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46367发布日期:2023-05-25 01:4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动力工具,具体涉及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1、动力工具,泛指电动扳手或电钻,由于动力源输出的动力是线性的,在有些应用场合,电动扳手或电钻遇到的阻力过大时,线性输出的动力源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具有冲击功能的动力工具应运而生,当随着螺丝、钻头等钻入的深度增加、外界的阻力增大时,通过冲击结构产生冲击力,从而使得电动扳手或电钻的应用范围更广。常见的冲击式动力工具,配置有轴向冲击结构或径向冲击结构。

2、图1、图2所示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轴向冲击结构,该轴向冲击结构包括固定设置的下冲击座30和与下冲击座30面对面设置的上冲击座20,其中,上冲击座20固定设置于输出轴10上,该输出轴10在动力源的驱动下做旋转运动,并且,该输出轴在轴向方向具有一定的运动空间。

3、其中,下冲击座30面向上冲击座20的端面上设置有下冲击端面齿圈31,上冲击座20面向下冲击座30的端面上设置有与下冲击端面齿圈31适配啮合的上冲击端面齿圈21。工作过程中,输出轴10在动力源的作用下旋转运动,随着输出轴10的旋转,下冲击端面齿圈31与上冲击端面齿圈21反复进行啮合、脱离,使得输出轴10在旋转的同时做轴向往复运动,实现轴向冲击。

4、上述轴向冲击结构的缺陷在于:

5、(1)下冲击端面齿圈31与上冲击端面齿圈21为齿轮啮合,啮合脱离过程中,冲击的频率较高,导致在冲击状态或非冲击状态持续的时间较短,冲击产生的效果有待提升。

6、(2)基于齿轮的结构特性,其啮合和脱离的过程较为线性,产生的冲击力较小。

7、(3)动力工具长期处于冲击环境时,冲击端面齿圈31与上冲击端面齿圈21的齿必然会发生磨损,磨损后将影响冲击的效果,这种基于齿轮啮合的轴向冲击结构的寿命较短。

8、(4)在下冲击端面齿圈31与上冲击端面齿圈21从啮合到脱离的过程中,每一个齿均会产生阻力,阻力点较多,整体阻力较大,所需的动力源功率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型的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传动轴和输出轴,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与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所述传动轴可做旋转运动,所述输出轴可做旋转运动和轴向运动,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部,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所述冲击凸台设置有具有一定弧长的冲击面,所述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的数量均为所述凸部的整数倍。

3、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凸部为滚动体。

4、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凸部为钢球,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钢球的容纳槽,所述钢球在所述容纳槽内可滚动。

5、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钢球的半径,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直径小于所述钢球的直径。

6、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凸部一体形成于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

7、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冲击凹槽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冲击凸台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导向面。

8、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冲击凹槽的两端与所述冲击凸台邻接的位置均设置有导向面。

9、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冲击凹槽的弧长大于所述冲击凸台的弧长。

10、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至少包括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

11、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输出轴设置有自下端面的中心向内延伸的第一销孔,所述传动轴设置有自上端面的中心向内延伸的第二销孔,还包括分别与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适配连接的连接销,所述连接销至少与所述第一销孔或第二销孔间隙配合。

12、本实施例的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凸部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在圆周方向上的数量更少,轴向冲击的频率远低于齿轮啮合形式的冲击频率,但由于在冲击状态或非冲击状态持续的时间均远高于齿轮啮合形式的轴向冲击结构,冲击产生的效果更好。

14、(2)基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之间的轴向落差,凸部在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连续接触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轴向冲击力更加突兀,使得冲击力较大,冲击效果更好。

15、(3)动力工具长期处于冲击环境时,相较于齿圈之间的啮合和脱离,本实施例中凸部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之间的磨损更小,使用寿命更长,且结构更加简单,生产成本更低。

16、(4)凸部在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连续脱离、接触配合的过程中,阻力点更少,整体阻力更小,所需的动力源功率更小,可以更加的节约能耗和降低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传动轴和输出轴,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与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所述传动轴可做旋转运动,所述输出轴可做旋转运动和轴向运动,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部,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所述冲击凸台设置有具有一定弧长的冲击面,所述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的数量均为所述凸部的整数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为滚动体。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为钢球,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钢球的容纳槽,所述钢球在所述容纳槽内可滚动。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钢球的半径,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直径小于所述钢球的直径。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一体形成于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

6.按照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凹槽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冲击凸台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导向面。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凹槽的两端与所述冲击凸台邻接的位置均设置有导向面。

8.按照权利要求1-5或7任一项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凹槽的弧长大于所述冲击凸台的弧长。

9.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轴向冲击结构。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设置有自下端面的中心向内延伸的第一销孔,所述传动轴设置有自上端面的中心向内延伸的第二销孔,还包括分别与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适配连接的连接销,所述连接销至少与所述第一销孔或第二销孔间隙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动力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其中轴向冲击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传动轴和输出轴,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与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所述输出轴的下端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部,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面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所述冲击凸台设置有具有一定弧长的冲击面,所述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的数量均为所述凸部的整数倍。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结构的轴向冲击结构的冲击频率更低,轴向冲击力更加突兀,使得冲击力较大,冲击效果更好。凸部在与冲击凹槽和冲击凸台连续脱离、接触配合的过程中,阻力点更少,整体阻力和磨损更小,寿命更长,能耗和成本更低。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群,张现伟,刘永,骆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鑫和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3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