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12347发布日期:2021-09-22 19:2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灭火技术产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及工业用电日益增多。伴随着用电的增加,电器火灾的发生也成骤增态势。通常发生电气火灾是在各种小型密闭空间中,比如:配电柜、电机柜、电插板、空调机柜、煤气罐储存柜等狭小空间。这些地方,由于长时间的粉尘落入、电力过载、插头或接口损坏和用电环境异常等因素,导致电源插座、用电接口处起火,虽然电柜及插座都有阻燃材料包裹,但长时间的使用使得管线老化、接口松动都是触发火灾的原因,从而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气溶胶型灭火剂是灭火领域内新近开发出的一类灭火剂,它通过灭火剂燃烧反应后而形成大量的气溶胶气体全淹没保护区从而达到灭火目的。热气溶胶灭火装置是一种新型灭火设备,其启动后产生的灭火气溶胶具有无毒、对大气臭氧层无耗损、灭火效能高等特点。使用热气溶胶灭火装置可以对电子设备、房屋等进行保护,能够在火灾时也能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中国专利 cn204655839u公开了一种智能灭火贴片,它从结构设计方面出发,设计了一条热敏线,利用热敏线将气溶胶和点火出相连,从而引发气溶胶的灭火机制来灭火。然而,当热气溶胶药剂反应喷出热气溶胶后,由于热气溶胶的温度很高如果不进行有效降温,会对火灾现场的人或物造成二次伤害。
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当发生火灾时,迅速爆开扑灭火灾并降温,且能够对热气溶胶进行有效降温,避免对火灾现场的人或物造成二次伤害,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引线、热气溶胶发生部和隔热层,所述第一壳体呈可密封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二壳体呈可密封的中空结构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热气溶胶发生部和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引线用于引发热气溶胶发生部启动,所述隔热层可用于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发生火灾后,借助引线引发热气溶胶发生部启动灭火,而热气溶胶发生部产生的热气溶胶经过隔热层,借助隔热层的作用以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避免对火灾现场的人或物造成二次伤害,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
8.较佳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配合的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下壳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上壳安装在所述第一下壳上。
9.较佳的,所述第一下壳的底壁设置若干贯穿孔。
10.较佳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配合的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下壳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上壳安装在所述第二下壳上。
11.较佳的,所述隔热层包括层叠设置且具有通孔的第一隔热片、第二隔热片、第三隔热片,且所述第一隔热片靠近所述热气溶胶发生部设置,所述第一隔热片、所述第二隔热片、所述第三隔热片之间具有间隙。
12.较佳的,所述第一隔热片、所述第二隔热片、所述第三隔热片的所述通孔错位设置。
13.较佳的,所述第一隔热片靠近所述热气溶胶发生部的一侧设置第一凸部,所述第一隔热片远离所述热气溶胶发生部的一侧设置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隔热片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一凹部呈凹凸配合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所述第二隔热片对应设置第二凹部;所述第三隔热片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二凹部呈凹凸配合的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所述第三隔热片对应设置第三凹部。
14.较佳的,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二下壳之间的隔膜层,所述隔膜层与所述第二下壳之间设有用于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的冷却剂。
15.较佳的,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还包括包覆所述第一壳体的防潮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的分解图。
18.图3展示隔热层与热气溶胶发生部的连接关系。
19.图4为图2中第一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4中第一隔热片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2中第一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展示图2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展示图2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展示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25.符号说明:
26.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第一壳体10,第一上壳11,第一下壳 13,第一腔体131,贯穿孔133,第二壳体20,第二上壳21,第二下壳23,第二腔体231,引线30,热气溶胶发生部40,隔热层50,第一隔热片51,第一凸部511,第一凹部513,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间隙56,通孔57,隔膜层60。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请参考图1

图2,本实用新型的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
10、第二壳体20、引线30、热气溶胶发生部40和隔热层50,第一壳体 10呈可密封的中空结构,第二壳体20呈可密封的中空结构且位于第一壳体10 内,热气溶胶发生部40和隔热层50位于第二壳体20内,引线30用于引发热气溶胶发生部40启动,隔热层50可用于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
29.请参考图7

图8,第一壳体10包括相配合的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3,第一下壳13设有第一腔体131,第一上壳11安装在第一下壳13上以将第二壳体20密封于第一腔体131内。进一步,第一下壳13的底壁设置若干贯穿孔133 (如图6所示),用于喷气。第二壳体20包括相配合的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3,第二下壳23设有第二腔体231,第二上壳21安装在第二下壳23上以将热气溶胶发生部40和隔热层50密封于第二腔体231内。
30.请参考图1,引线30用于引发热气溶胶发生部40启动,即引线30的一端露出第一壳体10外,引线30的另一端与热气溶胶发生部40抵接或连接。引线 30的布置不做限制,可以设置多条引线30,多个外露端。图1中的引线30可贴合第一壳体10,但不以此为限。引线30可为但不限于热敏线。其中,热气溶胶发生部40指的是本领域常用的含气溶胶的可用于灭火的材料,如气溶胶灭火剂等,但不以此为限。
31.请参考图3

图5,隔热层50包括层叠设置且具有通孔57的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且第一隔热片51靠近热气溶胶发生部40设置,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之间具有间隙56。当热气溶胶发生部40被引发后会释放温度高达330℃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依次经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的通孔57后,能有效降低其温度,大约将温度降至120℃,避免对火灾现场的人或物造成二次伤害。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可为但不限于铁片或不锈钢片。进一步,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的通孔57错位设置,通过通孔57和间隙56的配合,提高散热效果。第一隔热片51、第二隔热片53、第三隔热片55呈凹凸配合定位固定,以进行方便叠放设置。具体地,第一隔热片51靠近热气溶胶发生部40的一侧设置第一凸部511,第一隔热片51远离热气溶胶发生部40的一侧设置第一凹部513;第二隔热片53对应设置与第一凹部 513呈凹凸配合的第二凸部,第二凸部的高度大于第一凹部513的深度以使得第一隔热片51与第二隔热片53之间形成间隙56,第二隔热片53对应设置第二凹部;第三隔热片55对应设置与第二凹部呈凹凸配合的第三凸部,第三凸部的高度大于第二凹部的深度以使得第三隔热片55与第二隔热片53之间形成间隙56,第三隔热片55对应设置第三凹部。图4

图5展示第一隔热片51的结构,第二隔热片53和第三隔热片55的结构与第一隔热片51的结构相同。
32.请参考图9,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还包括位于隔热层50与第二下壳23之间的隔膜层60,热气溶胶发生部40启动后的高温及热量可使隔膜层60破裂,隔膜层60与第二下壳23之间设有用于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的冷却剂。当热气溶胶发生部40被引发后释放高温及热量使得隔膜层60破裂,从而使得冷却剂对热气溶胶进行降温,对于具体地冷却剂,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对热气溶降温的冷却剂即可,本技术不做限定。
33.值得一提的是,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还包括包覆第一壳体10 的防潮膜,避免产品受潮而影响性能。进一步,为了提高体验度及使用的便利,于防潮膜的粘贴部设置离型膜,使用时,撕开离型膜借由粘贴部将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定位于所
需位置。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热气溶胶纳米微粒子灭火装置100,发生火灾后,借助引线30引发热气溶胶发生部40启动灭火,而热气溶胶发生部40产生的热气溶胶经过隔热层50,借助隔热层50的作用以降低热气溶胶的温度,避免对火灾现场的人或物造成二次伤害,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
3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