齿轮(17)与第二锥齿轮(19)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2)内开设有多个卡位槽(4),多个所述卡位槽(4)关于滚轮(2)的轴心对称,所述承重轴(1)内嵌设有缸筒(6),所述缸筒(6)上密封固定连通有多个滑套(5),所述滑套(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与卡位槽(4)的位置一一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9)的内壁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镍基合金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4)内涂覆有光滑涂层,所述光滑涂层由陶瓷涂层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7)由高强度材料制成,所述高强度材料为回磷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软管接头装配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板,两块所述支撑板共同固定连接有承重轴,所述承重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内贯穿滑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下夹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上夹板,所述竖板内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下夹板固定连接,所述装置壳体内设有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纹杆,实现对不同直径的软管的夹持,以提高夹持机构的适用性,并通过设置卡位槽,避免设备发生不必要的移动。移动。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郭贝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31
技术公布日:2021/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