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61391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救生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救生设备,属于急救设备领域,包括柔性管体和用于固定柔性管体的固定装置,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装置,柔性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逃生出口,柔性管体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入口,柔性管体内沿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缓冲件,缓冲件开设有贯穿缓冲件的逃生孔,两个相邻的缓冲件的逃生孔沿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错位。这种救生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能好。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这种救生设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运作,在多人连续从救生设备中逃生时,不会造成拥挤或踩踏等继发性事故,同时通过缓冲件的设置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体在逃生的过程中不受伤害。
【专利说明】
救生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事故急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救生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楼层数逐步增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五六十层的高楼已经随处可见了。在这种高楼中居住或工作的人,通常使用电梯和步梯来上下楼。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事故,电梯随时会因断电而停止使用,步梯也会容易出现踩踏等事故,不能快速、安全的疏散人群,而且在高楼层的人从步梯中逃生需要更长时间,其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现有的逃生工具主要有绳索、救生云梯等,操作绳索需要技巧,使用不方便;而救生云梯在15层以下的位置起作用,并且不能及时起效,而对于在高楼层的人,其逃生的难度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救生设备,旨在改善高楼层建筑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援设备冋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5]—种救生设备,包括柔性管体和用于固定柔性管体的固定装置,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装置,柔性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逃生出口,柔性管体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入口,柔性管体内沿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缓冲件,缓冲件开设有贯穿缓冲件的逃生孔,两个相邻的缓冲件的逃生孔沿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错位。
[0006]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缓冲件为柔性挡片,柔性挡片与柔性管体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柔性挡片具有依次连接的倾斜部和竖直部,倾斜部与柔性管体的侧壁相连接,竖直部围合成逃生通道,逃生通道的入口为逃生孔。
[0008]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柔性挡片水平设置于柔性管体的内侧壁,逃生孔靠近柔性管体的内侧壁。
[0009]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相邻两个柔性挡片之间的距离为2 — 3m ο
[0010]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装置内具有用于放置柔性管体的容纳空腔。
[0011]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架,容纳空腔位于壳体内,壳体设置于固定架,固定架固定设置于高层建筑的侧壁。
[001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内设置有转轴、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转轴由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柔性管体缠绕于转轴。
[0013]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柔性管体有多层结构,柔性管体的位于柔性管体内的侧壁设置有光滑层,柔性管体的位于柔性管体外的侧壁设置有防火层,防火层与光滑层之间设置有防火加强层。
[0014]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柔性管体的侧壁在靠近逃生出口的一端设置有至少2个锁定销。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救生设备,使用时,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装置上,柔性管体具有从固定装置延伸至安全地点的长度。固定装置可以直接固定在高层建筑上,也可以固定在可移动设备的救生支架上。调节逃生管体的位置,使逃生管体的逃生入口与高层建筑的疏散口的位置相对应。逃生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逃生入口,增大救援效率。当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时,位于高层建筑物中的人,可以迅速到达就近的疏散口,依次从逃生入口进入到柔性管体内,利用自身重力下滑,快速下滑抵达安全地面。
[0016]为了避免人体在下滑的过程中由于速度太快导致冲击力过大而造成的伤害,柔性管体内设置有多个缓冲件。缓冲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减少人体下滑时的加速度,降低人体在接触缓冲件的瞬间所受到的撞击力,起到缓冲作用。每个缓冲件上均开设有逃生孔,所有的逃生孔均相互连通并形成一条急救通道。由于两个相邻的缓冲件的逃生孔沿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错位,这就使得急救通道呈弯曲的折线状,这样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由于逃生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人体下滑速度过快造成的伤害,从而更加有效的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0017]这种救生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能好。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这种救生设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运作,在多人连续从救生设备中逃生时,不会造成拥挤或踩踏等继发性事故,同时通过缓冲件的设置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体在逃生的过程中不受伤害。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救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救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救生设备的柔性管体的剖视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救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救生设备的固定装置。
[0024]图中标记分别为:
[0025]救生设备100、200、300;高层建筑101;疏散口102;云梯车103;起重机104;固定装置110、210;容纳空腔211;固定架212;壳体213;转轴214;驱动装置215;柔性管体120;光滑层121;防火加强层122;防火层123;逃生出口 124;逃生入口 125;缓冲件126;逃生孔127;柔性挡片128;倾斜部129;竖直部130;逃生通道131;锁定销132;防撞垫1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1 ]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4所示,
[0032]本实施例提供的救生设备100,如图1所示,救生设备100包括柔性管体120和固定装置110,固定装置110用于固定柔性管体120,固定装置110可以直接固定在高层建筑101上,也可以固定在可移动的救生运输工具上,比如云梯车103、救援车、直升飞机等。例如,如图2所示,当固定装置110固定在云梯车103时,救生设备200被固定在云梯车103上。柔性管体120的固定装置110直接固定在云梯车103的起重机104的吊臂顶端,当搜集人员发现哪里有需要救援的人,便可立即启动起重机104,通过起重机104将柔性管体120的逃生入口 125端升至需要救援的人的位置,进行救援。
[0033]如图3所示,柔性管体120有多层结构,柔性管体120的位于柔性管体120内的侧壁设置有光滑层121,柔性管体120的位于柔性管体120外的侧壁设置有防火层123,防火层123与光滑层121之间设置有防火加强层122。柔性管体120的外侧壁涂布有一层防火涂料,即为防火层123。防火层123与光滑层121之间填充有防火材料,形成防火加强层122。这些防火材料具有耐尚温、耐热和阻燃等特性。
[0034]柔性管体1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装置110,柔性管体120的另一端设置有逃生出口 124,柔性管体120具有从固定装置110延伸至安全地点的长度。通常,逃生出口 124离安全地面的距离很近,从而保证滑落至逃生出口 124的人不会受到伤害。柔性管体120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入口 125,位于高层建筑101中的人群可以同时从多个逃生入口 125进入到救生设备100中,增大救援效率。为了使高层建筑101的疏散口 102与逃生入口 125之间的距离在安全范围内,在靠近逃生入口 125的柔性管体120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可以为牵引绳或者粘钩等。
[0035]这种救援设备在使用时,通过调节逃生管体的位置,使逃生管体的逃生入口125与高层建筑101的疏散口 102的位置相对应。当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时,位于高层建筑101中的人,可以迅速到达就近的疏散口 102,依次从逃生入口 125进入到柔性管体120内,利用自身重力下滑,快速下滑抵达安全地面。
[0036]为了避免人体在下滑的过程中由于速度太快导致冲击力过大而造成的伤害,柔性管体120内设置有若干个缓冲件126。多个缓冲件126沿柔性管体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缓冲件126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减少人体下滑时的加速度,降低人体在接触缓冲件126的瞬间所受到的撞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缓冲件126开设有贯穿缓冲件126的逃生孔127。两个相邻的缓冲件126的逃生孔127沿柔性管体120的长度方向相互错位。此处相互错位是指相邻两个逃生孔127不完全正对,即这两个逃生孔127可以相互错开一部分,也可以完全错开。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这种相邻两个逃生孔127相互错位的设置使得由逃生孔127形成的急救通道呈弯曲的折线状,能够避免由于逃生孔127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导致的人体下滑速度过快造成的伤害,从而更加有效的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0038]缓冲件126为柔性挡片128,柔性挡片128与柔性管体120的侧壁固定连接。柔性挡片128可以水平设置于柔性管体120的内侧壁,也可以倾斜设置于柔性管体120的内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挡片128为倾斜设置,柔性挡片128具有依次连接的倾斜部129和竖直部130,倾斜部129与柔性管体120的侧壁相连接,竖直部130位于倾斜部129靠近逃生出口 124的一端。竖直部130围合成逃生通道131,逃生通道131的入口为逃生孔127。
[0039]位于高层建筑101里的人,从逃生入口125进入到柔性管体120中,经历一小段自由落体运动后便会落到柔性挡片128的倾斜部129上,随后顺着倾斜部129向下滑至较低的一侦U,从逃生孔127进入由竖直部130围合成的逃生通道131,当人体离开第一个逃生通道131后,再续经历一小段的自由落体运动后落到下一个柔性挡片128的倾斜部129的较高的一侦U,随后顺着倾斜部129向下滑至较低的一侧,从逃生通道131滑下,随后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人体下滑至最后一个柔性挡片128后,离开逃生通道131继续下滑至逃生出口 124。
[0040]由于两个相邻的逃生孔127在沿柔性管体12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位,人体在柔性管体120内呈折线式降落,能够有效避免降落时速度过快、与地面接触时的撞击力大造成的意外伤害。而柔性挡片128倾斜设置,在能够保证安全的同时,也能够加快人体通过柔性管体120时的速度,增大救援效率。
[0041]为了更进一步的增大安全性能,相邻两个柔性挡片128之间的距离为2— 3m。在这个距离范围内,人体因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速度不会过大,因而与柔性挡片128相接触时的冲击力也在柔性挡片128的可承受范围内。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大安全保障,同时也能延长柔性管体120内每个柔性挡片128的使用次数。
[0042]如果在使用时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人体在下降的过程中,柔性管体120会发生晃动,容易碰到高层建筑101的外墙体。为了进一步的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在一些较为优选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柔性管体120的管壁外设置有防撞垫133,防撞垫133为不规则凸起。柔性管体120在晃动时,首先是防撞垫133与高层建筑101的外墙体接触,由于防撞垫133的设置能够极大的降低柔性管体120与外层墙体之间的碰撞力,进而使位于柔性管体120内的人在逃生的过程中避免直接与外层墙体撞击,安全性能提高。
[0043]此外,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柔性管体120的侧壁在靠近逃生出口124的一端设置有至少2个锁定销132。这些锁定销132可以用于固定柔性管体120的逃生出口 124的一端,使其远离已发生事故的建筑物周围,确保从该救生设备300中逃出的人远离危险地带。
[0044]这种救生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能好。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这种救生设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运作,在多人连续从救生设备中逃生时,不会造成拥挤或踩踏等继发性事故,同时通过缓冲件的设置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体在逃生的过程中不受伤害。
[0045]实施例2,参照图5所示,
[00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救生设备,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1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1中相应内容。
[0047]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救生设备已基本能改善高层建筑101在发生事故时紧急疏散问题,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救生设备的固定方式做了改进。
[0048]如图5所示,固定装置210内具有用于放置柔性管体的容纳空腔211。在未发生灾情事故时,柔性管体被收容在固定装置210的容纳空腔211中。固定装置210包括壳体213和固定架212,容纳空腔211位于壳体213内。固定架212固定设置于高层建筑,即固定架212可以固定设置于高层建筑的侧面墙体上,也可以设置于高层建筑的顶部天台上。壳体213设置于固定架212上,壳体213与固定架212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滑动连接。通常,当固定架212设置于高层建筑的顶部天台时,固定架212上设有滑动导轨,位于固定架212上的壳体213底部设置有滑块,滑块与滑动导轨相配合,并能使壳体213相对于固定架212沿着滑动导轨滑动。
[0049]壳体213内设置有转轴214和驱动装置215,转轴214由驱动装置215驱动,驱动装置215由控制装置控制,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214,柔性管体缠绕于转轴214。驱动装置215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装置215驱动转轴214转动,来实现柔性管体的收容或者打开。即当遇到紧急突发事故后,通过人为的启动控制装置,或者将该控制装置设置为能够感应温度或者声音的感应开关,控制装置被触发后,控制驱动装置215工作,转轴214转动,从而使缠绕于转轴214是上的柔性管体迅速展开,启动救援程序。
[005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这种救生设备在发生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启动,从而在短时间内疏散人群、抢救生命,这种救生设备效率高,安全性能好。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管体和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管体的固定装置,所述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装置,所述柔性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逃生出口,所述柔性管体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入口,所述柔性管体内沿所述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缓冲件的逃生孔,两个相邻的所述缓冲件的所述逃生孔沿所述柔性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错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为柔性挡片,所述柔性挡片与所述柔性管体的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挡片具有依次连接的倾斜部和竖直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柔性管体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竖直部围合成逃生通道,所述逃生通道的入口为所述逃生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挡片水平设置于所述柔性管体的内侧壁,所述逃生孔靠近所述柔性管体的内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柔性挡片之间的距离为2 — 3m 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内具有用于放置所述柔性管体的容纳空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架,所述容纳空腔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于高层建筑的侧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转轴、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转轴由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驱动装置由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柔性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柔性管体缠绕于所述转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体的位于所述柔性管体内的侧壁设置有光滑层,所述柔性管体的位于所述柔性管体外的侧壁设置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与所述光滑层之间设置有防火加强层。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体的侧壁在靠近所述逃生出口的一端设置有至少2个锁定销。
【文档编号】A62B1/20GK205659281SQ201620526746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日
【发明人】梁志强
【申请人】梁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