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7447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罗拉传动机构领域,尤其与一种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倍捻机的超喂装置一般包括两个摩擦轮和两个超喂罗拉,股纱依次绕过摩擦轮和超喂罗拉,然而由于现有的安装摩擦轮的摩擦轮轴和安装超喂罗拉的罗拉轴由一根同步带通过一个电机同步带动,在调整超喂率时,需要通过更换摩擦轮轴和罗拉轴上的带轮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式既麻烦又限制了超喂率的调整空间,纱线加捻工艺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包括两根安装摩擦轮的摩擦轮轴和两根安装超喂罗拉的罗拉轴,摩擦轮轴的前端套装摩擦轮,罗拉轴的前端套装超喂罗拉,摩擦轮轴的后端和罗拉轴的后端均套装带轮,其特征是,所述的超喂罗拉独立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主传动轮、第二主传动轮、前支架和后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两根所述的摩擦轮轴支撑穿装于前支架和后支架上,摩擦轮轴的前端位于前支架的前侧,摩擦轮轴的后端位于后支架的后侧,两根罗拉轴的中段支撑穿装于前支架,罗拉轴的前端位于前支架的前侧,罗拉轴的后端支撑安装在后支架上;

所述的后支架上设置有四个分别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后支架上的张紧轮,分别为第一前张紧轮、第二前张紧轮、第三前张紧轮和第四前张紧轮,第一前张紧轮和第二前张紧轮分别位于两根摩擦轮轴的上方右侧,第四前张紧轮位于左侧的摩擦轮轴的下方右侧,第三前张紧轮位于右侧的摩擦轮轴的下方左侧,所述的第一主传动轮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后支架上并位于第三前张紧轮的左侧,所述的第一同步带依次绕过第一主传动轮、左侧摩擦轮轴的带轮、第一前张紧轮、第二前张紧轮、右侧摩擦轮轴的带轮、第三前张紧轮和第四前张紧轮形成旋转回路,所述的第一主传动轮与所述的第一电机传动连接;

所述的前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分别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前支架上的张紧轮,分别为第一后张紧轮和第二后张紧轮,第一后张紧轮和第二后张紧轮分别位于两根罗拉轴的上方右侧,所述的第二主传动轮位于右侧罗拉轴的下方,所述的第二同步带依次绕过第二主传动轮、左侧罗拉轴的带轮、第一后张紧轮、第二后张紧轮和右侧罗拉轴的带轮形成旋转回路,第二主传动轮与所述的第二电机传动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和完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前支架的高度大于后支架的高度,前支架和后支架的顶部平齐,所述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固定安装于同一基座上,基座位于所述的后支架的下方。

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摩擦轮和罗拉分开并通过两个电机分别传动,从而使摩擦轮和罗拉各自形成独立的传动结构,通过两个电机之间的速比达到调整超喂率的效果,省去了更换带轮的麻烦,还极大的增加了超喂率的选择空间与调整范围。从而使纱线加捻工艺得到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纱线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罗拉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擦轮传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同步带5、第二同步带6、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8、第一主传动轮9、第二主传动轮10、前支架3、后支架4、两根安装摩擦轮的摩擦轮轴1和两根安装超喂罗拉的罗拉轴2,摩擦轮轴1的前端套装摩擦轮,罗拉轴2的前端套装超喂罗拉,摩擦轮轴1的后端和罗拉轴2的后端均套装带轮,前支架3和后支架4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两根摩擦轮轴1支撑穿装于前支架3和后支架4上,摩擦轮轴1的前端位于前支架3的前侧,摩擦轮轴1的后端位于后支架4的后侧,两根罗拉轴2的中段支撑穿装于前支架3,罗拉轴2的前端位于前支架3的前侧,罗拉轴2的后端支撑安装在后支架4上;

后支架4上设置有四个分别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后支架4上的张紧轮,分别为第一前张紧轮11、第二前张紧轮12、第三前张紧轮13和第四前张紧轮14,第一前张紧轮11和第二前张紧轮12分别位于两根摩擦轮轴1的上方右侧,第四前张紧轮14位于左侧的摩擦轮轴1的下方右侧,第三前张紧轮13位于右侧的摩擦轮轴1的下方左侧,第一主传动轮9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后支架4上并位于第三前张紧轮13的左侧,第一同步带5依次绕过第一主传动轮9、左侧摩擦轮轴的带轮、第一前张紧轮11、第二前张紧轮12、右侧摩擦轮轴的带轮、第三前张紧轮13和第四前张紧轮14形成旋转回路,第一主传动轮9与第一电机7传动连接;

前支架3上设置有两个分别通过支撑轴支撑安装在前支架3上的张紧轮,分别为第一后张紧轮15和第二后张紧轮16,第一后张紧轮15和第二后张紧轮16分别位于两根罗拉轴2的上方右侧,第二主传动轮10位于右侧罗拉轴的下方,第二同步带6依次绕过第二主传动轮10、左侧罗拉轴的带轮、第一后张紧轮15、第二后张紧轮16和右侧罗拉轴的带轮形成旋转回路,第二主传动轮10与第二电机8传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前支架3的高度大于后支架4的高度,前支架3和后支架4的顶部平齐,第一电机7和第二电机8固定安装于同一基座17上,基座17位于后支架4的下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