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32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转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转印刷机,特别是指这样的轮转印刷机,即 它在印刷效率较高和设备灵活性较高的情况下,可节省空间地安装在各 自的安装场地上。
背景技术
在轮转印刷机的领域中具有持续的要求,即在印刷效率较高和设备 灵活性较高的情况下,要减少印刷机的空间需求,或优化地利用已有的 安装场地。
这一方面在于,在许多情况下新的印刷机是安装在已有的建筑物 中,因此已有的空间是受限制的。此外,印刷机总是高效率的、复杂且 多功能的,其中印刷机的附加功能应该尽量不需要附加的空间。
另一方面,提出这些持续的要求的原因是,对于较大的印刷机,特 别是较高叠置的印刷机,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操作此设备,这会大大提高 人工成本。因此印刷设备的操作者致力于创造尽量紧凑的设备,用尽可 能小的人工成本来操作。
为了满足印刷机的这些需求,最近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印刷位置 集成在印刷单元中。这对于叠置式轮转印刷机来说更起积极的作用,所 述轮转印刷机具有布置成印刷塔的印刷单元,以这种方式和方法,要么 可以节省印刷机的层级,或在已有的空间上安放更多的印刷位置或印刷机构。
传统的印刷机,就像它安装在这种叠置式轮转印刷机上一样,例如
是指由MAN Roland公司在它的印刷机"CROMOMAN"中应用的具有8 个滚筒系统(橡胶-橡胶)的H-印刷单元。在"CROMOMAN"中,两个这 种H-印刷单元安放或叠置成印刷塔,从而在颜色能力和页数能力很高的 情况下,可利用较短的巻筒纸以优化的通行精确性在狭窄的空间中实现 例如所谓的4/4彩色印刷(把四种颜色涂在承印纸幅的每页上)。在这 种构造中,可基本垂直地穿过印刷单元,其中每个印刷单元具有四个印 刷位置或印刷才几构,也就是说,每个纸幅面有两个印刷位置或者印刷机构。
新研制的印刷单元中现在集成了多个印刷位置,这种印刷单元与传 统的印刷单元相比具有更重的重量。因为在叠置式轮转印刷机中,例如
"CROMOMAN",各个上印刷单元直接安放在下印刷单元上,上印刷单 元的整个重量都压在下印刷单元上。如果印刷单元的重量越高,则例如 会使下印刷单元出现不期望的变形。
此外,通常如下地这种设备构造受到限制,即叠置成印刷塔的印刷 单元应该尽量具有相同的宽度和深度尺寸,用来实现相互叠置。此外, 通过印刷机的这种设置,例如会把印刷塔的其中一个印刷单元上的振动 传递印刷塔的另一个印刷单元上。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转印刷装置,其叠置设置的 印刷单元这样相互脱耦,即有效地避免印刷单元之间不期望的相互影 响。
这借助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得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 中描迷了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改进。
按本实用新型,轮转印刷机具有印刷塔和基座结构,所述印刷塔具 有设置在支承底座上的第一印刷单元和设置在第一印刷单元上方的第 二印刷单元,所述基座结构支撑着第二印刷单元,因此第二印刷单元的 重量压在基座结构上。
此外,这种设备构造的优点是,因为上印刷单元的重量压在基座结 构上,所以下印刷单元不会承载过多的负栽,这种负载可能会导致印刷 单元的支承座或滚筒的轴承或辊子发生变形。
此外,两个印刷单元以振动方式相互脱耦,从而保护印刷单元的轴
承,并提高印刷质量。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基座结构具有水平部段和垂直部段。
基座结构的构造是结实坚固的,能以简单的方式集成在印刷机中。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部段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水平部段具
有侧端部,所述侧端部支撑在垂直端部的上端部上。
在此构造中,水平部段可安放在垂直部段的上端部上,从而以简单 的方式实现支撑。
6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部段的下端部支撑在支承底座上。 在此构造中,可把垂直部段的下端部简单地安放在支承底座上,因
此支承底座既可承栽印刷单元,也可承栽基座结构。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水平部段在第一印刷单元和第二印刷单元之
间延伸。
在应用例如钢梁和/或混凝土元件时,此构造可例如是连续的或中断 的门架结构,或是无支撑的结构,其中水平部段固定或支撑在垂直部段 上。这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并能以简单的方式集成在印刷机中。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水平部段具有上表面,其上设置有第二印刷 单元。
此构造的优点如下,即上印刷单元以与下印刷单元一样的方式进^f亍 支撑,也就是说以其下表面竖在,因此与下印刷单元相比,在上印刷单 元上不必有附加的固定元件或结构变化,以对它进行安放。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水平部段在两个侧端部上具有这样的宽度尺 寸,其至少与第一印刷单元的宽度尺寸一样大,因此基本与之平行地延 伸。
此构造确保上印刷单元的稳固定支撑,并确保它朝印刷塔的下印刷 单元正确地对齐。此外,如果水平部段的宽度尺寸例如大于下印刷单元 的宽度尺寸,则上面的或第二印刷单元可以具有比下面的或第一印刷单 元更大的宽度尺寸。因此可提高此设备构造的灵活性。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部段在其下端部和上端部之间具有这样 的高度尺寸,其至少等于第一印刷单元的高度尺寸,并基本与之平行地 延伸。
此构造的优点是,基座结构一方面可用最小的尺寸来实现,另一方 面,当垂直部段的高度尺寸大于第一印刷单元的高度尺寸时,在必要的 情况下可在两个印刷单元之间提供空间。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部段具有至少两个垂直元件,其分别具 有上端部和下端部,其中水平元件的側端部支撑在垂直元件的上端部 上。
基座结构的门架状结构简单坚固的且成本低廉。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一印刷单元设置在至少两个垂直元件之间。此构造的优点是,当多个这样的印刷塔并排设置时,可确保单个印 刷塔的模块化构造,因此可按需求或客户定制地加进或取消印刷塔。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水平部段具有两个细长的、在纵向面上彼此 相距并排设置的支承元件,其具有两个纵向端部,其中支承元件的两个 纵向端部分别支撑在垂直部段的上端部上。
此构造的优点是, 一方面,上印刷单元可节省物料地进行支撑,另 一方面在支承元件之间具有空间,可用于构造和技术目的。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印刷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印刷位置、至少 两个印刷位置或y^个印刷位置。
此构造的优点是,印刷机可实现客户定制,且结构可变化。此外, 由于例如分别具有八个印刷位置的两个印刷单元可叠置设置,因此可实 现特别高效率、结构可变化且紧凑的印刷机。也就是说,在比早前的印 刷机更少或不比它多的空间需求的情况下,用这种印刷机能以更高的印 刷效率满足最多的印刷要求。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元件集成在第一印刷单元的两个对置的 側壁上。
此构造的优点是,基座结构可特别节省空间且节省物料地集成在印 刷机中,从而节省成本。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垂直元件由第一印刷单元的两个对置的側壁
构成,其中第一印刷单元的滚筒的旋转轴线基本与这些侧壁平行地延 伸。
换句话说,垂直元件由第一印刷单元的这样的侧壁构成,该侧壁没 有容纳用于第一印刷单元的滚筒的轴承,例如用于第一印刷单元的橡胶 滚筒、压印滚筒和着墨滚筒的轴承。
通过这种构造可进一步节省物料和成本,但确保,第一印刷单元的 容纳有用于滚筒的轴承的側壁完全不会被第二印刷单元的任何压力负 载。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第一印刷单元和第二印刷单元之间设置有 第一巻筒纸传输器,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在第一和第二印 刷单元之间输入或从中输出来。
此构造一 方面提供这样的优点,即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从相 邻的换巻装置或相邻的印刷塔中出来在第一印刷单元和第二印刷单元之间穿过,以进行再加工,例如进行折页。另一方面,此构造还可实现,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从相邻的换巻装置或相邻的印刷塔中出来,进入到第一印刷单元和第二印刷单元之一中,以进行印刷。这在可能的印刷变化方面,提高了印刷机的灵活性。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一巻筒纸传输器具有翻转装置和/或换向装置,用来使至少 一个巻筒纸翻入印刷单元中和/或从中翻出来。
利用此构造能以简单的方式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翻入其中一个印刷单元中和/或从中翻出来。
因此,巻筒纸例如在经过其中一个印刷单元后,借助翻转杆基于垂
直轴线翻转例如90度,水平地从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送到折页装置的折页三角板中。然后,第二巻筒纸可借助换向辊和/或翻转杆转入到例如印刷单元中的另一个中,用来在此印刷单元中进行印刷。第二巻筒纸可从相邻的印刷塔或相邻的换巻装置中导出来。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一巻筒纸传输器具有巻筒纸安全装置。
利用此构造,可将那些装置,例如巻筒纸张力控制装置和/或调节控制装置,节省空间地集成在第 一 印刷单元和第二印刷单元之间的中间空间中。因此印刷机可设计得更紧凑。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一巻筒纸传输器安装在水平部段上。
换句话说,笫一巻筒纸传输器可按此构造简单地集成或安装在水平部段上,因此可节省附加的空间和物料。此外还有利于印刷单元的紧凑性,并降低成本,因为不需要为第一巻筒纸传输器设置附加的安装装置。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二巻筒纸传输器集成在垂直部段上,用来使至少一个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穿过垂直部段。
此构造的优点是, 一个或多个巻筒纸可节省空间且灵活地通过印刷机。因此例如已印刷好的或承印巻筒纸从相邻的印刷塔或相邻的换巻装置传输到例如第二印刷单元中,以进行印刷。以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把一个或多个巻筒纸简单地送到折页装置中,用来再加工。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三巻筒纸传输器设置在第一印刷单元的下方,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导入到第一印刷单元中,或从中导出来。
此构造使印刷机更加灵活地适应各个待进行的印刷任务。因此例如可想象的是,通过第三巻筒纸传输器把巻筒纸导入到印刷塔中,其把印
9刷好的巻筒纸从第二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把巻筒纸导入到后面的印刷塔或后面的折页装置中。
另一方面例如可想象的是,第一和第二印刷单元之间的巻筒纸转入到第一印刷单元中,已印刷的巻筒纸通过第三巻筒纸传输器从第一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送入到后面的印刷塔或后面的折页装置中。当然按照需要,巻筒纸传输器的其它变形方案也是可能的。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三巻筒纸传输器具有翻转装置和/或换向装置,用来把巻筒纸翻入第一印刷单元中和/或从中翻出来。
利用此构造能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翻入到此印刷单元中,或从中翻出来。
巻筒纸例如在经过第一个印刷单元后,借助翻转杆基于垂直轴线翻转例如卯度,水平地从第一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送到相邻的印刷塔或折页装置的折页三角板中。另一方面例如还可实现,巻筒纸可借助换向辊水平地、但不垂直翻转地从笫一印刷单元中导出来,或导入其中。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印刷塔在第二印刷单元上方还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印刷单元和至少一个附加的基座结构,附加的印刷单元支撑在附加的基座结构上,从而附加的印刷单元的重量压在附加的基座结构上。
这种构造可以在印刷塔中实现例如三层或四层印刷单元,因此印刷机可更节省空间地安装在各自的安装场地上。此外, 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印刷单元的结构可使印刷机更灵活地适应各个待实现的任务。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附加的基座结构支撑在第一和第二印刷单元的基座结构上。
此构造提供了 一种成本低廉且节省空间的解决方案,其措施是第一和第二印刷单元的基座结构可简单地进行扩展或增加层级,因此可设置
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印刷单元,其中印刷单元的模块化结构得以继续保持。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第二印刷单元上方设置有第四巻筒纸传输器,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至少导入到第二印刷单元中,或从中导出来。
此构造可使印刷机更灵活地适应各个待执行的印刷任务。因此例如可想象的是,把巻筒纸通过第四巻筒纸传输器导入到印刷塔中,已印刷好的巻筒纸从第 一 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把巻筒纸送入到随后的印刷塔或随后的折页装置中。
另一方面可想象的是,在第二印刷单元和设置在其上面的第三印刷单元之间的巻筒纸转入到第三印刷单元中,印刷好的巻筒纸通过设置在第三印刷单元上的第五巻筒纸传输器从第三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把巻筒纸送入到随后的印刷塔或随后的折页装置中。当然巻筒纸传输器的其它变形方案按需要也是可能的。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第四巻筒纸传输器具有翻转装置和/或换向装置,用来把巻筒纸至少翻入到第二印刷单元中,或从中翻出来。
利用这种构造能以简单的方式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翻入到此印刷单元中和/或从中翻出来。
巻筒纸例如在经过第二印刷单元后,借助翻转杆基于垂直轴线翻转
例如90度,水平地从最上方的印刷单元中导出来,然后送到相邻印刷塔或折页装置的折页三角板中。另一方面例如还可实现,巻筒纸可借助换向辊水平地、但不垂直翻转地从第二印刷单元中导出来和/或导入其中。
在此上下文中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最上面的印刷单元上方设置有巻筒纸传输器,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导入到最上面的印刷单元中,或从中导出来。
按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巻筒纸传输器在最上面的印刷单元的上方具有翻转装置和/或换向装置,用来把巻筒纸翻入到最上面的印刷单元中和/或从中翻出来。


下面借助实施例并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
图1 示出了按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印刷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前视
图2 示出了图1中的轮转印刷机的示意俯视图3 示出了按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印刷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前视图。
附图标记清单100第一印刷塔111印刷位置
120第二印刷单元
121印刷位置
122壁^反元件
123壁板元件
124支承元件
125支承元件
130第一巻筒纸传输器
131翻转杆
132换向辊
133换向辊
140第二巻筒纸传输器141辊子对142辊子对143换向辊
150第三巻筒纸传输器151换向辊
160第四巻筒纸传输器
161翻转杆
162换向辊
163」换向辊
170第三印刷单元
171印刷位置
172壁板元件
173壁板元件
174支承元件
175支承元件
180第五巻筒纸传输器
181翻转杆
200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210第一换巻装置(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12211印刷巻筒纸辊 212印刷巻筒纸辊 213换向辊 214换向辊 215印刷巻筒纸
220第二换巻装置(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221印刷巻筒纸辊
222印刷巻筒纸辊
223换向辊
224换向辊
225印刷巻筒纸
230第三换巻装置(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233 换向辊
234 换向辊
235 印刷巻筒纸 300 第二印刷塔
400 第二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410 第一换巻装置(第二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415 印刷巻筒纸
420第二换巻装置(第二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425 印刷巻筒纸 500 折页装置 600 支承底座
B 巻筒纸朝折页装置的行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和图2描迷了按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印刷机的第一实施 例(下面称印刷机)。
如图l所示,按本实用新型的印刷机具有印刷塔IOO和基座结构 122-125,所述印刷塔具有设置在支承底座600上的第一印刷单元110 和设置在第一印刷单元UO上的第二印刷单元120,所述基座结构支撑 着第二印刷单元120,因此第二印刷单元120的重量压在基座结构122-125上。
在此实施例中,每个印刷单元IIO、 120都具有八个印刷位置111 或121,其中在印刷单元IIO、 120中,每两个印刷位置1U或121对径 地面对布置,因此四对这样的印刷位置111和111或121和121由对径 地面对的印刷位置构成。这四对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堆叠。
每个印刷位置lll、 121具有一个滚筒,用来在承印巻筒纸上进行 印刷,还具有压印滚筒,用来把巻筒纸压在用于印刷的滚筒上,其中对 于每对对径地面对的印刷位置来说,每个用于在其中一个印刷位置上印 刷巻筒纸的滚筒都形成了用于另一印刷位置的压印滚筒。
支承底座600在此实施例中是指生产车间的地面,印刷机安装在此 地面上。
按此实施例,基座结构122-125具有垂直部段和水平部段,所述垂 直部段由两个垂直竖立的、相对平行的、彼此相距设置的壁板元件122、 123构成,所述水平部段由两个纵向上水平设置的、分别具有两个纵向 端部的支承元件124、 125构成。
壁板元件122、 123分别具有一个支撑在支承底座600上的下端部, 还具有一个上端部和两个侧端部。
如图2所示的一样,两个支承元件124、 125在纵向上并排设置, 因此支承元件124、 125分别把两个壁板元件122、 123的两个对置的侧 端部彼此相连。支承元件124、 125的两个纵向端部位于壁板元件122、 123的上端部上,因此支承元件支撑在壁板元件的端部上。
换句话说,基座结构按照图l构成为门架状,按照图2构成为箱体状。
如图l所示,第一印刷单元110设置在壁板元件122、 123之间, 其中壁板元件122、 123在其下端部和上端部之间分别具有这样的高度 尺寸(参照图1),其稍微大于第一印刷单元U0的高度尺寸,并基本 与之平行地延伸。换句话说,壁板元件122、 123的高度尺寸例如是 300mm至500mm,大于第一印刷单元UO的高度尺寸。
支承元件124、 125在其侧端部(参照图1)之间或纵向端部之间, 具有这样的宽度尺寸(参照图1)或长度尺寸,其稍微大于笫一印刷单 元110的宽度尺寸并基本与之平行地延伸。换句话说,支承元件124、 125的长度尺寸例如是1000mm至2000mm,大于第一印刷单元110的宽度尺寸。
支承元件124、 125在纵向上并排设置的间距稍微小于第二印刷单 元120的深度尺寸(参照图1)。支承元件124、 125分别具有上表面 124a或125a,第二印刷单元120安放在此表面上。
换句话说,两个支承元件124、 125水平地在第一印刷元件IIO和 第二印刷元件120之间延伸。
如图1和图2的示的一样,在印刷塔100的旁边,在支承底座600 上设置有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200,其具有两个换巻装置210和换 巻装置220。在换巻装置210、 220中可容纳印刷巻筒纸辊211、 212或 221、 222。在此实施例中,换巻装置210给第一印刷单元IIO提供承印 巻筒纸或印刷巻筒纸215,换巻装置220给第二印刷单元120提供印刷 巻筒纸225。
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200还具有两个换向辊213和214,用来使印 刷巻筒纸215从第一换巻装置210导向到笫一印刷单元110,还具有两 个换向辊223和224,用来使印刷巻筒纸225从第二换巻装置210导向 到第二印刷单元120。
如图2所示的一样,设置有具有第二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400的笫 一印刷塔300,与具有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200的第一印刷塔100 (或参照其图l)平行。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印刷塔300和笫二印刷巻 筒纸输入装置400的构造与第一印刷塔IOO和第一印刷巻筒纸输入装置 200的完全相同。
如图1所示,在第一印刷单元IIO和第二印刷单元120之间设置有 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用来在第一印刷单元UO和第二印刷单元120 之间把待印刷或已印刷的巻筒纸输进和/或输出。
按此实施例,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具有翻转杆131,其借助合适 的安装机构在第一印刷单元IIO上固定在支承元件124、 125上,还具 有两个换向辊131和133,其借助合适的安装机构在翻转杆131的上面 和第二印刷单元120下面,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承元件124、 125上。
当巻筒纸结束印刷过程从第一印刷单元110中出来时,翻转杆131 用来使印刷巻筒纸215实现90度的翻转(按图2中的箭头B的方向)。 换向辊132、 133用来把印刷巻筒纸225换向进入到第二印刷单元120 中。换句话说,按此实施例,印刷巻筒纸225从第二换巻装置220中出 来,通过换向辊223和224导进第二印刷单元120中,然后通过换向辊 132导入到第二印刷单元120,然后基本垂直地穿过第二印刷单元120。
如图1所示,可在翻转杆131和换向辊132、 133之间导入相邻的 第二印刷塔300的印刷巻筒纸415。此印刷巻筒纸415是指这样的印刷 巻筒纸,即它可由第二印刷塔300的与第一印刷单元110同层地布置的 印刷单元翻转90度。
按此实施例,巻筒纸传输器130还附加具有巻筒纸安全装置,用于 可输入通过的印刷巻筒纸415,该巻筒纸安全装置具有巻筒纸张力控制 装置和调节控制装置。巻筒纸安全装置同样也借助合适的安装机构安装 在支承元件124、 125上。
如图1所示,第二巻筒纸传输器140集成在图1左边的壁板元件123 中,用来把至少一个印刷巻筒纸通过壁板元件123传输通过。按此实施 例,第二巻筒纸传输器140具有两个辊对141和142,其中在每对中, 每两个辊子分别相互挤压地设置,印刷巻筒纸可在相互挤压的辊子之间 垂直地朝上传输。在支承底座600下方设置有换向辊143,通过该换向 辊,印刷巻筒纸245由与第二换巻装置220不同的另 一换巻装置240导 入到第二巻筒纸传输器140中,然后可通过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的换 向辊133导入到第二印刷单元120中。
如图1所示,在第一印刷单元IIO下方设置有第三巻筒纸传输器 150,用来使印刷巻筒纸215进入到印刷单元110中或从中出来。
按此实施例,第三巻筒纸传输器150具有换向辊151,用来把印刷 巻筒纸215导入到第一印刷单元110中。
换句话说,按此实施例,印刷巻筒纸215从第一换巻装置210出来, 通过换向辊213和214导入到第一印刷单元110中,然后通过换向辊151 转入到第一印刷单元110中,然后基本垂直地穿过第一印刷单元110中。
如果印刷巻筒纸215从第一印刷单元110的上方出来,然后此印刷 巻筒纸215在翻转杆131上导过,从而印刷巻筒纸215围绕其纵轴线旋 转90度,并转到水平位置,因此印刷巻筒纸在图2的箭头B的方向上 延伸。
如图1所示,在第二印刷单元120上方,其在此实施例中是指位于 最上面的印刷单元,设置有第四巻筒纸传输器160,用来使印刷巻筒纸
16至少进入到印刷单元120中或从中出来。
按此实施例,此第四巻筒纸传输器160具有翻转杆161,用来当印 刷巻筒纸225在结束印刷程序后从第二印刷单元120中出来时,使印刷 巻筒纸225进行90度的翻转(在图2的箭头B的方向上)。
如图2所示,印刷机还具有折页装置500。按此实施例,折页装置 500具有折页三角板(标准三角板),用来使第一印刷单元110的印刷 巻筒纸215进行折页,还具有折页三角板(汇总三角板)用来第二印刷 单元120的印刷巻筒纸225进行折页。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一样,相邻的第二印刷塔300的印刷巻筒纸415 可在第一印刷塔IOO的第一印刷单元IIO和第二印刷单元120之间穿过, 然后例如送进折页装置500进行折页。
如图1通过虚线所示的一样,印刷塔100可按需要任意地增加层级, 其措施是在基座结构122-125上设置附加的基座结构,在此附加的基座 结构上可安装其它的印刷单元。
这种附加的基座结构可构造得与基座结构122-125相同,或按需要 进行修改下面还附加参照图3示出了按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印刷机的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印刷 塔100在第二印刷单元120上还具有第三印刷单元170和附加的基座结 构172-175,其支撑着第三印刷单元170,因此第三印刷单元170的重量 压在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上。
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其与第一和第二印刷单元110、 120的基 座结构122-125构成得一样,支撑在基座结构122-125上。第三印刷单 元170安放在平面174a、 175a上,平面174a、 175a由附加的基座结构 172-175的支承元件174、 175构成。
按第二实施例,笫四巻筒纸传输器160具有翻转杆161,其在第二 印刷单元120的上面借助合适的安装才几构固定在支承元件174、 175上, 还具有两个换向辊162和163,其在翻转杆161上面和在第三印刷单元 170的下方,借助合适的安装机构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承元件174、 175上。
在印刷巻筒纸225结束印刷程序后从第二印刷单元120中出来后, 翻转杆161用来使印刷巻筒纸225进行90度的翻转(在图2中的箭头B的方向上),换向辊162、 163使由第三换巻装置230提供的印刷巻筒 纸235导入到第三印刷单元170中。
换句话说,按此第二实施例,印刷巻筒纸235从第三换巻装置230 (未示出)中出来,通过换向辊233 (未示出)和234引入到第三印刷 单元170中,然后通过换向辊163转到第三印刷单元170中,然后基本 垂直地穿过第三印刷单元170。
如图3所示,相邻的第二印刷塔300的印刷巻筒纸425可在翻转杆 161和换向辊162、 163之间穿过。此印刷巻筒纸425是指这样的印刷巻 筒纸,即它可由第二印刷塔300的与第二印刷单元120同层地布置的印 刷单元翻转卯度。
按此实施例,第四巻筒纸传输器160还附加具有巻筒纸安全装置, 用于可输入通过的印刷巻筒纸425,该巻筒纸安全装置具有巻筒纸张力 控制装置和调节控制装置。巻筒纸安全装置同样也借助合适的安装机构 安装在支承元件174、 175上。
如图3所示,在第三印刷单元170上方,其在此实施例中是指位于 最上面的印刷单元,设置有第五巻筒纸传输器180,用来使印刷巻筒纸 进入到第三或最上层的印刷单元170中,或从中出来。
按此实施例,此第五巻筒纸传输器180具有翻转杆181,用来当印 刷巻筒纸235在结束印刷程序后从笫三印刷单元170中出来时,使印刷 巻筒纸235进行90度的翻转(在图2的箭头B的方向上)。
如同前面所提到和描述的一样,印刷才几具有折页装置500,相邻的 第二印刷塔300的印刷巻筒纸425可在第一印刷塔100的第一印刷单元 IIO和第三印刷单元170之间穿过,然后例如送进折页装置500进行折 页。
如在图3中通过虚线所示的一样,印刷塔IOO可按需要任意地增加 层级,其措施是在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上再设置附加的基座结构, 在此附加的基座结构上可安装其它的印刷单元。
这种附加的基座结构可构造得与基座结构122-125相同,或按需要 进行修改。
18
权利要求1. 轮转印刷机,包括-印刷塔(100),该印刷塔具有设置在支承底座(600)上的第一印刷单元(110),还具有设置在第一印刷单元(110)上的第二印刷单元(120),-基座结构(122-125),该基座结构支撑着第二印刷单元(120),因此第二印刷单元(120)的重量压在基座结构(122-125)上。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其中基座结构(122-125 )具 有水平部段(124、 125)和垂直部段(122、 123)。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部段(122、 123 )具有上 端部和下端部,其中水平部,爻(124、 125)具有侧端部,该侧端部支撑 在垂直部段(122、 123)的上端部上。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部段(122、 123 )的下端 部支撑在支承底座(600)上。
5.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水平部段(124、 125 )在第一 印刷单元(110)和第二印刷单元(120)之间延伸。
6. 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转印刷机,水平部段(124、 125 )具有上 表面(124a、 125a),其上设置有第二印刷单元(120)。
7.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水平部段(124、 125 )在侧端 部之间具有这样的宽度尺寸,该宽度尺寸至少与第一印刷单元(110) 的宽度尺寸一样大,并基本与第一印刷单元平行地延伸。
8.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部段(122、 123)在下端 部和上端部之间具有这样的高度尺寸,其至少与第一印刷单元(110) 的高度尺寸一样大,并基本与笫一印刷单元平行地延伸。
9.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部段具有至少两个垂直元 件(122、 123),其分别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其中水平部段(124、 125)的侧端部支撑在垂直元件(122、 123)的上端部上。
10.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第一印刷单元(110)设置在 至少两个垂直元件(122、 123)之间。
11.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水平部段具有两个细长的、 在纵向面彼此相距地并排设置的支承元件(124、 125),该支承元件各 具有两个纵向端部,其中支承元件(124、 125)的两个纵向端部分别支撑在垂直部段(122、 123)的上端部上。
1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印刷单元(110、 120)分别 具有至少一个印刷位置(111、 121)、至少两个印刷位置(111、 121) 或八个印刷位置(111、 121 )。
13.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元件(122、 123)集成 在第一印刷单元(110)的两个对置的侧壁上。
14.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垂直元件(122、 123)由第 一印刷单元(110)的两个对置的侧壁构成,其中第一印刷单元(110) 的滚筒的旋转轴线基本与此侧壁平行地延伸。
15.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在第一印刷单元(110)和第 二印刷单元(120)之间设置有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用来把待印 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215、 225、 245 )导入到笫一印刷单元(110) 和第二印刷单元(120)之间,或从中导出来。
16. 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笫一巻筒纸传输器(130) 具有翻转装置(131)和/或换向装置(132、 133),用来把至少一个巻 筒纸(215、 225、 245 )翻入到印刷单元(110、 120)中,或从中翻出 来。
17. 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 具有巻筒纸安全装置。
18. 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第一巻筒纸传输器(130) 安装在水平部段(124、 125)上。
19.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在垂直部段(122、 123)中 集成有第二巻筒纸传输器(140),用来把至少一个待印刷或已印刷好 的巻筒纸(245 )穿过垂直部段(122、 123)。
20.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在第一印刷单元(110)下方 设置有第三巻筒纸传输器(150),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纸(215、 225、 245 )导入到第一印刷单元(110)中,或从中导出去。
21. 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第三巻筒纸传输器(150) 具有翻转装置和/或换向装置(151),用来使巻筒纸(215、 225、 245 ) 翻入到笫一印刷单元(110)中,或从中翻出去。
2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印刷塔(100)在第二印刷单 元(120)的上方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印刷单元(170)和至少一个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 ),该基座结构支撑着附加的印刷单元(170), 因此附加的印刷单元(170)的重量压在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 )上。
23. 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轮转印刷机,附加的基座结构(172-175 ) 支撑在笫一和第二印刷单元(110、 120)的基座结构(122-125 )上。
2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在笫二印刷单元(120)的上 方设置有第四巻筒纸传输器(160),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刷好的巻筒 纸(215、 225、 235、 245 )至少导入到第二印刷单元(120)中,或从 中导出去。
25. 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轮转印刷机,第四巻筒纸传输器(160) 具有翻转装置(161 )和/或换向装置(162、 163 ),用来使巻筒纸(215、 225、 235、 245 )至少翻入到第二印刷单元(120)中,或从中翻出去。
2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在最上面的印刷单元(120、 170)的上方设置有巻筒纸传输器(160、 180),用来把待印刷或已印 刷好的巻筒纸(215、 225、 235、 245 )导入到最上方的印刷单元(120、 170)中,或从中导出去。
27. 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轮转印刷机,巻筒纸传输器(160、 180) 在最上方的印刷单元(120、 170)上具有翻转装置(161、 181)和/或换 向装置(132、 133),用来使巻筒纸(215、 225、 235、 245 )翻入到最 高的印刷单元(120、 170)中,或从中翻出去。
专利摘要轮转印刷机,其包含印刷塔和基座结构,所述印刷塔具有设置在支承底座上的第一印刷单元,还具有设置在第一印刷单元(110)上的第二印刷单元,所述基座结构支撑着第二印刷单元,因此第二印刷单元的重量压在基座结构上。
文档编号B41F13/08GK201283689SQ20082011983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日
发明者M·沃穆思, O·布莱什 申请人:曼罗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