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1157发布日期:2020-04-10 16:42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气瓶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灭火救灾过程中,需要使用惰性气体进行灭火,因此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消防装置,在现有的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中,还都是使用一般的乙炔气瓶,由于乙炔气瓶没有吊装和支撑腿,从而不方便对乙炔气瓶的搬运,从而限制了消防气瓶盛放惰性气体量多少,影响了对消防灭火的效果。

基于申请人于2018年11月25日的技术交底书和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其中专利号:zl201721724914.8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因此增加了盛放惰性气体量,提高了对消防灭火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下瓶的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设置在下瓶的底端端面部并且用于与吊钩联接的支撑腿。

由于设计了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通过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储存惰性气体,通过支撑腿,实现了与起吊机的连接,实现了对消防气瓶装置本体的搬运,不再使用一般的乙炔气瓶,因此增加了盛放惰性气体量,提高了对消防灭火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增加外连接托起部件的方式把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增加挂钩孔的方式把支撑腿与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上瓶。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右中间板、左中间板、把手和垫块。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右排放管、左排放管、横管、下连通管和上连通管。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与第二附件装置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端头管、气动杆、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下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支撑腿并且在下瓶和上瓶之间分别设置有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把手分别设置在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上并且在上瓶与把手之间设置有垫块,右排放管和左排放管分别设置在横管上并且在横管与下瓶之间设置有下连通管,在横管与上瓶之间设置有上连通管,在横管上设置有端头管并且气动杆设置在端头管中,气动杆设置在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之间并且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分别设置为与报警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下瓶的瓶部的底端端面部设置有敞口腔体并且瓶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左中间板和下连通管联接,敞口腔体的内壁、瓶部的底端端面部和瓶部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腿联接并且瓶部设置为圆柱罐状体,敞口腔体设置为锥形筒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上瓶设置为包含有下筒部和上筒部并且上筒部的下端口部设置为与下筒部的上端口部联接,在上筒部的侧面部设置有凹槽体并且下筒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左中间板和上连通管联接,上筒部设置为与相邻对接的另一个下瓶插入式联接并且凹槽体设置为与相邻对接的另一个下瓶上的支撑腿容纳式联接,下筒部设置为圆柱盒状体并且上筒部设置为圆锥盒状体,凹槽体设置为u字形口槽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撑腿设置为包含有内倾斜条部、横条部和竖条部并且在竖条部的上端端头设置有串接孔体,横条部的左端头设置为与内倾斜条部的下端头联接并且横条部的右端头设置为与竖条部的下端头联接,内倾斜条部设置为与下瓶的内壁联接并且横条部设置为与下瓶的底端端面部联接,竖条部设置为与下瓶的侧面部联接并且内倾斜条部、横条部和竖条部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串接孔体设置为圆形孔。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右中间板的上端端面部和左中间板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瓶联接并且右中间板的下端端面部和左中间板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瓶联接,在右中间板的外侧面部和左中间板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座并且右中间板的连接耳座和左中间板的连接耳座分别设置为与把手转动式联接,右中间板设置为与右排放管串接式联接并且左中间板设置为与左排放管串接式联接,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设置为呈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把手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把手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转动式联接,把手的上端端面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垫块联接并且把手的透漏窗口分别设置为与右排放管和左排放管套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垫块设置为扇形座状体并且垫块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瓶接触式联接,垫块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把手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横管设置为圆柱罐状体并且横管的后端头设置为与上连通管联接,横管的前端头设置为与下连通管联接并且横管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端头管联接,横管的右侧面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右排放管联接并且横管的左侧面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左排放管联接,横管设置在右中间板和左中间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下连通管的下端头部设置为与下瓶联接并且下连通管的上端头部设置为与横管联接,上连通管的上端头部设置为与上瓶联接并且上连通管的下端头部设置为与横管联接并且下连通管和上连通管分别设置为圆形管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右排放管的内端头和左排放管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管联接,在右排放管的外端头和左排放管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截止阀门并且右排放管和左排放管分别设置为圆形管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端头管设置为圆形盲管并且端头管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横管联接,端头管设置为与气动杆包容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气动杆设置为包含有凸头部、杆部和膜部并且膜部的周边部设置为与端头管的内壁密封式联接,杆部的下端头设置为与膜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杆部的上端头设置为与凸头部联接,杆部设置为与端头管串接式联接并且凸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间断式联接,凸头部设置为锥形块状体并且杆部设置为圆形棒状体,膜部设置为橡胶球壳片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分别设置为与上瓶联接并且第二触发开关的触头设置为与气动杆呈处于上极限位置接触式联接,第一触发开关的触头设置为与气动杆呈处于下极限位置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触发开关的输出端口和第二触发开关的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报警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报警装置设置为声光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下瓶和上瓶与支撑腿设置为按照底端面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下瓶和上瓶与右中间板、左中间板、把手和垫块设置为按照中间部握持的方式分布,下瓶和上瓶与右排放管、左排放管、横管、下连通管和上连通管设置为按照枝杈排放的方式分布并且下瓶、上瓶和横管与端头管、气动杆、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设置为按照触发报警的方式分布,下瓶的中心线、上瓶的中心线、横管的中心线、端头管的中心线、气动杆的中心线和第二触发开关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至少三个支撑腿设置为沿下瓶的周边间隔排列分布,一个右中间板、一个左中间板、两个把手和两个垫块设置为组成一组中间部握持部件。

在本技术方案中,增加外连接托起部件的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惰性气体的消防气瓶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下瓶1和支撑腿3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上瓶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瓶1、上瓶2、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的连接示意图,

下瓶-1、上瓶-2、支撑腿-3、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把手-6、垫块-7、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下连通管-92、上连通管-93、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第二触发开关-97、瓶部-11、敞口腔体-12、下筒部-21、上筒部-22、凹槽体-23、内倾斜条部-31、横条部-32、竖条部-33、串接孔体-34、凸头部-951、杆部-952、膜部-953。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一般表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下瓶1、上瓶2、支撑腿3、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把手6、垫块7、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下连通管92、上连通管93、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

在下瓶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支撑腿3并且在下瓶1和上瓶2之间分别设置有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把手6分别设置在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上并且在上瓶2与把手6之间设置有垫块7,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分别设置在横管91上并且在横管91与下瓶1之间设置有下连通管92,在横管91与上瓶2之间设置有上连通管93,在横管91上设置有端头管94并且气动杆95设置在端头管94中,气动杆95设置在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之间并且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分别设置为与报警装置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瓶1的瓶部1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有敞口腔体12并且瓶部1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和下连通管92联接,敞口腔体12的内壁、瓶部11的底端端面部和瓶部11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腿3联接并且瓶部11设置为圆柱罐状体,敞口腔体12设置为锥形筒状体。

通过下瓶1,形成了与支撑腿3、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和下连通管92的支撑连接点,由瓶部11,实现了与右中间板4的连接,实现了与左中间板5的连接,实现了与下连通管92的连接,由敞口腔体12和瓶部11,实现了与支撑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盛放惰性气体和作为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上瓶2设置为包含有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并且上筒部22的下端口部设置为与下筒部21的上端口部联接,在上筒部22的侧面部设置有凹槽体23并且下筒部21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和上连通管93联接,上筒部22设置为与相邻对接的另一个下瓶1插入式联接并且凹槽体23设置为与相邻对接的另一个下瓶1上的支撑腿3容纳式联接,下筒部21设置为圆柱盒状体并且上筒部22设置为圆锥盒状体,凹槽体23设置为u字形口槽体。

通过上瓶2,形成了与支撑腿3、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和上连通管93的支撑连接点,由下筒部21,实现了与右中间板4的连接,实现了与左中间板5的连接,实现了与上连通管93的连接,由凹槽体23,实现了与支撑腿3的连接,由上筒部22,实现了相邻消防气瓶的对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盛放惰性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腿3设置为包含有内倾斜条部31、横条部32和竖条部33并且在竖条部33的上端端头设置有串接孔体34,横条部32的左端头设置为与内倾斜条部31的下端头联接并且横条部32的右端头设置为与竖条部33的下端头联接,内倾斜条部31设置为与下瓶1的内壁联接并且横条部32设置为与下瓶1的底端端面部联接,竖条部33设置为与下瓶1的侧面部联接并且内倾斜条部31、横条部32和竖条部33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串接孔体34设置为圆形孔。

通过支撑腿3,形成了与下瓶1的支撑连接点,由内倾斜条部31、横条部32和竖条部33,实现了与下瓶1的连接,由串接孔体34,实现了对消防气瓶的吊装,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消防气瓶支撑和与起吊装置的吊钩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右中间板4的上端端面部和左中间板5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瓶2联接并且右中间板4的下端端面部和左中间板5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瓶2联接,在右中间板4的外侧面部和左中间板5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座并且右中间板4的连接耳座和左中间板5的连接耳座分别设置为与把手6转动式联接,右中间板4设置为与右排放管8串接式联接并且左中间板5设置为与左排放管9串接式联接,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设置为呈间隔分布。

通过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形成了与下瓶1、上瓶2、把手6、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的支撑连接点,由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实现了与下瓶1的连接,实现了与上瓶2的连接,实现了与把手6的连接,由右中间板4,实现了与右排放管8的连接,由左中间板5,实现了与左排放管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形成中间支撑载体和中间保护区间。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6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把手6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转动式联接,把手6的上端端面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垫块7联接并且把手6的透漏窗口分别设置为与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套接式联接。

通过把手6,形成了与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垫块7、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的支撑连接点,由把手6,实现了与右中间板4的连接,实现了与左中间板5的连接,实现了与垫块7的连接,实现了与右排放管8的连接,实现了与左排放管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操作人员握持。

在本实施例中,垫块7设置为扇形座状体并且垫块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瓶2接触式联接,垫块7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把手6联接。

通过垫块7,形成了与上瓶2和把手6的支撑连接点,由垫块7,实现了与上瓶2的连接,实现了与把手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在把手6与上瓶2的底端端面部之间产生间隙,方便操作人员对把手6握持。

在本实施例中,横管91设置为圆柱罐状体并且横管91的后端头设置为与上连通管93联接,横管91的前端头设置为与下连通管92联接并且横管9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端头管94联接,横管91的右侧面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右排放管8联接并且横管91的左侧面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左排放管9联接,横管91设置在右中间板4和左中间板5之间。

通过横管91,形成了与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下连通管92、上连通管93和端头管94的支撑连接点,由横管91,实现了与右排放管8的连接,实现了与左排放管9的连接,实现了与下连通管92的连接,实现了与上连通管93的连接,实现了与端头管9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惰性气体缓冲中间密封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下连通管92的下端头部设置为与下瓶1联接并且下连通管92的上端头部设置为与横管91联接,上连通管93的上端头部设置为与上瓶2联接并且上连通管93的下端头部设置为与横管91联接并且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分别设置为圆形管状体。

通过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形成了与下瓶1、上瓶2和横管91的支撑连接点,由下连通管92,实现了与下瓶1的连接,由上连通管93,实现了与上瓶2的连接,由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实现了与横管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惰性气体的相互连通的中间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右排放管8的内端头和左排放管9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管91联接,在右排放管8的外端头和左排放管9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截止阀门并且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分别设置为圆形管状体。

通过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形成了与横管91的支撑连接点,由右排放管8和左排放管9,实现了与横管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惰性气体的排出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端头管94设置为圆形盲管并且端头管94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横管91联接,端头管94设置为与气动杆95包容式联接。

通过端头管94,形成了与横管91和气动杆95的支撑连接点,由端头管94,实现了与横管91的连接,实现了与气动杆9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与下瓶1和上瓶2的连通的拾取惰性气体压力的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气动杆95设置为包含有凸头部951、杆部952和膜部953并且膜部953的周边部设置为与端头管94的内壁密封式联接,杆部952的下端头设置为与膜部953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杆部952的上端头设置为与凸头部951联接,杆部952设置为与端头管94串接式联接并且凸头部95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间断式联接,凸头部951设置为锥形块状体并且杆部952设置为圆形棒状体,膜部953设置为橡胶球壳片状体。

通过气动杆95,形成了与横管91、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的支撑连接点,由杆部952和膜部953,实现了与横管91的连接,由凸头部951,实现了与第一触发开关9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触发开关9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拾取惰性气体压力值大小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分别设置为与上瓶2联接并且第二触发开关97的触头设置为与气动杆95呈处于上极限位置接触式联接,第一触发开关96的触头设置为与气动杆95呈处于下极限位置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触发开关96的输出端口和第二触发开关97的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报警装置的输入端口连接,报警装置设置为声光报警装置。

通过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形成了与上瓶2和气动杆9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实现了与上瓶2的连接,由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实现了与气动杆95的连接,由第一触发开关96和报警装置,实现了对下瓶1和上瓶2中的惰性气体压力值处于极小值的提示处理,由第二触发开关97和报警装置,实现了对下瓶1和上瓶2中的惰性气体压力值处于极大值的提示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惰性气体压力值的提示。

在本实施例中,下瓶1和上瓶2与支撑腿3设置为按照底端面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下瓶1和上瓶2与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把手6和垫块7设置为按照中间部握持的方式分布,下瓶1和上瓶2与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设置为按照枝杈排放的方式分布并且下瓶1、上瓶2和横管91与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设置为按照触发报警的方式分布,下瓶1的中心线、上瓶2的中心线、横管91的中心线、端头管94的中心线、气动杆95的中心线和第二触发开关97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至少三个支撑腿3设置为沿下瓶1的周边间隔排列分布,一个右中间板4、一个左中间板5、两个把手6和两个垫块7设置为组成一组中间部握持部件。

当把瓶部11放到地面上时,三个横条部32与地面接触,从而把瓶部11安置在地面上,通过起吊机的吊钩与串接孔体34连接,由起吊机,实现对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搬运,通过操作人员对把手6握持,把垫块7安装在把手6与下筒部21接触,由把手6对下筒部21产生抬起作用力,实现对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的搬运,在进行运输时,把第一个上筒部22与第二个瓶部11上的敞口腔体12插接,把第一个的凹槽体23与第二个内倾斜条部31连接,从而把第一个上瓶2与第二个下瓶1连接,把右排放管8或左排放管9与惰性气体充气源连通,打开右排放管8上的截止阀门或左排放管9上的截止阀门,惰性气体充气源中的惰性气体通过右排放管8或左排放管9注入到横管91中,再通过下连通管92,惰性气体注入到瓶部11中,再通过上连通管93,惰性气体注入到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的惰性气体的压力使膜部953向外鼓起,推动杆部952向上移动,当凸头部951与第二触发开关97接触,由第二触发开关97对报警装置输入信号,报警装置发出声光信号,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的惰性气体的压力值达到极大值,把右排放管8上的截止阀门或左排放管9上的截止阀门关闭,停止对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注入惰性气体,在进行灭火时,把右排放管8或左排放管9与灭火管道连接,打开右排放管8上的截止阀门或左排放管9上的截止阀门,瓶部11中的惰性气体通过下连通管92排放到横管91中,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的惰性气体通过上连通管93排放到横管91中,横管91中的惰性气体通过右排放管8或左排放管9排出,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的惰性气体的压力减小,使膜部953向内凹陷,动杆部952向下移动,当凸头部951与第一触发开关96接触,由第一触发开关96对报警装置输入信号,报警装置发出声光信号,瓶部11、下筒部21和上筒部22中的惰性气体的压力值达到极小值。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增加外连接托起部件的方式把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3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增加挂钩孔的方式把支撑腿3与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上瓶2。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把手6和垫块7。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消防气瓶装置本体与第二附件装置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验证时,不但在对下瓶1和上瓶2在进行惰性气体注气时,能够安全提示,也可以对下瓶1和上瓶2中储存的惰性气体的气量多少进行提示,更适合使用消防车辆,把惰性气体直接运输到火灾现场,可以有效提高了灭火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3,通过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储存惰性气体,通过支撑腿3,实现了与起吊机的连接,实现了对消防气瓶装置本体的搬运,不再使用一般的乙炔气瓶,因此增加了盛放惰性气体量,提高了对消防灭火的效果。

2、由于设计了右中间板4、左中间板5、把手6和垫块7,形成抬起部件,方便了对消防气瓶装置本体的搬运。

3、由于设计了右排放管8、左排放管9、横管91、下连通管92和上连通管93,形成管组部件,方便了惰性气体的注入和排放。

4、由于设计了端头管94、气动杆95、第一触发开关96和第二触发开关97,形成报警部件,保证消防气瓶装置本体的气体压力安全。

5、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增加外连接托起部件的消防气瓶装置本体和支撑腿3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内,凡是包含有具有下瓶1的消防气瓶装置本体、设置在下瓶1的底端端面部并且用于与吊钩联接的支撑腿3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