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3910发布日期:2019-07-31 20:48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棉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棉机。



背景技术:

将原棉或各种短纤维加工成纱需经过一系列纺纱过程,开清棉工序是纺纱工艺过程的第一道工艺,开清棉首先进行开松,将纤维包抓取成纤维块,通过混棉机将限位块扯松或松解成蓬松的纤维块,并将纤维成分充分混合,再通过开棉机将蓬松纤维块开松分解成细小的纤维块,并进一步除杂。

现有技术中,开棉机包括由多辊筒开棉机、轴流开棉机、豪猪式开棉机,但现有的开棉机械对纤维伤害大,除杂效果不够好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开棉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开棉机,包括环形外壳体和设置在环形外壳体中心位置的内壳体;

所述环形外壳体内的同一圆周上均匀分布有预开棉料仓,所述预开棉料仓顶部设置进料口和第一鼓风机,所述预开棉料仓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木罗拉、给棉罗拉、第一打手和第一尘格,所述预开棉料仓侧壁有预开棉出口,所述预开棉出口的管道上设置第一吸风机;所述预开棉料仓底部设置尘杂出口,所述尘杂出口通向集尘室;

所述内壳体包括球形部和锥形部,所述球形部位于锥形部上方,所述球形部与预开棉出口相连通,所述球形部顶部设置第二鼓风机,内部设置第二打手和第二尘格,所述第二尘格设置在第二打手底部,所述第二尘格底部连接集尘管道,所述集尘管道与集尘室相连通;所述锥形部底部中心位置设置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鼓风机和第二吸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管道上位于集尘室的一端设置尘杂吸风机。便于增强除杂效果,避免集尘管堵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室的底部为圆弧形,底部设置清理口。便于对集成室内的灰尘、杂质进行清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管道位于集尘室的一端位于清理口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室、环形外壳体、内壳体一体成型,集尘室底部设置支撑架。机器运行时更加稳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开棉机,通过设置预开棉料仓内的木罗拉、给棉罗拉、第一打手和第一尘格,对棉纤维进行初步开松和除杂,通过预开棉出口的管道上设置第一吸风机,利用气流将棉纤维引入内壳体的球形部,通过气流、第二打手、第二尘格的作用对棉纤维进行二次开松、除杂,尘杂经过集尘管进入集尘室,棉纤维从锥形部底部的出料口出料;该过程避免多纤维过多的伤害,开松、除杂效果好,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开棉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环形外壳体、11是预开棉料仓、12是进料口、13是第一鼓风机、14是木罗拉、15是给棉罗拉、16是第一打手、17是第一尘格、18是预开棉出口、19是第一吸风机、 20是尘杂出口、2是内壳体、21是球形部、22是锥形部、23是第二鼓风机、24是第二打手、 25是第二尘格、26是集尘管道、27是出料口、28是第三鼓风机、29是第二吸风机、3是集尘室、31是尘杂吸风机、32是清理口、33是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开棉机,包括环形外壳体1和设置在环形外壳体1中心位置的内壳体2;

所述环形外壳体1内的同一圆周上均匀分布有预开棉料仓11,所述预开棉料仓11顶部设置进料口12和第一鼓风机13,所述预开棉料仓11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木罗拉14、给棉罗拉15、第一打手16和第一尘格17,所述预开棉料仓11侧壁有预开棉出口18,所述预开棉出口18的管道上设置第一吸风机19;所述预开棉料仓11底部设置尘杂出口20,所述尘杂出口20通向集尘室3;

所述内壳体2包括球形部21和锥形部22,所述球形部21位于锥形部22上方,所述球形部21与预开棉出口18相连通,所述球形部21顶部设置第二鼓风机23,内部设置第二打手24和第二尘格25,所述第二尘格25设置在第二打手24底部,所述第二尘格25底部连接集尘管道26,所述集尘管道26与集尘室3相连通;所述锥形部22底部中心位置设置出料口 27,所述出料口27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鼓风机28和第二吸风机29。

实施例2:

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管道26上位于集尘室3的一端设置尘杂吸风机31。便于增强除杂效果,避免集尘管堵塞。

实施例3:

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室3的底部为圆弧形,底部设置清理口32。便于对集成室内的灰尘、杂质进行清理。

实施例4:

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管道26位于集尘室3的一端位于清理口32正上方。

实施例5:

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集尘室3、环形外壳体1、内壳体2一体成型,集尘室3底部设置支撑架33。机器运行时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2、3、4、5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没有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基础上做出的等同替换或者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