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91849发布日期:2021-04-16 11:1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绿色建筑安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新风管道是安装至大空间建筑设施内,进行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导气和排风设施工具,新风管道的设置有效的避免室内环境气体因拥堵而产生的浑浊和不流通,进行室内环境气体的调控及循环流通,使得室内存在人员能够在长期生活中呼吸到清洁及新鲜的空气,而且新风管道的铺设设置,能够对建筑室内的污浊气体进行稳定的排出和后续的有效净化。
3.然而现有的建筑新风管道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管道的铺设安装只能够进行常规的通风设置,在出现火灾等情况出现时,不能够进行管道的封堵和阻隔,会造成火势的蔓延,导致火灾的局势加剧,不能在火灾出现的同时,进行及时准确的火源阻隔;2、管道附加设置的机构在进行火源的阻隔隔离时,不能够对火源副产物浓烟进行常规的通风排放,容易导致浓烟在火源现场的室内产生大量汇集,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见度,造成火源现场后续的灭火及救援。
4.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建筑新风管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建筑新风管道铺设安装只能够进行常规的通风设置,在出现火灾等情况出现时,不能够进行管道的封堵和阻隔,会造成火势的蔓延,导致火灾的局势加剧,不能在火灾出现的同时,进行及时准确的火源阻隔,在进行火源的阻隔隔离时,不能够对火源副产物浓烟进行常规的通风排放,容易导致浓烟在火源现场的室内产生大量汇集,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见度,造成火源现场后续的灭火及救援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包括管道本体、导管、通气孔、转动轴和侧导轨,所述管道本体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内部设置有煤油液,并且管道本体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隔离网,而且管道本体的顶部前后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和密封腔,所述伸缩杆的输出轴外壁中部和端部分别转动安装有连接件和连杆,且连接件的端部铰接有横轴的一端,并且横轴的另一端位于出液管的内部,而且横轴位于出液管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磁铁块,所述出液管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头,且出液头位于管道本体的内部,并且出液管的中部贯通连接有导管的下端,所述导管的上端贯通连接于外置水管上,且外置水管位于密封腔的顶部中心处。
7.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关于管道本体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有2个,且伸缩杆与管
道本体的连接处嵌入式固定有导热片,并且伸缩杆的输出轴外壁与连接件和连杆均构成相对转动结构。
8.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z”字型结构,且连接件与横轴转动连接,并且横轴与出液管构成轴向相对伸缩结构,而且出液管的内壁与横轴的端部设置为贴合式滑动连接,同时横轴与磁铁块的连接处设置为橡胶材质。
9.优选的,所述通气孔开设于密封腔的顶部边缘处,且密封腔的左右两侧设置为圆形结构,并且密封腔底部左右两侧与管道本体的连接处嵌入式安装有网板,而且管道本体位于密封腔内侧的顶部中心处固定有存放腔,所述存放腔的底部中心处贯通连接有内空管的一端,且内空管的另一端贯通安装有储液管,并且储液管和内空管连接处固定有排气网,而且内空管和储液管均位于管道本体的内部,同时储液管固定于管道本体的底部内壁上。
10.优选的,所述存放腔、内空管和储液管三者竖向同轴分布,且存放腔和储液管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并且存放腔、内空管和储液管三者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竖轴,同时竖轴位于存放腔和储液管内部的外壁上固定有扫动叶片和搅动叶片。
11.优选的,所述转动轴轴承安装于管道本体外壁上的网板中部,且转动轴的底部外壁上固定有涡轮叶片,并且转动轴的上端外壁与竖轴的上端之间套设有链带组件。
12.优选的,所述转动轴和涡轮叶片一一对应均关于竖轴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涡轮叶片与通气孔和网板所在区域位于同一竖向投影面内,并且通气孔在密封腔的顶部呈条状结构分布设置,而且通气孔在密封腔上等间距均匀分布。
13.优选的,所述侧导轨固定安装于密封腔的顶部内壁边缘处,且侧导轨之间滑动安装有封堵间隔板,并且封堵间隔板的边侧杆状结构与连杆的杆端之间转动连接,而且封堵间隔板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垫。
14.优选的,所述密封胶垫和封堵间隔板设置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结构,且封堵间隔板与侧导轨之间构成卡合的滑动连接,而且密封胶垫与密封腔的内壁之间为贴合的滑动连接,同时封堵间隔板上的间隔孔与密封腔上的通气孔对应设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在管道的内部间隔分布,能够在火源的温度变化作用下,进行火源的降温和氧气隔绝式灭火,并且不会导致灭火时的烟雾汇集,进行烟雾的持续不间断排放;1、只需要通过温度的变化,通过煤油液的热胀冷缩效应,达到煤油液的膨胀带动伸缩杆进行伸缩运动,改变伸缩杆自身的运动状态和叠加长度,达到连接件和连杆同步推动改变安装位置和转动角度的目的,而连接件和连杆两者的推动效果,可以分别作用于横轴和封堵间隔板上,使得横轴和封堵间隔板两者进行位置移动改变,改变出液管和密封腔内部的内空空间的气体和液体流通性,使得消防用水可以直接通过出液管和其底部的出液头排出,达到管道本体内部的火源进行降温灭火效果,并且在不影响烟雾排出时,进行烟雾中粉尘杂质的降尘效果;2、封堵间隔板的位置移动改变,可以带动封堵间隔板和侧导轨之间进行卡合滑动,改变封堵间隔板的定位安装位置,改变封堵间隔板上贯通孔与通气孔直接的对应贯通效果,完成密封腔使用的敞开和封堵控制,能够使其内部进行气流的导向和流通,气流的流通推动直接使得被温度加热的气体推动改变涡轮叶片的运动状态,使涡轮叶片和转动轴进行旋转运动改变,改变竖轴的旋转运动状态,利用竖轴的转动达到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之
间的混合搅动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在进行火源的降温灭火同时,进行火源的氧气隔离灭火,提高灭火的效率,并且不会影响烟雾的稳定持续有效排放。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正面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背面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横轴和出液管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密封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封堵间隔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涡轮叶片安装分布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竖轴安装传动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管道本体;2、伸缩杆;3、煤油液;4、隔离网;5、出液管;6、密封腔;7、连接件;8、连杆;9、横轴;10、磁铁块;11、出液头;12、导管;13、外置水管;14、导热片;15、通气孔;16、网板;17、存放腔;18、内空管;19、储液管;20、排气网;21、竖轴;22、扫动叶片;23、搅动叶片;24、转动轴;25、涡轮叶片;26、链带组件;27、侧导轨;28、封堵间隔板;29、密封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

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包括管道本体1、伸缩杆2、煤油液3、隔离网4、出液管5、密封腔6、连接件7、连杆8、横轴9、磁铁块10、出液头11、导管12、外置水管13、导热片14、通气孔15、网板16、存放腔17、内空管18、储液管19、排气网20、竖轴21、扫动叶片22、搅动叶片23、转动轴24、涡轮叶片25、链带组件26、侧导轨27、封堵间隔板28和密封胶垫29,管道本体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伸缩杆2,且伸缩杆2的内部设置有煤油液3,并且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隔离网4,而且管道本体1的顶部前后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液管5和密封腔6,伸缩杆2的输出轴外壁中部和端部分别转动安装有连接件7和连杆8,且连接件7的端部铰接有横轴9的一端,并且横轴9的另一端位于出液管5的内部,而且横轴9位于出液管5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磁铁块10,出液管5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头11,且出液头11位于管道本体1的内部,并且出液管5的中部贯通连接有导管12的下端,导管12的上端贯通连接于外置水管13上,且外置水管13位于密封腔6的顶部中心处。
20.伸缩杆2关于管道本体1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有2个,且伸缩杆2与管道本体1的连接处嵌入式固定有导热片14,并且伸缩杆2的输出轴外壁与连接件7和连杆8均构成相对转动结构,便于管道本体1内部的热量传导,导致伸缩杆2内部设置的煤油液3发生受热膨胀,导致伸缩杆2出现外界温度控制的伸缩运动。
21.连接件7设置为“z”字型结构,且连接件7与横轴9转动连接,并且横轴9与出液管5构成轴向相对伸缩结构,而且出液管5的内壁与横轴9的端部设置为贴合式滑动连接,同时
横轴9与磁铁块10的连接处设置为橡胶材质,使得伸缩杆2在伸缩运动使得连接件7发生转动,导致横轴9发生位置移动改变,且磁铁块10会因加热失去磁性,进行出液管5和导管12贯通连接处的敞开和封堵操作。
22.通气孔15开设于密封腔6的顶部边缘处,且密封腔6的左右两侧设置为圆形结构,并且密封腔6底部左右两侧与管道本体1的连接处嵌入式安装有网板16,而且管道本体1位于密封腔6内侧的顶部中心处固定有存放腔17,存放腔17的底部中心处贯通连接有内空管18的一端,且内空管18的另一端贯通安装有储液管19,并且储液管19和内空管18连接处固定有排气网20,而且内空管18和储液管19均位于管道本体1的内部,同时储液管19固定于管道本体1的底部内壁上,使得密封腔6的内部能够进行气体流通,导致密封腔6内部的涡轮叶片25发生气流带动作用下的旋转运动。
23.存放腔17、内空管18和储液管19三者竖向同轴分布,且存放腔17和储液管19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并且存放腔17、内空管18和储液管19三者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竖轴21,同时竖轴21位于存放腔17和储液管19内部的外壁上固定有扫动叶片22和搅动叶片23,使得竖轴21在发生旋转运动时,能够使得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混合并进行搅拌操作,在加热催化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进行火源的阻隔,达到灭火的效果。
24.转动轴24轴承安装于管道本体1外壁上的网板16中部,且转动轴24的底部外壁上固定有涡轮叶片25,并且转动轴24的上端外壁与竖轴21的上端之间套设有链带组件26,转动轴24和涡轮叶片25一一对应均关于竖轴21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涡轮叶片25与通气孔15和网板16所在区域位于同一竖向投影面内,并且通气孔15在密封腔6的顶部呈条状结构分布设置,而且通气孔15在密封腔6上等间距均匀分布,在通气孔15和网板16作用下进行密封腔6内部气体的导通,带动气流运动从而使得涡轮叶片25发生旋转,进行后续的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混合及加热催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5.侧导轨27固定安装于密封腔6的顶部内壁边缘处,且侧导轨27之间滑动安装有封堵间隔板28,并且封堵间隔板28的边侧杆状结构与连杆8的杆端之间转动连接,而且封堵间隔板28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垫29,密封胶垫29和封堵间隔板28设置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结构,且封堵间隔板28与侧导轨27之间构成卡合的滑动连接,而且密封胶垫29与密封腔6的内壁之间为贴合的滑动连接,同时封堵间隔板28上的间隔孔与密封腔6上的通气孔15对应设置,利用伸缩杆2的伸缩运动利用连杆8带动封堵间隔板28在侧导轨27之间发生滑动,利用封堵间隔板28的位置移动改变调整通气孔15的敞开和封堵状态。
26.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建筑新风排风管道温度自检阻隔防火阻燃系统时,首先根据图1

4所示,在管道本体1的安装使用区域产生火源火灾时,随着火源的产生会导致其所在区域的温度提高,温度的上升使煤油液3因热胀冷缩效应发生膨胀,而煤油液3的膨胀会使伸缩杆2产生伸缩运动,伸缩杆2伸缩时同步带动连接件7和连杆8发生推动和转动,如图3

4所示,随着连接件7边端的转动和上推,导致连接件7拉动横轴9与出液管5进行伸缩,改变横轴9的安装位置,横轴9和磁铁块10的连接处设置为橡胶材质,可以进行密封处理,最终使横轴9位于出液管5内部的一端不再对导管12和出液管5的贯通连接处进行封堵,使外置水管13和导管12内部的消防用水可以直接导入出液管5内,最终从出液管5底部的出液头11排出,导入管道本体1内部进行其内烟雾的降尘和后续灭火,导管12上安装设置独立的控制
阀,可以进行导管12内部空间的使用封堵控制,而且横轴9端部的磁铁块10之间磁性吸附连接设置,提高横轴9定位安装的稳定性,且磁铁块10也易受热失去磁性,使横轴9的拆封和后移更加稳定流畅;如图2和图5

7所示,在伸缩杆2伸缩带动连接件7和连杆8同步推动时,随着连接件7的运动,连杆8也同步运动,而连杆8如图4

7所示,会与封堵间隔板28发生相对旋转运动,并拉扯封堵间隔板28使其与侧导轨27进行相对卡合滑动,改变封堵间隔板28的安装位置,导致封堵间隔板28上的密封胶垫29不再对密封腔6顶部的通气孔15进行封堵,封堵间隔板28上的间隔孔洞与通气孔15位置对齐相互对应,从而使得管道本体1的内部气体能够通过网板16和通气孔15向上排出,而管道本体1的内部在出现温度变化时,使得管道本体1内部的气体在加热时依次通过网板16和通气孔15,在密封腔6的内部由下往上的流通,而密封腔6内部的气流流动,直接推动涡轮叶片25带着转动轴24发生旋转运动,而转动轴24的转动利用链带组件26的安装,带着竖轴21发生旋转运动,如图7所示,从而使得竖轴21在转动时直接带着扫动叶片22和搅动叶片23旋转,扫动叶片22和搅动叶片23两者的转动分别推动存放腔17内部的碳酸钙粉末和储液管19内部的稀盐酸,使碳酸钙粉末通过内空管18进入储液管19内与稀盐酸相互混合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温度的作用还会加快其反应产生的效率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而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充斥于管道本体1的内部,由于该机构在管道本体1的内部等间距设置,进行火源所需氧气的阻隔,而且进行火源阻隔灭火时,还能够维持烟雾的持续有效排放,防止烟雾的拥堵。
2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