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7422发布日期:2020-11-19 19:1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属于粉液双室袋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1931年有了静脉输液以来,输液治疗已成为临床最常见、最普遍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大输液包装形式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玻璃瓶大输液——塑料瓶大输液——pvc软袋大输液——非pvc软袋大输液——液液双室袋大输液——液液多室袋大输液——粉液双室袋大输液。最后出现在市场中的粉液双室袋大输液,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输液产品,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

粉液双室袋是通过特殊的技术控制,制成同一产品相互隔离两个腔室,中间通过虚焊缝分隔,一侧分装传统大输液,另一侧分装固态无菌药物。在使用中,只需要轻轻挤压,打通两个制剂室的隔阂即可达到药液混匀,避免药液污染。在临床使用中减少了配液、稀释、混匀等过程,使用方便,快捷,可以大幅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减少二次感染机会。同时由于该类产品具有使用快速、便捷,以及适用于恶劣环境等临床应用优势,被公认为最安全可靠、最便捷的输液产品,是制药行业最具发展潜力之一。

粉液双室袋是采用特定的工艺,以非pvc多层共挤膜为包装材料,将药物粉剂与注射用溶剂包装于同一包装袋的两个腔室内,腔室靠虚焊缝隔开。粉液双室袋是在普通塑料输液袋的基础上,采用特殊技术将其隔成两个独立的封闭腔室,两室中分别装不同的药物,临用时在密闭腔室内将两室贯通,混匀后由于静脉滴注的输液配制系统。

粉液双室袋拥有安全无误,临床医疗无配药失误,防止院内感染;对环境要求低,配药时无需专用无菌配药室;操作快捷,可以大幅度缩短配药混合时间,高度体现用药合理性;节能,可减少药品在流通环节及医疗单位的储存空间;环保,减少医疗废弃物;应急需要,特别适用于抢险、救灾、应急、野外救护、战争等特点。

虽然粉液双室袋技术存在诸多优势,但是仍存在多重技术壁垒。粉腔预处理装置为粉腔灌粉前对粉腔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工序,由于粉液双室袋粉腔的预处理是在无菌条线下进行的,这就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出一种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满足粉腔预处理生产工艺需求,符合无菌设计,易于清洁、维护。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包括工作台、若干操作工位,工作台下方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工作台上方平行设置有连接伺服电机驱动系统的带传送系统,带传送系统外侧设置有用于传送粉液双室袋至操作工位的直线运动系统,直线运动系统包括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的若干滑块,滑块柔性连接带传送系统,滑块上固定有用于固定粉液双室袋的夹具系统,操作工位位于直线导轨外围。

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带传送系统、直线运动系统、夹具系统为粉腔灌粉前对粉腔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提供动力,传送粉液双室袋至操作工位;伺服电机驱动系统设置在工作台下方减小对无菌环境的影响;整套装置满足粉腔预处理生产工艺需求,符合无菌设计,易于清洁、维护。

优选地,若干操作工位包括依次设置的袋接收工位、压袋工位、视觉检测工位、剔除工位、切袋工位、充氦/氮气工位、小腔室焊接工位、小腔室冷却工位、袋输出工位。

袋接收工位是接收灭菌盘灭菌后的粉液双腔袋;压袋工位压袋挤压粉液双腔袋液腔,为视觉检漏做准备;视觉检测工位通过光学摄像头检测液腔焊接面是否存在漏液风险;剔除工位是将存在漏液风险的袋子剔除掉;切袋工位是将粉液双腔袋的粉腔切开,为灌粉做准备;充氦/氮气工位是在粉腔的小腔室内充氦/氮气,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小腔室焊接工位是在口管处焊接形成封闭小腔室,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小腔室冷却工位是对小腔室焊接的冷却,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袋输出工位是将灌粉前预处理后的袋子输出到后续工序。

优选地,每个操作工位容纳1-4个粉液双室袋,提高效率。

优选地,若干操作工位还包括传送工位,传送工位穿插设置在袋接收工位、压袋工位、视觉检测工位、剔除工位、切袋工位、充氦/氮气工位、小腔室焊接工位、小腔室冷却工位、袋输出工位之间,便于增加或减少工艺。

优选地,直线导轨两侧呈v型工作面,具有非常好的耐磨性能。

优选地,直线运动系统通过支柱设置在工作台上方,便于清洁直线运动系统的下部,到达清理无死角的无菌设计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满足粉腔预处理生产工艺需求,符合无菌设计,易于清洁、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直线运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粉液双室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伺服电机驱动系统;2、带传送系统;201、主动轮;202、从动轮;203、传送带;3、直线运动系统;301、直线导轨;302、滑块;4、夹具系统;5、工作台;6、支柱;7、粉液双室袋;8、操作工位;801、传送工位;802、袋接收工位;803、压袋工位;804、视觉检测工位;805、剔除工位;806、切袋工位;807、充氦/氮气工位;808、小腔室焊接工位;809、小腔室冷却工位;810、袋输出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包括包括工作台5、若干操作工位8,工作台5下方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工作台5上方平行设置有连接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的带传送系统2,带传送系统2外侧设置有用于传送粉液双室袋7至操作工位8的直线运动系统3,直线运动系统3包括直线导轨301、直线导轨301上的若干滑块302,滑块302柔性连接带传送系统2,滑块302上固定有用于固定粉液双室袋7的夹具系统4,操作工位8位于直线导轨301外围。滑块302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个数,符合生产要求。直线运动系统3通过支柱6设置在工作台5上方,便于清洁直线运动系统的下部,到达清理无死角的无菌设计要求。

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带传送系统2、直线运动系统3、夹具系统4为粉腔灌粉前对粉腔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提供动力,传送粉液双室袋7至操作工位8;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设置在工作台5下方减小对无菌环境的影响;整套装置满足粉腔预处理生产工艺需求,符合无菌设计,易于清洁、维护。

若干操作工位8包括依次设置的袋接收工位802、压袋工位803、视觉检测工位804、剔除工位805、切袋工位806、充氦/氮气工位807、小腔室焊接工位808、小腔室冷却工位809、袋输出工位810。

袋接收工位802设置有袋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灭菌盘灭菌后的粉液双腔袋;压袋工位803设置有压袋装置压袋挤压粉液双腔袋液腔,为视觉检漏做准备;视觉检测工位804设置有视觉检测装置,通过光学摄像头检测液腔焊接面是否存在漏液风险;剔除工位805设置有剔除装置,将存在漏液风险的袋子剔除掉;切袋工位806设置有切袋装置,将粉液双腔袋的粉腔切开,为灌粉做准备;充氦/氮气工位807设置有充氦/氮气装置,在粉腔的小腔室内充氦/氮气,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小腔室焊接工位808设置有小腔室焊接装置,在口管处焊接形成封闭小腔室,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小腔室冷却工位809设置有小腔室冷却装置,对小腔室焊接的冷却,为后续检测口管焊接做准备;袋输出工位810设置有袋输出装置,将灌粉前预处理后的袋子输出到后续工序。未设置操作装置的工位即为传送工位801,便于增加或减少工艺。

滑块302可以包括2个滑轮和设置在滑轮上方的固定块,滑块302传送粉液双室袋7至操作工位8时,每个滑块302对应一个操作工位8。直线导轨301两侧呈v型工作面,滑轮与滑轮相适应,在v型工作面上滑动,具有非常好的耐磨性能。

每个操作工位8容纳1-4个粉液双室袋7,可同时对多个粉液双室袋7进行预处理,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粉腔预处理装置的运行过程如下:

伺服电机驱动系统1带动传送带203转动,从而带动滑块302在直线导轨301上运动,滑块302带动其上的夹具系统4运动,带动固定在夹具系统4上的粉液双室袋7运动,传送粉液双室袋7依次至袋接收工位802、压袋工位803、视觉检测工位804、剔除工位805、切袋工位806、充氦/氮气工位807、小腔室焊接工位808、小腔室冷却工位809、袋输出工位810,完成相应预处理工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