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卡纸的机器使用的织物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06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卡纸的机器使用的织物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者卡纸的机器用的织物带,其包含 幅料侧的第一织层和机器侧的第二织层,它们分别具有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纱线和沿织物 带横向延伸的纱线,其中所述第一织层和所述第二织层通过成对地互相对应配设的接结纱 线互相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例如在用于制造纸张或者卡纸的机器中可以被用作造型筛的织物带,从DElO 2006 008 812A1中公知。通过具有两个织层的织物带的结构,产生下列可能性,即,在幅料 接触表面产生该织层的沿织物带纵向和织物带横向延伸的纱线的一种例如像平纹组织式 的织纹非常精细且只具有较小的标识斜度的织物结构,但是另一方面,在机器侧通过预先 设定在此处的不规则的织缎组织以及同时还通过建立了两个织层之间连接的成对地互相 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的结点的不规则分布,提供尤其在与各种导向辊以及驱动辊接触时的 高的载荷能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供用于制造幅料的机器用的织物带, 在所述织物带中通过采用较粗的纱线用于构造机器接触表面,可以不增加整个结构的厚度 而实现较高的稳定性。按照本发明,该技术问题是通过一种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者卡纸的机器 使用的织物带加以解决,所述织物带包含幅料侧的第一织层和机器侧的第二织层,它们分 别具有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纱线和沿织物带横向延伸的纱线,其中所述第一织层和所述第 二织层通过成对地互相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互相连接。-其中接结纱线对与第二织层沿织物带纵向和织物带横向中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 这样结扎,即,使得在第二织层中,沿织物带纵向和织物带横向中另一方向连续排列的组, 由通过所述接结纱线合并的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构成。或者/以及-其中在第二织层沿织物带纵向和织物带横向延伸的图案区域内,第二织层沿织 物带纵向和织物带横向中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与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为了 构成各个结点在背离机器接触面的那一面上结扎成,使得在图案区域中构成至少一个结点 组,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纱线,沿另一方向彼此重叠地加载,或者 /以及由第二织层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纱线,沿所述一个方向彼此重叠 地加载。在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中,因而生成了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其中在该组中 通过纱线的合并或者纱线彼此重叠地加载,纱线相互间的间距小于各个组相互间的间距。 因此可以例如采用通过合并成组、仍被当作“粗纱线”发挥作用的相对较细的纱线作为第二织层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所述纱线随后与实际上可以具有较大横截面的第二织层沿 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一起,产生一种非常牢固而稳定的机器接触表面,而没有采用较粗的 纱线本身所带来的织物织纹通常很粗的缺点。为了可以沿另一方向产生一种均勻的结构,提出,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 纱线组成且沿所述另一方向并排安置的组,包含相同数量的纱线。将第二织层中单个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合并成组,随后将所述组和与之正交 的,即第二织层中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相连接地交织的本发明的观点,在由第二织层沿 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每个组包含两根纱线的情况下,可以尤其有效地加以利用。例如接结纱线对与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可以这样互相作用,即,在接 结纱线对中,一根接结纱线交替地在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机器接 触面上移动,以及另一根接结纱线在再下一个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 的机器接触面上移动。此外,可以使在沿一个方向直接连续排列的接结纱线中,一对的一根纱线交替地 在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机器接触面上移动,并且下一对的一根纱 线在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沿另一方向直接跟随排列的组的机器接触 面上移动。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避免,在一对以及同一对接结纱线中,在从第一织层过渡 到第二织层或者反向过渡时,其交叉点出现在两个直接相邻的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 的纱线组成的组之间。确切地说,可以将这种交叉点分别布设在第二织层的其他纱线组的 幅料侧。此外,为了获得织纹非常精细的幅料接触表面,规定,在两个沿一个方向连续排列 的接结纱线对之间,分别设置两根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织层的纱线以及两根沿所述另一 方向延伸的第二织层的纱线。在此要指出的是,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第一织层或者第二织 层分别具有的纱线数量当然可以选取得不同,这取决于两个织层相互间的连接应该有多牢 固。为了将单根纱线合并成各个通过预先设定布设的结点组,提出,在每个结点组中, 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沿另一方向被构造在通过该结点组彼此重叠地加载的纱线的两侧,所 述纱线是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纱线。在此可以规定,第一结点和 第二结点通过第二织层的直接相邻地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构成。这种结点组此外还可以包含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所述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沿一 个方向被构造在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的两侧以及沿另一方向被构造在第一结点和第二结 点之间。在此可以规定,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被构造在直接相邻地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 上,所述纱线是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的纱线。按照本发明的观点设定的结点组,除了前面已经讨论的构成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 线的观点外,附加地还可以产生使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构成组的效应。通过在沿所述另 一方向延伸的纱线以及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的结点上形成的弯曲,尤其那根被定 位在两个沿所述一个方向彼此相距地布设的结点之间的,尤指第三和第四结点之间的沿所 述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被彼此重叠地加载。为了能够对这种致使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构成组的效应进一步有利地加以利 用,提出,在第二织层的构成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的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之间,布设接结纱线对。以此方式和方法使各个接结纱线对的接结纱线紧密地交织,并且因此还被那个通 过两个或者多个结点合并成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以及沿所述一个方向则并排安置的组的 纱线支撑。第二织层,也就是还与各种导向辊或者驱动辊产生接触的那个织层,可以例如这 样构造,即,在图案区域中,第二织层每根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与第二织层唯一的沿一个 方向延伸的纱线,为了构成结点而结扎,或者/以及在图案区域中,第二织层唯一的沿另一 方向延伸的纱线,与第二织层每根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结扎。此外还提出,在第二织层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的两个沿所述另一方向连续排列 的结点之间,该纱线在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机器侧移动。以此方式和 方法确保第二织层的那些纱线,即,在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被选取较大的尺寸,也 就是较大粗度的那些纱线,事实上在主要的区域中还形成机器接触表面。将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合并成优选沿所述一个方向完全延伸经过整个织物带 的单个的组,则尤其有效地这样实现,即,通过结点组,由第二织层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纱线 组成的组的沿另一方向彼此重叠地加载的纱线,也通过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的接结纱线, 被合并成组。所述一个方向可以例如相当于织物带纵向,此时所述另一方向则相当于织物带横 向。出于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在此优选进一步规定,所述一个方向相当于经纱方向,以及 所述另一方向相当于纬纱方向。


下面借助于有关的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示出从机器侧观察,机器侧织层的四个相互直接邻接的图案区域的俯视图;图2示出说明在两个并排安置的图案区域中,成对地互相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的 分布的示意图;图3示出用于图1的结扎图形的图案区域的幅料侧织层,机器侧织层的纱线的移 动走向,以及集合了所述两个织层且相互成对地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的移动走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至3中,根据例如被当作造型筛使用的织物带的两个织层的各种纱线的分 布,对本发明的结扎原理加以说明。在此用Bi、B2、B3、B4、B5、B6、B7和B8表示机器侧织 层100的那些在图1和图3中自左向右延伸,并且在织物带中优选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 的纱线。用T1、T2、T3、T4、T5、T6、T7和Τ8表示幅料侧织层102的沿同一方向,也就是沿织 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在机器侧的织层100中,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着纱线2、4、6、8、10、12、14、16,所述 织物带纵向MD也相当于机器运行方向,而在幅料侧的织层102中,纱线1、3、5、7、9、11、13 同样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例如在幅料侧的织层102中,沿织物带纵向MD依次排列着各 个图案区域中的纱线Τ1-Τ8,所述图案区域定义了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的最
小的重复单位。在幅料侧织层102的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每两根纱线Tl、Τ2以及机器侧织层100的类似的两根纱线Bl和B2之后,跟随着一个由相互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Bil、Bi2、 Bi3、Bi4、Bi5、Bi6、Bi7、Bi8组成的对。也就是说,在每个图案区域内,存在着多个这样的 沿织物带纵向MD依次排列的接结纱线对Bil-2、Bi3-4、Bi5_6、Bi7_8。在每个接结纱线对 中,单根的接结纱线像例如借助于接结纱线对Bil-2所说明的那样,在幅料侧织层102和机 器侧织层104之间的交叉点K上交替。在那里,即每根接结纱线Bil或者Bi2被结扎到幅 料侧的织层102中去的地方,这些接结纱线与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1、3、5、7、9、11、 13、15—起构成一种平纹组织,从而在幅料侧106构成织纹非常精细的幅料接触表面。接结 纱线Bil、Bi2、Bi3、Bi4、Bi5、Bi6、Bi7、Bi8在此也被用于构成织纹,从而使幅料侧织层104 中的每个接结纱线对Bil-2、Bi3-4、Bi5-6、Β 7-8,实际上替代了一根完整的且沿织物带横 向CMD延伸的纱线。在机器侧的织层100中,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1、B2、B3、B4、B5、B6、B7和 B8,原则上分布在该织层100的相应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2、4、6、8、10、12、14、16 的朝向机器侧108的那一面上。在图案区域内,每根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 则结扎在该织层100的任一根纱线2、4、6、8、10、12、14、16上方的结点X上。词语“Uber”在 此表示,结扎是在每根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的背离机器侧的那一面上进行的,正如 例如借助于图3中纱线Bl的结点X所说明的那样。在这些纱线B1-B8没有构成结点X的地 方,所述纱线B1-B8移动或者浮动在该织层100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2、4、6、8、10、 12、14、16的机器侧108上。在此产生一种缎纹组织,在所示出的具有八个并列排列纱线的 图案区域的例子中为八缎纹组织,所述缎纹组织被设计用于,使机器侧108上的几乎整个 机器接触表面,由均勻延伸的纱线段提供,从而一方面产生一种极其光滑、平整的机器接触 表面,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还提高了耐磨强度。尤其在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在各个接结纱线对Bil-2、Bi3-4、Bi5-6、Bi7-8处, 各个接结纱线Bil、Bi2、Bi3、Bi4、Bi5、Bi6、Bi7、Bi8在其没有被结扎到幅料侧的织层102 中去的地方,与机器侧织层100的每根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这样结扎,即,使得这些 纱线被合并成各个由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G1。如此,在接结纱线对Bil-2 中可看出,机器侧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4、6,通过接结纱线Bi2被合并, 与此同时,纱线12、14通过接结纱线Bil被合并成组G1。沿织物带纵向MD的下一个接结纱 线对Bi3-4,同样借助于接结纱线Bi3将纱线8、10合并成组G1,与此同时,接结纱线Bi4将 该图案区域的纱线2与直接邻接的图案区域的纱线16合并成组G1。下一个跟随排列的接 结纱线对Bi5-6又将纱线4、6或者12、14合并成各个组Gl。以此产生在图1中也可辨别的织纹,在所述织纹中,由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 线组成的组G1,被各个接结纱线对Bil-2、Bi3-4、Bi5-6、Bi7-8以下列方式合并,即,各个接 结纱线在这些纱线或者由纱线组成的组Gl的机器侧延伸。在每个接结纱线对,例如接结纱 线对Bil-2处,则各有一个由未被该接结纱线对通过使每根接结纱线在该纱线的机器侧延 伸的方法加以合并且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处于两个这样的织纹之间。在接 结纱线对Bil-2的情况下,则在图3中是纱线8、10或者16、2。在纱线4、6和12、14通过该 接结纱线对Bil-2沿织物带横向CMD互相靠近地移动期间,此时它们通过在机器侧108上 延伸的接结纱线Bil、Bi2被压紧,则在因此被从纱线6或者12中挤出的纱线8、10或者16、 2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效果,即,接结纱线Bil、Bi2在这些纱线8、10或者2、16上方相交叉。
7
在织物带纵向MD方向,彼此直接相邻的接结纱线对Bi 1-2、Β 3-4或者Bi5_6,交 替地分别把沿所述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合并成组Gl。以此产生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的组Gl的织纹,所述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 纱线在此通过纱线4、6或者8、10或者12、14或者16、2 (在两个图案区域的交界部分)构 成。这些组Gl沿整个织物带纵向MD延伸经过图案区域。在各个以纱线4、6或者8、10或 者12、14或者16、2组成的组Gl内,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的间距,在此小于单个组 Gl之间的间距。这些组Gl因此被当作虚拟的“粗”纱线发挥作用,各个沿织物带横向CMD 延伸的纱线Bi、B2、B3、B4、B5、B6、B7、B8,为了形成各个结点X而在所述虚拟的“粗”纱线 上结扎。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尽管采用了相对较细的机器侧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 伸的纱线2、4、6、8、10、12、14、16,但是却采用了相对较粗的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 B1-B8,所述纱线B1-B8此外还相应地提供了较高的耐磨强度。接结纱线Bil-Bi6的这种分布或者在图2中分别通过星号表示的其交叉点K的位 置,导致了如图2所说明的那样,产生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且位于幅料侧织层102的纱线 1、3或者9、11处的交叉点K的带,与此同时,在纱线5、7或者13、15处不存在所述交叉点 K0通过对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的结点X加以明确的定位,获得对于 形成由机器侧织层100的纱线组成的组Gl的另一个贡献,将相对较细的纱线材料当作虚拟 的粗纱线使用。这在下面结合图1以及位于图1右下方的图案区域加以说明。在那儿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分别用圆圈起来的结点X组G2,它们对机器侧织层 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2、4、6、8、10、12、14、16施加了这样的力,S卩,使得纱线 4、6或者8、10或者12、14以及16、2被完全一样地彼此重叠地加载。在一个这样的组G2 中,存在两个结点XI,X2,它们沿织物带横向CMD被定位在两根被合并成组Gl的纱线的两 侧。在位于图1右侧的组G2中,可以把纱线10上方的纱线B3的结点,看作第一结点XI,同 时可以把纱线16上方的纱线B2的结点,看作第二结点X2。纱线B3此时对纱线12施加了 一个使纱线12朝纱线14的方向加载的力,与此同时,纱线B2对纱线14施加了一个使纱线 14朝纱线12的方向加载的力。在一个这样的组G2内的另一对结点X,被这样定位,即,使 得它们沿织物带纵向MD位于两个前面所述的第一或者第二结点X1、X2的两侧,沿织物带横 向CMD则位于这两个结点X1、X2之间。如此,可以例如把纱线12上方的纱线Bl的结点,看 作组G2的第三结点X3,同时可以把纱线14上方的纱线B4的结点,看作第四结点X4。通过 所述第三结点X3产生一种使纱线10和12相互分开的力,同时通过所述第四结点X4产生 一种使纱线14和16相互分开的力。从该说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图案区域内的该结点X组G2的每个结点X,使两个 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彼此重叠地加载,所述纱线同时还通过接结纱线对被合并成 由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组成的组G1。通过接结纱线和结点所产生的这两种效应,因 此是相互地支持的。通过将结点X规定在设定的位置上所产生的另一个效应是,不仅有助于沿织物带 纵向MD延伸的纱线B2-B16构成对,而且还使沿织物带横向CMD并排排列的纱线B1-B8,被 分别合并成组或者对。在图1中,将所述组或者对在示意图的左边缘通过组合了各个纱线 B2、B3或者B4、B5等等的括号加以表示。这种效应通过下列方式产生,即,在每个组G2中将第三结点X3和第四结点X4定位成,使得两个随后将被合并或者已被合并成一对且沿织 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在所述第三结点X3和第四结点X4之间移动。在各个结点X上 产生的弯曲,不只存在于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上。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2 至16,也在这些结点上被弯曲,即偏离其直线段且借助于这种弯曲产生一种沿织物带纵向 MD的力,所述力被施加到直接相邻地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上。于是,例如在结点 X3上与纱线Bl结扎的织层100的纱线12,通过以此方式产生的弯曲,向下挤压在图1的示 意图中沿织物带纵向MD直接跟随排列的纱线B2。相应地,通过在结点X4上形成的纱线14 的弯曲,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3被向上挤压,从而在此通过组G2,尤其结点X3和 X4,纱线B2和B3被移动得彼此靠得更近,以及例如纱线Bl和B2被相互分开地叉开。为了分别在两个这样的构成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组的纱线之间布设接 结纱线对,所述接结纱线对在前面所述的例子中,由接结纱线Bil和Bi2构成,本发明再一 次应用了这种效应。以此互相移得更近的纱线B2和B3,因而尤其在机器侧108上,为那儿 被圈起来的接结纱线对构成了一种防护,从而使这些接结纱线对尤其在与各种对这种织物 带加以驱动或者转向的轧辊相互作用时,也只承受较小的载荷。在本文中须加以提示的是,在图1中可清楚地看出,沿织物带横向CMD重复地排列 着组G2,并且此时在每个这样的组G2中,同样的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通过各自 的第三结点X3和第四结点X4被合并成一对。此外须加以提示的是,在前面所述的结点组 处,不必每次非得具备四个这样的结点,其中两个最初构成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对 或者纱线组,以及两个最初构成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对或者纱线组或者有助于各 个对的形成。还可以设计分别由仅仅两个这样的结点组成的结点组G2,其中一些组G2有助 于加强沿一个方向的对的形成,以及另一些组G2有助于加强沿另一方向的对的形成。当沿织物带横向延伸的纱线Bl至B8与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接结纱线Bil-BiS相互 作用形成对时,在图1中可清楚地加以辨别的另一个特别的效应是,在每个组G2中对于对 的形成发挥作用的结点X,即尤指结点X3和X4,被精确地定位在那里,也就是被形成在那些 通过各自的接结纱线被合并成一对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上。也就是说,始终在接 结纱线Bil-BiS分布在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2至16的机器侧108上的 地方,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且交织了该接结纱线的纱线B1-B8,通过结点X3、X4彼此重叠 地加载,并且因此准确地在该临界位置上为各自的接结纱线产生一种有效的防护。在前面所述的织物带的例子中,可以优选使织物带纵向MD,即机器运行方向,相当 于在制造这种织物带时的经纱方向,那么此时织物带横向CMD,即机器运行横向,可以相当 于纬纱方向。当然也可以颠倒过来。还须提示的是,在每个组Gl中的纱线的数量,可以与所 示出的例子中的不同,但是在此要指出的是,通过对分别具有两根纱线的组Gl加以选取, 尤其联系机器侧织层100的八缎纹组织,可以尤其有效地获得所期望的合并或者彼此重叠 地加载的效应。还须提示的是,原则上可以将组Gl定向为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
权利要求
一种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卡纸的机器用的织物带,包含幅料侧的第一织层(102)和机器侧的第二织层(100),它们分别具有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1 16)和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1 B8,T1 T8),其中所述第一织层(102)和所述第二织层(100)通过成对地互相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Bi1 Bi8)互相连接, 其中将接结纱线对(Bi1 2,Bi3 4,Bi5 6,Bi7 8)和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的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 16)结扎成,使得在第二织层(100)中,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另一方向(CMD)连续排列的组(G1),由通过接结纱线(Bi1 Bi8)合并的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 16)构成,或者/以及 其中在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图案区域内,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所述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B1 B8),与第二织层(100)的沿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 16),为了构成各个结点(X),在背离机器接触侧(108)的那一侧结扎成,使得在图案区域中构成至少结点(X)的一个组(G2),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 16)组成的组(G1)的纱线(2 16),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彼此重叠地加载,或者/以及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1 B8)组成的组的纱线(B1 B8),沿所述一个方向(MD)彼此重叠地加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由第二织层(100)的沿所述一个方向 (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且沿另一方向(CMD)并排安置的组(Gl),包含相同数量的纱线。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由第二织层(100)的沿所述一个方 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每个组(Gl),包含两根纱线。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接结纱线对(Bil-2, Β 3-4, Β 5-6)中,一根接结纱线交替地在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 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机器侧(108)上移动,以及另一根接结纱线在再下一个由 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机器侧(108) 上移动。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一个方向(MD)直接连续排列 的接结纱线对(Bil-2,Β 3-4, Β 5-6, Β 7-8)中,所述纱线对的纱线,交替地在由第二织层 (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机器侧(108)上移动, 以及下一对的纱线,在沿所述另一方向(CMD)直接跟随排列的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 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机器侧(108)上移动。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沿所述一个方向 (MD)连续排列的接结纱线对(Bil-2,Bi3-4,Bi5-6,Bi7-8)之间,分别设置两根沿另一方向 (CMD)延伸的第一织层(102)的纱线(T1-T8)和两根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第二织 层(100)的纱线(B1-B8)。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结点(X)的每个组(G2) 中,第一结点(Xl)和第二结点(X2)沿所述另一方向(CMD)被构造在由通过结点(X)的该 组(G2)彼此重叠地加载的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纱线的两侧。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点(Xl)和第二结点(X2)通 过第二织层(100)中的直接相邻的沿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构成。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结点(X)的每个组(G2)中,第三 结点(X3)和第四结点(X4)沿所述一个方向(MD)被构造在第一结点(Xl)和第二结点(X2) 的两侧,以及沿所述另一方向(CMD)被构造在第一结点(Xl)和第二结点(X2)之间。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结点(X3)和第四结点(X4) 被构造在直接相邻的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 组(Gl)的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上。
11.按照权利要求8和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织层(100) 的构成第一结点(Xl)和第二结点(X2)的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之间, 布设接结纱线对(Bi 1-2,Β 3-4, Β 5-6, Β 7-8)。
12.按照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图案区域中,第二织 层(100)的每一根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 1-B8),与第二织层(100)中的唯 一的一根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为了构成结点(X)而结扎。
13.按照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图案区域中,第二织 层(100)中的唯一的一根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与第二织层(100)的 每根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结扎。
14.按照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织层(100)的 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的两个沿所述另一方向(CMD)连续排列的结点 (X)之间,该纱线在由第二织层(100)的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机 器侧(108)上移动。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通过结点(X)的组 (G2),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彼此重叠地加载的由第二织层(100)中的沿所述一个方向 (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l)的纱线,也通过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延伸的接结 纱线(Bil-Bi6),被合并成组(Gl)。
16.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方向(MD)相 当于织物带纵向(MD),以及所述另一方向(CMD)相当于织物带横向(CMD)。
17.按照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方向(MD)相 当于经纱方向,以及所述另一方向(CMD)相当于纬纱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用于制造幅料、尤其纸张或卡纸的机器用的织物带,其包含幅料侧的第一织层(102)和机器侧的第二织层(100),它们分别具有沿织物带纵向(MD)延伸的纱线(1-16)和沿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纱线(B1-B8,T1-T8),其中所述第一织层(102)和所述第二织层(100)通过成对地互相对应配设的接结纱线(Bi1-Bi8)互相连接,其中将接结纱线对(Bi1-2,Bi3-4,Bi5-6,Bi7-8)和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的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结扎成,使得在第二织层(100)中,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另一方向(CMD)连续排列的组(G1),由通过接结纱线(Bi1-Bi8)合并的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构成,或者/以及其中在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延伸的图案区域内,第二织层(100)的沿织物带纵向(MD)和织物带横向(CMD)中所述另一方向延伸的纱线(B1-B8),与第二织层(100)的沿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为了构成各个结点(X),在背离机器接触侧(108)的那一侧结扎成,使得在图案区域中构成至少结点(X)的一个组(G2),由第二织层(100)中沿所述一个方向(MD)延伸的纱线(2-16)组成的组(G1)的纱线(2-16),沿所述另一方向(CMD)彼此重叠地加载。
文档编号D21F1/00GK101910511SQ200880124942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约翰·伯克 申请人: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