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居民消防应急速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69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楼上居民消防应急速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所申报项目并非高新技术,只是基础物理在常生活 中的具体应用而已、但构思新颖。
所涉及的一般流体力学知识,作用原理类似于气缸、活塞结构, 但实物大部为柔性材质,而且、上段"缸体"上有微孔可泄气,中段 为部分可泄气,下段则完全不能泄气,正因为如此"活塞"由上至下 才会自动出现快、慢、停的变化:。通过试验确定三段长度的比例,化 解人体在高处所具有的势能、为掣动提供能量,使其在落地前消耗殆 尽(接近于零),则人体落地时将不会受到任何撞击伤害。
背景技术
楼上居民面临火灾险情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远 离现场!查阅专利文献涉及此类器材,主要为机械緩降装置、以及 低楼层使用的金属巻梯。.其救助功效肯定;安全风P会较大;青壮年及 熟练人员可用;但不适用于广大人群、尤其是老弱病残人等
发明内容
人所共知任一楼层着火(有电梯的会立即停止运 行),楼梯间成了拔火罐。浓烟、火苗顺着楼梯往上爬,通道顿成死 路!着火层以上居民受困,只能等待别人救援。遇上这种情况,所受 煎熬、难以想像。不少人无法忍受折磨纵身下跳造成伤亡、屡见报导。
人自高处落下摔伤,是因势能转化成动能并在着地时,能量瞬间 释放所造成.若延长此时间至数秒、甚至数十秒,设法将能量逐步消 耗,则人体将不致受到伤害。.
有鉴于此下面介绍一种速降平台,万一遇上火情,受困人可借 其越窗而出、实施自救.迅速脱离险情,安全^fe达地面。
一、具体结构 速降平台由三部分组成。
1、 金属吊桂支架一吊架;它由两根角钢、四条扁钢和三支圓钢 (两支与窗等宽用于下方, 一支比窗宽长100m用于上方)组装而成, 用前将其拼好,推出窗外挂牢即可,具体结构见图l。
2、 由阻燃、高温强度丰支好的几种细丝作经绵纱编织而成的长筒 形袋状物一吊袋;它的主体材质与阻燃布相同,但部分经绵纱由碳纤 维、不锈细丝和尼龙丝所代替,需要袋底时,可将下端绕自身中心线 旋转拧紧并打一死结即可。由于吊袋下部外表面均勻涂有橡塑层,因 此可保障使用中跳吊两袋底及柱面构成的容积内气体不会从此处泄 漏。
吊袋上部留出了 3m长的一段不加炜纱,并将经纱均分为四股各 自编成小辫、以作系挂用,另一端亦可按此办理,但长度以lm左右 为宜,具体结构见图2。.
吊袋的外表面按上、中、下分为三段全部没有涂层的为上段, 涂层上尖下宽的为中段,整个覆盖的为下段.三^a并不相等,不高楼 层没有上段,甚至没有上、中段。
离吊袋底适当高度开一 1200trn的竖缝,其外贴一块装有1200— 1400mm长的防水拉锁,拉锁开口线与吊袋上的竖缝要错开.40咖不 重合,两者之间垫一层耐磨的薄塑料纸,经此处理袋内气体受压时, 就很难由4i锁处泄漏。
当使用人随跳袋降至吊袋底部时,即可跨出跳袋,打开拉锁外出。
3、上》丈充气球,下放平台的袋状编织物一跳袋; 跳袋所用材质可与吊袋全同,外径与吊袋相等或稍小,具体结构 见图3,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置于跳袋上方并与其牢固系紧的充气球,其直径可与吊袋相
等;
2) 跳袋下方为具緩冲减震作用的平台、具体结构见图4,内置两 只环胎(其中一只为备用)、两个环胎下均有金属支撑架,以防止环胎 局部径向移动。借充气量多少可改变平台腰径,调节跳袋下行速度, 它的充放气通过球囊与胶管来实现。内置压簧的柱嚢在轴向受压之 后,可由限压阀泄气,在吸收与消耗能量的同时,起到减轻对人体的 冲击强度的目的。撤去外力后,弹簧又会释放储存的能量,借底部的 单向阀吸气、使柱嚢恢复至原始状态。.
以匸微孔橡胶作成之减震垫,在环胎之上,柱嚢之下各放一块,使 平台与吊袋中心线重合并减轻跳袋落至吊袋底部时对人体的沖击。
3) 在离平台上方约500mm处,开一 1200mm长的竖缝,内贴厚布 (如帆布),宽比竖缝长度长50mm,长比跳袋周长多40mm,以竖缝一
边为基准,将厚布贴在跳袋内表面一周多一点,并以针线沿上下两边 缝牢在袋上,以便人由此进出不伤及人体和特殊情况下作人体掣动时
的靠垫。
二、工作原理
人进跳袋站于平台上,在人体重力作用下,借吊袋下滑至地面,。 过程中,有下面几个力先后或同时参与作用。
1、环胎充气量为定值且不变时,它与吊袋的接触面相对滑动摩
擦阻力f起阻止人体下滑的作用,设该力对应于跳袋横断面的压力强 度为.Pr、可以粗略地认定它是不变的常数,并伴随在滑行下降过程的 始终。
2 、囿于两袋底及其袋面间的密闭气柱在人体重力作用下作弹性 变形,气体的压强P于跳袋在吊袋中任一位置时不尽相同。而随人体 的下行,跳袋下气体不断受到压缩,气柱的压强P应呈二次方程持续 上升,但当压强P达数值P泄后,气体则由布孔外泄,使密闭气体压 强递增速率不能按曲线方程上升,因而人体下移速度逐步加快。为使 这一速度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必须使掣动能量加速递增发挥减速作 用。为此人为地在吊袋表面,将布孔的安排设计成由上至下逐步减少、
'直至某一高度(中下两段交界处),吊袋上无布孔可供泄气(所采取的
办法是在吊袋外表面涂橡塑,上段不涂、中段涂成上尖下宽的犬齿 状、下段全涂) 当跳袋下行时,下面气柱的压强在不断上升,而随 着跳袋的下移,吊袋上的布孔数迅速减少,直至为零。出现随压强的 上升,气体通过布孔的流速在上升,但流量不升反降,因为可供泄气 的断面积或可供泄气的布孔数在减少,促使气体压强P上升, 一个因 素制约着另一个因素,直至布孔完全消失,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会 消失。结果是气体不断受压缩,压强在增高,而人体在高处所具有 的势能也在不断转化成动能, 一部分为气体所吸收储存、另一部分则 为阻力所消耗,造成人体呈不断减速下行的实际效果。 .
由上而下吊袋面上布孔"多、少、无,,的安排, 一经确定即不可 更改,使用中在任一高度所起掣动作用完全按预先设计要求自动进 行,无需人为干予。
重力始终在作用,人体所处高度不断变化,跳袋下气体压强不断
在增长。由高等物理可知密闭容器内气体受压有 PoV产P!V!-P2V产……-PmVn-K;
这是等轴双曲线方程,请参阅图5。 PV座标系中的一支曲线说明 在压强增大时,体积缩小,但即使压强再大,体积也不会为零。也就 是说只要吊袋下端不泄气,站在平台的人是不会落至袋底的,因此 必须加设一个限压阀,通过它泄气减压,才能让人继续下滑至袋底外 出。 P:—压力、压强;V—体积;K—常数;
到P—Pf>PR、限压阀打开,跳袋下吊袋面全涂橡塑层内气 体则经跟压阀上泄进跳袋泄压。此时人体缓慢下行,当使柱嚢内弹簧 受压缩,其中气体也进跳袋,此时人体则以更慢的速度下行,變隄落 至吊袋底部。
注卩一物体从ll层高楼下落(层高为2.9米),用不用速降平 台比较情况参见示意图6。
由自由落体公式V,gt;及h-gt72;因V。-0;故有:y-gt,h 上列式中V (Va)—速度(初速度)(米/秒);g——地心引力加速度 (米/秒2)
t:——时间(秒);h:——物体落点高度(米) 物体起落点高度为2.9x10+1.2 (窗台高度)-30. 2 (米),代 入上式
V = /2gh- /2 x 9. 8 x 3. 02- /591. 92=^24. 33(米/秒)
t-V/g-24. 33/9. 8^2. 4S(秒)
注2。由普通物理
式中i——冲量(千克.米/秒);m—-质量(千克);V---速皮(米 /秒)。
显然,使用人的质量是不变的。上式告诉我们冲量与速度成正比。 自由落体初速度为零,随后加速到达地面时最快,所以冲量很大。
用速降平台时,初速度为零,随后加快,但在几种人为设置掣动 力作用下、很快减速,贴近地面时、几乎为零,因此冲量极小。
以1°中计算结果为例设平台使用人体重为60公斤;
自由降落冲量I自由-M V末自由=60千克x 24. 33米/秒=1460千克 米/秒; _
乘速降平台下行落地(设平台落地的末速度V末平,为0. 5米/ 秒,这是易于做到的)。冲量I乎广M.V末平广60千克X 0. 5米/秒=30 千克米/秒;
I自由/ I平台=1460千克米/秒/30千克米/秒=48 (倍); 说明用不用速降平台。两者差别非常悬殊。
三、操作实例
1、险情发生后,先将吊架推出窗外卡牢,再将吊袋入口的 四根辫绳依次插进角钢上的带缝孔中,为更加保险、可使辫绳由 上方进吊架框内,向外翻上绕角钢一圏插进角钢上的带缝孔中。
借辫绳上的锥形垫圈及死结而被卡死在孔中、随即放下吊袋,并 将长辫绳系于室内固定物或笨重物体上,将跳袋最上端的环与上
下传递绳索上的自锁挂勾扣牢,纳跳袋下部于吊袋中,人由跳袋 .中部竖缝进跳袋、纵身下跳,速降过程开始。
在使用人到达吊袋度部后,即可由跳袋上竖缝中伸手拉开吊袋上 的拉锁, 一步跨出跳吊两袋。随手将跳袋环从自锁挂勾上摘下,携出 袋外、(此时袋内的自锁挂勾会因袋外与其以绳索相联的另一自锁挂 勾的附加配重下落而将其拉至吊袋上端的入口处。)并挂于袋外的自 锁桂勾上以保l^人员的正常使用.此时第二人即可重复第一人的操 作顺序实行自救,其余人等可仿此进行。
2、 打开吊袋底结、置跳袋下部于吊袋中,使环胎、备用胎充气 至人进跳袋站在平台上不下滑,此时緩慢放气、人将随平台緩緩下滑 落地。只要袋底有绊纱部分已触及地面,则人体将不致受到伤害。
3、 打开袋底的结,可将两条甚至多条吊袋接长后使用。由地面' (或先下地)人员协助,将底端牢固系于较低矮的楼层内形成悬索,人 沿袋下滑至低处,落在松软的气垫上,可做到依次而入逐一而出。在 受困人员争支多的场合,是快速撤离群休的好办法。不排除将吊袋与云 梯、充气垫等组合成为流动救生滑梯,救受困者于水火之中,使云梯 所及之处、受困者均可快速撤离。
4、 对楼层不高的居民,可只购吊袋而不配.吊袋。用法为先打 开吊袋的底结,将袋口绕心中线拧转几圏,然后将袋口朝下系牢在吊 架上,再向下纳袋身于袋口中,使吊袋的里外面对调、随后人进袋内, 此时人若不顺拧袋身使麻花段上移、人则不可能下降。不停如此操作, .使用人即可顺利抵达地面。
5、 速降过程中、即令除柱嚢外的其它措施未发挥应有作用,使用人又不采取任何其它措施,"随身携带"踩于脚下的柱囊、相当于 安全气嚢。借弹簧的緩冲与橡塑柱嚢的慢泄气将冲击地面的过程延长 若干秒、所起緩冲减震作用,可使使用人所受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图1、吊架
1、 026圆钢三支,其中一支比窗框的宽度长100mm,图中上方,
另两支与窗框宽度相等,图中下方;
2、 扁钢四根,50x4四根两俩长度相等,与角钢组成两套30°、 60°直角三角形;
3、 角钢50 x 50两根;
4、 每只角钢上开两个开口的锥孔,并与辫绳上的锥形垫圈匹配; 图2、吊袋
1、 吊袋袋身;
2、 由经纱编织成的辫绳;
3、 吊袋外涂成犬齿状橡塑涂层的中段;
4、 两头系自锁挂勾(一在吊袋口上方, 一在吊袋外挂于拉锁上方) 的绳索;
5、 吊袋外表全涂橡塑层的下段;
6、 长度为1200—1400 mm外贴的防水拉锁、人经此外出;
7、 由末端绕自身中心线拧转并打成死结的袋底; 图3、跳袋
1、 吊环;
2、 充气球(可令其直径与吊袋直径相等); 3、 跳袋袋身、可与吊袋材质及直径全同;
4、 离平台稍高处1200咖的竖向开口;
5、 平台;
图4、平台结构
I、 2、防止环胎局部径向移动的支撑架;
3、 限压阀(预定数值可调);
4、 充教气球嚢;
5、 微孔胶垫;
6、 备用环胎;
7、 环胎;
8、 压簧;
9、 单向阀;
10、 橡塑柱嚢;
II、 微孔胶垫;
图5:密闭容暴内气体压强和体积相互变化关系图 1、 p一V座标系中等轴双曲线的一支; 图6、用不用速降平台效果对比示意图
1、 按自由落体方式下落曲线;
2、 使用速降平台下滑曲线;
权利要求
1、以柔性气缸中置直径可变的活塞、且缸壁由上至下各处均能按需自动泄气的要求、构思出人在跳袋中的平台上沿吊袋下移,迅速脱离险情的安全救生装置。在袋底贴地的情况下,尽量将人体势能消耗殆尽,而动能直至为零,此时跳袋才会静止于吊袋底部。实现无冲击感的软着陆目的。
2、 因先后或同时予置了几种翠动方式,有些是事先预设的,有 的可在使用中调整.显得既机动灵活、又稳妥可靠.目的是将人体在 高处的势能转化成动能,令期在下降过程中化害为利,逐步消耗转化 成掣动能源,造成既无需能源,又不消耗体力的事实.
3、 无特殊情况,下降速度可以认为属自控减速状态.无需人为 干予.(如一家数口,体重相差较大可通过球阀调整,跳吊两袋相对 滑行时的摩擦阻力,同时调整限压阀的预定值).
4、 跳袋与吊袋外不存在气体交换,因此,烟尘不会iiA^袋, 免除了使用人受烟熏火缭之苦.
5、 吊袋的双重系桂方式,可任选其一或同时使用,两者互保其 中一項失效时,使用仍足够安全.
6、 特殊情况下、吊袋下端不打结、放跳袋于吊袋中,使环胎充 气(为更加保险可加用备用环胎).人站在跳袋中的平台上,手动緩慢 放气至跳袋开始下移、速度较快时,可充气使其减慢或停止.只要吊 袋底端(有炜纱部分)能触及地面,使用人即可不致受到任何伤害.
7、 吊袋外表面M求涂橡塑,相当于在吊袋不同高度处安排泄 气布孔的多少,亦即控制着人体在人同高度掣动力的强弱,使人体不断变化的下移速度调控在予定范围之内。
8、 袋底有无的快速切换,可针对情况随机应变,增加了吊袋的 使用功能.
9、 不管楼层高低,使用的所需准备时间相差无几,纯下落时间 可通过耗能强度调节,以控制下降速度,做到救助所用总时间与楼层 高度并非正比关系,为此可使较高楼层在救助过程中赢得宝责时间.
10、 沿跳袋内壁平台上方高50O-1000mm之间,起始线与袋壁 上竖缝重合、钉扎厚织物环带一条.其作用为万一发生跳袋内平台 故陣失去作用时,可用双手、双脚及腰背作三点式三点式支撑形成"横V" 字形,改变开口度大小及施加力度,即可使跳袋于吊袋中任意高度增、 咸速度,匀速下行或停于该处.利用双手、 一使人体组成剪刀又的"X"型式,亦可起同样作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上居民消防应急速将平台。由阻燃及高温强度较好的几种细丝作经纬纱、织成筒状无底吊袋,外表按要求涂以橡塑层,两端不加纬纱。需要时、将下端绕中心线拧紧打结成袋底。下端适当高度处装防水拉锁,供人外出。同材质的跳袋,上有充气球、下有平台、袋壁上有坚缝,人由此进出,袋底的平台由胶垫、环胎、柱囊、限压阀等组成。人进跳袋再进系挂好的吊袋并沿其下滑,两袋底及袋壁构成的气柱在人体体重作用下,跳袋类似于活塞在柔性缸体内下降,使人以几无冲击感的软着陆方式,安全抵达地面。
文档编号A62B1/00GK101199880SQ20061016575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5日
发明者金福强 申请人:金福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