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梳机的钳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0288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精梳机的钳单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梳机的精梳单元的钳单元,该钳单元具有下钳板和相对于下钳板可移动地安装的上钳板,其中下钳板在其上侧面上具有供给槽,可旋转地安装的供给筒突出到该供给槽中,并且下钳板具有连接到供给槽的前引导区域,并且在该前引导区域的端部上设置有钳缘。



背景技术:

精梳机的各个精梳单元的此钳单元例如从EP 1449944 A1中已知。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精梳机上游的纤维材料供应至相应精梳单元(也称为精梳头)的钳单元。纤维材料的从闭合的钳单元中突出出来的端部(纤维簇)经由安装成在钳单元下方旋转的圆形精梳器(精梳筒)的精梳部段梳理出来。通过分离装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分离辊)将纤维束从梳理出的纤维簇中抽拉出并且与已经形成的无纺布结合。所示的实施例的钳单元附接到在枢转臂上并且在精梳循环期间执行往复运动。此外,已知的精梳单元按照“Heilmann原理”运行,其中钳单元的下钳板固定地连接到机器框架并且由此不可移动地安装支撑。此实施例例如在公开的WO 2012/097461 A1中示出。在该实施例中,供给筒、固定精梳器以及用于上钳板的加载装置安装在框架上,该框架可以向上枢转,以便改善对固定的下钳板的可接近性。

由于精梳循环数变得越来越大,对所使用的钳单元(简称:钳)的强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即使精梳循环数较大的情况下,也必须引导位于钳中的纤维材料,使得在纤维材料内不会发生不希望的纤维移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钳单元的先前已知的实施例进行改进,其中一方面即使在使用较轻的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钳单元的强度值的增大,并且另一方面纤维材料在钳单元内以最佳的方式被引导。

该目的通过提出以下方式来实现:在供给槽的上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引导区域,该后引导区域在其侧向边缘的区域中具有突出超过下钳板的上侧面的一个腹板。

在此,后引导区域的侧向边缘沿钳的纵向方向延伸,该纵向方向与纤维材料的输送方向相匹配。也就是说,所提出的两个腹板沿钳和/或下钳板的纵向方向行进,并且彼此间具有例如相同的距离。

由于侧向腹板的所提出的安装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下钳板的弯曲强度,而另一方面,在该纤维材料进入供给槽之前,纤维材料在侧向处被精确地引导,在供给槽处纤维材料由与供给槽协作的供给筒夹持。

此外,提出了,在供给槽和后引导区域之间设置有供给区域,该供给区域与相邻的后引导区域一起形成钝角β,并且腹板在供给区域的长度上至少部分地延伸。

由此,一方面确保了纤维材料的侧向引导,直到纤维材料由供给槽中的供给筒夹住,并且另一方面,下钳板在纵向方向上的弯曲强度增大。

为了将例如由两个递送站所供应的纤维材料合并以产生随后的加工操作所期望的宽度,还提出了,腹板的对置的引导区域在其紧邻供给槽的端部区域中,沿腹板的纵向方向观察,以一定的角度行进,其方式是:使得引导区域之间的内间隙在部分区域上沿通往供给槽的方向不断减小。如沿纤维材料的输送方向观察,由于存在的腹板的侧向引导部的连续变窄,纤维材料轻缓地合并以形成预定宽度。这确保了,具有恒定不变的宽度的纤维材料被供应至下游供给筒。

为了使纤维团也以不变的恒定宽度供应至下钳板的前钳缘的区域中下游的钳合站,还提出了,在前引导区域上方应当安装有彼此间隔开一距离的两个引导件。用于纤维材料的这些侧向引导件可以附加地设置有彼此成一角度设置的引导区段,在该纤维团由精梳操作夹持之前,通过这些引导区段,纤维团的宽度再次合并以产生预定宽度。通过此合并操作,突出的边界纤维也可以被接合进去。

为了改进纤维材料在侧向腹板之间的引导,特别是在供应多个纤维材料线(例如来自不同供应源的多个纤维纱条)的情况下改进纤维材料在侧向腹板之间的引导,还提出了,在侧向腹板之间在后供给区域上设置至少一个引导腹板,该引导腹板沿后供给区域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将侧向腹板之间的区域分成至少两个相同的子区段。

为了将具有固定的下钳板的钳单元用于根据“Heilmann原理”的方法,提出了,下钳板在其下侧面上,从其钳缘开始,应当具有弯曲的、凹形的子区段,该子区段与前引导区域和供给槽对置。

由此可以在与固定的下钳板的钳缘相距非常小的距离处安装精梳筒,该精梳筒可旋转地安装在钳下方并且具有精梳筒的精梳部段的包络圆,而不会导致下钳板和精梳筒的精梳部段之间发生碰撞。

为了将下钳板简单且位置精确地安装在精梳单元的机架的梁上,提出了,下钳板在其与后引导区域对置的下侧面上应当具有支撑区域。

该支撑区域有利地布置在下钳板中的凹部中。由此可以在该凹部中安装间隔元件,以便精确地调节下钳板的钳缘和精梳筒的精梳部段的包络圆之间的距离。以这种方式,还可以补偿存在的公差和/或可以影响梳理质量或精梳质量。

为了即使在下钳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时仍允许将纤维材料可靠地以水平的方式供给至下钳板,另外提出了,下钳板应当具有供给区域,沿纤维材料的输送方式观察,后引导区域与该供给区域连接并且与该供给区域形成钝角γ。

对于供给在下钳板上的纤维材料的引导而言有利的是,至少一个引导腹板和腹板延伸到插入区域的区域中。

为了简单且廉价地生产,另外提出了,下钳板由一体的铸件制成,优选地由铝压铸件制成。与下钳板协作的上钳板(也称为钳刀)同样可以由压铸件(例如铝压铸件)制成,上钳板包括与上钳板连接的枢转臂。

为了降低上钳板和下钳板上的磨损,特别是在纤维引导区域和钳缘的区域中的磨损,提出了,上钳板的表面和下钳板的表面应当至少部分地被金属化处理。也就是说,上钳板的表面和下钳板的表面可以提供有表面调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现将基于以下示例性实施例更详细地示出和描述。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多个精梳单元的已知的精梳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X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根据本发明设计的钳单元的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下钳板的根据图5的H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精梳机1的已知的实施例,其中在驱动单元A和纱条铺设装置BA之间延伸的纵向部件LT具有纵梁8,多个并排布置的精梳单元X1至X16附接到该纵梁。这些精梳单元通常具有比传统精梳机的精梳头更小的尺寸,特别是因为所述精梳单元在这里仅被供应两个纤维纱条Z,所述纤维纱条从定位在纵梁8下方的容器F2至Fx中抽拉出。

如DE 102006026841 A1的公开中的图8 所示,具有宽度C的精梳单元X1至X16直接并排布置并且螺栓连接到梁8上。精梳单元X1至X16分别具有壳体,该壳体设置有对应的支承位置,以支撑由驱动单元A驱动的驱动轴。

在各个精梳单元上形成的纤维纱条B铺设在传送台FB(例如从动传送带)上,并且沿输送方向D并排定位地被供应至下游的牵拉机S。在牵拉机S中牵拉的纤维材料然后在牵拉机下游结合以形成纤维纱条,并且然后经由输送装置(示意性地图示出)发送至压延辊对KW。该压延辊对将纤维纱条转移到下游的漏斗轮TR,借助于该漏斗轮,纤维纱条以环形形式铺设在容器K中。在该实施例中,间隙FR设置在精梳单元X1至X16的壳体下方,精梳单元X1至X16的壳体距离地面O的距离为FA。该间隙为精梳单元提供良好的可接近性。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图2-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钳单元在精梳机上的安装。根据本发明的钳单元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还将在图5和图6中更详细地描述和示出。

在根据图2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了精梳机1的纵向部件LT,其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侧面地连接至该纵向部件的驱动单元A。同样,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牵拉机单元S的下游的纱条铺设装置BA。这些可以以与已知实施方式类似的方式(参见图1)来设计。

图2和图3中的纵向部件LT由纵梁7构成,该纵梁在其两端通过示意性示出的螺钉R紧固到框架元件RE。该纵梁距离地面O的距离为FA。两个框架元件RE在该框架元件下侧面上各自设置有脚部20,这两个脚部可调节高度。框架元件通过这些脚部支撑在地面O上。通过这些可调节的脚部,纵向部件可以根据地面性质来进行平衡。

在纵梁7下方安装有抽吸通道17,该抽吸通道突出到框架元件RE的开口23中(参见图2和图3)并且在那里被附接(未示出)。相互间隔布置的抽吸连接件(更小的抽吸通道)17a通入该抽吸通道17中,这些抽吸连接件通往相应的精梳单元X1-X8,在精梳单元中在精梳操作中梳理出的成分(精梳残渣、污垢、虫卵等)由抽吸连接件17a抽吸走并且发送至抽吸通道17。例如,通过连接到真空源(未示出)的抽吸通道17,由抽吸移除的成分发送至中央处理系统。

“精梳单元”的构思应理解为用于梳理纤维团以及随后梳理出的纤维团形成纱条的装置。通常,这种装置由以下单个部件组成:例如钳单元、圆形精梳器(也称为精梳筒)、固定精梳器、分离筒或与圆形精梳器协作的分离辊(Heilmann原理),该分离辊具有随后的接合装置(例如筛鼓),以及具有纱条形成的无纺布合并单元。

图2示出,垂直向上延伸的多个框架护罩RS以距离G紧固到纵梁7。由沿图2的X方向的侧视图、即图3和图4放大的局部图可以看出,纵梁7具有带底壁U1的U形纵向轮廓U。在底壁U1的延伸部中,在安装位置垂直向上延伸的侧壁SW与该纵向轮廓U连接。

在纵向轮廓U的一个腿部和侧壁W之间的产生的间隙22中,相应的框架护罩RS的下部安设在纵梁7上。也就是说,框架护罩RS的一侧安设在侧壁SW上并且框架护罩的基部区域GF安设在纵向轮廓U上。如示意性示出的(图4),在相应的框架护罩RS与纵梁7接触的区域中设置有孔21,螺钉R穿过这些孔。螺纹部件(未示出)在安装之后突出到框架护罩的螺纹孔(示意性地示出)中,使得框架护罩RS固定地连接到纵梁7。

此外,在与纵梁7相距一距离处,在两个相邻的框架护罩RS之间设置有横向腹板QS。该横向腹板具有对应于距离G的长度。如图4和5中示意性示出的,横向腹板在其与相应的框架护罩RS接触的相应的端部上具有侧向突出的支架,并且横向腹板通过这些支架利用紧固装置(例如螺钉)P附接到侧向护罩SE。该侧向护罩可以设置有相应的止动件或凹部,用于将相应的横向腹板QS定位在框架护罩RS上。

各个侧向护罩SE设置有多个支承框架14,以便容纳和支撑纵向轴(例如圆形精梳器轴15或者刷辊13的轴)。这些纵向轴由在位于驱动单元A中的驱动元件驱动。

如特别是图5所示(图4的局部放大图),钳单元10(简称“钳”)的下钳板2紧固到每个横向腹板QS上。下钳板2在其下侧面上具有支撑区域AF,下钳板通过该支撑区域安设在横向腹板QS的上表面OF。相应的横向腹板QS相对于水平面E成角度α地布置。为了调节前钳缘5和可旋转地安装在钳10下方的精梳筒11的精梳部段29的包络圆HK之间的距离a,可以在横向腹板QS的表面OF和下钳板2的支撑区域AF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间隔板25。在组装中,这可以通过使用调节量规来进行。下钳板利用两个圆柱销(未示出)在该下钳板的纵向方向(对应于输送方向F)上精确地定位在横向腹板QS上。支撑区域AF中的凹部V在组装期间支撑钳板的定位。为了将下钳板2紧固在横向腹板QS上,还设置有螺钉M,如示意性地所示,这些螺钉突出穿过横向腹板QS中的通孔DB并进入到下钳板2中的螺纹孔GB中。

如果使用间隔板25,那么这些间隔板同样必须设置有用于螺钉M的相应的通孔。

为了使精梳筒11的精梳部段29的包络圆HK与下钳板2的钳缘5之间的距离a能够保持尽可能小,下钳板在该下钳板的与钳缘5连接的下侧面上具有弯曲的、凹形的子区段35,使得精梳筒11以其包络圆HK突出到该子区段中。

在下钳板2的与弯曲的子区段35对置的上侧面上,下钳板从其前钳缘5开始具有倾斜上升的前引导区域VF,供给槽19(沿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观察)连接到该前引导区域。该前引导区域VF在下钳板2的安装位置中并且与沿着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E以在60°至80°之间的角度δ行进。

为了将从供给槽19供应至前钳缘5的纤维材料Z保持在期望的宽度,在前引导区域VF上方安装有距离为d的侧向引导件44、45(图6)。沿输送方向F观察,这些引导件44、45可以设置有以角度n行进的供给区域,在纤维材料到达钳缘5中的钳合站之前,这些供给区域在引导件之间通过时进一步缩减纤维材料的宽度。这确保了,纤维材料Z对于随后的梳理操作具有不变的恒定宽度。

可旋转地安装在钳10内部的供给筒9突出到供给槽19中,该供给筒由驱动器(未示出)逐步驱动。

经由在钳上游的辊对28供应至钳10的纤维材料Z(例如以纤维纱条的形式)发送到在第一区段中的下钳板2的上供给区域ZF。该供给区域接近水平地行进并且与(沿输送方向F观察)后续的、位于下钳板2的上侧面上的后引导区域HF形成钝角γ,纤维材料Z在该后引导区域HF上进一步在紧接的供给槽19的方向上引导。如沿输送方向F观察,后引导区域HF在所示安装位置中相对于水平面E以40°至60°之间的角度α倾斜地布置。

下钳板2在供给槽19和后引导区域HF之间具有插入区域EF,该插入区域与后供给区域HF形成钝角β。

由于下钳板2、特别是后引导区域HF的所提出的倾斜布置,操作人员可以在视觉上良好地监测钳10内的材料流。在纤维材料被供给筒夹持住之前,供应的纤维条Z也仅在插入区域EF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纤维材料流。对于下钳板2的可接近性也得到改善,从而能够执行相应的维修工作。同时,由于下钳板2的所提出的倾斜布置,从精梳机的后侧接近安装在钳10下方的精梳筒11和刷辊13也被简化。

图6示出了下钳板2沿H(根据图5)的俯视图。在下钳板2的相应的边界区域中设置有腹板40、41,所述腹板在供给区域ZF、后引导区域HF上方延伸并且部分地在插入区域EF上方延伸。这些腹板40、41一方面用于侧向引导在下钳板的上侧面上移动的纤维材料Z,该纤维材料在所示的示例中以两个纤维纱条Z的形式存在,并且另一方面用于增加下钳板2的强度。该下钳板2例如可以由铝压铸件制成。

为了将例如由两个递送站所供应的纤维材料Z合并到下游加工过程所期望的宽度,腹板40、41的引导区域42、43在引导区域紧邻供给槽19的端部区域中分别提供有向内倾斜角度I的表面。沿纤维材料的输送方向F观察,由腹板40、41引起的侧向引导部的变窄。也就是说,引导区域42、43之间的内侧距离沿输送方向F不断减小。由于腹板40、41的侧向引导区域42、43的这样连续变窄,纤维材料轻缓地合并至预定宽度。这确保了,具有恒定不变的宽度的纤维材料供应至下游供给筒。

为了使至少在纤维材料Z到下钳板2上的供给区域中(即在供给区域ZF上方)两个被供应的纤维纱条Z之间不发生碰撞(纤维在边界区域中的移位和松开),在供给区域ZF上方居中安装有引导腹板38,该引导腹板部分地突出到下游的后引导区域HF中,将该区域分成两个相等的子区段(T1、T2)。由此,以宽度c供应的两个纤维纱条Z形成封闭纤维材料流仅在插入区域EF的区域中、在纤维材料由供给筒夹持之前不久才发生。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螺纹孔GB,钳板2通过这些螺纹孔利用螺钉M紧固到横向腹板QS。

在下钳板2上方安装有可枢转的框架4(或枢转臂),该框架4承载上钳板3,该上钳板与下钳板2一起可以在前钳缘5的区域中形成钳合站,如图5的当前视图中所示的。框架4通过未示出的装置绕安装在框架护罩RS上的轴6可枢转地安装(参见双箭头)。在所示的示例中,突出超过钳合站的纤维簇FS由精梳筒11的精梳部段29梳理。纤维簇FS是自由端,该自由端以从容器KV中抽拉出的一个或多个纤维纱条Z的形式在供给筒9的作用下供应至钳的钳合站。在与精梳部段29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分离部段30,该分离部段在分离纤维簇FS的梳理出的端部时与可调整的分离辊12协作。然后,被抽拉出的纤维包在下游的筛鼓16上合并(结合)并且在单元26(具有无纺布漏斗和压延辊)上成形为纤维纱条B。

此装置的详细描述也可以在EP 2 350 361 A1中找到。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纤维纱条B铺设在传送台FB(图4)上,该纤维纱条在该传送台上与相邻精梳单元上、并排布置的附加纤维纱条一起传送至下游牵拉机单元S。传送台FB可以由从动传送带构成。

如已经描述的,铺设装置的在牵拉机单元S上形成的纤维纱条发送至铺设装置(纱条铺设装置BA),纤维纱条借助于该铺设装置以环形形式铺设在容器K中。

为了使精梳筒11保持清洁,在精梳筒下方布置有刷辊13,该刷辊安装在支承单元中,该支承单元集成到框架护罩RS中。

为了增加纵梁7的强度并且由此增加整个纵向部分LT的强度,在U形纵向轮廓U内部安装有横杆18。如沿纵梁7的纵向方向观察,相邻的横杆18分别相对于水平面以相反的角度b行进,从而从U形轮廓的长度上观察,形成加强件的蜂窝形结构。如横向于纵梁的纵向方向观察,各个加强件大致在U形轮廓的自由腿部的高度上延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