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188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种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包括喷墨式记录头。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公开了一种用于通过将加湿了的气体(以下称为加湿气体)供给至打印机中墨喷嘴周围的区域而防止喷嘴变干的方法,在所述打印机中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布置有多个喷墨记录头。相邻记录头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支撑部件,并且记录头和支撑部件布置成形成同一平表面,以便形成连续的窄间隙区域。通过使加湿气体流到间隙区域中,记录头变潮湿,并且防止变干。虽然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中没有公开,但在已知的方法中,图像读取单元读取并且分析由记录头形成的图像,以检查记录头的状态。本发明的申请人发现,当图像读取单元加入到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的设备中时,发生如下所述的关于墨雾的问题。因为希望图像读取单元在通过记录头形成图像之后立即读取图像,所以将图像读取单元设置在记录单元的下游侧上尽可能靠近记录单元是合理的。在日本专利特开 2006-44021的设备的构造中,加湿气体紧接在记录头下方从上游到下游流动,并且继而在设备中自然地弥散。当进行记录时,伴随着从记录头喷射的墨,产生大量墨雾,墨雾与加湿气体一起从上游到下游流动。因此,如果图像读取单元设置在所述气体流动的区域中,则墨雾易于附着至图像记录单元的光学系统,使得污垢随着设备操作期增长而积聚。当大量墨雾附着至照明光学系统时,照明强度降低,并且当大量墨雾附着至光接收光学系统时,接收光的强度降低。在两种情况下,都无法获得正常量的接收光,设备的累积操作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进行正确的检查。换言之,需要频繁地进行用户维护,例如被墨雾弄脏的图像记录单元的清洁操作和部件更换操作。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在该记录设备中,图像读取单元设置在记录单元的下游侧,可以长时间正确地进行图像读取,并且可以降低用户维护操作的频率。顺便提及,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的设备中,用于保持和传送片材的装置是吸附带或吸附辊,该吸附带或吸附辊通过静电吸引方法或真空吸附方法吸引并保持片材的背面。然而,仅在背面保持片材,并且因而可能会由于所使用的片材的类型和特性而无法适当地吸引片材。尤其是,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的设备中,高湿度的加湿气体被引入到吸附带或吸附辊,使得电荷由于湿度而从吸引表面释放,并且片材的保持力显著降低。因此,无法仅通过吸引片材的背面来保持高刚性和强卷曲的片材,并且片材漂移。在片材漂移的部分中所记录的图像的质量下降,并且当漂移量较大时,有片材触碰记录头的风险。当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的设备中采用真空吸附方法来保持片材时,引入的加湿气体被真空吸入,使得加湿效率显著降低。其次,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当在记录头与片材之间引入加湿气体以防止墨喷嘴变干时,可以可靠地保持任何类型和任何种类的片材,并且可以高效地使用加湿气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其包括包括墨喷嘴的记录头,该记录头构造成在沿一方向传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读取单元,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读取通过所述记录头记录在所述片材上的图像;供给单元,其构造成供给气体以沿着所述方向流过所述墨喷嘴暴露的空间;和包括入 口的排放单元,所述入口布置在所述记录位置与所述读取位置之间的位置附近,流过所述空间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被从所述入口抽吸。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明显。


图1是示出记录设备的构造的横向剖视图;图2是从上方看到的图1中的记录设备的俯视
图3是记录单元和片材传送单元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托盘单元的构造的放大图;图5是示出读取单元的构造的横向剖视图;图6是示出记录设备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图7是在记录操作之前在加湿状态下的记录设备的构型图;以及图8是在记录操作期间在加湿状态下的记录设备的构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说明使用喷墨方法的记录设备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记录设备是使用长连续片材(比打印的单位(被称为一页或单位图像)长的连续片材,所述打印的单位自身在传送方向重复)的高速行式打印机。例如,该记录设备适于在进行大量打印的领域使用,例如打印商店。图1是该实施例的记录设备在待机状态下的横向剖视图,并且图2是从上方看到的图1中记录设备的设备构造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在记录操作期间记录单元和片材传送单元的构造的放大图。如图1所示,在记录设备内设有片材进给单元41、记录单元、片材传送单元2、片材卷绕单元42、加湿单元10、检查单元20、排气单元24和控制单元15。当进行打印时,片材沿着片材传送路径向下游传送。在片材从片材进给单元41传送到卷绕单元42的片材传送路径中的任意位置处,朝向片材进给单元41的一侧被称为“上游侧”,并且朝向卷绕单元42 的相反一侧被称为“下游侧”。片材进给单元41保持缠绕成卷形式的连续片材,并且进给所述连续片材。可以使用的片材不限于缠绕成卷形式的片材。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片材,即,该片材中对于每个单位长度都设有穿孔线,并且该片材在每条穿孔线处折叠并堆叠,以容纳在片材进给单元 41中。所述片材不限于连续片材,而是可以是切割片材。所述片材卷绕单元42将上面已经记录了图像的片材卷绕成卷的形式。所述记录单元包括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布置的多个记录头1。记录头1包括行式记录头,在该行式记录头中,喷墨方法的墨喷嘴阵列在覆盖预期将使用的片材的最大记录宽度的范围内形成为行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顺序地布置用于C(青色)、M(品红色)、Y(黄色)、!X (淡青色)、LM (淡品红色)和K (黑色)这六种颜色的六个记录头Ia至If (参见图 3)。颜色的数量和记录头的数量不限于六个。作为喷墨方法,可以采用使用加热器元件的方法、使用压电元件的方法、使用MEMS元件的方法等。每种颜色的墨分别从墨盒经由墨管供给至记录头。记录头1不限于该实施例的记录头。每个记录头都可通过将记录头和墨盒集成到一起而形成。多个记录头被头保持器6 —体地保持。头保持器6是包括六个开口的板形部件, 所述六个记录头插入到所述六个开口中。当记录头1安装到所述开口中时,记录头1被气密地保持而没有间隙。因此,气体不会向上泄漏,并且避免了下文所述的加湿气体和在记录期间从喷嘴产生的墨雾弥散到比头保持器6高的部分。头保持器包括一机构(调节机构), 该机构可以在竖直方向(图1中的箭头方向)上移动记录头1,从而改变包括在记录头1中的墨喷嘴与在每个记录位置处片材所经过的 位置之间的间隙。当片材在记录位置时,墨喷嘴与片材之间的间隙可以变化,并且当片材不在记录位置时,墨喷嘴与片材所经过的高度位置之间的间隙可以改变。片材传送单元2包括七个辊对,所述辊对在靠近记录位置的位置处从两侧夹持片材S。每个辊对都包括一对辊,即,压紧辊3 (第一辊)和驱动辊4 (第二辊),所述压紧辊是上辊和从动辊,所述驱动辊是下辊并且被给予驱动力。如图3所示,压紧辊3包括按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的压紧辊3a至3g,并且所述驱动辊4包括按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的驱动辊 4a至4g。这些驱动辊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所有压紧辊3a至3g都具有相同的辊直径。驱动辊4b至4g具有相同的辊直径,并且只有设置在最上游位置处的驱动辊4a的辊直径大于其它驱动辊的辊直径。所述片材传送单元还包括用于在记录位置从下方支撑片材S的台板5。如图3所示,台板5分为六个台板5a至5f,每个分开的台板都位于多个驱动辊4a至4g之间,并且六个分开的台板分别面对六个记录头Ia至If。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述多个驱动辊4可转动地埋设在台板5的开口中。驱动辊4与台板5之间的间隙较小,从而使从所述间隙的气体泄漏较小。从所述间隙向下泄漏的气体停留在如下所述被托盘单元33封闭的空间中,并且不会弥散到记录设备内部。在面对记录头Ia至If的每个位置(记录位置)处,片材S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被辊对夹持,并且片材S被台板支撑,以便使片材平稳地传送。尤其是,当片材被首先引导到片材传送单元2中时,片材的前边缘以较短的间隔穿过多个被夹持位置,以便抑制片材前边缘的漂移,并且使片材被平稳地引导到片材传送单元2中。喷嘴帽7是用于当记录设备出于不进行记录操作的待机状态下时遮盖并密封墨喷嘴以防止喷嘴变干的帽。通过控制单元15的控制,在通过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间隙变宽的同时,所述喷嘴帽7在所述记录单元下方插入,并且同时所述墨喷嘴被遮盖。湿度传感器 9检测在记录头If附近位置处气体的湿度,所述记录头If设置在最下游位置处。加湿单元10是用于产生加湿气体(被加湿的空气,并且其湿度增加到大于周围环境的湿度)的单元,并且是用于在多个记录头1与片材之间供给加湿气体的气体供给单元的一部分。通过加湿气体避免记录头1的墨喷嘴变干。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汽化式加湿方法,在该汽化式加湿方法中,具有高吸水性的转动体11转动,同时吸取聚集在壳体底部中的水,从外部进入的空气碰撞并穿过转动体11,并且由此加湿所述空气。但并非局限于此,加湿单元的加湿方法可以是汽化式、水喷雾式、蒸汽式或类似方式。除了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转动式之外,汽化式还包括透湿膜式、液滴全蒸发式、毛细管式和类似方式。水喷雾式包括超声波式、离心式、高压喷射式、双流体喷射式和类似方式。蒸汽式包括蒸汽管式、电加热式、电极式和类似方式。由 加湿单元10产生的加湿气体通过风扇12送出,并且通过管道13从喷出口 14 喷出,以便将加湿气体供给至在记录单元与片材传送单元之间的狭窄空间50,所述多个记录头1的墨喷嘴暴露于该狭窄空间50。从喷出口 14喷出的加湿气体的一部分在狭窄空间 50中在位于最上游位置处的记录头Ia与片材之间流动。接下来,加湿气体在上下蜿蜒的同时流到压紧辊3b与头保持器6之间的空间、相邻的记录头Ib与片材之间的空间以及诸如此类的空间中(参见图3)。狭窄空间50是所述多个记录头1中的每个的墨喷嘴所暴露的空间,以便可以通过用所供给的加湿气体润湿墨喷嘴而防止由于变干而引起的喷墨故障。控制单元15是控制整个记录设备中的每个单元的单元。控制单元15包括具有 CPU、存储器和各种控制区段的控制器、外部界面和用户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操作部分。检查单元20包括读取单元21,该读取单元在记录位置的下游侧的读取位置处读取通过记录头1记录在片材上的图像。图5是示出检查单元20的详细构造的剖视图。在从上游到下游的片材S的传送方向(第一方向)上,分别在位于读取单元2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位置处设置传送辊对102。通过传送辊对102传送的片材S在读取单元21下方移动,同时由辊103支撑片材S的背面。读取单元21包含照明光学系统和读取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包括光源301和导光体302。光源301是白色LED,并且发出具有可见光波长(400-700nm)的连续光谱。从光源301发出的光被导光体302引导,并且从狭缝101射出到读取单元21的壳体之外,所述狭缝101是设置在读取单元21的壳体的底面上的狭长矩形的通孔。穿过狭缝101的光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直线形状照亮片材S的表面。读取光学系统包括反射镜303、缩像透镜304和直线传感器305。在片材S的被照射表面上反射的光的一部分也穿过狭缝101,并且到达反射镜303。被反射镜303反射并折返的光通过缩像透镜304在直线传感器305上形成缩小的像。直线传感器305是CX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其中大量的光电探测器沿着片材的宽度方向形成为直线形状。在直线传感器305中,光电探测器在一长度上以预定的间距(例如,以片材上的600dpi)布置,所述长度是通过以所述缩像透镜304的缩小率缩小覆盖片材S的最大宽度(扫描器的最大读取宽度)的范围而计算出的。在直线传感器 305中,对应于三色RGB的三个光电探测器阵列平行地布置,并且分别由R、G和B颜色过滤器覆盖。直线传感器305输出三个模拟信号,所述三个模拟信号是通过对于片材表面上每个读取单位(一个像素)读取R、G和B分量而产生的。来自直线传感器305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306放大,并且继而通过A/D转换器307转换成数字信号。当片材沿着如图5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移动时,读取单元2读取片材S的表面,以便可以读取形成在片材S上的二维图像。从A/D转换器307输出的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15中,并且在控制单元15中进行用于打印检查的图像分析。所述打印检查包括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状态检查(诸如记录灰度或类似方面的喷嘴状态和喷墨状态的检查)、所形成的图像总体上位置偏移的检查和类似检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直线传感器305中的颜色过滤器将光分成R、G和B颜色。 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即,光源301由R、G和B三种颜色的LED形成,在顺序地切换光的颜色的同时发光,并且直线传感器305具有一个光电探测器阵列。为了代替缩像透镜304,可以使用包括透镜阵列的相同尺寸的成像光学系统,在所述透镜阵列中设有以阵列形式成束的多个变折射率透镜(GRIN透镜)。回到图1和2。排气单元24包括第一管道26和第二管道28,并且在这些管道的端部处设有共用的排风扇30和排出口 31如图2所示,第一管道26和第二管道28设置成避开检查单元 20。可以通过控制单元15控制排风扇30,以便使转速(转每分种rpm)可以变化。随着转速升高,排气单元的排出量增大,并且随着转速降低,排气单元的排出量减小。第一管道26的起始端是入口 25,并且入口 25设置在读取位置上游侧且在记录位置下游侧的位置处。入口 25位于靠近记录头If的位置处,并且位于与片材S相比更靠近记录头1的位置处,所述记录头If位于所述多个记录头1中最下游的位置处。当设置在第一管道26的端部处的排风扇30旋转时,从入口 25抽取的气体从排出口 31排放到记录设备主体外部。在第一管道26中的流道中,在入口 25与排风扇30之间设有捕集部分27,该捕集部分27捕获在气体中漂飞的墨雾。例如,捕集部分27是捕获墨雾的精细过滤器。或者,捕集部分27可以是沿着气流方向在管道的内壁上形成的多个肋。当捕集部分27是肋时,在管道中的流道中流动的气体在彼此相邻的肋之间的小空间中形成小漩涡,并且墨雾附着至肋的壁面,以便捕获墨雾。以相同的方式,在第二管道28中的流道中设有捕集部分29。排风扇30在捕集部分的下游侧设置在管道的端部处,以便使在捕集部分中减少了墨雾的气体与排风扇30接触,并且从而防止排风扇30被墨雾污损。如果排风扇30设置在捕集部分的上游侧,则排风扇30将被严重污损。在片材传送单元2下方,设有覆盖预定范围的托盘单元33。托盘单元33在片材传送单元2下方提供封闭的小空间,以便使从提供加湿气体的狭窄空间向下泄漏到片材传送单元2下方的气体不会弥散到设备内部中。托盘单元33包括堆叠的多层托盘,所述托盘根据待使用的片材的尺寸而具有不同尺寸。在该实施例中,假定主要使用三种片材尺寸(图 2所示的片材宽度Li、L2和L3)。图4是示出托盘单元33的详细构造的放大图。图4A是示出台板5与托盘单元 33的组合状态的视图,并且图4B是通过去除台板5而仅示出托盘单元33的视图。在台板 5中,沿所述第一方向规则地形成有多个孔5A,所述孔5A接收当在与片材尺寸为Li、L2和 L3的片材的两侧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进行无边距打印时喷到片材外侧的墨。通过孔5A,多余的墨向下排出,并且加湿气体向下移动。在图4A中,简化了台板5的视图,以帮助理解孔 5A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台板5的上表面不是平坦表面,而是与台板5 —体地或与台板5独立地设有多个线性凹部,所述线性凹部在所述多个驱动辊4之间延伸。在台板5下方,根据每种片材尺寸堆叠有包括第一托盘34、第二托盘35和第三托盘36的三个托盘。第一托盘34的宽度稍大于片材宽度Li,第二托盘35的宽度稍大于片材宽度L2,并且第三托盘36的宽度稍大于片材宽度L3。每个托盘都包括分别面对托盘内多个孔5A的分开的小空间。每个小空间都连接有狭窄通道,并且所有通道都连接至一个出口 33A。更具体地,第一托盘34的多个通道连接至出口 34A,第二托盘35的多个通道连接至出口 35A,并且第三托盘36的多个通道连接至出口 36A。出口 34A、出口 35A和出口 36A集中在一个位置以形成出 Π 33Α。返回图1和2。路径切换单元37将这些出口中的一个选择性地连接至第二管道 28。在第二管道28中的流道中,通过排风扇30产生气流,并且在选定的托盘中的内部空间中的气体从排出口 31排放到记录设备主体外部。此时,通过捕集部分29捕获墨雾,并且所排出的气体包括减少量的墨雾。在检 查单元20的上游侧且在记录头1的下游侧的位置处,排气单元24从第一管道26的入口 25抽吸至少一部分加湿气体,并且将加湿气体排放到与入口 25不同的位置处 (设备外部)。排气单元24还通过第二管道将向下泄漏到片材传送单元2下方的加湿气体从托盘单元33排出到外部。因此,防止在记录操作期间产生的墨雾附着至检查单元20中的读取单元的光学系统,并且防止降低读取性能。因而,可以长时间正确地进行图像读取, 并且可以降低用户的维护操作的频率。接下来将说明记录操作的顺序。图6是示出记录设备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以下说明的顺序是通过控制单元15的控制而进行的。图7是示出在记录设备的记录操作之前的加湿状态(第二加湿状态)的构型图。图8是示出在记录设备的记录操作期间的加湿状态(第一加湿状态)的构型图。在待机状态下,如图1所示,在记录设备中由喷嘴帽7遮盖墨喷嘴。此时头保持器 6的高度位置称为待机位置。在步骤SlOl中,记录设备接收用于开始记录的指令。在步骤 S102中,由喷嘴帽7的遮盖状态被解除,并且喷嘴帽7被撤离(帽打开)。图7示出喷嘴帽 7被撤离到图左侧的状态。在步骤S103中,头保持器6通过调节机构从待机位置(第三间隙,参见图1)移动至具有小于第三间隙的预定间隙(第一间隙,参见图7)的加湿位置。在步骤S104中,加湿单元10开始产生加湿气体,并且加湿气体从气体供给单元的喷出口 14供给。气体供给单元通过大量气流以最大加湿输出(第一加湿输出)发送加湿气体。加湿输出通过转动体11的转速和风扇12的转速来调节。此时,排气单元24停止排放操作(排放输出小),并且不进行加湿气体的主动排放。加湿位置处的第一间隙可以大于压紧辊3的直径(所有辊具有相同的直径)。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如图7所示,在所述多个压紧辊3的最上方部分与多个记录头1的墨喷嘴所形成的表面之间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形成有无障碍的笔直气体通路8。在宽度为d的笔直气体通路8 (形成在图7中两条虚线之间的虚拟通路)中,从上游供给的加湿气体平稳地流动到下游。因此,当通过气体供给单元以其最大输出发送大量加湿气体时,可以使整个狭窄空间在短时间内达到所希望的加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排气单元停止排放操作(排放输出小),以便使发送到所述空间的加湿气体不被主动地排出,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希望的加湿状态。此时,不从记录头1喷墨,从而不产生墨雾。根据试验,尤其优选的是所述气体通路8的宽度d是2mm或更大。当宽度d小于 2mm时,气体通路中的流动阻力变大,并且用于使喷嘴周围的湿度到达预定湿度所需的时间显著增大。例如,在设备起动时,从开始供给加湿气体到设置在最下游位置处的湿度传感器 9检测到预定湿度所需要的时间,当d = 20mm时是10秒,当d = 2mm时是30秒,当d = Omm时是100秒,并且当d = -30mm时 是400秒。随着宽度d的值减小,所需的时间急剧增加。 尤其是当d是负值时(当头的底面低于压紧辊3的顶部时),需要特别大量的时间。然而, 当宽度d太大时,通过调节机构移动头保持器6所需的移动时间增大。考虑到其平衡,优选上限是50mm。在该实施例中,限定d = 20mm。这样,在加湿位置处,在墨喷嘴与在记录位置的片材之间的间隙(第一间隙)设定成至少大于压紧辊3的直径。更优选地,第一间隙设定成比压紧辊3的直径大2mm至50mm。在步骤S105中,基于湿度传感器9的检测来确定喷嘴周围的湿度是否变成预定湿度或更大,并且这要等待,直到所述湿度变成预定湿度或更大为止。当所述湿度变成预定湿度或更大时,程序进行到步骤S106。在步骤S106中,头保持器6通过调节机构从图7所示的加湿位置移动到图8和3 所示的具有更小预定间隙(第二间隙)的记录位置。在记录位置,记录头1的喷嘴阵列接近片材S,并且所述间隙变成适于记录头1喷墨并进行记录。在该实施例中,限定第二间隙是1mm。此时,如图3所示,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记录头Ia至If进入压紧辊3a至3f之间的间隙,并且压紧辊和记录头在位置关系方面交替地布置。换言之,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在两个彼此相邻的记录头(第一记录头和第二记录头)之间定位有一个压紧辊3。在步骤S107中,气体供给单元的输出变化到比第一加湿输出小的第二加湿输出。 同时,起动排气单元的操作以排出加湿气体。即,起动排气单元24的排放操作,并且以正常排放输出(排放输出中)排出加湿气体。换言之,控制单元15控制排气单元24,以便当在所述间隙为第二间隙的同时供给气体时,排气单元24的排放输出变成大于当在所述间隙是第一间隙的同时供给气体时的排放输出。在步骤S108中,开始图像记录。在记录操作期间,气体供给单元连续地供给加湿气体,同时维持第二加湿输出。同时,排气单元24连续地排放包括墨雾的加湿气体,同时将排放输出维持在恒定水平(排放输出中)。控制单元15设定排气单元24的排放输出(排风扇30的转速),以便使在记录期间产生的包括墨雾的气流从第一管道26和第二管道28 适当地排放。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从喷出口 14喷出的加湿气体在墨喷嘴所暴露的狭窄空间50 中上下蜿蜒流动。由于湿度在步骤S102至S105之前就变成预定湿度或更大,因此可以通过供给维持湿度所必需的最少的加湿气体来维持所述狭窄空间中的湿度。如果没有提前供给在步骤S102至S105中所供给的加湿气体,则在从最上游位置到最下游位置的整个气流路径中的湿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到达预定湿度,以至于在记录设备起动时待机时间变长。在记录操作期间,可以通过以小于第一加湿输出的第二加湿输出进行操作来降低功耗,并且抑制积聚在加湿单元10中的水的消耗。当在记录期间墨喷嘴周围气流速度太快时,从喷嘴喷出的墨的飞行受到影响,并且墨布局准确度下降。为了抑制墨布局准确度的下降,有效的是减小气体供给单元的加湿输出和排气单元的排放输出,并且降低加湿气体在狭窄空间中的流速。在步骤S107中设定的记录操作中排气单元24的排放输出可以根据所要使用的片材的尺寸或类型来设定。例如,当片材的尺寸改变时,墨雾的产生量会改变。在记录操作期间产生的墨雾的量会根据片材的材料或片材的厚度而变化。因此,当预料到墨雾的产生量较大时,可以根据所要使用的片材将排气单元的排放输出设定得较高。当在步骤S108中完成预定的图像记录时,程序进行到步骤S109。在步骤S109中, 头保持器6通过调节机构从记录位置移动到初始待机位置(第三间隙)。在步骤SllO中, 停止从气体供给单元供给加湿气体。加湿单元10停止转动体11 的转动,并且停止风扇12的转动。同时,排气单元24的排放操作切换到最大输出(排放输出大)。排气单元的输出之所以增大的原因是要在短时间内排放残留在所述空间中包括墨雾的加湿气体。此后,在步骤Slll中,喷嘴帽7插入到记录单元下方的遮盖位置,并且墨喷嘴被设定成遮盖状态(帽封闭)。在步骤S112中,在遮盖完成之后,等待一段时间,在该段时间中估计加湿气体被完全排放,并且继而停止排气单元24的排放操作(排放输出小)。然后,程序完成。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记录设备使用多个辊对牢固地保持片材,从而即使是具有高刚性和强卷曲的片材也能防止漂移,并且能在各种类型和种类的片材上以高图像质量进行记录。由于没有使用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44021中使用的静电吸引带,因此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由于引入的加湿气体的湿度而引起电荷放电,并且片材的保持力显著降低。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设备可以建立在短时间内适当地加湿记录头的环境,以便实现起动时间短的记录设备。另外,提供了包括入口的排气单元,在记录位置的上游侧和记录位置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入口抽吸加湿气体的至少一部分,以便防止在记录操作期间产生的墨雾附着至检查单元20中的读取单元21,并防止降低读取性能。而且,当记录操作完成时,排气单元的排放输出临时增大,并且残留在空间中包括墨雾的加湿气体迅速排放到外部,以便防止记录之后的墨雾弥散到设备内部。虽然上述实施例包括气体供给单元,用于主动地使加湿气体在记录头下方流动, 但可以将本发明申请的范围扩展到不具有这种气体供给单元的记录设备而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即使记录设备不具有气体供给单元,当片材从上游到下游迅速移动时,也会产生由在记录头下方从上游到下游移动的片材所驱动的轻微气流,以便使墨雾易于移动至定位有读取单元的下游侧。因此,如果排气单元的入口布置在读取单元的读取位置的下游侧和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则可以防止墨雾附着至读取单元。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遵循最宽泛的解释,从而覆盖所有这种变型以及等效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设备,其包括包括墨喷嘴的记录头,该记录头构造成在沿一方向传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读取单元,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读取通过所述记录头记录在所述片材上的图像;供给单元,其构造成供给气体以沿着所述方向流过所述墨喷嘴所暴露的空间;和包括入口的排放单元,所述入口布置在所述记录位置与所述读取位置之间的位置附近,流过所述空间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被从所述入口抽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记录头和第二记录头的多个所述记录头沿着所述方向布置,并且所述设备还包括片材传送单元,该片材传送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辊对,所述至少一个辊对包括在所述第一记录头的记录位置与所述第二记录头的记录位置之间的位置处夹持所述片材的第一辊和第二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辊设置成至少当记录时位于所述第一记录头与所述第二记录头之间,并且由所述供给单元供给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空间中流过所述第一记录头与所述片材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第二记录头与所述片材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调节机构,其构造成改变片材在记录位置所经过的位置与墨喷嘴之间的间隙;和控制单元,其构造成进行控制,以便在通过记录头进行记录之前,所述供给单元在所述间隙处于第一间隙的情况下供给气体,所述调节机构继而将所述间隙改变到小于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二间隙,并且继而开始通过所述记录头在所述片材上进行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一辊的直径,并且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一辊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放单元,以便当在所述第二间隙的情况下供给气体时,所述排放单元的输出变得大于当在所述第一间隙的情况下供给气体时所述排放单元的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供给单元,以便当在所述第一间隙的情况下供给气体时,所述供给单元的输出变得大于当在所述第二间隙的情况下供给气体时所述供给单元的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当记录完成时,所述调节机构将所述间隙设定为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并且所述排放单元的输出变得临时地大于当进行记录时所述排放单元的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喷嘴帽,其构造成遮盖所述墨喷嘴,其中,在不进行记录操作的待机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在所述间隙设定成所述第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喷嘴帽插入所述记录头下方,并且所述墨喷嘴被所述喷嘴帽遮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根据所要使用的片材设定在记录期间所述排放单元的输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排放单元包括管道,所述管道具有所述入口和使气体在所述管道中流动的风扇,在所述管道中在所述入口与所述风扇之间设有用于捕获在所述气体中飘飞的墨雾的捕集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捕集部分包括用于捕获所述墨雾的过滤器或形成在所述管道的内壁上的多个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排放单元将从所述入口抽吸的气体通过所述管道排放到所述设备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 托盘,其构造成覆盖所述片材传送单元的底部,其中所述排放单元还从所述托盘的内部空间排放所述气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设有根据片材尺寸而定的不同尺寸的多层堆叠的所述托盘。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读取单元包括照明光学系统和读取光学系统,所述照明光学系统构造成在所述读取位置处以直线形状照亮所述片材,所述读取光学系统包括读取被照亮的片材的图像传感器。
17.一种方法,其包括在记录位置用包括墨喷嘴的记录头在被传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在读取位置读取用所述记录头记录在所述片材上的图像;和在记录期间,从布置在所述记录位置与所述读取位置之间的位置附近的入口抽吸气体,并且将所述气体排放到不同于所述入口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记录设备,其包括具有墨喷嘴的记录头,该记录头构造成在沿一方向传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读取单元,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读取通过所述记录头记录在所述片材上的图像;供给单元,其构造成供给气体以沿着所述方向流过所述墨喷嘴暴露的空间;和包括入口的排放单元,所述入口布置在所述记录位置与所述读取位置之间的位置附近,流过所述空间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被从所述入口抽吸。
文档编号B41J2/165GK102431296SQ2011102826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堀场崇嗣, 津田英一郎, 渡边光, 鹿目祐治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