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及抗风压微通风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50026发布日期:2024-02-07 12:1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及抗风压微通风门窗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门窗配件,特别是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及抗风压微通风门窗。


背景技术:

1、时常有小孩爬窗后跌落或身体被卡,为了保证小孩的人身安全,市面上存在有带有微通风功能的门窗,其核心部件为窗扇和窗框之间的限位连接件,限位连接件用于限制窗扇和窗框之间的打开角度,从而使得小孩无法爬出窗外,保证了窗户的通风功能和安全性。

2、但在遇到较大的风时,门窗会反复启闭碰撞而发出声响,这回导致噪音及门窗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现有的限位连接件,仅能起到对于窗扇和窗框的打开角度的限制作用,并不具备抗风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门窗间隙通风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3、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包括:

4、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设有限位滑移槽;

5、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包括:

6、微通风拉杆,所述微通风拉杆的两端分别设为微通风铰接端和微通风限位端;所述微通风限位端固定有扣钉,所述扣钉与所述限位滑移槽滑移连接;所述微通风拉杆的中部设有抗风压件;

7、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微通风铰接端铰接;

8、套设于所述传动杆的抗风压座,所述抗风压座与所述传动杆滑移连接,所述抗风压座设有抗风压面。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微通风抗风压模式下,抗风压件与抗风压面抵接,微通风抗风压状态下的窗扇不受风压影响,可保证微通风的效果,并且不会反复启闭、不会制造噪音等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微通风环境。

10、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座与所述第二限位座滑移连接,所述限位滑移槽包括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连通,所述第二限位座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座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之间形成有平开脱出槽口。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可滑动分离,当需要从微通风模式转换至平开模式时,使用者驱动第二限位座向下移动,设置于第一限位座的下端的止位销用于阻挡第二限位座,避免第二限位座掉落,而定位玻珠卡在定位槽结构,所以第二限位座被定位玻珠和定位槽结构所定位,第二限位座与第一限位座脱离形成一个槽口。此时将窗扇拉回,扣钉在限位滑移槽内滑移,直至扣钉滑移至平开脱出槽口,微通风拉杆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被复位,即微通风模式解除,随后即可以完全平开开启。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锁定旋转轴,所述锁定旋转轴设有卡位挡块,所述锁定旋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座,所述锁定旋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座设有止位凸台。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解除第二限位座和第一限位座的位置限制时,需要用工具放入锁定旋转轴的一字槽内旋转,旋转至解锁状态,卡位挡块转动至止位凸台的旁侧,止位凸台不再对卡位挡块进行限位,也就是说第二限位座解锁,第二限位座可以移动。通过使用工具对第二限位座和第一限位座的位置限制进行接触,可极大程度上避免儿童乱操作或其他人误操作导致第二限位座意外和第一限位座分离,以进一步提高本门窗间隙通风部件的安全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限位座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座的一端设为拉动端,所述拉动端的侧壁设有拉动摩擦结构。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摩擦结构用于增加操作者的手指与第二限位座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滑手等情况发生的概率。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之间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槽和导向条,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条滑移连接。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和导向条用于对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进行导向,从而避免第二限位座和第一限位座发生偏斜。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条的横截面呈t字型,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条匹配。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座的至少一端设有定位螺片和螺片螺钉,所述螺片螺钉与所述第一限位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片螺钉与所述定位螺片螺纹连接。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者正向旋转螺片螺钉时,定位螺片会随着螺片螺钉进行旋转;当旋转至定位螺片的侧壁与窗框的五金配件安装槽的侧壁抵接后,螺片螺钉继续旋转会带动定位螺片沿螺片螺钉的轴向运动,使得定位螺片逐渐靠近五金配件安装槽的顶壁;当定位螺片与五金配件安装槽的顶壁抵紧后,第一限位座被初步固定于窗框。

21、在第一限位座被定位螺片初步固定后,安装者使用自攻螺钉对第一限位座进行完全固定,以避免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限位座移位,从而保证本门窗间隙通风部件的正常使用。

22、通过设置螺片螺钉和定位螺片,可对限位组件进行初步定位,避免钻入自攻螺钉时限位组件发生较大的偏移,保证安装的质量。

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通风拉杆和所述传动杆之间设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使所述微通风拉杆具有恢复至竖直状态的趋势。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抗风压座设有锁位槽和锁位解除槽,所述锁位解除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锁位槽及所述抗风压面连通。

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关闭窗扇时,可驱动微通风拉杆向上运动,使得抗风压件进入至锁位槽内,抗风压件和锁位槽配合可起到锁点和锁座的作用,可对窗扇和窗框进行锁合,从而避免窗扇意外被打开。

26、抗风压微通风门窗,包括:

27、窗框;

28、与所述窗框铰接的窗扇,所述窗扇安装有旋转把手;

29、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所述限位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窗框,所述拉杆组件安装于所述窗扇;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旋转把手驱动连接,所述旋转把手旋转时,所述传动杆沿所述窗扇的周向运动,所述抗风压座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

3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微通风抗风压状态下的窗扇不受风压影响,可保证微通风的效果,并且不会反复启闭、不会制造噪音等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微通风环境。

3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窗扇不会反复启闭、不会制造噪音等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微通风环境。

32、本实用新型用于门窗配件技术领域。



技术特征:

1.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座与所述第二限位座滑移连接,所述限位滑移槽包括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连通,所述第二限位座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座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之间形成有平开脱出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锁定旋转轴,所述锁定旋转轴设有卡位挡块,所述锁定旋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座,所述锁定旋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座设有止位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座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座的一端设为拉动端,所述拉动端的侧壁设有拉动摩擦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之间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槽和导向条,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所述第二限位座,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条滑移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条的横截面呈t字型,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条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座的至少一端设有定位螺片和螺片螺钉,所述螺片螺钉与所述第一限位座转动连接,所述螺片螺钉与所述定位螺片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风拉杆和所述传动杆之间设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使所述微通风拉杆具有恢复至竖直状态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风压座设有锁位槽和锁位解除槽,所述锁位解除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锁位槽及所述抗风压面连通。

10.抗风压微通风门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及抗风压微通风门窗,抗风压微通风门窗,包括窗框;安装有旋转把手的窗扇;门窗间隙通风部件包括:设有限位滑移槽的限位组件;拉杆组件,拉杆组件包括:微通风拉杆,微通风拉杆固定有扣钉,扣钉与限位滑移槽滑移连接;微通风拉杆的中部设有抗风压件;传动杆,传动杆与微通风铰接端铰接;套设于传动杆的抗风压座,抗风压座与传动杆滑移连接,抗风压座设有抗风压面,限位组件固定安装于窗框,拉杆组件安装于窗扇;传动杆与旋转把手驱动连接,旋转把手旋转时,传动杆沿窗扇的周向运动,抗风压座与窗扇固定连接。窗扇不会反复启闭、不会制造噪音等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微通风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谢晓东,石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合和建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9
技术公布日:202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