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棉铃杆清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7480发布日期:2019-09-29 15:47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籽棉铃杆清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棉花加工机械,尤其是一种籽棉铃杆清理机。



背景技术:

在棉花加工前首先要对籽棉中的杂质进行清理,现在,国内外采棉机的大量使用,机采棉在籽棉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机采棉不可避免地含有大量棉杆、棉铃壳、绳索等大杂,现有的籽棉清理机可以清除这些杂物,但容易造成机器的损坏和堵塞,目前,也有部分棉机生产商生产出了清铃机,可以清除部分大杂,但是,这种清理设备主要是采取从籽棉中反复甩出大杂的方法,清除效果有限,若要解决在达到较好的籽棉清理效果,就需要反复对籽棉进行击打和勾拉,容易损伤纤维,也容易将大杂变成细杂,对棉花加工质量影响较大的同时对机器的保养和清理也造成困难,申请人曾经在2014年申请过一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CN201420204595.8 ,公开了一种“籽棉铃杆清理机”,通过设置齿条辊,在齿条辊的一侧设置送棉绞龙及排杂绞龙,在齿条辊的另一侧设置排杂棒,在排杂棒的上方设置拨杂辊,在拨杂辊的侧面设置挡棉板及钢丝刷,在排杂棒的下端设置剥棉辊,依靠钢丝刷将籽棉刷紧在齿条辊上,外表不含棉纤维的大杂被甩到齿条辊的外层,经过排杂棒将大杂击落并清理出来,再经过剥棉辊将贴在齿条辊上的籽棉剥离出来,再经过下清部从大杂中回收部分籽棉,在清理大杂的过程中避免了对籽棉的反复勾拉和多次打击,不容易损伤棉纤维,保证了清杂效果和棉花加工质量,但是,这种“籽棉铃杆清理机”存在籽棉或大杂容易堵塞机器的问题,并且结构相对也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籽棉铃杆清理机,在保证清杂效果和棉花加工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机器的堵塞率,使得机器稳定性提高,可持续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结构也更加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机壳体、籽棉进料口、弧形挡棉板、上清部、大齿辊、排杂棒、钢丝刷、刷棉辊、下清部、排杂绞龙、回收齿条辊、下清部刷棉辊、小齿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大齿辊的底部外侧设有刷棉辊,在籽棉进料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挡棉板,优化了结构,大大降低了机器的堵塞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方案,所述的上清部上端的钢丝刷的前端设有阻铃胶皮,可以阻挡住棉铃杆。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的籽棉进料口的底部,挡棉板与阻铃胶皮之间设有松花辊,可以对籽棉进行开松。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清部内的大齿辊的底部外侧设有刷棉辊,在籽棉进料口的底部外侧设有挡棉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化了结构,大大降低了机器的堵塞率,使得机器稳定性提高,可持续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为机壳体,2为籽棉进料口,3为挡棉板,4为阻铃胶皮,5为钢丝刷,6为大齿辊,7为排杂棒,8为刷棉辊,9为弧形挡棉板,10为上清部,11为下清部,12为排杂绞龙,13为回收齿条辊,14为下清部刷棉辊,15为小齿辊,16为松花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机壳体1、上清部10及下清部11,在上清部10的顶部设有籽棉进料口2,在上清部10内设有大齿辊6,在大齿辊6的底部外侧设有刷棉辊8,在大齿辊6的顶部设有钢丝刷5,在大齿辊6的内侧设有排杂棒7,在籽棉进料口2的下端还设有挡棉板3,在挡棉板3和钢丝刷5之间设有阻铃胶皮4,在下清部11内设有小齿辊15,在小齿辊15的侧面设有弧形挡棉板9,在小齿辊15的下方设有回收齿条辊13,在小齿辊15和回收齿条辊13之间的侧面设有下清部刷棉辊14,在回收齿条辊13的底部设有排杂绞龙12。

工作过程:籽棉进入通过籽棉进料口2进入到上清部10,将其送入大齿辊6,利用大齿辊6表面的锯齿勾拉籽棉,没有被籽棉带走的部分铃杆被阻铃胶皮4阻挡落下,籽棉则被大齿辊6上方钢丝刷5抹紧,利用一组排杂棒7将大杂和部分籽棉甩入下清部11,利用刷棉辊8将籽棉从锯齿中剥落进入出棉通道,摘桃棉则进入下清部11继续清理,在下清部11装有小齿辊15和回收齿条辊13,用于从上清部10落下来的铃杆和籽棉中回收清洁籽棉,其径向也配置有排杂棒、钢丝刷和刷棉辊,结构和功能与大齿辊6近似,但其工艺参数更侧重于对籽棉和回收和大小杂质的精细击落,经过小齿辊15和回收齿条辊13的两次勾拉,大杂中的籽棉基本被回收清理干净,杂质则被排查棒击落进入排杂绞龙12,实现与籽棉的分离。

实施例2: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籽棉进料口2的底部,挡棉板3与阻铃胶皮4之间设有松花辊16,可以在进入上清部10之前对籽棉进行开松处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