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提袋的穿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8185发布日期:2018-08-17 19:3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提袋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手提袋的穿绳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提袋上供使用者拎的结构有两种,一种为直接开设在袋体上的手提孔,另一种为连接在袋体上的手提绳。而目前对于连接手提绳的手提袋结构,由于包袋材料多为纸质,且孔小、绳子软,因此只能靠灵活的手指来实现该加工动作,一般整个穿绳动作均为人工操作实现,为原始人工作业模式。这种人工作业穿绳模式存在如下缺陷:(1)人工作业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大批量产能的需求;(2)穿绳的效果因人而异,无法保证良率;(3)大批量生产时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增加工厂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提袋的穿绳装置,该装置加工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有利于降低工厂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提袋的穿绳装置,包括有两块基座和用于驱动两块基座贴合或分离的夹持驱动部件,两块基座的相向面均设置有抵接密封面,所述抵接密封面上均设置有贯穿基座相对两侧的穿绳槽,所述穿绳槽的长度方向与抵接密封面所处的平面方向保持一致,两块基座贴合时两个穿绳槽扣接形成有用于供绳体滑入的穿绳通道,所述穿绳通道包括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进绳口和冲绳口,所述穿绳通道的冲绳口处设置有用于将绳体从进绳口吸入穿绳通道内的负压部件,其中一块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将绳体从进绳口收纳入穿绳通道内的积绳部件,负压部件在将绳体从进绳口收纳入穿绳通道内后积绳部件能够将更多的绳体从进绳口收纳入穿绳通道内,使收纳于穿绳通道内的绳体长度大于穿绳通道的长度;所述积绳部件还包括有与一基座固定连接的止绳气缸,所述止绳气缸包括有能够插接于冲绳口一端的穿绳通道内的止绳活塞杆,止绳气缸推送止绳活塞杆插接于冲绳口内后能够在积绳气缸将绳体推送入积绳容腔内时避免绳体从冲绳口内滑出;所述穿绳通道的进绳口处设置有用于将穿绳通道从进绳口处封堵住的封堵部件,封堵部件在将穿绳通道的进绳口一端封堵住后还能够将绳体的一端夹持固定于穿绳通道内进绳口一端,其中一块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将收纳于穿绳通道内的绳体从冲绳口推送出的推送部件,封堵部件将穿绳通道的一端封堵住后推送部件能够通过充压的方式将收纳于穿绳通道内的绳体从冲绳口吹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块基座的抵接密封面上均设置有用于供止绳气缸嵌入的嵌装槽,所述止绳气缸固定于一基座上的嵌装槽内,与止绳气缸固定连接的该基座上设置与止绳气缸密封连接的连通管;所述穿绳通道内包括有用于避让止绳气缸的避让通道,所述避让通道与穿绳通道内冲绳口处的通道弯折设置,所述止绳活塞杆的长度方向与穿绳通道内冲绳口处的通道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止绳气缸推送止绳活塞杆插接于冲绳口一端的穿绳通道内的过程中能够将绳体固定于穿绳通道的冲绳口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止绳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勾住绳体的尖齿,所述尖齿的长度方向与止绳活塞杆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尖齿设置有多个,并且均匀分布于止绳活塞杆的端面周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生产效率高:传统每个人工穿绳子(提手)一般为400-500个/小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效率会越来越低。而本穿绳装置基本在2000-4000个/小时,不随工作时间变长而影响效率,一般每人可操作2-3台设备。这对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功效尤其明显,是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2)加工质量稳定:通过机械自动化生产取代人工生产,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确保了产品的统一性,提升了产品整体的良率。

(3)操作方便:穿绳装置个部件的执行顺序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全自动运行,人工无需多余动作。

(4)减少成本:使用穿绳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工厂人力成本投入,同时上述穿绳装置结构简单易实施,能够有利于减少对设备的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手提袋穿绳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手提袋穿绳装置另一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手提袋穿绳装置于积绳气缸处的剖视图;

图4为手提袋穿绳装置于封堵部件处的剖视图;

图5为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止绳气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穿绳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座;11、抵接密封面;111、穿绳槽;12、穿绳通道;121、进绳口;122、冲绳口;123、避让通道;13、积绳容腔;14、嵌装槽;2、夹持驱动部件;3、积绳部件;31、积绳气缸;311、积绳活塞杆;32、止绳气缸;321、止绳活塞杆;3211、尖齿;322、连通管;4、封堵部件;41、封堵气缸;411、封堵活塞杆;5、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8所示,一种手提袋的穿绳装置,包括有两块金属制成的基座1和用于驱动两块基座1贴合或分离的夹持驱动部件2,该夹持驱动部件2可参考使用气动手指,两块基座1的相向面均设置有抵接密封面11,夹持驱动部件2带动两块基座1贴合时两抵接密封面11能够保持紧密贴合;抵接密封面11上均设置有贯穿基座1相对两侧的穿绳槽111,穿绳槽111的长度方向与抵接密封面11所处的平面方向保持一致,两块基座1贴合时两个穿绳槽111扣接形成有用于供绳体滑入的穿绳通道12;穿绳槽111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于抵接密封面11上,在两抵接密封面11抵触贴合时两穿绳槽111合围形成穿绳通道12,此时穿绳通道12在两抵接密封面11贴合状态下周边处于密封状态仅两端成开口,而在两基座1分离状态下该结构又能够将穿绳通道12沿其长度方向开启,从而能够令绳体可以从穿绳通道12内脱离;此外,还可以优选将穿绳槽111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成半圆弧状,使两穿绳槽111的开口能够尽量最大,从而方便绳体能够从穿绳槽111内无阻碍的脱离。

而穿绳通道12包括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进绳口121和冲绳口122,穿绳通道12的冲绳口122处设置有用于将绳体从进绳口121吸入穿绳通道12内的负压部件,负压部件可参考使用负压泵,使用时将负压泵的抽气嘴手动抵接在穿绳通道12的冲绳口122一端,从而能够将穿绳通道12内形成负压状态,能够将绳体从进绳口121吸入穿绳通道12内;此外还可在负压泵的抽气嘴端部设置有过滤网,通过过滤网能够有效避免绳体被吸入抽气嘴内,并且能够让绳体的端部与穿绳通道12的冲绳口122齐平,从而方便后期操作。

其中一块基座1上设置有用于将绳体从进绳口121收纳入穿绳通道12内的积绳部件3,负压部件在将绳体从进绳口121收纳入穿绳通道12内后积绳部件3能够将更多的绳体从进绳口121收纳入穿绳通道12内,使收纳于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长度大于穿绳通道12的长度;上述方案中积绳部件3包括有与一基座1固定连接的积绳气缸31,积绳气缸31包括有能够径向贯穿穿绳通道12的积绳活塞杆311,另一基座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伸出状态下的积绳活塞杆311的积绳容腔13,积绳容腔13与穿绳通道12相连通,积绳气缸31推送积绳活塞杆311于伸出状态下能够将绳体推送入积绳容腔13内。使用时,积绳气缸31能够通过推送积绳活塞杆311将绳体推送入积绳容腔13内,而该过程中为避免位于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从冲绳口122一端向内滑,可在积绳部件3执行过程中负压部件始终处于开启状态,令绳体的端部能够在负压部件的吸引下始终位于冲绳口122内,从而能够确保积绳部件3将绳体从进绳口121收纳入穿绳通道12内。

而积绳部件3还包括有与一基座1固定连接的止绳气缸32,止绳气缸32包括有能够插接于冲绳口122一端的穿绳通道12内的止绳活塞杆321,止绳气缸32推送止绳活塞杆321插接于冲绳口122内后能够在积绳气缸31将绳体推送入积绳容腔13内时避免绳体从冲绳口122内滑出。止绳气缸32通过推送止绳活塞杆321将其插入穿绳通道12内的冲绳口122一端,使止绳活塞杆321能够配合穿绳通道12的内壁将绳体夹持固定住,从而有利于提高积绳部件3的使用稳定程度,有效避免绳体从冲绳口122滑入穿绳通道12内的隐患,从而有利于提高穿绳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穿绳通道12的进绳口121处设置有用于将穿绳通道12从进绳口121处封堵住的封堵部件4,封堵部件4在将穿绳通道12的进绳口121一端封堵住后还能够将绳体的一端夹持固定于穿绳通道12内进绳口121一端,封堵部件4包括有与一基座1固定连接的封堵气缸41,封堵气缸41包括有能够径向封堵住穿绳通道12的封堵活塞杆411;待积绳部件3在穿绳通道12内收纳有长于穿绳通道12长度的绳体后可通过启动封堵气缸41,由封堵气缸41推送封堵活塞杆411将穿绳通道12的进绳口121一端封堵住,并且封堵活塞杆411在将穿绳通道12封堵住的同时还能够将绳体夹持固定住,避免后期执行的推送部件将绳体从进绳口121一端推出,从而有利于提高穿绳装置的使用稳定程度。

其中一块基座1上设置有用于将收纳于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从冲绳口122推送出的推送部件,封堵部件4将穿绳通道12的一端封堵住后推送部件能够通过充压的方式将收纳于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从冲绳口122吹送出。推送部件包括有气泵和设置于一基座1上与穿绳通道12导通的气管5,气泵与气管5密封连接,气泵通过气管5能够将收纳于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从冲绳口122吹出。在封堵部件4将穿绳通道12的进绳口121一端封堵住后,气泵通过气管5将气体冲压入穿绳通道12内,从而能够令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能从仅剩的一个开口也就是冲绳口122吹出,此时将包装袋的穿绳孔对准冲绳口122绳体便会被插入包装袋的穿绳孔内。结构简单易实施,既能降低制造以及使用成本,同时也能够确保推送部件在穿绳装置使用时的稳定程度。

上述方案于使用过程中,通过夹持驱动部件2将两块基座1的抵接密封面11进行密封贴合,然后使用负压部件将位于进绳口121端的绳体吸入穿绳通道12内,优选绳体的端部与进绳口121端部齐平,然后积绳部件3再将更多的绳体从进绳口121收纳入穿绳通道12内,之后封堵部件4将穿绳通道12的进绳口121一端封堵住,再由推送部件将穿绳通道12内的绳体从冲绳口122吹送出,并且插入包装袋的穿绳孔内,最终通过夹持驱动部件2将两块基座1进行分离,绳体能够从穿绳槽111内脱离,方便实现了手提袋的穿绳操作。并且穿绳装置可成对设置,能够将绳体的两端实现同步穿绳操作,进而有利于提高穿绳效率。

上述穿绳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效率高:传统每个人工穿绳子(提手)一般为400-500个/小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效率会越来越低。而本穿绳装置基本在2000-4000个/小时,不随工作时间变长而影响效率,一般每人可操作2-3台设备。这对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功效尤其明显,是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2)加工质量稳定:通过机械自动化生产取代人工生产,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确保了产品的统一性,提升了产品整体的良率。

(3)操作方便:穿绳装置个部件的执行顺序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全自动运行,人工无需多余动作。

(4)减少成本:使用穿绳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工厂人力成本投入,同时上述穿绳装置结构简单易实施,能够有利于减少对设备的投入成本。

作为止绳气缸3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块基座1的抵接密封面11上均设置有用于供止绳气缸32嵌入的嵌装槽14,止绳气缸32固定于一基座1上的嵌装槽14内,与止绳气缸32固定连接的该基座1上设置与止绳气缸32密封连接的连通管322;止绳气缸32可通过使用胶水黏固、螺钉紧固等方式固定在一嵌装槽14内,在两块基座1贴合时止绳气缸32能够通过嵌入另一基座1上的嵌装槽14内使其不会阻碍两块基座1密封贴合,而止绳气缸32需要能嵌装于基座1上,因此其体积需要较小,需设置连通管322从而能够通过外接气泵用于实现止绳气缸32的驱动,可设置两条连通管322,一条用于推送止绳活塞杆321伸出,另一条用于推送止绳活塞杆321收缩。

进一步优选在穿绳通道12内设置有用于避让止绳气缸32的避让通道123,避让通道123与穿绳通道12内冲绳口122处的通道弯折设置,避让通道123能够避免穿绳通道12的冲绳口122和进绳口121处于同一轴向,令进绳口121能够偏移设置,方便止绳气缸32的安置。而止绳活塞杆321的长度方向与穿绳通道12内冲绳口122处的通道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并且优选两者能够同轴设置,便于止绳气缸32推送止绳活塞杆321插接于冲绳口122一端的穿绳通道12内的过程中能够将绳体固定于穿绳通道12的冲绳口122内。止绳活塞杆321的管径略小于冲绳口122的内径,在止绳活塞杆321插接入冲绳口122内后能够将绳体夹持固定。该结构通过止绳活塞杆321与冲绳口122的插接配合,从而能够通过增加对绳体的夹持面积来避免绳体从冲绳口122向穿绳通道12内回缩,因此有利于提高穿绳装置的使用稳定程度。

作为积绳部件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止绳活塞杆321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勾住绳体的尖齿3211,尖齿3211的长度方向与止绳活塞杆32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当止绳活塞杆321插入穿绳通道12内的过程中,尖齿3211会插入绳体内,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绳体从冲绳口122向穿绳通道12内回缩,进而有利于提高穿绳装置的使用稳定程度,并且止绳活塞杆321于回缩过程中尖齿3211能够顺利从绳体上脱离,避免止绳活塞杆321将绳体从冲绳口122内带出。

进一步优选将尖齿3211设置有多个,并且均匀分布于止绳活塞杆321的端面周边。能够有效确保尖齿3211能够插入绳体内从而固定住绳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穿绳装置的使用稳定程度。

作为推送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将气管5与设置有积绳容腔13的基座1密封连接,并且使气管5能够导通至积绳容腔13内,由于积绳气缸31在执行过程中会将绳体推送入积绳容腔13内,因此绳体会在积绳容腔13内堆积,而气管5直接吹压向积绳容腔13内有利于将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堆积的绳体上,从而使绳体能够更加顺畅的进入穿绳通道12内并且从冲绳口122吹出。

此处还需说明的有,本穿绳装置的实施结构能够适用于绳类、袋类等软质绳体,适用范围广,便于广泛推广使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