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282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泽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泽膜,其可有效用作高价商品认证标签、防起封标签、防更换内容物填充用标签、防再贴用标签、防涂改用标签等标签的基材,使用本发明的膜的标签在粘贴后如果剥离则会在光泽层产生褶皱,可清楚地辨认剥离过的实事,在防止再次粘贴方面是有用的。
特别是在设有易剥离层(B)时,容易在膜内部剥离、不能进行修复或再次粘贴,可有效用作不残留浆糊的递送单、明信片或存折的遮蔽封条、应募封条、车船旅馆通用联票等的基材。
背景技术
需求一种在再次粘贴剥离下来的标签后可以容易地判定其是剥离下来的标签的防再贴用粘标签、或者说需求一种不能再进行粘贴的粘标签,并且这种标签正在被实用化。例如在特开2000-19426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多个粘附层和全息照相层的组合,部分地变化粘接强度,剥离时粘附层和全息照相层同时部分地残留于被粘物上,从而防止再次粘贴。
另外,特开2000-284673号公报中公开了在标签部分加入切痕以使具有全息照相层的标签在剥离时确实地产生全息照相层的破坏。
但是这些粘标签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在特开平8-99377号公报中,公开了防再贴用标签的制造方法,其中将用剥离剂从第2层上剥离第1层所用的力设为a,将胶粘剂层与被粘附材料的粘接力设为b,将从胶粘剂层剥离剥离片所用的力设为c,此时满足c<a<b,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剥离片上形成胶粘剂层的步骤;(b)在第1层的一个主面上层积含蜡的剥离剂层的步骤;(c)与在所述第1层上层积的第2层的面重叠进行层积的步骤。该制造方法复杂,同时在第1层的表面材上使用纸浆抄纸时,因耐水性差,接触水时容易破坏,并存在从被粘附基材上剥离的缺点。
本发明的课题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结构简单、并且具有优异特性的防再贴用膜。即本发明提供一种膜,其用作防再贴用标签等的基材时耐水性优异、不必为引起破坏而进行特殊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特征如下的膜该膜具有基层(A)和光泽层(C),所述基层(A)含热塑性树脂,孔隙率为10%~60%,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大于等于12μm。
此时,基层(A)的不透明度优选为60%~100%,基层(A)的厚度优选为20μm~500μm,基层(A)优选为多层结构。并且,基层(A)优选含有沿至少1轴方向拉伸的层。基层(A)优选含有聚烯烃树脂和聚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特征如下的膜含有膜(I)和光泽层(C),并且在膜(I)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光泽层(C),所述膜(I)含有含热塑性树脂的基层(A’)、和剥离强度为5g/cm宽~150g/cm宽的易剥离层(B)。
此时,构成膜(I)的、含热塑性树脂的基层(A’)优选与上述基层(A)的结构相同,易剥离层(B)优选由含有10重量%~80重量%的填料、以及90重量%~20重量%的热塑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膜(I)的不透明度优选为60%~100%,基层(A’)的厚度优选为20μm~500μm,易剥离层(B)的厚度优选为0.1μm~10μm,优选基层(A’)和易剥离层(B)在层积后至少沿1轴方向拉伸。另外,也可以通过涂布法在基层(A’)上设置易剥离层(B)。
另外,优选基层(A’)为多层结构,在接触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b)、在背向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o),其中,层(A’b)含有2重量%~60重量%填料、98重量%~40重量%热塑性树脂,层(A’o)含有100重量%~20重量%热塑性树脂,并且,(A’b)中填料的含量比易剥离层(B)中填料的含量少,且两者之差大于等于8重量%,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
进而,优选光泽层(C)由金属直接蒸镀、金属转印蒸镀、金属箔转印、涂布含有金属粉的涂料、涂布含有珠光颜料的涂料、以及在感光性树脂上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形成,扩散反射率为0%~70%,厚度为0.02μm~100μm。
进而,优选在光泽层(C)上有文字、图象、花纹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文字、图象、花纹是通过书写、印刷、电脑打印、雕刻、激光加工、轧纹整理、全息照相加工中的至少一种方法直接或者介于易胶粘层和/或加工形成层在所述光泽层(C)上形成的。
进而,优选至少在与光泽层(C)侧相反的一侧设有粘附层(D),优选粘附层(D)上层积离型纸(E),优选粘附层(D)的剥离起始应力小于等于500g/cm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泽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层积膜由基层(A)和光泽层(C)构成,或由膜(I)和光泽层(C)构成;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粘附层(D)、离型纸(E)或其他层积膜,所述膜(I)是基层(A’)和易剥离层(B)层积而成的。
在本发明的光泽膜由基层(A)和光泽层(C)构成的情况下,粘附加工后剥离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膜时,以粘附层(D)的凝集破坏和/或粘附层(D)的界面剥离来进行剥离。此时,伴随基层(A)不可逆的压缩变形,在光泽层(C)上也会发生皱褶或变形,所以根据外观变化与否可以辨认该光泽膜是否为再次粘贴的。
由基层(A)和光泽层(C)构成的光泽膜可以通过观察确认是否实施了再次粘贴,并且在其后希望再粘贴时(食品的密封标签等)也特别有用。
本光泽膜的特征为本发明的基层(A)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大于等于12μm,优选大于等于15μm。压缩厚度不在该范围时,粘附加工后剥离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时,不会产生皱褶或变形,其可进行再次粘贴使用,所以不是优选的。
压缩厚度如下进行测定,即将加压元件安装在拉伸试验机自动记录仪AGS-5kND((株)岛津制作所生产),用CCD激光位移传感器LK3100((株)キ一エンス社制)测定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厚度的变化。
本光泽膜的特征为本发明的基层(A)的孔隙率在10%~60%,优选在20%~50%。如果孔隙率小于10%,则粘附加工后剥离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时,不会产生皱褶或变形,其可进行再次使用,所以不是优选的。如果孔隙率大于60%,则本光泽膜通常使用时或加工时,易于发生皱褶或变形,操作变得困难,所以不是优选的。
孔隙率用下式求得。
孔隙率(%)=(ρ0-ρ)/ρ0×100(式中,ρ0表示实际密度,ρ表示密度)密度和实际密度依据JIS-P8118进行测定。只要拉伸前的材料不含有大量的空气,实际密度大致等于拉伸前的密度。
对于本发明的不透明度,依据JIS-P8138,在测试样品背面放置黑色和白色标准板时,光的反射率的比(黑色板/白色板)用百分率表示,该值即为不透明度。基层(A)的特征在于不透明度为60%~100%、优选为80%~100%。不透明度小于60%时,则本光泽膜的遮蔽性差,所以不是优选的。
本光泽膜的特征为本发明基层(A)的厚度为20μm~500μm、优选为20μm~400μm。厚度小于该范围值,则使本光泽膜的强度不足,所以不是优选的。厚度超过该范围值,则本光泽膜的强度过高,粘着加工后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光泽膜在剥离时不产生褶皱或变形,其可进行再次粘贴使用,所以不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基层(A)含有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光泽膜由基层(A)和光泽层(C)构成,在没有层积易剥离层(B)的情况下,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热塑性树脂以及、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构成。
作为构成基层(A)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乙烯类树脂,或丙烯类树脂、聚甲基-1-戊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改性的聚乙烯、马来酸改性的聚丙烯等含官能团的聚烯烃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脂肪酸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这些树脂也可以2种或者2种以上混合使用。其中,本光泽膜的特征为基层(A)含有聚烯烃类树脂和聚酯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
这些树脂中优选使用加工性优异的聚烯烃类树脂,从成本方面、耐水性、耐化学性方面考虑,聚烯烃类树脂中更优选丙烯类树脂、乙烯类树脂。
作为丙烯类树脂,可以使用丙烯均聚物,如表现出等规立构或者间规立构以及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以及使用以丙烯为主要成分、丙烯和α-烯烃的共聚物,所述α-烯烃如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该共聚物可以是2元、3元及4元体系,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
作为无机微细粉末,使用粒径通常为0.01μm~15μm、优选为0.01μm~8μm、更优选0.03μm~4μm的物质。具体地可使用碳酸钙、煅烧粘土、硅石、硅藻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等。
作为有机填料,优先选择与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不同种类的树脂。例如热塑性树脂膜是聚烯烃类树脂膜时,作为有机填料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环状烯烃均聚物、环状烯烃和乙烯的共聚物等中熔点为120℃~300℃或玻璃转化温度为120℃~280℃的树脂。
根据需要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可以进一步配合稳定剂、光稳定剂、分散剂、润滑剂等。作为稳定剂,可以配合0.001重量%~1重量%的立体位阻酚类、磷类、胺类等稳定剂;作为光稳定剂,可以配合0.001重量%~1重量%的立体位阻胺、苯并三唑类、苯酮类等光稳定剂;作为无机微细粉末的分散剂,可以配合0.01重量%~4重量%的硅烷偶合剂、以及油酸和硬脂酸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或者它们的盐等。
形成本发明基层(A)的热塑性树脂膜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当为多层结构时,可以是2层结构、3层或3层以上的结构。当为单层结构时,可以是无拉伸膜、单轴拉伸膜、双轴拉伸膜。当为2层结构时,可以是无拉伸/1轴拉伸、无拉伸/2轴拉伸、1轴拉伸/1轴拉伸、1轴拉伸/2轴拉伸、2轴拉伸/2轴拉伸中的任意组合,如。当为3层或3层以上的结构时,只要是上述单层结构和2层结构的组合即可,任一种组合均可。可以用共挤出或层压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层积。
本发明的基层(A)优选为多层结构且含有沿至少1轴方向拉伸后的层。
在基层(A)为单层的聚烯烃类树脂膜、且含有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的情况下,其通常是由40重量%~99.5重量%聚烯烃类树脂、60重量%~0.5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的,优选由50重量%~97重量%聚烯烃类树脂、50重量%~3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
在基层(A)为多层结构、且所构成的基材层和表面层含有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的情况下,通常基材层由40重量%~99.5重量%聚烯烃类树脂、60重量%~0.5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表面层由25重量%~100重量%聚烯烃类树脂、75重量%~0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优选基材层由50重量%~97重量%聚烯烃类树脂、50重量%~3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表面层由30重量%~97重量%聚烯烃类树脂、70重量%~3重量%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形成。
本发明的光泽膜由基层(A’)和易剥离层(B)层积而成的膜(I)、和光泽层(C)构成,根据需要还可以层积感压胶粘剂层、离型纸或其他层积膜。
在本发明的光泽膜上层积有易剥离层(B)时,粘着加工后剥离贴在被粘物上的该膜时,剥离基于易剥离层(B)的凝集破坏进行。此时伴随基层(A’)的不可逆压缩变形,在光泽层(C)上也产生皱褶或变形,所以根据外观变化与否可以辨认该膜是否为再次粘贴的,不可能进行修复,能够防止更次粘贴。
构成本发明光泽膜的膜(I)是由含热塑性树脂的基层(A’)、和剥离强度为5g/cm宽~150g/cm宽的易剥离层(B)层积而成的。
本光泽膜的特征为膜(I)的不透明度为60%~100%、优选为80%~100%。不透明度小于60%时本光泽膜的遮蔽性差,所以不是优选的。
构成膜(I)的基层(A’)其自身强度比后述的易剥离层(B)强度大,保持基层(A’)进行剥离后,其自身的内部不剥离。
基层(A’)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是一种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2种或2种以上热塑性树脂的组合,也可以含有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
用于基层(A’)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优选的形式是,含有98重量%~40重量%、优选97重量%~50重量%热塑性树脂,和2重量%~60重量%、优选3重量%~50重量%填料,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用于基层(A’)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所述填料的含量小于2重量%时,基层(A’)中不能形成充分的孔隙,成为不透明度低的膜,信息遮蔽性不足。另一方面,如果超过60重量%,则拉伸成型变得困难。
基层(A’)构成膜(I),作为构成基层(A’)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使用与不具有易剥离层(B)时基层(A)所用的物质相同的热塑性树脂、和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
构成膜(I)的基层(A’)虽然其自身强度比后述的易剥离层(B)的强度大,但是优选削弱其强度,使之达到如下程度与基层(A)同样地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的压缩厚度大于等于12μm、孔隙率制成10%~60%时,剥离时产生不可逆的压缩变形,在光泽层(C)上产生褶皱或变形。
构成膜(I)的基层(A’)可以是1轴拉伸或2轴拉伸。基层(A’)的厚度在20μm~500μm,优选为20μm~300μm的范围。本发明所希望的性能是带着基层(A’)从易剥离层(B)上剥离时,在剥离过程中基层(A’)破裂,而厚度小于20μm时,基层(A’)的破裂强度小,带着基层(A’)从易剥离层(B)上剥离时,不能发挥本发明所期望的性能。另一方面,厚度如果超过500μm,则膜(I)韧性变强,用于遮蔽密封、防止再次粘贴用的标签等时的加工和印刷适性降低。
与不具有剥离层(B)时的基层(A)同样,构成膜(I)的基层(A’)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从可赋予各种性能的角度考虑优选为多层结构。当为多层结构时,各层的拉伸轴数也可使用前述的基层(A)中已说明的组合。
基层(A’)为多层结构、在接触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b)、在背向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o)时,层(A’b)中填料的含量比易剥离层(B)中填料的含量少,且两者之差大于等于8重量%、优选大于等于10%,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A’b)层和(B)层中所述填料的含量差小于8重量%或(A’b)层的含量高时,(A’b)层的强度变差,不能发挥所期望以(B)层进行剥离的性能。特别优选层(A’b)中所述填料的含量为2重量%~60重量%,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8重量%~40重量%。
另外,通过多层化,可赋予基层(A’)笔记录性、印刷性、热复印适性、耐擦性、2次加工适性等各种功能。特别优选在基层(A’)背向易剥离层(B)一侧设置的层(A’o)中所述填料的含量为0重量%~80重量%、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100重量%~20重量%。
与其他层相比,本发明的易剥离层(B)的强度小,是其自身容易发生凝聚破坏的层,剥离强度为5g/cm宽~150g/cm宽。
易剥离层(B)优选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是一种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2种或2种以上热塑性树脂的组合,也可以含有填料,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
通过含有所述填料,易剥离层(B)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剥离性。易剥离层(B)中所述填料的含量为10重量%~80重量%,优选为15重量%~75重量%,易剥离层(B)中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90重量%~20重量%,优选为85重量%~25重量%。
易剥离层(B)中所述填料的含量如果小于10重量%,则得不到充分的剥离性,如果超过80重量%,则损害成型稳定性。并且,优选易剥离层(B)为拉伸树脂膜层,通过拉伸成型可以得到厚度均一性优异的易剥离层(B)。为此,优选构成易剥离层(B)的热塑性树脂为容易拉伸成型的物质。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与形成基层(A’)所用的物质相同的树脂。
易剥离层(B)中含有的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可以使用与基层(A’)中根据需要所使用的物质相同的物质。
易剥离层(B)的厚度在0.1μm~100μm、优选0.2μm~80μm、更优选0.3μm~60μm的范围。厚度小于0.1μm时,得不到充分的剥离性,如果大于100μm,虽然剥离强度不存在问题,但易剥离层(B)的透明性降低,剥离基层(A’)后的信息辨别性(例如可否辨别易剥离层(B)下印字、印刷后的信息)降低。并且,因剥离层变得不均匀成为凹凸,预先印有条形码等的基层(A’)用作管理单等时,难以用条形码识别器读取。
本发明基层(A)、基层(A’)以及易剥离层(B)的成型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方法,作为具体例,可举出如下方法模塑成型,使用与螺杆型挤出机连接的单层或多层T模具或I模具,将熔融树脂以片状挤出;吹塑成型,使用圆形模具将熔融树脂以管状挤出,以内部的空气压力使其膨胀;用多个热辊将混炼后的材料加工成片状的轧光成型、压延成型等。
构成本发明的光泽膜的基层(A)、基层(A’)可以是多个层层积而成的,另外,本发明中在基层(A’)上层积易剥离层(B)可以得到膜(I)。对于所述层积方法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方法,作为具体例,有使用给油套管、多路歧管在模具内进行层积的多层模具方式;使用多个模具的挤出层积方式等。也可以组合多层模具和挤出层积来使用。
本发明的光泽膜由层积了易剥离层(B)的膜(I)形成时,优选基层(A’)和易剥离层(B)层积后进行了至少1轴方向的拉伸。本发明的易剥离层(B)的强度低、厚度薄,所以仅对易剥离层(B)进行拉伸成型极其困难。通过将基层(A’)和易剥离层(B)层积后进行拉伸,使易剥离层(B)的拉伸成为可能。
可以通过通常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拉伸。拉伸温度可以在适合热塑性树脂的公知温度范围内如玻璃转化温度至结晶部的熔点的范围进行拉伸。具体地说,热塑性树脂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时,拉伸温度为100℃~164℃,热塑性树脂为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21℃~134℃)时,拉伸温度为70℃~133℃,拉伸温度比溶点低1~70℃。并且,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46℃~252℃)结晶化不剧烈进行的温度。另外,优选拉伸速度为20米/分钟~350米/分钟。
作为拉伸方法,在拉伸模塑成型膜时,可举出利用辊组线速度差的纵向拉伸、使用了拉幅机烘箱的横向拉伸、通过压延、拉幅机烘箱和直流电动机的组合同时进行的双轴拉伸等。作为吹塑膜的拉伸方法,可举出利用管筒法的同时双轴拉伸。对于拉伸倍率没有特殊限定,考虑所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特性适宜决定。例如,在使用丙烯均聚物或其共聚物作为热塑性树脂时,在进行单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倍率为约1.2倍~12倍,优选为2倍~10倍,在进行双轴拉伸的情况下,面积倍率为1.5倍~60倍,优选为4倍~50倍。使用其他热塑性树脂时,在进行单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倍率为约1.2倍~10倍,优选为2倍~5倍,在进行双轴拉伸的情况下,面积倍率为1.5倍~20倍,优选为4倍~12倍。
这样得到的基层(A)的孔隙率如上所述,另外在基层(A’)上层积易剥离层(B)而得到的膜(I)在膜内部具有大量的微细孔隙,孔隙率为10%~60%、优选为20%~45%。与不存在孔隙的多层拉伸膜相比,因存在孔隙而膜变得更柔软。另外,孔隙率与后述的剥离强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将易剥离层(B)的孔隙率制得大,可以降低易剥离层(B)的剥离强度。
在基层(A’)上层积易剥离层(B)而得到的膜(I),其不透明度为60%~100%,优选为70%~100%,更优选为80%~100%。不透明度小于60%时,光泽膜的遮蔽性差,所以不是优选的。
可以通过涂布法在基层(A’)上设置本发明所述的易剥离层(B)。
通过涂布法形成易剥离层(B)的方法有各种方法,并且在作为组成成分的粘合剂(a)中含有颜料颗粒(b),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剥离性。易剥离层(B)中含有的颜料颗粒(b)的固形物含量为5重量%~95重量%、优选为15重量%~95重量%,更优选为25重量%~95重量%。易剥离层(B)中颜料颗粒的含量小于5重量%时,得不到充分的剥离性,超过95重量%时,则易剥离层(B)的强度过低,有损于成型稳定性、二次加工稳定性。
用于本发明易剥离层(B)的粘合剂(a)可以是水溶性树脂,也可以是非水溶性树脂。水溶性树脂可以以水溶液的形式,非水溶性树脂可以以溶剂溶液、悬浮液或胶乳的形式应用于本发明的易剥离层(B)。
作为水溶性树脂,可使用例如氧化淀粉、醚化淀粉、甲氧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酪蛋白、明胶、大豆蛋白、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乙烯醇、聚丙烯酸等。另外,作为非水溶性树脂,可使用例如聚氨酯树脂、萜烯树脂、石油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偏氯乙烯树脂、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树脂、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树脂、丁缩醛树脂、硅树脂、聚酯树脂、硝基纤维素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树脂等。
这些粘合剂可以单独1种使用,也可以2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这些树脂中优选使用强度不易受湿度影响的非水溶性树脂。
用于本发明易剥离层(B)的颜料颗粒(b)可以是无机颜料颗粒,也可以是有机颜料颗粒,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使用无机颜料颗粒时例如可以使用碳酸钙、煅烧粘土、硅石、硅藻土、瓷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沸石、云母、绢云母、膨润土、海泡石、蛭石、白云石、ワラストナイト、玻璃纤维等。使用有机颜料颗粒时,优选在通常使用的温度下强度或性状变化小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乙烯树脂、丙烯树脂、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淀粉、纤维素等的粉末、珠、中空颗粒等。颜料颗粒的粒径为0.01μm~50μm,优选为0.01μm~30μm。
这些颜料颗粒可以任意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使用コ一レスデイゾルバ一、デリツタ一、砂磨机等适当的分散机使颜料颗粒(b)分散,将该分散后的颜料颗粒均匀地混合在粘合剂(a)的溶液或粘合剂(a)的乳液中,制成涂布溶液。此时根据需要,可以添加消泡剂、导电剂、分散剂、增稠剂、润滑剂、湿润剂等辅助试剂。
可以使用通常的涂布方式即メイヤ一バ一、凹槽辊方式、反辊方式、刮刀方式、刀片方式、气刀式方式、缝形模方式、浇口辊方式等涂布该涂布溶液的工序、以及干燥固化工序,从而通过涂布法在基层(A’)上形成剥离层(B)。
通过涂布法设置的易剥离层(B)的厚度优选在与上述相同的范围。
本发明的光泽膜由具有易剥离层(B)的膜(I)形成时,剥离强度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平均值优选为5g/cm宽~150g/cm宽,更优选为5g/cm宽~100g/cm宽,进一步优选为5g/cm宽~75g/cm宽。剥离强度小于5g/cm宽时,在印刷、印字、切断等二次加工性方面存在问题。大于150g/cm宽时,基层(A’)不剥离,或者需要增加剥离所需要的应力,是不实用的。另外,在易剥离层(B)以外的地方发生材料破坏,剥离面产生毛刺。
对于剥离强度如下进行测定。在恒温室(温度20℃、相对湿度65%)将膜(I)保管12小时后,在易剥离层(B)上粘贴胶粘带(商品名セロテ一プ,ニチバン(株)生产),切取宽10mm、长100mm,使用拉伸试验器(商品名AUTOGRAPH,(株)岛津制作所生产),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180度的角度剥离基层(A),通过负载传感器测定剥离稳定时的应力。
本发明的光泽层(C)优选由金属直接蒸镀、金属转印蒸镀、金属箔转印、涂布含有金属粉的涂料、涂布含有珠光颜料的涂料、以及在感光性树脂上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形成。
通过金属的直接蒸镀形成光泽层(C)是在基层(A)或基层(A’)的至少一面上涂布粘固剂后,在该面上直接蒸镀铝或银,从而在基层(A)或基层(A’)上设置光泽层(C)。如果基层(A)或基层(A’)的被蒸镀面粗糙,光泽层(C)的扩散反射率提高,有损失光泽的趋势。
通过金属转印蒸镀形成光泽层(C)是以热塑性树脂膜为离型膜,在该离型膜上涂布离型剂以形成离型层,在该离型层表面设置金属蒸镀层,然后将其层叠在表面具有胶粘层的基层(A)或基层(A’)整个面上,剥离离型膜,从而在基层(A)或基层(A’)上设置光泽层(C)。如果离型膜的被蒸镀面粗糙,光泽层(C)的扩散反射率提高,有损失光泽的趋势。
通过金属箔转印形成光泽层(C)也就是所谓的卷叶热压箔,以具有与金属转印蒸镀同样地设置的金属蒸镀层的离型膜为转印箔,用热和压力在基层(A)或基层(A’)的至少一面上的部分、或整个面上进行箔转印,设置光泽层(C)。
通过金属直接蒸镀、金属转印蒸镀、金属箔转印而形成的光泽层(C)的厚度为0.02μm~100μm,呈现金属光泽。
通过涂布含有金属粉的涂料、涂布含有珠光颜料的涂料来形成光泽层(C)时,用溶剂将金属粉或珠光颜料、作为胶粘剂的树脂、一般的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填料混合稀释后使用。
作为金属粉可以使用薄铝片、铝膏、其他金属粉末。
作为珠光颜料,可以使用薄板状云母颗粒被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被覆后的物质,平均粒径为1μm~150μm。
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以将下述物质制成溶液树脂或乳液的形式使用,所述物质包括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聚乙烯醇、含有硅醇基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酪蛋白、淀粉、聚乙烯聚胺、聚酯、聚丙烯酰胺、乙烯吡咯烷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阳离子改性的聚氨酯树脂等。
作为一般的所述填料,该填料指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可以使用如下物质。
作为无机微细粉末可以使用1次或2次粒径通常为0.01μm~50μm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碳酸钙、煅烧粘土、硅石、硅藻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沸石等。
作为有机填料,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以及使用这些树脂的各种中空填料等。
制成涂料时,上述金属粉和/或珠光颜料、作为粘合剂的树脂、一般的所述填料可以分别单独和/或并用。
另外,除上述物质以外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等。
金属粉和/或珠光颜料与粘合剂树脂的配合比例,以固形物重量比计优选在10/100至80/100的范围。
向基层(A)或基层(A’)涂布光泽层涂料的方法,可以通过辊式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棒式涂布机、气刀式涂布机、施胶压榨涂布机、凹槽辊涂布机、反式涂布机、口模式涂布机、薄膜流延机(lip coater)、喷雾式涂布机等进行,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精加工,然后经过干燥工序除去多余的溶剂。
以干燥后固形物计,涂布量为0.1g/m2~50g/m2,优选为1g/m2~30g/m2。
通过在感光性树脂上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来形成光泽层(C)是使用一般的全息照相加工。在基层(A)或基层(A’)上形成全息照片层以此为光泽层(C)的方法,可以使用在基层(A)或基层(A’)上直接涂设感光性树脂层,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而设置的方法;在与金属转印蒸镀和金属箔转印同样地在离型膜上涂设的感光性树脂层上,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后,将形成的全息照片层转印在基层(A)或基层(A’)上而设置的方法。离型膜优选在与后述的干涉条纹的形成相适应的基础上为透明的。
从全息照片自身的加工性、可向基层(A)或基层(A’)形成部分光泽层(C)等方面考虑,易于使用转印方法。
形成全息照片用的材料,可以用银盐材料、重铬酸明胶乳剂、光聚合性树脂、光交联性树脂等公知的材料。一般组合粘合树脂、可光聚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增敏剂、溶剂,将其制成固形物为15%~25%程度的涂料来使用。
上述涂料直接涂布在基层(A)或基层(A’)上、或涂布在透明离型膜上,然后干燥固化,调节其厚度为0.1μm~50μm。直接涂设在基层(A)或基层(A’)上时,可以事先在涂布层上贴上可剥离的透明保护膜。
在所述涂布层曝光干涉条纹可以使用来自透明保护膜或透明隔离膜侧的2光束激光进行记录、或者记录物体光和参照光间的干涉光、或者在涂布层上密合全息照片母版再从透明离型膜侧入射激光记录来自母版的反射光和入射的光的干涉条纹,记录全息照相信息。
其后,通过照射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等,分解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加热时可光聚的化合物扩散移动,从而使干涉条纹稳定。
对于由上述各方法形成的光泽层(C),还可以通过在层内添加着色颜料、或在光泽层(C)上设置含着色颜料的透明层而对其着色。
本发明的特征为光泽层(C)根据JIS-Z8722记载的方法测定的扩散反射率为0%~70%,优选为0%~50%。扩散反射率大于70%时,光泽感受损,在剥离由粘着加工而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时难以明显观察出产生的褶皱或变形,所以不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特征为光泽层(C)的厚度为0.02μm~100μm,优选0.02μm~80μm。厚度小于0.02μm或大于100μm时,扩散反射率不在所希望的范围,所以不是优选的,并且粘着加工后在剥离粘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时难以明显观察出产生的褶皱或变形,所以不是优选的。
可以通过书写、印刷、电脑打印、雕刻、激光加工、轧纹整理、全息照相加工中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在光泽层(C)上直接或者介于易胶粘层和/或加工形成层形成文字、图象、花纹中任一种或一种以上。剥离由粘着加工而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时产生褶皱或变形的同时,这些记录信息可以明显观察出记录信息自身的变形,所以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光泽膜根据需要可以在与光泽层(C)相反的面设置粘附层(D)。
设有粘附层(D)的标签贴附在被粘物上,在剥离时粘附层(D)的粘着强度(或凝集力)优选比基层(A)或基层(A’)产生不可逆压缩变形所需要的强度强、且比该基材强度(或凝集力)弱,以使基层(A)或基层(A’)不破坏。在具有易剥离层(B)的膜(I)上设置有粘附层(D)时,粘着强度只要达到在易剥离层(B)可以进行剥离的程度即可,优选比易剥离层(B)的剥离强度(或凝集力)强。
作为感压胶粘剂以橡胶类感压胶粘剂、丙烯酸类感压胶粘剂、硅酮类感压胶粘剂为代表。作为橡胶类感压胶粘剂的具体例,可举出聚异丁烯橡胶、丁基橡胶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在这些橡胶类感压胶粘剂中配合有松香酸松香酯、萜烯-酚共聚物、萜烯-茚共聚物等增粘剂的胶粘剂。作为丙烯酸类感压胶粘剂的具体例,可举出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玻璃转化温度小于等于-20℃的物质。
作为这些感压胶粘剂的形态,可以使用溶剂型、乳液型、热熔型等,一般通过涂布溶剂型、乳液型的感压胶粘剂可以进行层积。所述涂布可以通过辊式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棒式涂布机、气刀式涂布机、凹槽辊涂布机、反式涂布机、口模式涂布机、薄膜流延机、喷雾式涂布机、停顿涂布机(Comma Coater)等进行,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精加工,然后经过干燥工序而形成粘附层(D)。
粘附层(D)的形成一般是采用如下方法向后述的离型纸(E)上涂布感压胶粘剂,根据需要进行干燥,在形成的粘附层上层积光泽膜的方法。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在光泽膜上涂布感压胶粘剂来形成粘附层(D)。该感压胶粘剂的涂布量没有限定,但是通常以固形物的量计为3g/m2~60g/m2,优选在10g/m2~40g/m2的范围。
在光泽膜和感压胶粘剂间的粘接力小的情况下,优选在层积或涂布所述感压胶粘剂前,在光泽膜的与感压胶粘剂相接触的面上涂布粘固剂。作为该粘固剂可以使用聚氨酯、聚异氰酸酯-聚醚聚醇、聚异氰酸酯-聚酯聚醇-聚乙烯亚胺、钛酸烷基酯等,这些物质一般溶解在甲醇、乙酸乙酯、甲苯、己烷等有机溶剂或水中使用。以涂布-干燥后固形物的量计,粘固剂的涂布量为0.01g/m2~5g/m2,优选在0.02g/m2~2g/m2的范围。
根据需要可以在粘附层(D)上进一步设置离型纸(E)。夹着粘附层(D)在光泽膜上设置离型纸(E),为了使与粘附层(D)的剥离性良好,一般在离型纸(E)接触粘附层(D)的一面上实施硅酮处理。离型纸(E)通常可以使用普通的物质,可以直接使用不含磨木浆的纸(优质纸)、牛皮纸,或使用经轧纹处理的纸、涂布有树脂的纸、层积有膜的纸,或经硅酮处理后的透明玻璃纸、涂覆纸、塑料膜等。
在本发明光泽膜的、与光泽层(C)的相反的面和/或粘附层(D)面上,根据需要通过书写、印刷、电脑打印、雕刻、激光加工、轧纹整理、全息照相加工中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可以形成文字、图象、花纹中任一种或一种以上。在剥离由粘着加工而贴在被粘物上的本发明的膜后,这些记录信息残留在被粘物上,剥离后更加清楚,所以是优选的。这种信息的形成可以以单独的光泽膜的状态进行,也可以在制成贴附有离型纸的感压胶粘标签结构后进行。
在设置有粘附层(D)的光泽膜上切下宽10mm、长100mm做成试验片。在试验片的一端涂上长度方向为30mm、宽度方向与试验片相同的感压胶粘剂,在感压胶粘剂上粘贴厚度为100μm的优质纸,做成夹持端,将试验片贴在宽20mm、长110mm、厚1mm的铝板上且不要从铝板伸出,在恒温室(温度20℃、相对湿度65%)保管12小时后,使用岛津制作所制拉伸试验机(AUTOGRAPH),以拉伸速度300mm/分钟、180度的角度剥离试验片和铝板,通过负载传感器测定剥离应力,以最大应力值为剥离起始应力。本发明的剥离起始应力小于等于500g/cm宽,优选小于等于400g/cm宽。如果剥离起始应力大于500g/cm宽,则即使可进行剥离,设有粘附层的光泽膜粘贴的对象物产生表面的破坏,剥离不能传导至易剥离层(B),或者仅因光泽膜变形而不能实用。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比较例和试验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操作等在不超出本发明精神以外的范围内可以适宜变换。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另外,以下所述的%除特殊说明外均表示重量%。
本发明制造例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和填料归纳示于表1。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比较例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归纳示于表2。
表1

表2
(制造例1)以表2中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a为组合物(A1)、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为组合物(A2)、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c为组合物(A3),分别用3台挤出机于250℃熔融混炼。
其后,分别供给至1台共挤出模具中,在模具内层积(A2/A1/A3)后,挤出成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到60℃,得到层积膜。
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45℃后,利用多个辊组线速度差纵方向拉伸5倍,再次,再加热至150℃,用拉幅机横方向拉伸8.5倍。然后,于160℃热处理后冷却到60℃,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2轴拉伸/2轴拉伸/2轴拉伸)的厚度为54μm(A2/A1/A3=4μm/46μm/4μm)的层积膜,得到孔隙率为40%、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为22.4μm、不透明度为90%、密度为0.78g/cm3的基层(A)。
(制造例2)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d为组合物(A1),使用设定在270℃的挤出机混炼后,通过模具挤出成为片状,进而用冷却装置冷却,得到无拉伸膜。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50℃后,纵方向拉伸5倍,得到5倍纵拉伸膜。
以表2中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e为组合物(A2),使用另一台挤出机在210℃混炼后,通过模具挤出成为片状,将其层积在上述工序得到的5倍纵拉伸膜的两面,得到3层结构的层积膜。
接着,将该3层结构的层积膜冷却到60℃后,再次加热至155℃,用拉幅机横方向拉伸9倍,于165℃热处理后冷却到60℃,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1轴拉伸/2轴拉伸/1轴拉伸)的厚度为110μm(A2/A1/A2=25μm/60μm/25μm)的层积膜,得到孔隙率为32%、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为24.3μm、不透明度为94%、密度为0.77g/cm3的基层(A)。
(制造例3)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f为组合物(A1),使用设定在270℃的挤出机混炼后,通过模具挤出成为片状,进而用冷却装置冷却,得到无拉伸膜。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60℃后,纵方向拉伸4倍,得到4倍纵拉伸膜。
以表2中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g为组合物(A2),使用另一台挤出机在230℃混炼后,通过模具挤出成为片状,将其层积在上述工序得到的4倍纵拉伸膜的两面,得到3层结构的层积膜。
接着,将该3层结构的层积膜冷却到60℃后,再次加热至170℃,用拉幅机横方向拉伸9倍,于170℃热处理后冷却到60℃,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1轴拉伸/2轴拉伸/1轴拉伸)的厚度为65μm(A2/A1/A2=15μm/35μm/15μm)的层积膜,得到孔隙率为5%、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为9.6μm、不透明度为30%、密度为1.01g/cm3的基层(A)。
(制造例4)以市售的厚度为50μm的透明PET膜(商品名ダイアホイルT600E,三菱化学聚酯膜(株)制)为基层(A)。该PET膜孔隙率为0%、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为2.3μm、不透明度为3.5%、密度为1.4g/cm3。
总结基层(A)的制造结果并示于表3。
(制造例5)以表2中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j为(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h为(A’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i为(A’o)层用的组合物,分别用设定在23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给至设定在250℃的一台共挤出模具中,在模具内层积(B/A’b/A’o)后,挤出成为片状,用冷却装置将其冷却,得到3层结构的无拉伸膜。
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30℃后,纵方向拉伸5倍。接着,冷却到60℃后,再次加热至150℃,用拉幅机横方向拉伸8.0倍。于162℃热处理后冷却到60℃,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2轴拉伸/2轴拉伸/2轴拉伸)厚度为60μm(B/A’b/A’o=1μm/49μm/10μm)、剥离强度为25g/cm、不透明度为91%的膜(I)。
(制造例6)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j为(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i为(A’b)层用的组合物,分别用设定在23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给至设定在250℃的一台共挤出模具中,在模具内层积(B/A’b)后,挤出成为片状,用冷却装置将其冷却,得到2层结构的无拉伸膜。
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30℃后,纵方向拉伸4倍。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h为(A’o)层用的组合物,用设定在250℃的挤出机混炼后,挤出成为片状,将其层积在上述工序得到的4倍纵拉伸膜的(A’b)层面上,得到3层结构的层积膜(B/A’b/A’o)。接着,将该3层结构的层积膜冷却到60℃后,再次加热至160℃,用拉幅机横方向拉伸7.5倍。于165℃热处理后冷却到60℃,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2轴拉伸/2轴拉伸/1轴拉伸)厚度为80μm(B/A’b/A’o=1μm/49μm/30μm)、剥离强度为40g/cm、不透明度为88%的膜(I)。
(制造例7)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k为(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h为(A’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i为(A’o)层用的组合物,分别用设定在24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给至设定在270℃的一台共挤出模具中,在模具内层积(B/A’b/A’o)后,挤出成为片状,用冷却装置将其冷却,得到3层结构的无拉伸膜。
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20℃后,纵方向拉伸5倍,于160℃热处理、电晕放电处理,接着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1轴拉伸/1轴拉伸/1轴拉伸)厚度为60μm(B/A’b/A’o=4μm/46μm/10μm)、剥离强度为90g/cm、不透明度为87%的膜(I)。
(制造例8)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j为(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h为(A’b)层、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i为(A’o)层用的组合物,分别用设定在240℃的挤出机混炼后,供给至设定在260℃的一台共挤出模具中,在模具内层积(B/A’b/A’o)后,挤出成为片状,用冷却装置将其冷却,得到3层结构的无拉伸膜。
将该膜再次加热至140℃后,纵方向拉伸4倍,于160℃热处理、电晕放电处理,接着切去飞边,制成3层结构(1轴拉伸/1轴拉伸/1轴拉伸)厚度为60μm(B/A’b/A’o=4μm/46μm/10μm)、剥离强度为200g/cm、不透明度为67%的膜(I)。
膜(I)的制造结果归纳计于表4中。
表3

表4
(制造例9)·金属箔以市售的蒸镀有铝的转印箔(商品名AFU银、膜厚42μm、(株)村田金箔生产)为光泽层(C)用的转印箔。
(制造例9)·全息照相箔以市售的全息照相转印箔(商品名HOLOGRAM PATTERN FILMKP32、膜厚74μm、日本コ一バン(株)制)为光泽层(C)用的转印箔。
[光泽层(C)的形成]在制造例1得到的基层(A)的(A2)层面上、制造例2~4得到的基层(A)的单面上,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1g/m2,涂布粘固剂即东洋モ一トン(株)生产的聚氨酯类胶粘剂“BLS-2080A”和固化剂“BLS-2080B”的混合物,并进行干燥。
接着,用ナビタス社生产的箔挤压机“MP-6A”,将制造例9、10得到的转印箔转印在上述基层(A)的粘固剂涂布面上,形成光泽层(C)。进而,通过胶版印刷,以微细的文字为花纹在光泽层(C)上进行印刷,以此为本发明的光泽膜的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3。结果示于表5。
在优质纸的两面层积聚乙烯膜,在单面实施了硅酮处理的厚度为173μm、密度为0.9g/cm3的离型纸(离型纸(E)的硅酮处理面上,涂布东洋油墨制造(株)生产的感压胶粘剂“オリバインBPS-1109”(商品名),其涂布量以固性物的量计为25g/m2,干燥后制成感压胶粘剂层(粘附层(D)),然后在其上进行层积,使其与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3制成的光泽膜上与光泽层(C)相反的面接触,得到层积结构为光泽膜/感压胶粘剂层/离型纸的标签。
不透明度、孔隙率用前述方法测定和计算。结果示于表3。
压缩厚度如下进行测定,即将加压元件安装在拉伸试验机“自动记录仪AGS-5kND((株)岛津制作所生产),用CCD激光位移传感器LK3100((株)キ一エンス社制)测定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厚度的变化。结果示于表3。
扩散反射率是依据JIS-Z8722用光阱(light trap)在400nm~700nm的范围测定各波长的扩散反射率,计算其平均值而求得的。
(剥离时变形的难易度)从上述各标签上切下5cm×5cm的正方形,剥离离型纸后,粘贴在玻璃上。粘贴后,用手拿着四边中的一边,从玻璃上剥下,剥离时光泽膜变形的难易度评价如下。
变形的难易度○良好 光泽面产生褶皱、光泽不均一、印刷文字明显变形×不良 与剥离前相比几乎看不出外观的变化、变形。
结果示于表5。
表5
[光泽层(C)的形成]用与实施例1~3同样的方法,在制造例5~8得到的膜(I)的(A’o)层面上设置粘固剂,接着用与实施例1~3同样的方法,将制造例9、10得到的转印箔转印形成光泽层(C)。进而,用与实施例1~3同样的方法,以文字为花纹在光泽层(C)上进行印刷,以此为本发明的光泽膜的实施例4~9、以及比较例4、5。结果示于表6。
用与上述试验例同样的方法,在实施例4~9以及比较例4、5制作的光泽膜的、与光泽层(C)侧相反的面层积粘附层(D)、离型纸(E),得到层积结构为光泽膜/感压胶粘剂层/离型纸的标签。
不透明度、剥离强度用前述方法测定和计算。结果示于表4。
扩散反射率、剥离起始应力用前述方法测定和计算。结果示于表6。
(剥离性)从上述各标签上切下5cm×5cm的正方形,剥离离型纸后,粘贴在假想为纸卡片的官方制的明信片上。粘贴后,用手拿着标签四边中的一边,从明信片上剥下,观察直到易剥离层(B)开始剥离前的状态,如下进行评价。
○良好 立刻开始剥离×不良 到开始剥离前需要大于等于10mm。
结果示于表6。
另外,实施例4~9以及比较例4、5剥离性的评价中,任一样品均在光泽面产生褶皱、光泽不均一、印刷文字明显变形,剥离时变形的难易度良好。
表6

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不超出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换或修改。
本申请以2002年7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愿2002-209128)、2002年1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愿2002-379715)为基础,其内容在此作为参考引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光泽膜不必进行引发剥离的特殊加工、以较小的力量就可发生变形、通过剥离后的外观变化可辨认剥离的事实,其可有效用于防再贴用标签、防涂改用标签等用途。此外,设置有易剥离层时可以有效用于不残留浆糊的递送单、明信片或存折的遮蔽封条、应募封条、车船旅馆通用联票等的基材等广泛的用途。
权利要求
1.光泽膜,其特征为,具有基层(A)和光泽层(C),所述基层(A)的孔隙率为10%~60%、且含热塑性树脂、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大于等于12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的不透明度为60%~10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的厚度为20μm~500μm。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为多层结构。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含有沿至少1轴方向拉伸的层。
6.光泽膜,其特征为,含有膜(I)和光泽层(C),并且在膜(I)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光泽层(C),所述膜(I)含有含热塑性树脂的基层(A’)、和剥离强度为5g/cm宽~150g/cm宽的易剥离层(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的孔隙率为10%~60%,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2荷重时压缩厚度大于等于12μm。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易剥离层(B)含有10重量%~80重量%的填料、以及90重量%~20重量%的热塑性树脂,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膜(I)的不透明度为60%~100%。
10.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的厚度为20μm~500μm,所述易剥离层(B)的厚度为0.1μm~100μm。
11.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易剥离层(B)通过涂布法设置。
12.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和所述易剥离层(B)在层积后至少沿1轴方向拉伸。
13.如权利要求6~12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所述基层(A’)为多层结构,在接触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b)、在背向易剥离层(B)一侧具有层(A’o),其特征为,所述层(A’b)含有2重量%~60重量%填料、98重量%~40重量%热塑性树脂,所述层(A’o)含有100重量%~20重量%热塑性树脂,并且,(A’b)中填料的含量比易剥离层(B)中填料的含量少,且两者之差大于等于8重量%,所述填料是无机微细粉末、或有机填料、或无机微细粉末和有机填料。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基层(A)或基层(A’)含有含聚烯烃树脂和聚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的热塑性树脂。
15.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所述光泽层(C)由金属直接蒸镀、金属转印蒸镀、金属箔转印、涂布含有金属粉的涂料、涂布含有珠光颜料的涂料、以及在感光性树脂上曝光干涉条纹进行显影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形成,扩散反射率为0%~70%,厚度为0.02μm~100μm。
16.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其特征为,在所述光泽层(C)上有文字、图象、花纹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文字、图象、花纹是通过书写、印刷、电脑打印、雕刻、激光加工、轧纹整理、全息照相加工中的至少一种方法直接或者介于易胶粘层和/或加工形成层在所述光泽层(C)上形成的。
17.标签,其特征为,在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光泽膜的、与光泽层(C)相反的面具有粘附层(D)。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标签,其特征为,在所述粘附层(D)上具有离型纸(E)。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标签,其特征为,剥离起始应力小于等于500g/cm宽。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不必进行引发剥离的特殊加工、以较小的力量就可发生变形或进行剥离、从而能容易地观察确认剥离事实的光泽膜,其可有效用于防再贴用标签、防涂改用封条、不残留浆糊的递送单、明信片或存折的遮蔽封条等。本发明的光泽膜的特征为,其具有含热塑性树脂的基层(A)和光泽层(C),所述基层(A)的孔隙率为10%~60%、在厚度方向负载32kgf/cm
文档编号B32B9/00GK1668455SQ0381710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8日
发明者高桥友嗣, 上田隆彦, 小池弘 申请人:优泊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