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

文档序号:35774150发布日期:2023-10-20 19:11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程,具体为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纺织品都是通过柔软剂整理来赋予织物柔软的手感,这样不仅对人体皮肤有害,还会污染环境。低捻纱具有手感柔软、纱体丰满和残余扭矩小等特点,常常被认为是理想的针织用纱,所以现阶段改善织物柔软性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纱线的捻度,但低捻纱同时具有断头多、强度低以及毛羽多等缺点,严重制约了低捻纱的应用。为改善低捻纱以上缺点,常常使用假捻装置来进行纺纱。目前的假捻装置主要可分为两类,转子式假捻装置(假捻管)和摩擦式假捻装置。转子式假捻装置,如美国专利文献us7096655b2和us6860095b2,由转子和传动机构等组成,该装置通过带动纱线同速回转来产生假捻。该方法比较稳定但效率较低,不便于细纱断头后的接头工作,且需外接传动机构,功耗较大。摩擦式假捻装置,如cn 1804170a、cn 101643948a和cn 216514321u,由摩擦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组成,该装置通过纱线在张力作用下紧贴摩擦假捻机构的表面,由假捻机构的转动带动纱线旋转而形成假捻。该方法接头较为方便,但需外接传动机构,功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现有假捻装置中,均需外接传动机构,功耗较大。本发明将加捻盘1和减速齿轮箱2与锭子或细纱管连接,实现假捻效果的同时,无需外接传动机构,与传统假捻装置相比,更加节能环保。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包括加捻盘1、减速齿轮箱2、和导纱环3,其特征在于:

4、锭子或细纱管与减速齿轮箱2连接,经减速齿轮箱2减速后,带动加捻盘1与锭子同向转动,调节减速齿轮箱2可改变加捻盘1转速。导纱环3固定于细纱机上,纤维须条4在导纱环3作用下,与加捻盘1产生接触,在摩擦作用下,纤维须条4在前钳口和加捻盘1间形成假捻,提高这一阶段“细纱”的强力,从而减少纺制低捻度纱时的断头次数,提高低捻度纱的可纺性。

5、该方法由纺纱装置与纺纱工艺两部分组成。纺纱装置包括加捻盘1、减速齿轮箱2、和导纱环3,其特点是锭子或细纱管与减速齿轮箱2连接,经减速齿轮箱2减速后,带动加捻盘1与锭子同向转动,调节减速齿轮箱2可改变加捻盘1转速。导纱环3固定于细纱机上。纤维须条4经加捻盘1和导纱环3后,与加捻盘1产生接触,在摩擦作用下,纤维须条4在前钳口和加捻盘1间形成假捻,提高这一阶段“细纱”的强力,提高了低捻纱的可纺性。同时,该装置由锭子或细纱管直接传动,无需外接传动装置,相比其他假捻装置,更加节能环保。

6、进一步的,加捻盘1与减速齿轮箱2相连,并由减速齿轮箱2传动,转向与锭子相同;加捻盘1形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上底面半径r1为15~40mm,下底面半径r2为15~40mm,高度为5~30mm。

7、进一步的,减速齿轮箱2直接与锭子或细纱管连接,并由其提供传动;减速齿轮箱2减速比为1比10~1比100;减速齿轮箱2高度为10~80mm,宽度为5~15mm;减速齿轮箱2外壳可以选择固定于细纱机上增加稳定性。

8、进一步的,纤维须条经加捻盘1、导纱环3和钢丝圈7后与加捻盘的夹角α为锐角;导纱钩3与加捻盘1之间垂直距离d1为10~80mm,与减速齿轮箱2外壳的最短距离d1为1~9mm。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0、本发明利用锭子或细纱管的转动和减速齿轮箱的减速来带动加捻盘进行转动,利用导纱环,使纤维须条与加捻盘进行接触,从而摩擦转动产生假捻。与传统假捻方法相比,本方法细纱断头后接头方便,且所用装置无需外接传动机构,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特征:

1.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包括加捻盘1、减速齿轮箱2、和导纱环3,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它公开了一种由锭子或细纱管传动的低捻度纺纱方法。该方法由纺纱装置与纺纱工艺两部分组成。纺纱装置包括加捻盘、减速齿轮箱、和导纱环,其特点是锭子或细纱管与减速齿轮箱连接,经减速齿轮箱减速后,带动加捻盘与锭子同向转动,调节减速齿轮箱可改变加捻盘转速。导纱环固定于细纱机上。本发明利用纤维须条在导纱环作用下,与加捻盘产生接触,在摩擦作用下,纤维须条在前钳口和加捻盘间形成假捻,提高这一阶段须条的临时强力,提高了低捻纱的可纺性。同时,该装置由锭子或细纱管直接传动,无需外接传动装置,相比其他假捻装置,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研发人员:李豪,周宇阳,钱丽莉,王旭斌,郑光明,郁崇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华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