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2394发布日期:2023-02-14 13:2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地下采矿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瓦斯、粉尘、炸药爆破或井下发生火灾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井下人员窒息、中毒死亡等事故,严重威胁了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挑战。鉴于此,为保证井下作业人员安全,2013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地下矿山企业必须为每一位入井人员配备自救器,并确保随身携带。
3.现有的自救器收纳装置通过长条状的弹性贴片卡住上下两个壳体,长条铁片通过塑料片用螺丝固定在上部壳体顶部。当井下突发事故需要取出自救器收纳装置中携带的氧气自救装置时,首先需要用螺丝刀拧开一些固定螺丝,然后再用力把铁片扣出、打开用于固定上下收纳盒的卡扣,最后用力抽出收纳盒上部分才能将收纳盒打开并取出自救设备完成自救,整个使用过程中费时费力,不能够做到迅速打开自救器收纳装置,极大地影响了井下作业人员自救的及时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能够快速打开以及时取出内置自救设备,且能够安全、舒适佩戴,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廉、防水性强。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包括组合壳体、开关组件、背带组件;所述组合壳体包括聚苯硫醚材质的收纳本体1、防水帆布材质的顶盖2;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拉链3、两组尼龙材质的插扣4,所述拉链3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侧壁,每组插扣4包括两个插扣4,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分别与所述收纳本体1的前侧壁、后侧壁通过一组插扣4连接;所述收纳本体1与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均为向后弯曲的曲面,所述收纳本体1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顶盖2的相邻侧壁之间均倒圆角;所述背带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背带5、分别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的两个不锈钢材质的拉环6,所述背带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拉环6内。
7.进一步的,所述拉链3从所述顶盖2的左侧壁经前侧壁延伸到右侧壁。
8.进一步的,所述插扣4的公扣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对应的外侧壁、母扣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对应的外侧壁,所述公扣与对应的母扣插装配合。
9.进一步的,所述收纳本体1的底面、所述收纳本体1与所述顶盖2相接触的面、所述顶盖2的顶面均为向上弯曲的曲面。
10.进一步的,同侧的两个所述插扣4关于所述收纳本体1的该侧侧壁的纵向中心线对称。
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拉环6关于所述收纳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聚苯硫醚材质的收纳本体、防水帆布材质的顶盖,并将顶盖与收纳本体的前后侧分别通过一组尼龙插扣插接,前后侧的插扣使顶盖与收纳本体拉紧,能够在井下突发事故需要自救时,通过挤压前侧或后侧的插扣就可以快速打开收纳装置以及时取出内置自救设备,而不需要再打开其他组件,节约了打开步骤和打开时间,且紧急状况下插扣也更容易破坏、更方便快速打开收纳装置,实现非常紧张时间内的自救,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并安全撤离灾区。本实用新型同时在顶盖的侧壁设置拉链,能够通过拉链很快速、方便地打开收纳装置取出其中的自救设备,与插扣形成两套打开开关,一用一备,实现更加快速高效地打开收纳装置,为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收纳本体与顶盖的后侧壁设置为向后弯曲的曲面,在佩戴过程中更贴合人体,符合人体力学,使佩戴者更加舒适,同时将其他面也设置成曲面并在相邻侧壁间倒圆角,实现整个装置无棱角,能够使佩戴人员在乘坐罐笼、爬竖井、斜井、低矮巷道等过程中不因摇晃受到自救器的碰撞伤害,实现安全、舒适佩戴。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收纳本体两侧设置不锈钢拉环、在两个拉环内设置尼龙背带,能够方便使用者携带。
16.(4)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结构简单,所有材质成本低廉、容易得到,当出现损坏时能够轻松更换,且组合壳体防水性强,能够很好地适应井下潮湿环境。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1—收纳本体,2—顶盖,3—拉链,4—插扣,5—背带,6—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包括组合壳体、开关组件、背带组件;所述组合壳体包括聚苯硫醚材质的收纳本体1、防水帆布材质的顶盖2;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拉链3、两组尼龙材质的插扣4,所述拉链3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侧壁,每组插扣4包括两个插扣4,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分别与所述收纳本体1的前侧壁、后侧壁通过一组插扣4连接;所述收纳本体1与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均为向后弯曲的曲面,如图2所示,所述收纳本体1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顶盖2的相邻侧壁之间均倒圆角;所述背带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背带5、分别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的两个不锈钢材质的拉环6,所述背带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拉环6内。
22.本实施例中,所述拉链3从所述顶盖2的左侧壁经前侧壁延伸到右侧壁。
23.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扣4的公扣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对应的外侧壁、母扣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对应的外侧壁,所述公扣与对应的母扣插装配合。
24.本实施例中,收纳本体1的底面、收纳本体1与顶盖2相接触的面、顶盖2的顶面均为向上弯曲的曲面。其中,曲面弯曲的方向指曲面的圆弧的圆心所在的方向,具体的,向后弯
曲为曲面的圆弧的圆心在后侧,向上弯曲为曲面的圆弧的圆心在上方。
25.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插扣对顶盖与收纳本体的拉紧效果,同侧的两个插扣4关于收纳本体1的该侧侧壁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26.为了便于佩戴,两个拉环6关于收纳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2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8.当井下突然发生瓦斯、粉尘、炸药爆破或者火灾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井下工作人员窒息、中毒,需要使用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进行自救,首先将自救器收纳装置移至胸前,其次快速打开插扣4以打开顶盖2,将盛装在收纳本体1中的氧气瓶、呼吸面罩等自救设备迅速取出,最后带上呼吸面罩进行吸氧,实现迅速自救。
2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基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也即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所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组合壳体、开关组件、背带组件;所述组合壳体包括聚苯硫醚材质的收纳本体(1)、防水帆布材质的顶盖(2);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拉链(3)、两组尼龙材质的插扣(4),所述拉链(3)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侧壁,每组插扣(4)包括两个插扣(4),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分别与所述收纳本体(1)的前侧壁、后侧壁通过一组插扣(4)连接;所述收纳本体(1)与所述顶盖(2)的前侧壁、后侧壁均为向后弯曲的曲面,所述收纳本体(1)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顶盖(2)的相邻侧壁之间均倒圆角;所述背带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背带(5)、分别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的两个不锈钢材质的拉环(6),所述背带(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拉环(6)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3)从所述顶盖(2)的左侧壁经前侧壁延伸到右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扣(4)的公扣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对应的外侧壁、母扣设置在所述收纳本体(1)的对应的外侧壁,所述公扣与对应的母扣插装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本体(1)的底面、所述收纳本体(1)与所述顶盖(2)相接触的面、所述顶盖(2)的顶面均为向上弯曲的曲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侧的两个所述插扣(4)关于所述收纳本体(1)的该侧侧壁的纵向中心线对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拉环(6)关于所述收纳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安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矿用井下自救器收纳装置,包括组合壳体、开关组件、背带组件;组合壳体包括聚苯硫醚材质的收纳本体、防水帆布材质的顶盖;开关组件包括尼龙材质的拉链、两组插扣,拉链设置在顶盖的侧壁,顶盖与收纳本体的前、后侧壁分别通过一组插扣连接;收纳本体与顶盖的前、后侧壁均为向后弯曲的曲面,收纳本体及顶盖的相邻侧壁之间均倒圆角;背带组件包括尼龙背带、分别设置在收纳本体左右侧壁的两个不锈钢拉环,背带固定在两个拉环内。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打开以及时取出内置自救设备,且能够安全、舒适佩戴,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廉、防水性强。防水性强。防水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赵学科 杜川 赵国亮 张鹏强 闫作颖 王登玉 张涛 海成龙 何思涵 何宇 程国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2
技术公布日:2023/2/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