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空防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高空作业人员、飞行员或飞机乘客,在发生高空意外事故时,通常使用降落伞进行紧急避险,从而减少高空坠落的受伤概率。但是由于高空或地面的复杂情况,以及降落伞所占体积较大,容易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此外,由于传统的降落伞需要手动操控,在发生意外时,使用者通常由于惊慌,在操作时会出现误操作或无法进行操作,导致降落伞无法正常有效打开。此外,使用降落伞进行降落后,由于降落位置随机,无法对使用者进行快速定位,导致救护时间延长。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自动操作且能够对位置进行快速定位,在高空意外时进行便捷使用的高空救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包括:
气囊衣;
降落伞,所述降落伞设置在所述气囊衣的后表面;
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囊衣的外表面,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与所述气囊衣通过气管连接;
监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囊衣的内表面,所述监测装置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连接,所述监测装置包括电源单元、处理单元、加速度检测单元、定位单元和传输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单元、所述加速度检测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和所述传输单元电联接。
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
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与所述处理单元电联接。
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
生命体征检测单元,所述生命体征检测单元与所述处理单元电联接。
优选地,所述气囊衣还包括:
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气囊衣的后侧连接,所述限位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气囊衣的前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囊衣包括:
颈部气囊;
胸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设置在所述颈部气囊的下侧,所述胸部气囊与所述颈部气囊连接;
腹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设置在所述胸部气囊的下侧,所述腹部气囊与所述胸部气囊连接;
盆部气囊,所述盆部气囊设置在所述腹部气囊的下侧,所述盆部气囊与所述腹部气囊连接;
背部气囊,所述背部气囊分别与所述颈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和所述盆部气囊通过气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囊衣还包括:
头部气囊,所述头部气囊设置在所述颈部气囊的上侧,所述头部气囊分别与所述颈部气囊和所述背部气囊连接,所述头部气囊与所述背部气囊通过气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头部气囊与所述颈部气囊通过气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颈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和所述盆部气囊依次通过气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囊衣还包括:
单向气阀,所述单向气阀设置在所述背部气囊与所述气管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气囊衣还包括:
单向气阀,所述单向气阀分别设置在所述颈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和所述盆部气囊与所述气管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颈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和所述盆部气囊为一体式气囊。
优选地,所述颈部气囊、所述胸部气囊、所述腹部气囊和所述盆部气囊为分体式气囊;
所述颈部气囊包括第一颈部气囊和第二颈部气囊,所述第一颈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颈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一颈部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颈部气囊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所述胸部气囊包括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所述第一胸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胸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胸部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胸部气囊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所述腹部气囊包括第一腹部气囊和第二腹部气囊,所述第一腹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腹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一腹部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腹部气囊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所述盆部气囊包括第一盆部气囊和第二盆部气囊,所述第一盆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盆部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背部气囊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一盆部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盆部气囊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通过设置监测装置,对使用者当前的位置以及环境进行监测,当监测到产生垂直方向的快速加速或减速时,气体发生装置对气囊衣进行充气,使气囊衣快速膨胀,从而对使用者的主躯干进行有效防护,并在降落伞的辅助下,得到高效防护;利用监测装置的定位单元对气囊衣进行定位,能够对使用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救助,减少搜索时间,提高救助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气囊衣的主视视角下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气囊衣的右视视角下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监测装置的框架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气囊衣1;降落伞2;气体发生装置3;监测装置4;限位装置5;气管6;单向气阀7;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盆部气囊14;背部气囊15;头部气囊16;电源单元41;处理单元42;加速度监测单元43;定位单元44;传输单元45;报警单元46;生命体征监测单元47;第一颈部气囊111;第二颈部气囊112;第一胸部气囊121;第二胸部气囊122;第一腹部气囊131;第二腹部气囊132;第一盆部气囊141;第二盆部气囊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
如图1~8所示,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包括气囊衣1、降落伞2、气体发生装置3、监测装置4、限位装置5,降落伞2设置在气囊衣1的后表面,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气囊衣1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监测装置4设置在气囊衣1的内表面,限位装置5设置在气囊衣1的下侧,并且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气囊衣1的后表面和前表面连接。
气囊衣1包括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盆部气囊14和背部气囊15,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背部气囊15分别与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头部气囊16,头部气囊16设置在颈部气囊11的上侧,头部气囊16与背部气囊15连接。
背部气囊15分别与头部气囊16、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3通过气管6连接。
进一步地,头部气囊16、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可以通过气管6进行连接。
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为一体式气囊,具体的,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为弧形气囊或环形气囊。
若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为弧形气囊,则弧形气囊的圆心角范围为180°~360°,且背部气囊15为一长条状或长板状且弯曲的气囊。颈部气囊11的两端、胸部气囊12的两端、腹部气囊13的两端和盆部气囊14的两端分别与背部气囊的左右两侧进行连接,并且各气囊均通过气管6连接。
进一步地,在每个气管6的两端中,至少一端连接有单向气阀7,使得气体在各气囊内是只能单向流动。
若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为环形气囊,背部气囊15为长条状或长板状且弯曲的气囊,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的后侧与背部气囊15的前侧连接,背部气囊15具有一定的弧度,能够贴合各气囊的弧度,并可以包裹各气囊。
降落伞2与背部气囊15进行连接,并且降落伞2在未使用时呈收纳状态。
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气囊衣1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当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气囊衣1的前表面时,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腹部气囊13的前侧,并且气体发生装置3与腹部气囊13通过气管连接。当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气囊衣1的后表面时,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背部气囊15的后侧,并且气体发生装置3与背部气囊15通过气管6连接。
气体发生装置3可以是化学气体发生装置,也可以是储气压力罐,也可以是小型压缩机。
具体的,若气体发生装置3是化学气体发生装置,则气体发生装置3包括按钮、隔离挡板和位于隔离挡板两侧的化学试剂,在进行使用时,手动按下按钮或电动驱动按钮,隔离挡板在按钮的作用下伸缩,使隔离挡板两侧的化学试剂接触反应,迅速产生气体,气体通过气管6进入背部气囊15或腹部气囊13,然后气体再依次进入其它气囊。
若气体发生装置3是储气压力罐,则气体发生装置3与气管6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在进行使用时,手动打开阀门或电磁驱动阀门,使气管管路接通,储气压力罐内的气体进入背部气囊15或腹部气囊13,然后气体再依次进入其他气囊。
若气体发生装置3为小型压缩机,则气体发生装置3包括按钮和电源,在进行使用时,手段按下按钮或电动驱动按钮,电源通电,压缩机工作,通过气管6向背部气囊15或腹部气囊13充气,然后气体再依次进入其他气囊。
监测装置4设置在气囊衣1的内表面,具体的,设置在胸部气囊12的内表面。监测装置4包括电源单元41、处理单元42、加速度监测单元43、定位单元44、传输单元45、报警单元46和生命体征监测单元47,处理单元42分别与电源单元41、加速度监测单元43、定位单元44、传输单元45、报警单元46和生命体征监测单元47电联接。
具体的,电源单元41为充电电池,如锂电池、镍氢电池,具体的,至少是5000mah的电池。处理单元42为处理器,如单片机,电源单元41的正负极与处理单元42连接,向处理单元42供电。加速度监测单元43为三轴陀螺仪,可以单独地独立于处理单元42,然后与处理单元42连接,也可以是集成在处理单元42的内部。定位单元44为定位传感器,可以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也可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进行定位,也可以使用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进行定位,定位单元44可以单独地独立于处理单元42,然后与处理单元42连接,也可以是集成在处理单元42的内部。传输单元45为无线传输单元,使用移动数据进行数据传输,或是使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当使用移动数据进行传输时,需要向监测装置4内插入一张sim卡。传输单元45可以单独地独立于处理单元42,然后与处理单元42连接,也可以是集成在处理单元42的内部。报警单元46为声音和灯光报警装置,与处理单元42连接,用于发出蜂鸣声以及显示闪烁灯光(如红色和/或蓝色)。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为检测手环,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佩戴在使用者的手腕处,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与处理单元42进行通信连接,如蓝牙连接、zigbee连接等,用于监测使用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参数,并向处理单元42传输相应的数据。
处理单元42内预设有各项指标参数的阈值,用于在加速度检测单元43、定位单元44、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检测到异常数据时,控制气体发生装置3进行气体发生动作。
限位装置5为限位带,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进行连接,如粘接、纽扣式扣接、缠绕连接、系带式连接等,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与盆部气囊14或腹部气囊13进行连接,如粘接、纽扣式扣接、缠绕连接、系带式连接等。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还可以与背部气囊15为一体式连接,如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进行缝制连接。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5为限位气囊,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通过气管6进行连接,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与盆部气囊14或腹部气囊13进行连接,如粘接。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先将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取下,使用者将气囊衣1套设在身体的上半部,使头部气囊16包裹头部,颈部气囊11环绕颈部,胸部气囊12环绕胸部,腹部气囊13环绕腹部,盆部气囊14环绕盆部,背部气囊15贴合背部,然后将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与盆部气囊14或腹部气囊13进行连接,使限位装置5卡在裆部,使气囊衣1能够紧密贴合使用者的上半身,避免气囊衣1脱落;在遭遇高空危险时,使用者打开降落伞2;然后可以自行控制气体发生装置3进行气体发生,也可以是使用者无法进行及时操作时,监测装置4的加速度检测单元43检测到垂直方向上有突然的加速或减速时,处理单元42控制气体发生装置3的按钮或阀门,使气体发生装置3向气囊衣1输送气体;或者监测装置4的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检测到心率急剧上升或心率高于某一阈值时,处理单元42控制气体发生装置3的按钮或阀门,使气体发生装置3向气囊衣1输送气体;或者检测装置4的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检测到血压急剧上升或血压高于某一阈值时,处理单元42控制气体发生装置3的按钮或阀门,使气体发生装置3向气囊衣1输送气体;在气体发生装置3向气囊衣1输送气体的同时,处理单元42将定位单元44定位得到的位置数据通过传输单元45向救援中心传输,并且将加速度检测单元43获取的数据和生命体征检测单元47获取的数据一同传输,便于救援中心获取准确数据;同时,报警单元46发出报警声,并且闪烁灯光,由于气囊衣是纯色透明设计,可以从外部看到报警单元46发出的灯光。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能够进行手动或自动操作,使得气囊衣进行快速充气,对使用者的头部、颈部和躯干进行有效防护,并且通过监测装置能够对使用者的自身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对地点进行快速定位,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救援中心,便于救援中心采取及时有效地救援工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气囊衣1和限位装置5的结构不同。
如图10~15所示,一种新型坠跌救护装置,包括气囊衣1、降落伞2、气体发生装置3、监测装置4、限位装置5,降落伞2设置在气囊衣1的后表面,气体发生装置3设置在气囊衣1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监测装置4设置在气囊衣1的内表面,限位装置5设置在气囊衣1的下侧,并且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气囊衣1的后表面和前表面连接。
降落伞2、气体发生装置3和监测装置4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气囊衣1包括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盆部气囊14、背部气囊15和头部气囊16,头部气囊16、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背部气囊15分别与头部气囊16、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连接。
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为分体式气囊。
背部气囊15为长条状或长板状且弯曲的气囊,且具有一定的弧度。
颈部气囊11包括第一颈部气囊111和第二颈部气囊112,第一颈部气囊111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左侧连接,第二颈部气囊112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右侧连接。
胸部气囊12包括第一胸部气囊121和第二胸部气囊122,第一胸部气囊121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左侧连接,第二胸部气囊122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右侧连接。
腹部气囊13包括第一腹部气囊131和第二腹部气囊132,第一腹部气囊131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左侧连接,第二腹部气囊132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的左侧连接。
盆部气囊14包括第一盆部气囊141、第二盆部气囊142,第一盆部气囊141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连接,第二盆部气囊142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连接。
对于颈部气囊11、胸部气囊12、腹部气囊13和盆部气囊1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纽扣式扣接、拉链式连接。
对于粘接等类型的连接,即第一颈部气囊111的第二端与第二颈部气囊112的第二端进行连接,第一胸部气囊121的第二端与第二胸部气囊122的第二端进行连接;第一腹部气囊131的第二端与第二腹部气囊132的第二端进行连接,第一盆部气囊141的第二端与第二盆部气囊142的第二端连接。
对于拉链式连接等类型的连接,第一颈部气囊111、第一胸部气囊121、第一腹部气囊131和第一盆部气囊141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边,第二颈部气囊112、第二胸部气囊122、第二腹部气囊132和第二盆部气囊142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边,然后第一边和第二边通过拉链进行连接闭合。
限位装置5为呈“y”型的限位带,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进行连接,如粘接、纽扣式扣接、缠绕连接、系带式连接等,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的“y”型结构分别与第一盆部气囊141和第二盆部气囊142连接,或分别与第一腹部气囊131和第二腹部气囊132连接。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5为呈“y”型的限位气囊,限位装置5的第一端与背部气囊15通过气管6进行连接,限位装置5的第二端与盆部气囊14或腹部气囊13进行连接,如粘接。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气囊衣1的穿着方式不同。本实施例的穿着方式更加便于使用者进行穿脱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