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2658发布日期:2018-06-05 19:03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服的安全性,尤其涉及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



背景技术:

消防员是这个世界上与我们关系最为紧密的危险职业之一,他们与死神的周旋也最容易让我们感动。他们面对危险奋不顾身的精神支撑,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

同其它的危险不同,消防员面临的死亡威胁更加直接和猛烈。他们与火神战斗的结果就是:要么挽救更多的人,要么自身被火蛇吞没。发生火灾时,建筑物及建筑构件坍塌致死是消防官兵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火灾条件下建筑物由于燃烧和高温作用,往往使建筑结构部分或整体丧失承载能力,导致结构局部发生破坏或整体坍塌。目前的消防服能有效得隔热并且轻便,但少有防撞击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其包括有防火消防服、气囊和背包,所述背包内有一个氧气瓶和两个压缩氮气瓶,所述压缩氮气瓶底部由导管与所述防火消防服内的导气管连接于转换器处,所述导气管是两根气管(气管A和气管B)并排在一起组成的,所述气囊拼接于防火消防服上,由所述导气管分别和每个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囊由内向外分为触发层、充气层和隔火层,所述充气层可由气管主动充气,也可由所述触发层被动充气,所述触发层内有刺针,当外界压力达到一定大小时,所述触发层可被刺破而被动向所述充气层充气,两种方式都能使充气层快速充气以保护消防员。

优选地,主动充气时,所述导管与所述气管B接通,仅由所述气管B对应的出气口向充气层充气;被动充气时,所述导管与所述气管A接通,当刺针刺破触发层后,仅由导气管A所对应的出气口向充气层充气。

特别说明,以上所述主动充气和被动充气两种状态,气体都是充入到所述充气层中,所述充气层具有伸缩性且不漏气,所述充气层与衣服相连接及其包围部分由防漏涂层处理,防止漏气。

优选地,所述隔火层的材料与消防服上的防火材料相同,具有较差的伸缩性,表面积较大,所述充气层充气后可充满整个隔火层。

优选地,所述背包有四根背包带,其中一根上有背包结,与其余三根一起在胸口位置处扣于背包结中,将背包固定;肩上的两根背包带穿过肩上气囊与所述防火消防服之间的空隙,背包带始终不压于气囊之上。

优选地,所述转换器有两个,分别位于左右后腰位置,所述导管只能与一根导气管接通,所述转换器上有拉线,当所述拉线没有拉下时,所述导管与所述气管A接通,此时本应急消防服处于“待命”状态,此状态可实现被动充气;当拉线被拉下后,所述导管与所述气管B 接通,此时可实现主动充气。

优选地,所述拉线有左右两条,主动充气时需将两条拉线一起拉下。

优选地,所述气囊位于所述防火消防服外侧,所述导气管(气管A和气管B)缝合固定于所述防火消防服内侧。

优选地,所述每个气囊的充气层内有一个控制气压的单向阀,当气囊内压力过大时,所述单向阀能排出一部分气体以稳定气压,避免当有物体砸、压时,气囊内气压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

优选地,为防止刺针扎破触发层的同时扎破充气层,在充气层内侧且对应刺针的上方粘合有海绵体。

优选地,一个气囊内可有多个触发层,但只有一个隔火层和充气层,且触发层都位于充气层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保护消防员,减少其因被砸、压而受到的伤害,应急消防服外侧分布有气囊,初始时,所述导管与所述气管A接通,所述气囊中的触发层为充气状态,当有物体砸向触发层时,其中的气体能抵挡部分伤害并使所述触发层被刺针刺破而被动向所对应气囊中的充气层充气以保护消防员,此为被动充气状态;当消防员手动拉下两根拉线时,整个消防服中的气囊中的充气层都将快速充气以保护消防员,此为主动充气状态。基于上述结构可见,相比现有的消防服而言,本实用新型利用充气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小消防员在火场中被落物砸、压受到的伤害,同时本实用新型成本低,较为轻便,适合在火场消防员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触发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未触发状态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状态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1-防火消防服,2-背包,3-气囊,4-人体头部模型,11-转换器,12-拉线,13-导气管,131-气管A,132-气管B,21-氧气瓶,22-压缩氮气瓶,23-导管,24-背包带, 25-背包结,31-单向阀,32-刺针,33-触发层,34-海绵体,35-充气层,36-出气口,37-隔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个人消防应急防护装备,其包括有防火消防服1、背包2和气囊 3,所述背包2内有一个氧气瓶21和两个压缩氮气瓶22,所述压缩氮气瓶22底部由导管23 与所述防火消防服1内的导气管13连接于转换器11处,所述导气管13是两根气管(气管 A131和气管B132)并排在一起组成的,所述气囊3拼接于防火消防服1上,由所述导气管 13分别和每个所述气囊3连通,所述气囊3由内向外分为触发层33、充气层35和隔火层37,所述充气层35可由气管主动充气,也可由所述触发层33被动充气,所述触发层33内有刺针 32,当外界压力达到一定大小时,所述触发层33可被刺破而被动向所述充气层35充气,两种方式都能使充气层35快速充气以减少消防员因被砸、压而受到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中,应急消防服外侧分布有气囊3,初始时,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A131 接通,所述气囊3中的触发层33为充气状态,当有物体砸向触发层33时,其中的气体能抵挡部分伤害并使所述触发层33被刺针32刺破而被动向所对应气囊3中的充气层35充气以保护消防员,此为被动充气状态;当消防员手动拉下两根拉线12时,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 B132接通,整个消防服中的气囊3中的充气层35都将快速充气以保护消防员,此为主动充气状态。基于上述结构可见,相比现有的消防服而言,本实用新型利用充气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小消防员在火场中被落物砸、压受到的伤害,同时本实用新型成本低,较为轻便,适合在火场消防员中推广应用。

本实例中,主动充气时,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B132接通,仅由所述气管B132对应的充气口36向充气层35充气;被动充气时,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A131接通,当刺针32 刺破触发层33后,仅由导气管13A所对应的充气口36向充气层35充气。

本实例中,以上所述主动充气和被动充气两种状态,气体都是充入到所述充气层35中,所述充气层35具有伸缩性且不漏气,所述充气层35与衣服相连接及其包围部分由防漏涂层处理,气密性良好。

本实例中,所述隔火层37的材料与消防服上的防火材料相同,具有较差的伸缩性,所以其表面积较大,所述充气层35充气后可充满整个隔火层37。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背包2的穿戴更合理,所述背包2有四根背包带24,其中一根上有背包结25,与其余三根一起在胸口位置处扣于背包结25中,将背包2固定;肩上的两根背包带24穿过肩上气囊3与所述防火消防服1之间的空隙,背包带24始终不压于气囊3之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器11有两个,分别位于左右后腰位置,所述导管23只能与一根导气管13接通,所述转换器11上有拉线12,当所述拉线12没有拉下时,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A131接通,此时本应急消防服处于初始状态,此状态可实现被动充气;当拉线12被拉下后,所述导管23与所述气管B132接通,此时可实现主动充气。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12有左右两条,主动充气时需将两条拉线12一起拉下。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3位于所述防火消防服1外侧,所述导气管13(气管A131和气管B132)缝合固定于所述防火消防服1内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气囊3的充气层35内有一个控制气压的单向阀31,当气囊3内压力过大时,所述单向阀31能排出一部分气体以稳定气压,避免当有物体砸、压时,气囊3 内气压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

本实例中,为防止刺针32扎破触发层33的同时扎破充气层35,在充气层35内侧且对应刺针32的上方粘合有海绵体34。

本实例中,一个气囊3内可并列有多个触发层33,但只有一个隔火层37和充气层35,且触发层33都位于充气层35内;一个气囊3内只有一个单向阀31,触发层33外的充气口 36数量与触发层33数量相同。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