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原智能救援,尤其是一种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原的大气特点是低压、低氧,随着的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愈来愈稀薄,长期驻守官兵极易患上“高原病”(指高海拔地区的低氧分压环境导致人体缺氧所致的疾病,又称为高山病或高原适应不全)。在3000m以下一般机体没有不适的感觉;3000~4000m时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脑体工效下降明显;4000~5000m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体力衰弱、视力减退。印军研究发现,人员快速到达3350m时,最大活动能力降至平原的50%。美军研究表明,在3300~4300m高原行军走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是平原的两倍。高原缺氧不仅对急进高原官兵的生理状况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会导致心理应激,战斗力下降。
高原作业环境下,缺氧一直严重影响我军官兵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的发挥,因缺氧所致的急性高原病和军事作业能力降低是高原部队面临的主要医学问题。高海拔地区反恐医学救援凸显重要。但是,缺氧是高海拔地区作业中面临的第一难题,也是威胁身心健康和装备性能发挥的第一杀手。在“4.14”玉树地震救援中,由于震中平均海拔近4300m,各级医疗队由于应对高原缺氧准备不足,加之高原救援装备欠缺,常规装备环境适应性差、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灾害医学救援作业能力大为降低,甚至失去作业能力被迫下撤,贻误了救灾的黄金时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体积小、功耗低、流量大,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装置,包括口鼻半面罩,口鼻半面罩两侧设有均带单向阀片的吸空气入口和吸氧气入口,下部设有带单向阀片的呼气出口,还包括弯头、储氧容器,所述口鼻半面罩的两端具有头带,使口鼻半面罩紧密贴合口鼻面部并可固定于头部,所述弯头的两个管口分别连接吸氧气入口、储氧容器,输氧管穿过弯头外壁并从弯头顶部伸出用于氧气的输入,输氧管底部伸入储氧容器内,高原吸氧面罩还包括吸气辅热模块,吸气辅热模块两端开口,其内置有高效陶瓷发热体和铝制散热片,其一端连接吸空气入口,使吸入空气穿过内部从另一端口穿出。
优选地,储氧容器为轻型软质可自然膨大撑起的气囊,容积为0.3-1L,所述口鼻半面罩的材质为软质橡胶,单向阀片选用橡胶材质的圆盘样开闭结构。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分子筛制氧的弊端,根据膜法富氧技术,以高原环境空气为原料,通过真空泵给气,使空气通过富氧膜得到富氧空气,该仪器具有体积小、易携带、功耗低、免维护、流量大、利于车载携行,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装置,包括口鼻半面罩,口鼻半面罩两侧设有均带单向阀片的吸空气入口和吸氧气入口,下部设有带单向阀片的呼气出口,还包括弯头、储氧容器,所述口鼻半面罩的两端具有头带,使口鼻半面罩紧密贴合口鼻面部并可固定于头部,所述弯头的两个管口分别连接吸氧气入口、储氧容器,输氧管穿过弯头外壁并从弯头顶部伸出用于氧气的输入,输氧管底部伸入储氧容器内,高原吸氧面罩还包括吸气辅热模块,吸气辅热模块两端开口,其内置有高效陶瓷发热体和铝制散热片,其一端连接吸空气入口,使吸入空气穿过内部从另一端口穿出。
优选地,储氧容器为轻型软质可自然膨大撑起的气囊,容积为0.3-1L,所述口鼻半面罩的材质为软质橡胶,单向阀片选用橡胶材质的圆盘样开闭结构。
本实用新型分子筛制氧的弊端,根据膜法富氧技术,以高原环境空气为原料,通过真空泵给气,使空气通过富氧膜得到富氧空气,该仪器具有体积小、易携带、功耗低、免维护、流量大、利于车载携行,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