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0946发布日期:2019-04-17 00:0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蚕茧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缫丝机中设有环状均匀排列的多绪缫丝装置、围绕多绪缫丝装置做循环运动的给茧机。新茧经过车头索绪锅索绪后,由移送斗移入理绪锅自动理绪后成为正绪茧,正绪茧再由移送斗加入到给茧机中,给茧机在车头处得到茧量补充后,以一定速度在车身处移动围绕所述多部缫丝装置做循环运动。车身缫丝装置在缫制生丝过程中,绪头发生落绪后,丝条变细,添绪杆落下与给茧机的感受杆接触,给茧机由捞茧爪把茧子抛入缫丝槽中添绪杆回复完成添绪。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移送斗在将蚕茧输送至车头内时,由于机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机械误差、或程序控制误差使其移送斗与车头对位不准;或移送斗内蚕茧多余车头所需量,在移送斗将蚕茧输送至车头内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蚕茧掉落,导致需人工进行拾取,造成一定的人力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其解决了现有需人工拾取掉落在外蚕茧,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具有无需人工拾茧,节约人力资源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包括用于安装于缫丝机位于加茧处下方的壳体,所述壳体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且用于套设于缫丝机支撑架上的安装槽,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上端开口且用于承接蚕茧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一侧连通有输水装置,另一侧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连通有用于将蚕茧汇集的返料管道。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壳体上开设的安装槽,使其便于壳体套设于缫丝机的支撑架上;进而通过上端开口的导流通道将掉落的蚕茧收集起来,并通过输水装置对导流通道内输送水流,将蚕茧经返料通道输送至蚕茧回收处,能够将蚕茧自动收集起来进行下一步利用,达到无需人工拾茧,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输水装置包括穿过壳体朝外一侧侧壁与导流通道连通的进水管、设置于进水管上的水泵,所述进水管另一侧与外接水源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水泵启动,将外接水源的水流经进水管输送至导流通道内,实现其水流送茧工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导流通道截面呈V形设置且朝内一侧的侧壁高于另一侧的侧壁。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导流通道设置成V形,能够扩大导流通道的开口,便于对蚕茧的收集;由于将水输送至导流通道内时,水流对导流通道朝内一侧的侧壁起到冲击作用,通过导流通道朝内的一侧的侧壁高于外侧侧壁,能够避免水流对侧壁冲击时,水花溅落于导流通道外。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一和壳体二,所述壳体一朝向壳体二的一侧上设置有凸块,壳体二上开设有供凸块插接的凹槽,所述壳体二上还设置有限制凸块与凹槽分离的限位件。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壳体由壳体一和壳体二相互插接构成,使其可便于将壳体安装于现有缫丝机的支撑架上;进而通过凸块与凹槽的插接配合以及限位件对凸块的限位作用,实现壳体一与壳体二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件包括开设于壳体上的滑槽、滑动连接于滑槽内的卡块、开设于凸块供卡块插接的限位槽,所述卡块相对限位槽的一端与滑槽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卡块滑移过程中插接于限位槽内或与限位槽分离。

采用上述结构,当壳体一和壳体二插接于一体时,凸块在插接过程中与卡块斜面传动,使其卡块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朝限位槽内位移,进而卡块与限位槽连通时,弹簧驱使卡块部分插接于限位槽内,使其对凸块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凸块脱离凹槽,从而实现壳体一与壳体二的稳定连接,连接成完整的壳体。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卡块相对限位槽的一端固定有拉动杆,所述拉动杆延伸至壳体二上端之外。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拉动杆可在壳体外驱使卡块脱离限位槽,实现壳体一、壳体二的分离工作;进而通过将拉动杆设置于壳体上端,避免拉动杆设置于导流通道内影响蚕茧的输送工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壳体一、壳体二下方分别设置有机架一、机架二,所述机架一、机架二通过相互插接的连杆可拆卸连接于一体。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机架一、机架二对壳体一、壳体二进行支撑,使其壳体可不改变缫丝机本身结构的情况下,安装于缫丝机加茧处下方,实现其对蚕茧的回收工作;进而通过机架一、机架二的相互连接,进一步提升壳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开设有导流通道的壳体设置于缫丝机加茧处下方,对加工过程中掉落的蚕茧进行收集,将蚕茧收集于导流通道内,进而通过输水装置将水流输送至导流通道内,对蚕茧起到水流输送工作,将蚕茧经返料管道输送至回收处进行下一步利用,达到无需人工拾茧,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

2、通过凸块与凹槽的插接配合以及卡块对凸块的限位作用,使其将壳体一与壳体二沿缫丝机支撑架径向方向插接,便于壳体的安装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中壳体一与壳体二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限位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1、安装槽;2、壳体;21、壳体一;22、壳体二;3、导流通道;4、返料管道;5、输水装置;51、进水管;52、水泵;6、凸块;7、凹槽;8、限位件;81、卡块;82、滑槽;83、弹簧;84、拉动杆;85、限位槽;86、手柄;9、机架一;10、机架二;11、连杆;12、插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缫丝机的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2,壳体2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安装槽1,使其壳体2呈环形;壳体2上还开设有环形导流通道3,导流通道3上端开口,两侧分别连接有输水装置5和出料口,出料口上连通有返料管道4;通过壳体2上开设的安装槽1,将壳体2套设于缫丝机的支撑架上,再将壳体2焊接于缫丝机上,将壳体2稳定的固定于缫丝机加茧处的下方,导流通道3将掉落的蚕茧收集起来,通过输水装置5输送水流至导流通道3内,将蚕茧经返料管道4输送至回收处。

上述输水装置5包括进水管51和水泵52,进水管51一侧穿过导流通道3朝外一侧的侧壁与导流通道3连通,另一侧与外接水源连通,水泵52的进、出口分别与进水管51连通,并通过电线与外接电源连接,通电时,水泵52启动,将外接水源经进水管51输送至导流通道3内。

本实施例中,返料通道将水和蚕茧输送至回收处时,蚕茧与水分离,分离下的水经过排水管输送至进水管51中,使其水循环利用。

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3的截面呈V形,且朝内一侧的侧壁高度高于朝外的侧壁,进水管51中的水流冲击于朝内的一侧的侧壁上。

实施例1工作原理:先将壳体2经安装槽1从缫丝机支撑架下方,套设于支撑架上,再将壳体2焊接固定于支撑架上,使其导流通道3处于缫丝机加茧处的下方,将掉落的蚕茧收集起来;再水泵52启动,将水流输送至导流通道3内,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将蚕茧经返料管道4输送至回收处进行下一步利用。

实施例2:如图2和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壳体2由壳体一21和壳体二22插接构成,壳体一21朝向壳体二22的一端上固定有凸块6,壳体二22上开设有凹槽7以及限位件8,通过凸块6与凹槽7的插接配合,以及限位件8对凸块6的限位作用,实现壳体一21与壳体二22的稳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当限位块限位凸块6时,壳体一21与壳体二22之间无缝连接。

本实施例中,凸块6与凹槽7截面呈V形;凸块6与凹槽7设置有两侧,分别位于壳体一21、壳体二22沿径向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8设置有四组,分别设置于两壳体二22内外侧壁的上端处;上述限位件8包括滑槽82、卡块81、弹簧83、拉动杆84以及限位槽85,滑槽82开设于壳体二22上,卡块81插接于滑槽82内且沿滑槽82直线位移,限位槽85开设于凸块6上且与滑槽82连通,弹簧83设置于限位块相对凸块6一侧与滑槽82之间且给予卡块81朝向卡槽一侧位移的驱动力,拉动杆84插接于弹簧83中间一端与卡块81固定,另一端延伸至壳体二22之外;本实施例中,卡块81朝向凸块6插接方向的一侧开设有导向斜面,凸块6插接于凹槽7过程中,与卡块81斜面传动,驱使卡块81在弹簧83的弹性作用下,上下位移,驱使卡块81部分插接于限位槽85内部分留于滑槽82内,对凸块6起到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中,拉动杆84位于壳体二22外的一端上固定有手柄86。

参照图1,壳体一21、壳体二22下方分别固定有机架一9和机架二10,机架一9和机架二10相邻一侧上分别焊接固定有一连杆11,两连杆11相互插接于一体,通过沿连杆11径向设置的插轴12插接于两连杆11上,限制连杆11的轴向分离。

实施例2工作原理:将壳体2安装于缫丝机加茧处下方时,将壳体一21、壳体二22沿支撑架径向方向插接于一体,在凸块6与凹槽7的插接配合以及卡块81插接于限位槽85内对凸块6的限位作用下,将壳体一21、壳体二22稳定的连接成完整的壳体2,同时机架一9、机架二10间的连杆11相互插接于一体,通过插轴12插接于两连杆11内,限制机架一9、机架二10的分离,使其机架一9、机架二10将壳体2稳定支撑于缫丝机下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