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345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液体容纳容器内注入液体的方法以及通过液体注入而制 造的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可拆装地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 将贮存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消耗装置的例子,可以例举出贮存有墨 水液体的墨盒和可更换地安装该墨盒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上述墨盒通常可拆装地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盒体安装部中,包括 填充墨水(液体)的墨水容纳室、用于将贮存在所述墨水容纳室中的液体 供应给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供墨孔、连通所述墨水容纳室和供墨孔的墨水引 导路径、以及随着所述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的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导入到 所述墨水容纳室内的大气连通路径,当被安装在了记录装置的盒体安装部 中时,设置在所述盒体安装部中的供墨针插入到所述供墨孔中而与供墨孔 连接,由此能够将贮存的墨水供应给喷墨式记录装置的记录头。
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利用热量或振动来控制墨滴的喷射,因此 一旦墨盒中的墨水用尽或者发生了在不供应墨水的状态下进行墨水喷出动 作的空喷,则会发生故障。因此,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中,需要监视墨盒中 的墨水液体的余量以使记录头不发生空喷。
从该背景出发开发了以下墨盒该墨盒具有当贮存在墨水容纳室中的 墨水的余量被消耗至预先设定了的阈值时输出预定的电信号的液体余量传 感器,由此即使将贮存在墨盒中的墨水最后完全用尽,记录装置的记录头 也不会发生空喷(例如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 — 146030号公报。
12200780029902.6
说明书第2/30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墨盒是由很多部件高精度地构成的容器,因此如果在墨水耗尽时 就此废弃掉,会导致有用资源的废弃,在经济上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因此,希望向使用完的墨盒中再次填充墨水而进行再生。
但是,以往的墨盒大多在组装工序的中途设置墨水的填充工序,在墨 盒的组装完成之后无法利用同样的墨水填充方法。
因此,需要开发出不使用组装新的墨盒时的墨水填充方法而填充墨水 的再生方法。
但是,最近的墨盒在连通墨水容纳室与供墨孔的墨水引导路径中设置 有差压阀或者具有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液体余量传感器而实现了高性能 化,其中所述差压阀调整向供墨孔供应的墨水压力,而且还作为防止墨水 从供墨孔侧倒流的止回阀而发挥作用。并且,为了长期地维持所贮存的墨 水的质量,墨水容纳室和大气连通路径的构造也变得复杂。
因此, 一旦为了注入墨水而不经意地对墨盒进行了加工,则在注入了 墨水时,墨水可能会泄漏到墨水容纳室以外的部分中或者可能会由于在填 充墨水时混入的气泡而损害最初的功能,从而导致再生不良。
另外,为了注入墨水而对墨盒进行的加工非常复杂,加工成本高,因 此如果再生成本超过了制造新的墨盒的成本,则再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在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时对液体 容纳容器进行少量的加工即可,并且能够在不损害该液体容纳容器的各种 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制造液体容纳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通过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 问题,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以及
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中途,在所述液体引导 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 输出不同的信号;
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 连接成串联状,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 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 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
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 ;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 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为了注入液体而对液体容纳容器进行的加工包 括开设用于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的加工、在注入了液体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的加工,两者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另外节省工时和劳 力。
在注入口的设置位置为大气连通路径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向液体容 纳容器所具有的所有多个液体容纳室和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
径中注入液体。因此,在注入了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通过以下降型连 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 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了上下Z字形弯曲的流路构造,即使在上游的墨 水容纳室中产生了气泡,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也会成为 阻止气泡向下游行进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难以 进入下游。
另外,除了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Z字形弯曲的流路之外,下游的各 墨水容纳室的上部空间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地发挥作
14用,因此阻止了气泡向下游移动。
另外,通过液体容纳容器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问题,该液体容纳容器 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 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以及 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中途,在所述液体引导
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
输出不同的信号;
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 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 连接成串联状,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 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 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 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
所述处理是指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 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 □。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供应部连通 的液体引导路径中,在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体引导路径、液 体容纳室中存在可使用的液体余量的期间内,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
泡难以进入下游。因此,能够在避免了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容纳 容器的多种功能下降的情况下注入液体。
另外,由于再生所需要的成本低而能够以低成本来提供液体容纳容
15器,因此还有利于降低液体消耗装置的使用成本。
另外,通过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来解决本发明 的上述问题,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
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 ;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 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为了注入液体而对液体容纳容器进行的加工包 括开设用于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的加工、在注入了液体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的加工,两者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另外节省工时和劳 力。
在注入口的设置位置为大气连通路径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向液体容 纳容器所具有的所有多个液体容纳室和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 径中注入液体。因此,在注入了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通过以下降型连 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弓I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 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了上下弯曲的流路构造,即使在上游的墨水容纳 室中产生了气泡,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也会成为阻止气泡向下游行进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难以进入下 游。
另外,除了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弯曲的流路之外,下游的各墨水容 纳室的上部空间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因 此阻止了气泡向下游移动。
在上述液体注入方法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 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根据该液体注入方法,通过多组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 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 了上下Z字形弯曲的流路构造,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更加难以进 入下游。
另外,在上述液体注入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 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 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 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根据该液体注入方法,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余量传感
器连通的液体引导路径中,也能够通过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
体引导路径、液体容纳室抑制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到达液体余量 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 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
另外,通过液体容纳容器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问题,该液体容纳容器 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
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 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
所述处理是指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 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tn。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供应部连通 的液体引导路径中,在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体引导路径、液 体容纳室中存在可使用的液体余量的期间内,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 泡难以进入下游。因此,能够在避免了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容纳 容器的多种功能下降的情况下注入液体。
另外,由于再生所需要的成本低而能够以低成本来提供液体容纳容 器,因此还有利于降低液体消耗装置的使用成本。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 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多组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 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 了上下Z字形弯曲的流路构造,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更加难以进 入下游。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 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 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 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在贮存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的余量被消 耗至预先设定的阈值时输出预定的信号。另外,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余量传感器连通的液体引导路径中,也能够通过相互连结液体 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体引导路径、液体容纳室抑制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 的气泡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由于气泡进入 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 问题。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 置有防止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室泄漏的空气室。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由于热膨胀等而从液体容纳室流出到 大气侧,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来可靠地捕存该液体,抑制液体泄漏的发生。 另外,构成为通过空气室捕存的液体会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流入到液体容纳 室侧,因此能够无浪费地利用容纳在内部的液体。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 一部分通过在所述液体容器的重力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发生了倒流,液体也不会越过在重力 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而到达容器主体的大气开放孔。因此,能够抑制 液体泄漏。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 置有使气体通过并阻断液体而使其无法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流出到大气连通路径中,由于在大气 连通路径中设置有气液分离过滤器,因此液体不会越过该气液分离过滤器 而泄漏到大气开放孔侧。因此,能够抑制墨水从大气开放孔泄漏。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该液体容纳容器被包装在 减压密封成内部的气压小于等于大气压的减压袋中。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在使用前液体容纳容器内部的气压通过减压袋 的负压吸引力而被保持为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供应溶解空气少的液体。
另外,通过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来解决本发明 的上述问题,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
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中形成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
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为了注入液体而对液体容纳容器进行的加工包 括开设用于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的加工、在注入了液体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的加工,两者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另外节省工时和劳 力。
在注入口的设置位置为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向 液体容纳容器所具有的所有多个液体容纳室和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液体 引导路径中注入液体。因此,在注入了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通过以下 降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 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了上下弯曲的流路构造,即使在上游的墨 水容纳室中产生了气泡,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也会成为 阻止气泡行进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难以进入下 游。
另外,除了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弯曲的流路之外,下游的各墨水容 纳室的上部空间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因 此阻止了气泡向下游移动。
在上述液体注入方法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根据该液体注入方法,通过多组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 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 了上下Z字形弯曲的流路构造,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更加难以进 入下游。
在上述液体注入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 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 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 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根据该液体注入方法,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余量传感 器连通的液体引导路径中,也能够通过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 体引导路径、液体容纳室抑制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到达液体余量 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 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
另外,通过液体容纳容器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问题,该液体容纳容器 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 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 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 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
21所述处理是指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 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 Hl。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到与液体供应部连通 的液体引导路径中,在相互连结液体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体引导路径、液 体容纳室中存在可使用的液体余量的期间内,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 泡难以进入下游。因此,能够在避免了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容纳 容器的多种功能下降的情况下注入液体。
另外,由于再生所需要的成本低而能够以低成本来提供液体容纳容 器,因此还有利于降低液体消耗装置的使用成本。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 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多组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 液体引导路径和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液体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复原 了上下Z字形弯曲的流路构造,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气泡更加难以进 入下游。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 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 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 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在贮存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的余量被消 耗至预先设定的阈值时输出预定的信号。另外,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 入到与液体余量传感器连通的液体引导路径中,也能够通过相互连结液体
容纳室的z字形的液体引导路径、液体容纳室抑制进入到液体引导路径中
的气泡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由于气泡进入 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 问题。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 置有防止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室泄漏的空气室。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由于热膨胀等而从液体容纳室流出到 大气侧,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来可靠地捕存该液体,抑制液体泄漏的发生。 另外,构成为通过空气室捕存的液体会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流入到液体容纳 室侧,因此能够无浪费地利用容纳在内部的液体。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 一部分通过在所述液体容器的重力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发生了倒流,液体也不会越过在重力 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而到达容器主体的大气开放孔。因此,能够抑制 液体泄漏。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 置有使气体通过并阻断液体而使其无法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即使液体流出到大气连通路径中,由于在大气 连通路径中设置有气液分离过滤器,因此液体不会越过该气液分离过滤器 而泄漏到大气开放孔侧。因此,能够抑制墨水从大气开放孔泄漏。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该液体容纳容器被包装在 减压密封成内部的气压小于等于大气压的减压袋中。
根据该液体容纳容器,在使用前液体容纳容器内部的气压通过减压袋 的负压吸引力而被保持为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供应溶解空气少的液体。
另外,通过液体容纳容器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问题,该液体容纳容器 能够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其包括
至少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部;
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部和所述液体供应部;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
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 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 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 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膜部件,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密封部,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 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塞子形成。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包括液体检测部,该液体 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 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弓I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
通过液体容纳容器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问题,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 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其包括
至少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部;
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部和所述液体供应部;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
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 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 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 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
膜部件,形成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以及
密封部,在所述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塞子形成。
另外,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的是,包括液体检测部,该液体 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 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


图1是作为通过本发明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再生方法再生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2是从与图l相反的角度观察图l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l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图3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5是表示将图1的墨盒安装在了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的状态的
图6是表示即将将图1的墨盒安装到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刚刚将图1的墨盒安装到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是从正面侧观察图1的墨盒的盒体主体时的图;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墨盒的盒体主体时的图10的(a)是图8的简要的示意图,(b)是图9的简要的示意图;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12是图8所示的盒体主体内的流路构造的局部放大立体图13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注入方法的墨盒再注入装置的构成的框图14是图10的(b)所示的墨盒的构造中的、能够通过本发明的液体注入方法注入墨水的部位的说明图。标号说明
1:墨盒(液体容纳容器);10:盒体主体(容器主体);11:配合杆;20:盖部件;30:墨水用尽传感器;31:墨水余量传感器(液体余量传感器);40:差压阀;50:供墨孔(液体供应孔);70:气液分离过滤器;80:膜;90:密封膜(封闭单元);100:大气开放孔;150:大气连通路径;200:托架;330:上部连结流路;340:墨水捕存室(空气室);350:连结缓冲室(空气室);370:上部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
室);371、 432:墨水排出口 (液体排出口) ; 374、 394、 434:凹处;375、 395、 435:液体容纳室的底壁;380:墨水引导路径(液体引导路
径);390:下部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391、 431:墨水流入口(液体流入口) ; 400: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液体引导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液体引导路径);420:墨水引导路径(液体引导路径);430:缓冲室(液体容纳室);501:未填充室(脱气室);600:墨水再注入装置;601:注入口; 610:墨水注入单元;620:真空吸引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纳容器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安装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打印机)上的墨盒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察图1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1的墨盒的分
解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图3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图1的墨盒安装在了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即将安装到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刚安装到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墨盒1是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并在设置于内部的墨水容纳室中贮存、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墨盒1安装在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200上,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参照图5)。
对墨盒1的外观特征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墨盒1具有平的上表面la,在与上表面la相对的底面lb上设置有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连接而供应墨水的供墨孔50。另外,在底面lb上开设有向墨盒1的内部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孔100。 S卩,墨盒1是在从大气开放孔100导入空气的同时从供墨孔50供应墨水的大气开放型的墨盒。
如图6所示,墨盒1的大气开放孔IOO具有在底面lb上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开口的近似圆筒形状的凹部101、以及在凹部101的内周面上开口的小孔102。小孔10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径连通,大气经由该小孔102
26被导入到后述的最上游的墨水容纳室370中。
大气开放孔100的凹部101具有接纳在托架200上形成的突起230的深度。该突起230是用于防止忘记剥离密封膜90的忘记剥离防止突起,所述密封膜90是气密地封闭大气开放孔100的封闭单元。即,在粘贴有密封膜90的状态下突起230不会插入到大气开放孔100内,因此墨盒1不会被安装在托架200上。由此,在大气开放孔100上粘贴有密封膜90的状态下,用户即使要将墨盒1安装在托架200上也无法进行安装,由此能够在安装墨盒1时可靠地促使密封膜90的剥离。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与墨盒l的上表面la的一个短边侧相邻的窄侧面lc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将墨盒1安装到错误位置的误插入防止突起22。如图5所示,在作为接纳方的托架200侧形成有与误插入防止突起22相对应的凹凸220,仅当误插入防止突起22不与凹凸220干涉时才能够将墨盒1安装在托架200上。误插入防止突起22具有按照墨水I的种类而不同的形状,作为接纳方的托架200侧的凹凸220也具有与对应的墨水I的种类相应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在托架200可以安装多个墨盒的情况下,也不会将墨盒安装到错误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与墨盒1的窄侧面lc相对的窄侧面ld上设置有配合杆11。在该配合杆11上形成有当安装到托架200上时与在托架200上形成的凹部210相配合的突起lla,通过在配合杆11弯曲的同时突起lla与凹部210相配合而使墨盒1相对于托架200被定位。
另外,在配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基板34。在该电路基板34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34a,通过这些电极端子34a与设置在托架200上的电极部件(未图示)相接触而使墨盒1与喷墨式记录装置电连接。在电路基板34中设置有可以重写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与墨盒1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水使用信息等存储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另外,在电路基板34的背侧设置有根据墨盒1内的墨水余量而输出不同的信号的墨水余量传感器(液体余量传感器)31 (参照图3或图4)。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墨水余量传感器31和电路基板34合称为墨水用尽传感器30。
27另外,如图l所示,在墨盒1的上表面la上粘贴有表示墨盒内的容纳物的标签60a。通过覆盖宽侧面lf的外表面膜60的端部跨至上表面la而进行粘贴来形成该标签60a。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与墨盒1的上表面la的两个长边侧相邻的宽侧面le、 lf形成为平面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宽侧面le侧作为正面侧、将宽侧面lf侧作为背面侧、将窄侧面lc侧作为右侧面侧、将窄侧面ld侧作为左侧面侧来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构成墨盒1的各部分。
墨盒1具有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体主体10、以及覆盖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的盖部件20。
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由这些肋10a来进行间隔,在内部划分形成填充墨水I的多个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未填充墨水的未填充室、以及位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中途的空气室等。
在盒体主体10与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的膜80,肋、凹部、槽的上表面被该膜80封闭,从而形成多个流路、墨水容纳室、未填充室、空气室。
另外,在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作为容纳差压阀40的凹部的差压阀容纳室40a、以及作为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凹部的气液分离室70a。
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容纳有阀部件41、弹簧42、以及弹簧座43,由此构成了差压阀40。差压阀40配置在下游侧的供墨孔50与上游侧的墨水容纳室之间,被施力而成为阻断墨水从墨水容纳室侧向供墨孔50侧流动的闭阀状态。通过差压阀40的供墨孔50侧与墨水容纳室侧的差压随着从供墨孔50向打印机侧供应墨水而变为一定值以上,差压阀40从闭阀状态转为开阀状态,墨水I被供应至供墨孔50,使负压作用在从供墨孔50供应的墨水I上。
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表面,沿设置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中央部附近的、包围外周的堤沿70b粘接有气液分离膜71。该气液分离膜71的材料可以使气体通过并阻断液体而使其无法通过,该气液分离膜71整体构成
为气液分离过滤器70。气液分离过滤器70设置在连接大气开放孔100和墨水容纳室的大气连通路径150内,用于使墨水容纳室的墨水I不会经由大气连通路径150而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出。
除了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之外,在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还刻有多个槽10b。通过在构成了差压阀40和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状态下以外表面膜60覆盖外表面来封闭各个槽10b的开口部,从而形成大气连通路径150和墨水引导路径。
如图4所示,在盒体主体10的右侧面侧形成有作为容纳构成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各个部件的凹部的传感器室30a。在该传感器室30a中容纳有液体余量传感器31、以及将液体余量传感器31按压在传感器室30a的内壁面上而将其固定的压縮弹簧32。另外,传感器室30a的开口部被盖部件33覆盖,在该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固定有电路基板34。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传感部件与电路基板34连接。
液体余量传感器31包括腔室,形成从墨水容纳室到供墨孔50之间的墨水引导路径的一部分;振动板,形成所述腔室的壁面的一部分;以及压电元件(压电致动器),向所述振动板上施加振动。所述液体余量传感器31将向所述振动板施加了振动时的残留振动作为信号输出给喷墨式记录装置。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根据从该墨水余量传感器31输出的信号检测出墨水I与气体(混入到墨水中的气泡B)之间的残留振动的振幅、频率等的差异,由此检测出盒体主体10内有无墨水I。
具体地说, 一旦盒体主体10内的墨水容纳室中的墨水I被耗尽或减少至预定量、被导入到墨水容纳室内的大气通过墨水引导路径而进入到了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腔室内,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根据来自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信号并基于此时的残留振动的振幅或频率的变化检测出盒体主体10内的墨水容纳室中的墨水I被耗尽或减少至预定量的情况,输出表示墨水用尽或墨水即将用尽的电信号。
如图4所示,除了先前说明了的供墨孔50和大气开放孔100之外,在盒体主体10的底面侧还形成有减压孔IIO,用于在注入墨水时经由真空吸引单元从墨盒1的内部吸出空气而进行减压;凹部95a,构成从墨水容纳室到供墨孔50的墨水引导路径;以及缓冲室30b,与墨水用尽传感器
30相比设置在下方。
供墨孔50、大气开放孔IOO、减压孔IIO、凹部95a、以及缓冲室30b的各自的开口部均在墨盒刚制造完后立即分别被密封膜54、 90、 98、 95、35密封。其中,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膜90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而成为使用状态之前由用户剥离。由此,大气开放孔100露出到外部,墨盒1内部的墨水容纳室经由大气连通路径150与外部气体连通。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粘贴在供墨孔5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膜54在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时由喷墨式记录装置侧的供墨针240刺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供墨孔50的内部设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51,在安装时被压向供墨针240的外表面;弹簧座52,当未安装到打印机上时与密封部件51抵接而封闭供墨孔50;以及压縮弹簧53,向与密封部件51抵接的方向对弹簧座52施力。
如图6和图7所示, 一旦供墨针240插入到供墨孔50内,则密封部件51的内周和供墨针240的外周被密封,供墨孔50与供墨针240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密封。另外,供墨针51的顶端与弹簧座52抵接而将弹簧座52压向上方,从而解除弹簧座52与密封部件51的密封,由此能够从供墨孔50向供墨针240供应墨水I。
接着,参照图8 图12来说明上述墨盒1的内部构造。
图8是从正面侧观察墨盒1的盒体主体10时的图,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墨盒1的盒体主体10时的图,图10的(a)是图8的简要的示意图,图10的(b)是图9的简要的示意图,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另外,图12是图8所示的流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在上述墨盒1中,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有三个墨水容纳室,这三个墨水容纳室包括作为填充墨水I的主墨水容纳室而被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位于被上述上下的墨水容纳室夹持的位置的缓冲室430。另外,在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根据墨水I的消耗量而向作为最
上游的墨水容纳室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导入大气的大气连通路径150。 墨水容纳室370、 390、以及缓冲室430由肋10a划分。并且,在上述
各个墨水容纳室中,在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作为容纳室的底壁的肋10a的一
部分上形成有凹向下方的形状的凹处374、 394、 434。
凹处374是通过由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肋10a形成的底壁375的一
部分凹向下方而形成的。凹处394是通过由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肋10a
形成的底壁395和壁面的突出部形成的向盒体厚度方向凹入的部分。凹处
434是通过由缓冲室430的10a形成的底壁435的一部分凹向下方而形成的。
并且,在各凹处374、 394、 434的底部或其附近设置有与墨水引导路 径380、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以及墨水引导路径440 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 311、 432。
墨水排出口 371、 432是在盒体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了各个墨水 容纳室的壁面的通孔。另外,墨水排出口 312是墨水余量传感器31内的 腔室(流路)的出口。
墨水引导路径380的一端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 371连 通,并且另一端与设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墨水流入口 391连通, 该墨水引导路径380是将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的墨水引导到下部墨水容 纳室390中的液体引导路径。该墨水引导路径380以从上部墨水容纳室 370的墨水排出口 371向铅垂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通过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为从上向下的下降流动的下降型连接来相互连接一对墨 水容纳室370、 390。
墨水引导路径420的一端与液体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的墨水排出 口 312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设置在缓冲室430中的墨水流入口 431连通, 该墨水引导路径420经由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将下部 墨水容纳室390中的墨水引导至缓冲室430。该墨水引导路径420以从液 体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的墨水排出口 312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 通过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为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流动的上升型连接来相互连接一对墨水容纳室390、 430。
艮口,在上述图中所例示的盒体主体10中,三个墨水容纳室370、390、 430相互连接成具有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
墨水引导路径440是将墨水从缓冲室430的墨水排出口 432引导至差压阀40的墨水流路。
另外,上述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流入口 372、 391、 431均在各个墨水容纳室中设置在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底壁375、 395、 435的附近。
以下,首先参照图8 图12来说明从作为主墨水容纳室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到供墨孔50的墨水引导路径。
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盒体主体10内的最上游(最上级)的墨水容纳室,并如图8所示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占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在盒体主体10的大致一半往上的部分形成。与墨水引导路径380连通的墨水排出口 371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的凹处374处开口。该墨水排出口 371与作为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的肋10a相比位于下方,因此即使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内的墨水液面下降至底壁,该墨水排出口 371与此时的液面相比仍位于下方,从而会继续稳定地导出墨水I。
如图9所示,墨水引导路径380在盒体主体IO的背面侧形成,将墨水从上方导入至下方的下部墨水容纳室390。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是导入贮存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的墨水I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该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是在盒体主体IO的正面侧形成的、占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在盒体主体10的大致一半往下的部分形成。在作为该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底壁的肋10a的附近,与墨水引导路径38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 391在配置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底壁395的下方的连通流路处开口,来自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经由该连通流路流入。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通过贯穿了底壁395的墨水排出口 311而与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连通。在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中三维地形成有迷路流路,通过该迷路流路来捕捉在墨水用
32尽之前流入的气泡等而使其不会流到下游侧。
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经由未图示的通孔与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10连通,墨水I经由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
器液体引导路径410被导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 。
被导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墨水通过墨水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流路)被从作为腔室的出口的墨水排出口 312导入在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的墨水引导路径420。墨水引导路径420形成为将墨水从墨水余量传感器31导向斜上方,并与跟缓冲室43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 431连接。由此,从墨水余量传感器31流出的墨水经由墨水引导路径420而被导入缓冲室430。
缓冲室430是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由肋10a划分形成的小空间,形成为紧接在差压阀40之前的墨水贮存空间。缓冲室430形成为与差压阀40的背侧相对,墨水I经由与形成在缓冲室430的凹处434处的墨水排出口 432连通的墨水引导路径440而流入差压阀40。
流入差压阀40的墨水通过差压阀40而被导向下游侧,并经由通孔451而被导向出口流路450。出口流路450与供墨孔50连通,墨水I经由插入到供墨孔50中的供墨针240被供应给喷墨式记录装置侧。
接着,参照图8 图12来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大气连通路径150。
一旦墨盒1内的墨水I被消耗而导致墨盒1内部的压力降低了,与所贮存的墨水I的减少量相当的大气(空气)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
设置在大气开放孔100的内部的小孔102与在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的蛇道310的一端连通。蛇道310是细长地形成的蛇行路径,延长了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距离并抑制了墨水中的水分的蒸发。蛇道310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过滤器70连接。
在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形成有通孔322,经由通孔322与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的空间320连通。在气液分离过滤器70中,在通孔322与蛇道310的另一端之间配置有气液分离膜71。气液分离膜71由用高疏水性、高疏油性的纤维材料编成的网状物形成。
当从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观察时,空间320在上部墨水室的右上方形成。在空间320中,通孔321在通孔322的上部开口。空间320经由该通孔321与在背面侧形成的上部连结流路330连通。
上部连结流路330具有流路部分333,当从背面侧观察时从通孔321沿长边向右延伸;以及流路部分337,在短边附近的折返部335处折返,通过比流路部分333靠近墨盒1的上面侧的位置,并延伸至在通孔321附近形成的通孔341。该上部连结流路330通过墨盒1的最上面侧、即墨盒1被安装了的状态下的重力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通孔341与在正面侧形成的墨水捕存室340连通。
这里,当从背面侧观察该上部连结流路330时,在从折返部335延伸至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中设置有形成了通孔341的位置336、以及在盒体厚度方向上比位置336凹得更深的凹部332,并形成有多个隔开该凹部332的肋331。另外,从通孔321延伸至折返部335的流路部分333比从折返部335延伸至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的深度浅。
另外,在上述墨盒1中,由于在重力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形成上部连结流路330,因此墨水I基本上不会流过上部连结流路330而向大气开放孔IOO侧移动。另外,上部连结流路330具有不会由于毛细管现象等而发生墨水I倒流的较宽的粗细程度,并且由于在流路部分337中形成有凹部332而能够容易地捕捉倒流过来的墨水I。
当从正面侧观察时,墨水捕存室340是在盒体主体10的右上方的角部位置形成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如图12所示,当从正面侧观察时,通孔341在墨水捕存室340的左上方里侧角部附近开口。另外,在墨水捕存室340的右下方眼前侧的角部形成有作为间隔壁的肋10a的一部分被切除了的切口部342,经由该切口部342与连接缓冲室350连通。这里,墨水捕存室340和连结缓冲室350是以扩大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中途的容积的形式形成的空气室,该墨水捕存室340和连结缓冲室350形成为即使在墨水I由于某种原因而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倒流了的情况下也会使墨水I
蓄存在该墨水捕存室340和连结缓冲室350中而尽量使墨水I不会继续流向大气开放孔100 —侧。后面将说明墨水捕存室340和连结缓冲室350的具体的作用。
连结缓冲室350是在墨水捕存室340的下方形成的空间。在连结缓冲室350的底面352上设置有用于在注入墨水时抽去空气的减压孔110。另外,在底面352附近,在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时位于重力方向的最下方的部位处,通孔351向厚度方向侧开口,经由该通孔351与在背面侧形成的液体引导路径360连通。
当从背面侧观察时,液体引导路径360向中央上方侧延伸,经由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面附近开口的通孔372而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即,从大气开放孔100到液体引导路径360的部分构成了上述墨盒1的大气连通路径150。液体引导路径360形成为会形成弯液面(meniscus)而使墨水I不会发生倒流的粗细程度。
并且,在上述墨盒1中,如图8所示,除了上述墨水容纳室(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缓冲室430)、空气室(墨水捕存室340、连接缓冲室350)、'墨水引导路径(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10)以外,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还划分形成有未填充墨水I的未填充室501。
未填充室501是在盒体主体10的正面侧以阴影线表示的靠近左侧面的区域,被划分形成为被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夹持。
并且,在该未填充室501的内部区域的左上角设置有贯穿至背面侧的大气开放孔502,通过该大气开放孔502与外部气体连通。
该未填充室501在对墨盒1进行了减压袋(pack)包装时成为蓄压了脱气用负压的脱气室。
在以上说明的墨盒1中,例如当在使用中途从托架200上拆下了的墨盒1倾倒了或者在安装在托架200上的状态下由于外部振动的影响等各个墨水容纳室370、 390、 430内的墨水液面晃动了时,在墨水余量少的墨水
35容纳室中,—有时空气层会与该容纳室内的墨水排出口接触并导致气泡B进入到与墨水排出口连通的墨水引导路径中。
但是,根据上述墨盒1的结构,由于三个墨水容纳室370、 390、 430相互连接成具有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因此到供墨孔50为止的液体引导路径成为了上下弯曲的流路,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墨水I成为了阻止气泡行进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墨水引导路径中的气泡B难以进入下游。
另外,上升型连接的墨水引导路径在从托架200拆下来的墨盒1上下颠倒了的情况下作为下降型连接而发挥作用,阻止气泡向下游侧移动。即,即使墨盒1上下颠倒,也能够通过下降型连接而获得阻止气泡向下游侧移动的效果。
并且,连接在第二级之后的墨水容纳室390、 430作为捕捉从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流入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发挥功能,例如一旦墨盒1变为了横倒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流路变为了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则墨水容纳室相互之间的下降型连接无法充分地发挥阻止气泡移动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各个墨水容纳室390、 430的上部空间也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地发挥功能,残留在该墨水容纳室390、 430中的墨水I作为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的防护壁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
另外,即使气泡B从上级的墨水容纳室370进入到墨水引导路径380中,也能够在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向下弯曲的墨水引导路径380、墨水容纳室390中存在可使用的墨水余量的期间内抑制进入到墨水引导路径中的气泡B到达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墨水余量传感器31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
在上述墨盒1中,在一个盒体主体内划分形成有三个墨水容纳室,但是设置在盒体主体内的墨水容纳室的数量可以是三个以上的任意数量,墨水容纳室的设置数量越多,气泡捕存越是会多重化,因而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的性能会提高。特别是与液体余量传感器相比位于上游的墨水容纳
36室、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设置数量越多,越能够可靠地抑制气泡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
接着,根据图13、图14来说明当以上说明的墨盒1内的墨水I被耗尽时或者减少至预定量时向该使用完的墨盒1中注入墨水的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再生方法中使用的墨水再注入装置的构成。
如图13所示,墨水再注入装置600包括与通过钻孔加工而在盒体主体10上开设的注入口 601连接的墨水注入单元610、以及与盒体主体10的供墨孔50连接的真空吸引单元620。
墨水注入单元610包括贮存有要进行填充的墨水的墨罐611、将该墨罐611内的墨水压送给与所述注入口 601连接的流路612的泵613、以及在该泵613与注入口 601之间导通、阻断流路612的阀614。
真空吸引单元620包括真空泵621,产生真空吸引所需要的负压;液体引导路径622,使由该真空泵621产生的负压作用于供墨孔50;墨水捕存器623,设置在液体引导路径622的中途,捕捉、回收由于真空吸引而从盒体主体IO侧流入到液体引导路径622中的墨水,保护真空泵621免受墨雾等损坏;以及阀624,在该墨水捕存器623与供墨孔50之间导通、阻断液体引导路径6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墨盒1的构造和功能,使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注入口 601在大气连通路径150中的形成位置位于与通孔372相对的位置附近,所述通孔372位于构成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一部分的液体引导路径360的下游端。
并且,通过与通孔372相一致地在覆盖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的外表面膜60上开设孔来形成与通孔372相对的注入口 601。插入该注入口 601的流路612的顶端部例如设置有一旦碰到了通孔372则与通孔372的周围的容器壁面气密性地紧贴而使流路612与通孔372成为气密连接状态的密封环等。
盒体主体IO上的注入口 601只要是形成在大气连通路径150中的注入口与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形式即可,注入口 601的设置位 置不必特别地限定于与通孔372相对的位置。例如,在从盒体主体10的 背面侧形成注入口 601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可以将与上部墨水容纳 室370的区域相对应的、不与设置在背面侧的蛇道310或墨水引导路径 380相干涉的适当的位置P2设定为注入口 601的设置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入方法中,首先通过依次实施以下工序而使使用完 的墨盒1再生为能够再次使用的再生墨盒(再生液体容纳容器)注入口 形成工序,使注入口 601向大气连通路径150开口而与上部墨水容纳室 370连通;真空吸引工序,通过真空吸引单元620从供墨孔50吸引除去残 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液体填充工序,通过墨水注入单元610从注 入口 601注入预定量的墨水;密封工序,在液体填充工序结束后密封注入 □ 601。
密封工序具体地说是通过粘接或熔敷密封膜或带等、或者通过塞子等 气密性地封闭注入口 601的处理工序。
在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再生方法中,为了注入墨水I 而对墨盒1进行的加工包括使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入口 601向大气连通路 径150开口而与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加工、以及在填充了 墨水I后密封注入口 601的加工,两者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 低,另外节省工时和劳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再生方法中,由于具有从供墨孔50吸引除去 残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的真空吸引工序,因此在从注入口 601注入 预定量的墨水的液体填充工序中,将盒体主体10的各个墨水引导路径 380、 420、 440和各个墨水容纳室控制成减压环境,不仅能够将注入了的 墨水有效地填充到墨水容纳室370、 390、 430中,而且还能够将注入了的 墨水有效地填充到至供墨孔50的所有墨水引导路径的各处。
另外,还能够通过真空吸引从供墨孔50向外部排出在填充墨水I时混 入的气泡,或者利用通过真空吸引而在容器内形成的减压环境使流入了的 气泡溶解、消失在液体中。
因此,在注入墨水I时混入的气泡B不会漂浮在墨水容纳室或墨水引
38导路径中或者附着、残留在流路壁面上,也不会发生例如由于在液体余量 传感器的检测部附近残留有气泡B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这 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设置注入口 601的位置是与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 的大气流通路径,因此能够顺畅地向设置在盒体主体10中的所有多个墨
水容纳室和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中注入墨水。
因此,在注入了墨水的再生墨盒1中,通过作为下降型连接墨水容纳
室的液体引导路径的墨水引导路径380和作为上升型连接墨水容纳室的液 体引导路径的墨水引导路径420,复原了上下弯曲的流路构造,即使在上 游的墨水容纳室370中产生了气泡B,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 墨水I也会成为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墨水引导路 径380中的气泡B难以进入下游。
另外,除了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上下弯曲的流路之外,下游的各墨 水容纳室390、 430的上部空间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 地发挥作用,因此阻止了气泡B向下游移动。
艮口,墨水容纳室之间的液体引导路径380、 420的气泡捕存功能和下 游的墨水容纳室390、 430的气泡捕存功能也恢复为与新制造的墨盒1相 同。
因此,能够与新制造的墨盒1同样地抑制从墨水容纳室进入到墨水引 导路径中的气泡B到达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 现由于气泡的进入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 弃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
艮P,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再生方法,在向使用完的墨盒1中注 入墨水时对墨盒1进行少量的加工即可,并且能够在不损害该墨盒1的各 种功能的情况下注入墨水,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再生墨盒1。
并且,如果提供通过这样的再生方法而再生的再生墨盒,能够延长墨 盒的作为容器的产品寿命,因此能够有利于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另 外,由于再生所需要的成本低而能够以低成本来提供再生墨盒,因此还有 利于降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使用成本。
3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注入口 601的位置是与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 纳室370连通的大气连通路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注入口形成
在膜60、膜80、或盒体主体10上而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直接连通。
具体地说,既可以在覆盖盒体主体10的背面侧的外表面膜60上开设 孔而形成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直接连通的注入口,另外也可以拆去盖部 件20而露出膜80并形成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直接连通的注入口。并 且,还可以在熔敷了膜60的盒体主体10上形成注入口。
在形成了上述说明的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直接连通的注入口的情况 下,开设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入口的加工和在填充了墨水I后密封注入口的 加工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另外还能够节省工时和劳力。
另外,设置注入口的位置是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因此能够 顺畅地向设置在盒体主体10中的所有多个墨水容纳室和相互连结墨水容 纳室的液体引导路径中注入墨水。
因此,在注入了墨水的再生墨盒1中,通过作为下降型连接墨水容纳 室的液体引导路径的墨水引导路径380和作为上升型连接墨水容纳室的液 体引导路径的墨水引导路径420,复原了上下弯曲的流路构造,即使在上 游的墨水容纳室370中产生了气泡B,残留在下降型的液体引导路径中的 墨水I也会成为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的防护壁。因此,进入到墨水引导路 径380中的气泡B难以进入下游。
另外,除了相互连结墨水容纳室的上下弯曲的流路之外,下游的各墨 水容纳室390、 430的上部空间会作为对流入了的气泡的捕存空间而有效 地发挥作用,因此阻止了气泡B向下游移动。
艮P,墨水容纳室之间的液体引导路径380、 420的气泡捕存功能和下 游的墨水容纳室390、 430的气泡捕存功能也恢复为与新制造的墨盒1相 同。
因此,能够与新制造的墨盒1同样地抑制从墨水容纳室进入到墨水引 导路径中的气泡B到达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 现由于气泡进入而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发生误检测并造成未用尽而被废弃 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
4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通过上升型连接而相互连接一对墨水容
纳室的墨水引导路径'420经由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00和 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液体引导路径410来连接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和缓 冲室43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和缓冲室430不通过墨水引导路径420直 接连接。当然,本发明的液体容纳容器不限于该构成方式,勿庸置疑一对 液体容纳室相互之间也可以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 连接成串联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在下降型连接的墨水引导路径 380之后通过墨水引导路径420来进行上升型连接,然后在上升型连接的 墨水引导路径440之后通过出口流路450来进行下降型连接,设置了多组 由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不管下降和上升的次序如何)。 这里,当本发明的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四个以上的液体容纳室时,这些液体 容纳室相互之间至少有一个下降型连接和一个上升型连接即可,当然剩余 的液体容纳室相互之间的连接可以适当地采用下降型连接或上升型连接、 或者适当地釆用液体的流动方向为水平流动的水平型连接等其他连接方 式。
并且,通过本发明制造的液体容纳容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墨 盒。另外,具有安装通过本发明制造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安装部的液体 消耗装置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液体消耗装置相当于具有可拆装地安装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安装部并 被供应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的液体的各种装置,作为具体的例子,
可以例举出具有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料喷射头的
装置;具有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
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体)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
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有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的装置 等。
权利要求
1. 一种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孔;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以及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中途,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连接成串联状,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2. —种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 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以及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中途,在所述液体引导 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 输出不同的信号;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 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 连接成串联状,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 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 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 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所述处理是指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 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m。
3. —种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 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6. —种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所述处理是指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9. 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置有防止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室泄漏的空气室。
10. 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在所述液体容器的重力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
11. 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置有使气体通过并阻断液体而使其无法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12. 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被包装在减压密封成内部的气压小于等于大气压的减压袋中。
13. —种向液体容纳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中形成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16. —种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对以下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以下处理而形成,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并且,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被进行处理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拆除,所述处理是指在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中形成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18. 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 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 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19. 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置有防止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室泄漏的空气室。
20. 如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在所述液体容器的重力方向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
21. 如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设置有使气体通过并阻断液体而使其无法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22. 如权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该液体容纳容器被包装在减压密封成内部的气压小于等于大气压的减压袋中。
23. —种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 消耗装置上拆除,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部;以及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 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膜部件,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密封部,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 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塞子形成。
25. 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包括液体检测部,该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 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
26. —种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液体消耗 装置上拆除,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部和所述液体供应部;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 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 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膜部件,形成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以及密封部,在所述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塞子形成。
28. 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包括液体检测部,该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 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
29. —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以及 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中途,在所述液体引导 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 输出不同的信号;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交替地进行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 连接成串联状,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 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 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 ;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 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30. —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 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 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的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31. 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32. 如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 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33. —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室和所述液体供应孔;以及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并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以下降型连接方式和上升型连接方式相互连 接,在以下降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 的液体从上方朝下方流动,在以上升型连接方式连接的一对液体容纳室 中,所述液体引导路径内的液体从下方朝上方流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或者从所述液体消 耗装置上拆除,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中形成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预定量的液体;以及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
34.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设置有多组由所述下降型连接和所述上升型连接组成的组合。
35. 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充满液体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与所述液体引导路 径的所述下降型连接部位和所述上升型连接部位相比设置在下游。
全文摘要
低成本地再生使用完的液体容纳容器。对于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室(370、390、430)、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370、390、430)以具有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液体容纳容器(1),开设与最上游的液体容纳室(370)连通的注入口(601),从液体供应孔(50)进行真空吸引而对内部进行减压,从注入口(601)向液体容纳室(370)侧填充液体,然后密封注入口(601)。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500810SQ20078002990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1日
发明者关祐一, 品田聪, 宫岛知明, 小池尚志, 松山雅英, 石泽卓, 胜村隆义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