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基处理的强夯锤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002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地基处理的强夯锤头的制作方法
强夯锤头是建筑施工中进行地基处理所采用强夯机具装置之一,本发明是按现有设计夯击锤头实物发展而来的。
已公知的锤头,其排气孔开度太小,并且是上小下大,以致锤头在夯坑内运动时,空气不能及时由坑内排出,空气密度不断加大,导致坑内空气压力和温度极度上升,产生一个阻止锤头下落的反作用力,下落速度迅速减小,随着夯击次数增加,坑的深度的加深,情况愈加恶化,造成锤头动能严重丧失,达不到应有的夯击效果。同时,由于锤体受风力载荷影响,或主机因地面诸因素影响,造成落锤偏离原夯点,锤体在坑内偏斜,也达不到夯击效果,严重的是提锤时,锤鼻往往折断。鉴于上述情况,夯击效率很低。
本实用新型对水泥锤头或铸铁锤头的排气孔适当增大排气孔开度。过大增大排气孔开度,会提高锤头的静压力,将引起夯击质量的下降,这是地基处理施工所不允许的。因此,设计排气孔最佳开度是本发明任务之一,第二,改进锤头构造,确保任何情况下提起锤头时,锤鼻不会折断。
解决任务的方法是设计这样的排气开度,使其数个园柱形排气孔(3)断面面积之和与锤底面积之比值为0.09~0.12,同时,在锤鼻(4)与锤柱(5)之间,装有一个可以拆卸的铰接件(6),其轴线在锤鼻的几何平面内,呈水平位置。
由于锤头设计有最佳排气开度,使得单位时间内从排气孔排出气体的流量,等于单位时间内锤头排挤坑内气体的量。这样,强夯落锤刚刚进入夯坑的速度,一直在坑内保持,锤在坑内作匀速运动。则高空落锤获得的动量,不受坑内气阻的影响,才能消除夯坑的“气垫效应”。达到所谓锤锤有效。这是依据建立了落锤过程的数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应用空气动力学计算和进行强夯试验所取得的结果。尤其对高能级的强夯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强夯施工工艺设计中,能准确的确定单位面积的夯击能;在质量检测工作中,为最后三击的标准贯入度,提供准确的数据。同时,由于锤鼻根部设计了可以拆卸的铰接件,相当于吊钩与锤鼻组成了一个十字轴万向节那样的机构。当锤头因外界因素偏斜的落入坑内,如果锤体中心线偏斜方向是在锤鼻几何平面内,提锤时的作用力,将使吊钩沿锤鼻圆弧内缘滑动,见图4。如果锤体中心线偏角方向是垂直于锤鼻几何平面,提锤时,吊钩作用力将使锤鼻绕铰接轴转动锤头偏斜角,见图5。往往锤体中心线偏角,不在锤鼻几何平面内,又不垂直于此平面,提锤作用力将使吊钩沿锤鼻圆弧内缘滑动的同时,锤鼻也绕铰接轴发生转动。在这些情况下,锤鼻根部都不会产生弯矩,故锤头偏斜任何方向的情况下,锤鼻不会折断。而且,当锤鼻严重磨损后,可以拆旧更新。试验证明效果优良,夯击效率提高近两倍左右。
图1现有技术的锤头构造。
图2实用新型锤头正视图,其中1-外壳,2-混凝土,3-排气孔,4-锤鼻,5-锤柱,6-铰接件,7-弹簧片 8-螺栓。
图3是图2铰接件处的A向放大视图,其各另件号与图2相同。
图4、5是往往发生落锤在坑内偏斜的两种极端情况下,提升作业状态。
图2描述了一种25t重、7m2作用面积的强夯锤头,是由较厚铁板(16~24mm)铺底,与较薄的铁板(8~10mm)组焊成圆桶形外壳(1),在内部均匀分布有四个孔径为500mm的排气孔(3),在中心设有钢板锤柱(5),通过加强板与底板焊牢,并与桶壁铁板之间,铺设四层钢筋,组焊成一个整体骨架,再浇灌400号混凝土(2)。在锤鼻(4)与锤柱(5)之间,装有一个铰接件(6),其轴线在锤鼻的几何平面内。可以在锤柱(5)的两侧安装弹簧片(7),用数个螺栓(8)将其固定。使得锤鼻因发生偏转角后自动回位到中立位置。排气孔管为圆柱形,不允许变径呈锥形,否则,将产生气阻损失。锤体外形稍有4°正锥角,以便减少入坑对土的摩擦力。此实例制造工艺简而易行,造价较低。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强夯锤头,是以铁板组焊成园桶形作外壳,有一锤鼻和若干个排气孔,浇灌混凝土所组成的锤体,其特征是a、数个园柱形排气孔(3)断面面积之和与锤底面积之比值为0.09~0.12,b、锤鼻(4)与锤柱(5)之间,装有一个可以拆卸的铰接件(6),其轴线在锤鼻的几何平面内,呈水平位置。
专利摘要
用于地基处理的强夯锤头,是以铁板作外壳和浇灌混凝土组成的。为提高夯击效果,使得夯锤在夯坑内不受“气垫效应”的影响,解决排气孔最佳开度的疑难问题。同时,为避免经常发生的锤鼻折断事故,在锤鼻根部设置一个铰接件,使得偏斜锤头的锤鼻根部不产生附加弯矩,解决安全提锤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夯击效率。
文档编号B25D1/00GK86204959SQ86204959
公开日1987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1986年7月16日
发明者杨宗润, 赵伏 申请人:化学工业部北京重型机械化施工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