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撞组件和自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23896发布日期:2023-11-22 18:0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前撞组件和自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前撞组件和自移动机器人。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的前端设置前撞组件,通过在前撞组件设置防撞部件,对自移动机器人起到减震缓冲作用,或者在前撞组件中设置防撞探测装置,以规避障碍物避免碰撞。

2、为更好规避障碍物,通常前撞组件中会设置有多个防撞探测装置,对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更大范围的障碍物进行探测。

3、然而,前撞组件的每一个防撞探测装置在进行探测障碍物时均是独立进行的,得到的检测信号也是独立传输至自移动机器人的主板中,对此自移动机器人需要设置多个端口与前撞组件电连接,这样安装复杂,降低了生产装配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撞组件,旨在提高前撞组件的装配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撞组件,所述前撞组件包括前撞、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至少两fpc连接线和电连接板;其中,

3、所述前撞具有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所述前撞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背设置的安装面和防撞面,所述前撞与自移动机器人的本体连接且所述安装面朝向自移动机器人;

4、至少两所述防撞探测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安装面,每一所述防撞探测装置均用于检测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上的障碍物,至少两所述防撞探测装置还沿所述前撞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5、所述电连接板安装于所述安装面,所述电连接板用以与自移动机器人的主板电连接,每一所述fpc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电连接板电连接,每一所述fpc连接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防撞探测装置电连接。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面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前撞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

7、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前撞连接,所述电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前撞的表面。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多个扣钩,多个所述扣钩均凸出所述第一支架背对所述安装面的表面设置,多个所述扣钩用于与所述电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面扣接配合。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第一束线结构,所述第一束线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以侧向伸出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所述第一束线结构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束线结构包括弹性臂和压线臂,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沿所述长度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方向延伸,所述压线臂的一端与所述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线臂的另一端侧向凸出所述弹性臂设置,所述压线臂用于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每一所述防撞探测装置包括透镜和信号收发器,每一所述透镜与所述前撞固定连接且与对应的安装孔对位设置,每一所述信号收发器设于所述安装面背对所述防撞面的一侧,每一所述信号收发器与对应的透镜对位设置,每一信号收发器可透过对应的透镜对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发射或接受光信号。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撞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以及至少两个第三支架,每一所述第二支架与对应的安装孔固定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支架贯穿设置有与对应的安装孔连通的安装槽,所述透镜与对应的安装槽固定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支架背对所述防撞面的一侧设有第二配合部;

13、每一所述第三支架设有第三插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三插接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插接配合,每一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前撞连接,每一所述第三支架设置镂空部,每一所述信号收发器安装于对应的第三支架上并与对应的镂空部对位设置。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三支架架设置有第二束线结构,每一所述第二束线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以侧向伸出所述第三支架设置,所述第二束线结构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面设置有多个限位筋,多个所述限位筋还沿所述前撞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板安装于至少两所述防撞探测装置之间。

1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自移动机器人,包括本体、行走模块以及前撞组件,所述行走模块安装在所述本体的底部,用于驱动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行走,所述前撞组件设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的前端,所述本体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有第一端口,所述电连接板包括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正对所述第一端口设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电连接。

1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前撞的安装面安装至少两个防撞探测装置,至少两个防撞探测装置还沿前撞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至少两fpc连接线将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与电连接板电连接,这样设置,可减少fpc连接线的使用量,方便组装工人理线,至少两fpc连接线可以贴着安装面设置,进一步提高前撞组件的整齐度,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不需要每个单独与主板电连接,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通过电连接板与自移动机器人的主板电连接,提高了前撞组件的装配效率,对应的主板仅需设置一个端口与电连接板连接,减少了端口的数量,进而提高了自移动机器的装配效率,减少了fpc连接线的使用量,也降低了自移动机器人的制造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前撞组件,应用于自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包括前撞、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至少两fpc连接线和电连接板;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前撞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多个扣钩,多个所述扣钩均凸出所述第一支架背对所述安装面的表面设置,多个所述扣钩用于与所述电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面扣接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第一束线结构,所述第一束线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以侧向伸出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所述第一束线结构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束线结构包括弹性臂和压线臂,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沿所述长度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方向延伸,所述压线臂的一端与所述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线臂的另一端侧向凸出所述弹性臂设置,所述压线臂用于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每一所述防撞探测装置包括透镜和信号收发器,每一所述透镜与所述前撞固定连接且与对应的安装孔对位设置,每一所述信号收发器设于所述安装面背对所述防撞面的一侧,每一所述信号收发器与对应的透镜对位设置,每一信号收发器可透过对应的透镜对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发射或接受光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以及至少两个第三支架,每一所述第二支架与对应的安装孔固定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支架贯穿设置有与对应的安装孔连通的安装槽,所述透镜与对应的安装槽固定连接,每一所述第二支架背对所述防撞面的一侧设有第二配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三支架架设置有第二束线结构,每一所述第二束线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以侧向伸出所述第三支架设置,所述第二束线结构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设置有多个限位筋,多个所述限位筋还沿所述前撞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安装面共同对所述fpc连接线限位。

10.一种自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行走模块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撞组件,所述行走模块安装在所述本体的底部,用于驱动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行走,所述前撞组件设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的前端,所述本体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有第一端口,所述电连接板包括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正对所述第一端口设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前撞组件和自移动机器人,其中,前撞组件包括前撞、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至少两FPC连接线和电连接板,前撞具有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前撞包括在厚度方向上相背设置的安装面和防撞面,前撞与自移动机器人的本体连接且安装面朝向自移动机器人,至少两防撞探测装置均安装于安装面,每一防撞探测装置均用于检测自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上的障碍物,电连接板安装于安装面,电连接板用以与自移动机器人的主板电连接,每一FPC连接线的一端与电连接板电连接,每一FPC连接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防撞探测装置电连接。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将电连接板与至少两个防撞探测装置电连接,用电连接板与主板电连接,提高前撞组件的装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郭灿腾,滕勇,汪才辉,谢伟龙,叶力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银星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