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2214发布日期:2020-02-07 23:1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领域中的一种火险救生装置,特别是一种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



背景技术:

消防部门每年都要面对大量的火灾事故,有的伤亡非常严重,人们常用的火灾自救方法有很多,如采用逃生装置逃生、在卫生间躲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地呼吸等,但效果很不明显,特别是高层建筑,逃生通道受阻、救援不及时的情况下,据调查统计,在各种火灾人员死亡中,最大祸首不是大火本身,而是大火燃烧产生的有毒烟雾,大多数人员都是由于吸入有毒烟雾,没有氧气,且救援不及时,导致窒息而亡。在火灾被困的情况下,报警等待救援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高层建筑,消防难以到达,这样的话,就需要输送清洁空气,避免被困人员窒息的装置,以延缓救援时间。目前尚未出现有关通过输送清洁空气,避免被困人员窒息,以延缓救援时间的简易消防救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消防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险应急供气救生装置,该装置能输送清洁空气,避免被困人员窒息,以延缓救援时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包括小型鼓风机、蓄电池、主导风管、警报器、小型气罐、救生头盔、导气软管、吊篮、吊绳、控制电路组成,所述小型鼓风机及蓄电池固定于吊篮中,所述警报器固定于吊篮外表面,所述主导风管一端连接小型鼓风机,另一端连接小型气罐,所述小型鼓风机及警报器通过控制电路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救生头盔通过导气软管与小型气罐的分支导气管接口相连接,所述吊篮连接有吊绳。

进一步,所述小型气罐包含气罐本体、固定支架、主导风管接口、分支导气管接口、分支导气管阀门组成,所述分支导气管接口及分支导气管阀门有多个,便于连接多个救生头盔。

进一步,所述救生头盔包含头盔壳体、面窗、导气软管接口和颈圈组成。

进一步,所述吊篮、救生头盔及吊绳由耐热阻燃材料组成。

进一步,所述主导风管、颈圈及导气软管由柔性耐热阻燃材料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小型鼓风机、输气管道及救生头盔相结合,为火险受困人员提供呼吸所需的持续清洁空气,同时,警报器的使用,起到警示作用,并方便救援人员确定受困者的位置,进而实施救援,可使受困人员避免烟雾中毒及火险中盲目逃生所带来的危害,延长救援时间,大大提升受困人员的生存几率,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对应标号如下:1、小型鼓风机;2、蓄电池;3、主导风管;4、警报器;5、小型气罐;6、救生头盔;7、导气软管;8、吊篮;9、吊绳;51、气罐本体;52、固定支架;53、主导风管接口;54、分支导气管接口;55、分支导气管阀门;61、头盔壳体;62、面窗;63、导气软管接口;64、颈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实施例,如图1所示,火险应急供气救生器,包括小型鼓风机(1)、蓄电池(2)、主导风管(3)、警报器(4)、小型气罐(5)、救生头盔(6)、导气软管(7)、吊篮(8)、吊绳(9)、控制电路组成,所述小型鼓风机(1)及蓄电池(2)固定于吊篮(8)中,所述警报器(4)固定于吊篮(8)外表面,所述主导风管(3)一端连接小型鼓风机(1),另一端连接小型气罐(5),所述小型鼓风机(1)及警报器(4)通过控制电路与蓄电池(2)电连接,所述救生头盔(6)通过导气软管(7)与小型气罐(5)的分支导气管接口(54)相连接,所述吊篮(8)连接有吊绳(9)。

进一步,所述小型气罐(5)包含气罐本体(51)、固定支架(52)、主导风管接口(53)、分支导气管接口(54)、分支导气管阀门(55)组成,所述分支导气管接口(54)及分支导气管阀门(55)有多个,便于连接多个救生头盔(6)。

进一步,所述救生头盔(6)包含头盔壳体(61)、面窗(62)、导气软管接口(63)和颈圈(64)组成。

进一步,所述吊篮(8)、救生头盔(6)及吊绳(9)由耐热阻燃材料组成。

进一步,所述主导风管(3)、颈圈(64)及导气软管(7)由柔性耐热阻燃材料组成。

当发生火险、逃生通道受阻的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控制电路开关打开小型鼓风机(1)及警报器(4),并同时打开分支导气管阀门(55),用吊绳(9)把吊篮(8)及主导风管(3)通过被困房间窗口下吊到没有烟雾的楼层底部,这样,小型鼓风机(1)工作,清洁空气通过主导风管(3)、小型气罐(5)、导气软管(7),从救生头盔(6)顶部导气软管接口(63)进入,在救生头盔(6)内形成一定的气压,提供受困者呼吸,多余的气体从颈圈(64)下部溢出,同时也防止了有毒烟雾进入救生头盔(6)内。固定于吊篮(8)上的警报器(4)起到警示告警作用及为救援者提供受困者受困位置引导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