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2276发布日期:2019-05-21 21:26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地位逐年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纺织原料、加工和贸易举足轻重的力量。纺织原料主要包括棉、涤纶等,其各自具有优点,但是棉纤维的悬垂性和染色性较差,反复洗晒过后棉纤维之间会特别容易发生板结导致透气性变差,且纯棉面料的缩水率过大,涤纶的染色性和吸湿性差,美观和舒适性差。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混纺的纱线,这样可以兼具多种纤维的特点,但是也存在同一纱线的纤维原料来自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所造成的各项性能不均匀、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以解决现有纱线美观舒适性差,性能不均匀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如下: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包括芯纱,芯纱的表面设有螺旋纱,螺旋纱的螺距之间呈波浪状穿设有收束纱,芯纱、螺旋纱和收束纱为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粘胶纤维纱为38毫米湿断裂强度≥1.3厘牛顿/分特克斯、干断裂伸长率≥20%、残硫量≤9毫克/100克、疵点粘胶块≤0.3毫克/100克、干强变异系数≤14%、含油率0.30±0.02%、纤度1.31-1.33dtex的复丝纱。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芯线作为内部的支撑结构,螺旋纱作为外部的保护并收束芯线,收束纱用于固定收束螺旋纱,呈波浪状穿设在螺旋纱的螺距之间,使得螺旋纱松动的时候收束纱对螺旋纱可进行牵拉和止动,避免螺旋纱任意移动或松散,纱线全采用粘胶纤维,兼具棉花和涤纶的优点,其吸湿、抗电和柔软等功能优于涤纶,其悬垂性和染色性优于棉纤维。而对粘胶纤维纱的物理指标控制使得粘胶纤维纱的质量更好。

生产粘胶纱线投入的粘胶原料100%是同一粘胶原料厂家生产的纤维原料,原料厂家生产的纤维原料,同批或近批原料(时间段在2-30天),粘胶原料品种较单一,其细度、长度为1个规格,生产同支数的纱线时使用的是同1个规格的粘胶原料,用1个规格原料纺纱生产,既能稳定正常的生产、同时始终保持产品品质(成纱质量)达到乌斯特2013质量公报粘胶100%气流纺纱25%水平,并得以稳定与持续提高。

在生产纱线配棉中使用单唛生产纱线,可以实现因纺纱生产厂受原材料产地少的局限性,节约原料的采购成本、简化多唛采购棉检质量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芯纱为粘胶纤维无捻复丝纱。作为优选这样使得芯纱具有更好的悬垂性,成型后的粘胶纤维纱线具有更好的线性。

进一步,螺旋纱为Z捻或S捻的粘胶纤维复丝纱。作为优选这样使得螺旋纱的表面更加平滑无毛,螺旋丝内部丝线紧密,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螺旋纱螺旋缠绕在芯纱的外侧。作为优选这样可更全面的对芯纱进行包绕,并保证芯线紧密收束,在弯曲时芯线也不会暴露在外。

进一步,收束纱为加捻方向与螺旋纱的加捻方向相同的粘胶纤维复丝纱。作为优选这样使得收束纱与螺旋纱的接触点表面纤维倾斜方向相反,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不易发生相对滑动,具有更好的收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芯纱1、螺旋纱2、收束纱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单唛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线,包括芯纱1,芯纱1为粘胶纤维无捻复丝纱。芯纱1的表面设有螺旋纱2,螺旋纱2螺旋缠绕在芯纱1的外侧,螺旋纱2为Z捻的粘胶纤维复丝纱。螺旋纱2的螺距之间呈波浪状穿设有收束纱3,收束纱3为加捻方向为Z捻的粘胶纤维复丝纱。芯纱1、螺旋纱2和收束纱3为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生产的粘胶纤维纱,粘胶纤维纱为38毫米湿断裂强度≥1.3厘牛顿/分特克斯、干断裂伸长率≥20%、残硫量≤9毫克/100克、疵点粘胶块≤0.3毫克/100克、干强变异系数≤14%、含油率0.30±0.02%、纤度1.31-1.33dtex的复丝纱。

本实施例中粘胶原料为同一粘胶原料厂家生产的纤维原料,同批或近批原料,时间段在2-30天的同一规格原料。生产同支数的纱线时使用的是同一个规格的粘胶原料,既要稳定正常的生产、同时始终要保持产品品质(成纱质量)达到乌斯特2013质量公报粘胶100%气流纺纱25%水平,并得以稳定与持续提高。单唛生产时对原料的使用技术控制标准要求如下表:

本实施例中原料工艺配置采用按生产线分类、按原料主要质量指标分类、日调整配料百分比和其他指标控制。生产线分类:以一条生产线及生产日期间隔内定为一个厂家原料的原则来组批排队,确定配料所占比例。按原料质量分类:针对原料疵点(粗并硫、胶块、强度)细分为A、B、C、D档类,做到优质优用,依据质量需求确定所占比例,附各种品质控制标准;为保证生产、品质稳定,一个配棉体系,队数应不小于10-12,各队比例不得超10%,这样可保证接批波动的稳定;为控制下游客户染色问题,以控制原料配料波动(棉、木浆比例)来控制配棉中的黄度和白度变化。黄度日变化量稳定在0.025%以内(400吨变化稳定在0.1%区间内),白度日变化量不得大于0.04%(400吨变化稳定在0.1%区间内)。过程控制要求:

a、按照主要原料指标均匀搭配原则确定配包图;

b、划分预配区对其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c、针对生产过程的问题调配监控其他指标,

d、制定色度控制上线,当色度超出控制要求,在成纱工序采取换批(换包装盒标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