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切线纸箱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9053阅读:1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切线纸箱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箱制作领域,具体是一种无切线纸箱模板。



背景技术:

纸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环境,特别是在物品转运中其作用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有效保护其内物品的完整性。现有纸箱的制作通常是采用一块矩形纸板,也就是纸箱模板,在纸箱模板上对应纸箱的形状设置折痕,并根据折痕将纸箱模板折叠围拢,而后沿纸箱上下面板对应的折痕切出纸箱上下面板,再将纸箱上下面板折叠围拢后胶合固定成型,这种结构的纸箱模板制成的纸箱,其八个角落处强度较低,容易受外力而破损,不利于保护其内物品的完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型的纸箱的八个角落处强度高,不易受外力而破损,利于保护纸箱内物品完整的无切线纸箱模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切线纸箱模板,包括矩形纸板,所述矩形纸板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三道横跨所述矩形纸板第一折痕,所述矩形纸板沿其长度方向被三道所述第一折痕分隔为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和第四纸板,所述第一纸板和第三纸板的尺寸一致,所述第二纸板和第四纸板的尺寸一致,且所述第一纸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纸板的尺寸;

所述矩形纸板沿其宽度方向依次设有两道横跨矩形纸板的第二折痕,所述第一纸板被两道所述第二折痕分隔为上纸板A、中纸板A和下纸板A,所述上纸板A和下纸板A尺寸一致,所述第二纸板被两道所述第二折痕分隔为上纸板B、中纸板B和下纸板B,所述上纸板B和下纸板B尺寸一致,所述第三纸板被两道所述第二折痕分隔为上纸板C、中纸板C和下纸板C,所述上纸板C和下纸板C尺寸一致,所述第四纸板被两道所述第二折痕分隔为上纸板D、中纸板D和下纸板D,所述上纸板D和下纸板D尺寸一致;

所述上纸板B与所述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A,所述矩形缺口A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A与所述上纸板B靠近所述中纸板B的一边两端连接;所述下纸板B与所述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B,所述矩形缺口B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B与所述下纸板B靠近所述中纸板B的一边两端连接;所述上纸板D与所述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C,所述矩形缺口C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C与所述上纸板D靠近所述中纸板D的一边两端连接;所述下纸板D与所述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D,所述矩形缺口D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D与所述下纸板D靠近所述中纸板D的一边两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所述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和第四纸板以三道所述第一折痕为界线折叠围拢呈长方框状,所述第一纸板与所述第四纸板相接处胶合固定,而后,所述下纸板A、下纸板B、下纸板C和下纸板D以所述折痕线B、折痕线D以及靠近所述下纸板A的所述第二折痕为界线折叠围拢构成纸箱的下面板,并封胶固定,所述上纸板A、上纸板B、上纸板C和上纸板D以所述折痕线A、折痕线C以及靠近所述上纸板A的所述第二折痕为界线折叠围拢构成纸箱的上面板,至此,纸箱成型,装入物品后封胶固定上面板即可转运,这种结构的纸箱模板制得的纸箱,由于纸箱的上下面板直接折叠获取,无需切线,且纸箱的上面板折叠后其四角分别产生两层纸板、下面板折叠后其四角分别产生两层纸板,极大地为纸箱的八个角落提高了强度,不易受外力而破损,利于保护纸箱内物品完整。

进一步,所述第一纸板远离所述第二纸板的一边一体成型有矩形延伸纸板,所述矩形延伸纸板与所述第一纸板之间设有第三折痕,所述矩形延伸纸板上设有折痕线E和折痕线F;所述折痕线E的一端与靠近所述上纸板A的所述第二折痕相接,另一端与所述矩形延伸纸板远离所述第一纸板的一边相接并与所述矩形缺口A的底壁齐平;所述折痕线F的一端与靠近所述下纸板A的所述第二折痕相接,另一端与所述矩形延伸纸板远离所述第一纸板的一边相接并与所述矩形缺口B的底壁齐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纸板利用所述矩形延伸纸板与所述第四纸板相接,便于所述第一纸板与所述第四纸板连接,并提高二者连接后纸箱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矩形延伸纸板为箱板纸或瓦楞纸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矩形延伸纸板的结构可靠性,进而提高成型后的纸箱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折痕线E和折痕线F为点线式折痕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所述矩形延伸纸板折叠,并确保成型后的纸箱无异形。

进一步,所述矩形纸板为箱板纸或瓦楞纸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矩形纸板的结构可靠性,进而提高成型后的纸箱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折痕线A、折痕线B、折痕线C和折痕线D均为点线式折痕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所述上纸板B、下纸板B、上纸板D和下纸板D折叠,并确保成型后的纸箱无异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均为实线式折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所述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和第四纸板折叠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成型后的纸箱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和第四纸板折叠围拢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成型的纸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纸板A;2-第二折痕;3-第三折痕;4-折痕线E;5-中纸板A;6-矩形延伸纸板;7-折痕线F;8-下纸板A;9-第一折痕;10-折痕线B;11-下纸板B;12-矩形缺口B;13-下纸板C;14-折痕线D;15-下纸板D;16-矩形缺口D;17-矩形缺口C;18-上纸板D;19-折痕线C;20-中纸板C;21-上纸板C;22-矩形缺口A;23-上纸板B;24-折痕线A;25-中纸板B;26-中纸板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无切线纸箱模板,包括矩形纸板,矩形纸板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三道横跨矩形纸板第一折痕9,矩形纸板沿其长度方向被三道第一折痕9分隔为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和第四纸板,第一纸板和第三纸板的尺寸一致,第二纸板和第四纸板的尺寸一致,且第一纸板的尺寸大于第二纸板的尺寸;

矩形纸板沿其宽度方向依次设有两道横跨矩形纸板的第二折痕2,第一纸板被两道第二折痕2分隔为上纸板A1、中纸板A5和下纸板A8,上纸板A1和下纸板A8尺寸一致,第二纸板被两道第二折痕2分隔为上纸板B23、中纸板B25和下纸板B11,上纸板B23和下纸板B11尺寸一致,第三纸板被两道第二折痕2分隔为上纸板C21、中纸板C20和下纸板C13,上纸板C21和下纸板C13尺寸一致,第四纸板被两道第二折痕2分隔为上纸板D18、中纸板D26和下纸板D15,上纸板D18和下纸板D15尺寸一致;

上纸板B23与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A22,矩形缺口A22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A24与上纸板B23靠近中纸板B25的一边两端连接;下纸板B11与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B12,矩形缺口B12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B10与下纸板B11靠近中纸板B25的一边两端连接;上纸板D18与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C17,矩形缺口C17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C19与上纸板D18靠近中纸板D26的一边两端连接;下纸板D15与矩形纸板的长边对应的一边中部开设有矩形缺口D16,矩形缺口D16的底壁两端分别通过折痕线D14与下纸板D15靠近中纸板D26的一边两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纸板远离第二纸板的一边一体成型有矩形延伸纸板6,矩形延伸纸板6与第一纸板之间设有第三折痕3,矩形延伸纸板6上设有折痕线E4和折痕线F7;折痕线E4的一端与靠近上纸板A1的第二折痕2相接,另一端与矩形延伸纸板6远离第一纸板的一边相接并与矩形缺口A22的底壁齐平;折痕线F7的一端与靠近下纸板A8的第二折痕2相接,另一端与矩形延伸纸板6远离第一纸板的一边相接并与矩形缺口B12的底壁齐平;矩形延伸纸板6为箱板纸或瓦楞纸板,折痕线E4和折痕线F7为点线式折痕线,矩形纸板为箱板纸或瓦楞纸板,折痕线A24、折痕线B10、折痕线C19和折痕线D14均为点线式折痕线,第一折痕9和第二折痕2均为实线式折痕。

纸箱成型步骤: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纸板、第二纸板、第三纸板、第四纸板和矩形延伸纸板6以三道第一折痕9和第三折痕3为界线折叠围拢呈长方框状,第一纸板通过矩形延伸纸板6与第四纸板胶合与第四纸板相接,而后,下纸板A8、下纸板B11、下纸板C13和下纸板D15以折痕线B10、折痕线D14以及靠近下纸板A8的第二折痕2为界线折叠围拢构成纸箱的下面板,并封胶固定;如图3所示,上纸板A1、上纸板B23、上纸板C21和上纸板D18以折痕线A24、折痕线C19以及靠近上纸板A1的第二折痕2为界线折叠围拢构成纸箱的上面板,至此,纸箱成型,装入物品后封胶固定上面板即可转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