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转印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708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热转印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印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得到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热转印片。



背景技术:

作为在被转印体上不受限制地形成印相物的方法,使用在基材上设置有从该基材侧按照下述顺序叠层保护层、接受层而成的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例如,专利文献1)。根据该中间转印介质,使用具有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位于中间转印介质的最外表面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然后,将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与保护层一起转印于任意的被转印体上,由此,能够得到在被转印体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

除了使用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使用方式以外,也期望在将转印层转印前的阶段在接受层上不形成热转印图像,而在被转印体上转印包含接受层的转印层后,在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例如,在任意的被转印体中,也存在预先在其表面具有全息图像、热转印图像(以下,将全息图像、热转印图像等总称为被转印体的图案)的被转印体,在该被转印体上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转印时,形成被转印体的图案与形成于构成转印于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的接受层的图案重叠的重叠图像。根据印相物的使用方式,也期望不呈现这样的重叠图像而得到遮蔽被转印体的图案,同时在遮蔽的部分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在这样的状况下,提出了可以遮蔽被转印体的图案的一部分,同时在遮蔽图案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热转印片(例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置有按照下述顺序叠层透明接受层(以下,称为接受层)和白色遮蔽层(以下,称为遮蔽层)而成的转印层。在该热转印片中,在将转印层转印前的阶段,虽然接受层不位于热转印片的最表面,不能形成热转印图像,但是通过将转印层转印在被转印体上,从而能够在转印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具体而言,通过将转印层转印在被转印体上的一部分上,使接受层位于将转印层转印后的最表面,由此,能够在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另外,由于该转印层包含遮蔽层,因此,通过将转印层转印在被转印体上,从而能够得到通过在转印层中所包含的遮蔽层将被转印体的图案遮蔽,同时能够在该遮蔽的部分上形成热转印图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而且,通过在得到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从而能够得到将任意的被转印体的图案遮蔽,同时在该遮蔽的部分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

需要说明的是,将转印层转印后,为了在构成转印层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需要将构成转印层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的位置的层设为接受层。换言之,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时,需要使接受层位于最表面。这是由于,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时,位于转印后的最表面的层无法成为接受层的情况下,不能在转印层所包含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387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22281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高速印相质量优异的打印机的市场要求高,为了满足该要求,需要在被转印体上将包含接受层的转印层转印时,提高施加于热转印片的热能。根据上述内容,为了在将包含接受层的转印层转印后,在转印层中所包含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需要将构成转印层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的位置的层设为接受层,为了提高转印层的转印性,需要提高接受层自身的转印性。然而,随着施加于热转印片的热能的提高,存在接受层的转印性降低的倾向,在对应转印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施加较高的热能时,基材和转印层引起热熔融,换言之,基材和接受层热熔融,容易发生不能将转印层从基材剥离的转印不良、原本应在与基材的界面剥离的转印层在构成转印层的层间不能剥离、应转印于被转印体上的接受层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基材侧残存的转印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主要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较宽的能量范围内,将转印层转印时的转印性良好的热转印片。

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得到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热转印片,其具有基材和设置于该基材上的转印层,上述转印层呈现2个以上的层叠层而成的叠层结构,上述转印层至少包含接受层,使在构成上述转印层的层中位于最靠近上述基材的位置的层为上述接受层,上述接受层含有纤维素类树脂。

另外,上述转印层可以是从基材侧按照下述顺序叠层接受层、遮蔽层而成的转印层。另外,也可以上述接受层与上述遮蔽层之间进一步设置中间层。

另外,上述纤维素类树脂也可以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及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基材的同一面上按照面的顺序设置上述转印层和染料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转印片,能够在较宽的能量范围,使将包含接受层的转印层时的转印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6(a)~(c)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7(a)、(b)是示出通过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形成的印相物、及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0、100a···热转印片

1···基材

2···接受层、第1接受层

3···中间层

4···遮蔽层

10···转印层

11···染料底涂层

12···染料层

12y···黄色染料层

12m···品红染料层

12c···蓝色染料层

200···热转印图像接受片

20···功能层

31···基材

32···全息层

33···第2接受层

40···图案层

300···印相物

具体实施方式

<<热转印片>>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以下,称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具备基材1和能够从该基材1剥离的转印层10。设置于基材1上的转印层10呈现叠层包含接受层2的2个以上的层而成的叠层结构,接受层2在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所示的方式中,在接受层2上设置有功能层20。

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是用于得到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热转印片,该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用于在任意的被转印体(以下,称为被转印体)上将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10,使用于形成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2位于最外表面。

作为具备接受层的热转印片的1中,已知有以能够从基材转印(能剥离)的方式设置有位于最外表面的接受层的中间转印介质。如果是接受层位于最外表面的中间转印介质,则能够不将接受层转印于被转印体上而在该接受层形成热转印图像。换言之,能够在中间转印介质的最外表面形成热转印图像。也即是说,中间转印介质兼任作为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作用。另外,通过在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后,将形成有该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转印于被转印体上,从而能够得到在被转印体上设置有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的印相物。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一个实例,还已知在基材上按照下述顺序设置剥离层(有时也称为保护层)、接受层,并且能在被转印体上将剥离层与接受层一起转印的中间转印介质。

如各图所示,在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接受层2不位于该热转印片100的最外表面(在各图所示的方式中,功能层20位于最外表面),在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最外表面不能形成热转印图像。另一方面,在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接受层2在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通过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从而能够使接受层2位于最外表面。也就是说,通过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从而能够得到接受层2位于最外表面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能够对得到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形成热转印图像。

总之,在能够将接受层转印的观点中,虽然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与中间转印介质共通,但在将接受层转印前的阶段,在是否能够形成热转印图像、换言之位于最外表面的层是否为接受层的方面,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在中间转印介质的领域中,将包含接受层、且能够从基材转印的多个层总称为“转印层”,但如上所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中所述的“转印层”与中间转印介质的领域中所述的“转印层”在接受层是否位于最外表面方面明确不同。以下,对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

(基材)

基材1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的必需构成,用于保持设置于基材1的一面上的转印层10、或设置于基材1与转印层10之间的任意的层(例如,后述任意的脱模层)、及任意地设置于基材1的另一面上的背面层而设置。对基材1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定,优选承受将转印层10转印于被转印体上时施加的热、且具有处理上无障碍的机械特性。作为这样的基材1,可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尼龙、聚醚醚酮等各种塑料膜或片。另外,基材1的厚度能够根据材料合适地设定,以使其强度及耐热性合适,通常为2.5μm以上100μm以下的范围。

(转印层)

如图1~图3所示,在基材1上设置有转印层10。转印层10以能够从基材1剥离的方式设置,是在热转印时在被转印体上移动的层。转印层10呈现叠层2个以上的层而成的叠层结构,至少包含接受层2。而且,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将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的层为接受层2作为必须条件。这是为了使接受层2位于通过将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10转印在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最外表面。

(接受层)

认为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时的转印层10的转印性受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的层、即位于转印界面的层的转印性的影响。因此,为使转印层10的转印性良好,需要充分提高在构成转印层10、且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的层即接受层2的转印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述的转印性表示:是否能够在将转印层转印于被转印体侧时,转印层不残留于基材侧、或被转印体和热转印片不一体化,而将转印层正确地转印(移动)至被转印体侧的指标,转印性高是指,对热转印片施加能量、并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时,与施加了能量的区域对应的转印层不会残留于基材侧、被转印体和热转印片不会一体化,而能够正确地将转印层移动至被转印体上。另一方面,转印性低是指,对热转印片施加能量、并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时,在与施加了能量的区域对应的转印层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区域,基材或任意地设置于基材上的层(例如,后述的任意的脱模层)和转印层引起热熔融,换言之,基材或任意地设置于基材上的层与转印层中所包含的接受层引起热熔融,转印层不能从基材剥离,而被转印体和热转印片一体化,或者基材或任意地设置于基材上的层与转印层中所包含的接受层引起热熔融,原本应该在与基材或设置于基材上的任意的层的界面剥离的转印层在构成转印层的层间剥离,应该转印于被转印体上的接受层的全部、或一部分残留于基材侧。

然而,对于接受层的转印性,目前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采用现有公知的接受层作为构成转印层10的接受层2时,不能充分地满足接受层自身的转印性,结果,转印层的转印性低。特别是存在接受层的转印性随着将转印层转印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提高而下降的倾向。

于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特征在于,构成转印层10的接受层2含有纤维素类树脂。根据具有该特征的接受层2,能够充分地满足位于转印界面的层即接受层2的转印性,即使在提高施加于热转印片100的能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10的转印性。也就是说,能够在较宽的能量范围,使在被转印体上将包含接受层的转印层10转印时的转印性良好。

作为接受层2所含有的纤维素类树脂,可列举例如乙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硝化纤维素树脂、乙酸纤维素等。优选方式的接受层2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及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根据含有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的接受层2,能够实现该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10的转印性的进一步提高。

接受层2可以单独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纤维素类树脂。另外,也可以除纤维素类树脂以外还含有其它树脂。

优选方式的接受层2含有数均分子量(mn)小于70000、优选为55000以下、特别优选为40000以下的纤维素类树脂。根据优选方式的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10,与包含仅含有数均分子量(mn)为70000以上的纤维素类树脂作为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2的转印层相比,能够使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时的箔切断性良好。

接受层2也可以含有数均分子量(mn)不同的2种以上的纤维素类树脂,优选方式的接受层2中,2种以上的纤维素类树脂的至少1种纤维素类树脂成为上述优选数均分子量(mn)的纤维素类树脂。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述的数均分子量(mn)是指,根据jisk7252-1:2008,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测定的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分子量。

对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通过极少量的添加、例如将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2的固体成分总质量设为0.5质量%左右时,能够使该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的转印性良好。换言之,无论其含量为多少,根据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2,与不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相比,能够在较宽的能量范围,使该包含接受层2的转印层的转印性极其良好。这一点也能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结果而明确。优选方式的接受层2以相对于接受层2的固体成分总质量为小于25质量%的范围含有纤维素类树脂,更优选为以1质量%以上且小于22质量%的范围含有。对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的上限值也没有特殊限定,为100质量%。

如上所述,对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没有任何限定,但优选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考虑使染料层的染料移动并在接受层2上形成热转印图像时与染料层的脱模性(以下,有时称为染料脱模性)而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染料层侧实现用于提高染料脱模性的对策时,例如,染料层含有脱模剂时等,也可以不考虑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而设为任意的含量。另一方面,未在染料层侧实现染料脱模性的对策时,优选根据染料层所含有的树脂的种类确定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的染料脱模性根据染料层所含有的树脂的种类而不同,例如,染料层所含有的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且染料层不含有脱模剂时,优选使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2的固体成分总质量为小于25质量%。另外,接受层2、染料层的两者不含有脱模剂等时,通过使用包含与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的染料脱模性良好的树脂的染料层,无论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为多少,都能够使染料脱模性良好。也就是说,可以使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的固体成分总质量为100质量%。另外,也能够通过在接受层2中含有脱模剂,实现染料脱模性的提高。

接受层2也可以含有纤维素类树脂以外的其它树脂、脱模剂等。作为纤维素类树脂以外的其它树脂,可列举例如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氯乙烯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卤化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类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等乙烯基类树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

作为脱模剂,可列举例如聚乙烯蜡、酰胺蜡、特氟隆(注册商标)粉末等固体蜡类、氟类或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硅油、反应性硅油、固化型硅油等各种改性硅油、及各种有机硅树脂等。

接受层2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上述纤维素类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纤维素类树脂以外的其它树脂、脱模剂等添加剂分散或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接受层用涂敷液,将该接受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或使用了凹版的逆向涂布法等方法涂敷/干燥于基材1或设置于基材1上的任意的层上而形成。对接受层2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通常为0.3μm且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功能层)

如图1所示,接受层2上设置有功能层20。功能层20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的必需构成。功能层20能够根据转印层10所要求的功能、例如遮蔽性、粘接性等功能适当选择,对具体的功能没有限定。也就是说,对设置于接受层2上的层没有任何限定,只要是与接受层2不同的层,就可以为任何层。需要说明的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在接受层2上设置有功能层20,将功能层20位于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最外表面作为必须条件。也就是说,将接受层2不位于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最外表面作为必须条件。功能层20可以呈单层结构,也可以呈现叠层结构。以下,举出一个实例对功能层20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转印层的转印性受到构成转印层的层数的影响,通常,将叠层2个以上的层而成的叠层结构的转印层与由一个层构成的单层构成的转印层的转印性进行比较,构成转印层的层数多的叠层结构的转印层存在转印性降低的倾向。同样地,随着整个转印层的厚度变厚,存在转印层的转印性变低的倾向。另一方面,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虽然呈现转印层10叠层2个以上的层而成的叠层结构,但是如上述所说明的,在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最靠近基材1的位置的该接受层2含有纤维素类树脂,实现转印界面中转印性的提高。因此,根据包含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2的转印层10,即使在接受层2上叠层各种功能层20并增加构成转印层10的层的层数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转印层10的厚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满足转印层10的转印性。

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实例的功能层20具有将转印有转印层10的被转印体的表面的一部分遮蔽的功能。以下,将具有将转移有转印层10的被转印体的表面的一部分遮蔽的功能的功能层20称为遮蔽层4。作为一个实例的遮蔽层4由粘合剂树脂和着色剂构成。作为粘合剂树脂,可列举例如聚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类共聚物树脂等。作为着色剂,可列举公知的着色剂,例如氧化钛、氧化锌、碳黑、氧化铁、铁黄、群青、全息粉末、铝粉末、金属颜料、珍珠颜料等。遮蔽层4可以含有这些粘合剂树脂中的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对于着色剂而言是同样的。

对遮蔽层4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上述例示的粘合剂树脂、着色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分散或溶解于合适的溶剂,制备遮蔽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使用了凹版的逆辊涂布法等以往以来公知的形成方法将该遮蔽层用涂敷液在接受层2上涂敷/干燥而形成。

对遮蔽层4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考虑遮蔽层4带来的遮蔽性而适宜设定即可。需要说明的是,遮蔽层4的厚度小于0.1μm时,存在遮蔽性降低的倾向,如果考虑该点,则遮蔽层4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对遮蔽层的厚度的优选上限值没有特殊限定,为5μm左右。

另外,如图2所示,可以在接受层2与遮蔽层4(功能层20)之间设置用于提高转印层10的箔切断性、具体而言用于抑制将转印层10转印时产生拖尾、文字模糊等、或用于提高接受层2与遮蔽层4的密合性的中间层3。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述的拖尾是指,在将转印层在被转印体上转印时,以转印层的转印区域与非转印区域的边界作为起点,以使转印层从该边界露出至非转印区域侧的方式转印的现象。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述的文字模糊是指,在被以文字表示的转印区域包围、或夹持的被转印区域以与拖尾同样的现象转印、不能再现原本的文字的现象。

作为一个实例的中间层3含有例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类共聚物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粘合剂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碳黑等无机粒子。根据除粘合剂树脂以外还含有无机粒子的中间层,能够使包含中间层3的转印层10的箔切断性进一步良好。优选方式的中间层3除粘合剂树脂以外还含有氧化铝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特别优选的方式的中间层除粘合剂树脂以外还含有来自氧化铝溶胶的氧化铝微粒、来自胶体二氧化硅的二氧化硅微粒。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粘合剂树脂而由无机微粒形成中间层。

另外,在以染料脱模性的提高为关键的情况下,优选在接受层2上设置含有水系树脂的中间层3。换言之,优选使用将水系树脂分散或溶解至水系溶剂而成的中间层用涂敷液,在接受层2上设置中间层3。根据具备含有水系树脂的中间层3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能够实现染料脱模性的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述的“水系树脂”是指,在水溶性树脂、或水系溶剂为不溶性,但像乳液、分散体那样能分散于水系溶剂的树脂。作为水系溶剂,可列举水、水与醇的混合溶剂等。

作为水溶性树脂,可列举例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丙烯酸、聚羟乙基丙烯酸酯、水溶性(或水分散)聚酯树脂、水溶性(或水分散)聚氨基甲酸酯树脂、水分散性氯乙烯树脂、水分散性氯化丙烯酸类树脂、水分散性环氧树脂、明胶、羟乙基纤维素树脂、羟丙基纤维素树脂、羧甲基纤维素等。

对中间层3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粘合剂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溶剂,制备中间层用涂敷液,将中间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使用了凹版的逆辊涂布法等以往以来公知的形成方法在接受层2上涂敷/干燥而形成。

对中间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0.01μm以上且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2μm以上且3μm以下。

作为其它实例的功能层20具有提高被转印体与转印层10的粘接性的功能。以下,将具有粘接性的功能层20称为粘接层。作为粘接层,可适当选择在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粘接层而使用。作为一个实例的粘接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共聚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等。

对粘接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上述所例示的粘合剂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荧光增白剂、无机或有机的填充剂成分、表面活性剂、脱模剂等分散或溶解于合适的溶剂,制备粘接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凹版逆向涂布等方法将粘接层用涂敷液在接受层2上涂敷/干燥,从而形成。对粘接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8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范围。

(脱模层)

另外,也可以在基材1与转印层10之间设置脱模层(无图示)。脱模层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的任意的构成,是不构成转印层10的层。也就是说,是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时残留于基材1侧的层。通过在基材1与转印层10之间设置脱模层,能够与含有纤维素类树脂的接受层2的良好的转印性相辅相成,实现转印层10的转印性的进一步提高。

作为脱模层中所含有的粘合剂树脂,可列举例如蜡类、有机硅蜡、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改性树脂、氟树脂、氟改性树脂、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热交联性环氧-氨基树脂及热交联性醇酸-氨基树脂等。另外,脱模层可以由1种树脂构成,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树脂构成。另外,脱模层除使用除脱模性树脂以外也可以使用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交联剂、锡类催化剂、铝类催化剂等催化剂而形成。脱模层的厚度通常为0.2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作为脱模层的形成方法,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合适的溶剂将上述树脂溶解或分散,制备脱模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或使用了凹版的逆向涂布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将脱模层用涂敷液在基材1上涂布、干燥,从而形成。

(背面层)

另外,也可以在与设置有基材1的转印层10的一面相反侧的面设置背面层(无图示)。需要说明的是,背面层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的任意的构成。

对背面层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例如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乙醛等乙烯基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有机硅改性或氟改性氨基甲酸酯等天然或合成树脂的单体或混合物等。

另外,背面层也可以含有固体或液状的润滑剂。作为润滑剂,可列举例如聚乙烯蜡、石蜡等各种蜡类、高级脂肪族醇、有机聚硅氧烷、阴离子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类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氟类表面活性剂、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金属皂、氟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滑石、氧化硅等无机化合物的微粒等。相对于背面层的总质量,润滑剂的质量为5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的范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的范围。

对背面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润滑剂等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背面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辊涂、线棒等惯用的涂敷方法将该涂敷液在基材1上涂布/干燥,从而形成。背面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范围。

<<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

如图3所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在基材1的同一面上按照面的顺序设置有转印层10、染料层12。图示所示的方式中,在基材1与染料层12之间设置有染料底涂层11。也就是说,对于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的构成为:在上述所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进一步在与基材1的设置有转印层10的一面相同的面上设置有染料层12。如图4所示,在图3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中,也可以在基材1的同一面上按照面的顺序重复设置转印层10、染料层12、任意的保护层13。另外,在图4所示的方式中,代替任意的保护层13、或除任意的保护层13以外按照面的顺序还重复设置含有颜料的任意的色料层(无图示)、由全息层构成的任意的特色面板(无图示)等。按照面的顺序重复设置这些任意的层时的顺序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例如,可以同时进行如图5所示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的形成、和在该形成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接受层2上的热转印图像的形成这两者。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从而能够得到在被转印体上按照下述顺序叠层功能层20、接受层2而成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另外,通过将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的染料层12中所包含的染料移动至通过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而得到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的接受层2上,从而能够形成热转印图像。

以下,对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的各构成,以与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特殊说明的情况以外,能够直接使用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说明的热转印片。

(染料层)

染料层12含有升华性染料、粘合剂树脂。在期望的图像为单色的情况下,染料层12可以仅形成适当选择的单色层,在期望的图像为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同一基材的同一面按照顺序重复形成包含黄色染料12y、品红染料12m、蓝色染料12c等色调不同的升华性染料的多个染料层。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示的方式中,在基材1的同一面上按照下述顺序重复形成了转印层10、黄色染料12y、品红染料12m、蓝色染料12c、保护层13,但是也可以不重复形成。另外,也可以不按照该顺序。需要说明的是,染料层12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染色层,也可以直接使用热转印片领域中现有公知的染料层。

<<升华性染料>>

对升华性染料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且不因光、热、温度等而变退色的升华性染料。作为这样的升华性染料,可列举例如二芳基甲烷类染料、三芳基甲烷类染料、噻唑类染料、部花青染料、吡唑啉酮染料、次甲基类染料、靛苯胺类染料、吡唑并次甲基类染料、苯乙酮偶氮甲碱、吡唑并偶氮甲碱、咪唑偶氮甲碱、咪唑并偶氮甲碱、吡啶酮偶氮甲碱等偶氮甲碱类染料、呫吨类染料、噁嗪类染料、二氰基苯乙烯、三氰基苯乙烯等氰基苯乙烯类染料、噻嗪类染料、吖嗪类染料、吖啶类染料、苯偶氮类染料、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异噻唑偶氮、吡咯偶氮、吡拉鲁偶氮、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双偶氮等偶氮类染料、螺吡喃类染料、吲哚啉螺吡喃类染料、荧烷类染料、罗丹明内酰胺类染料、萘醌类染料、蒽醌类染料、喹酞酮类染料等。具体而言,可列举msredg(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macrolexredvioletr(拜耳株式会社制造)、ceresred7b(拜耳株式会社制造)、samaronredf3bs(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等红色染料、holonbrilliantyellow6gl(clariant株式会社制造)、pty-52(三菱化成株式会社制造)、macrorexyellow6g(拜耳株式会社制造)等黄色染料、kayasetblue714(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造)、vacciniasorinblueap-fw(ici株式会社制造)、holonbrilliantblues-r(sandoz株式会社制造)、msblue100(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i.solventblue63等蓝色染料等。

相对于后述粘合剂树脂的固体成分总量,升华性染料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350质量%的范围内,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300质量%的范围内。升华性染料的含量小于上述范围时,存在印相浓度下降的倾向,大于上述范围时,存在保存性等下降的倾向。

<<粘合剂树脂>>

对染料层中所包含的、用于担载上述升华性染料的粘合剂树脂也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热性、与升华性染料具有适度的亲和性的粘合性树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树脂,可列举例如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乙醛等乙烯基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酰胺等丙烯酸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

对粘合剂树脂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相对于染料层12的固体成分总量,粘合剂树脂的含量小于20质量%时,存在在染料层12中不能充分地保持升华性染料,保存性降低的倾向。因此,相对于染料层12的固体成分总量,优选含有粘合剂树脂20质量%以上。对粘合剂树脂的含量的上限值没有特殊限定,可以根据升华性染料、任意的添加剂的含量适宜设定。

另外,染料层12可以含有无机粒子、有机微粒等添加剂。作为无机粒子,可列举滑石、碳黑、铝、二硫化钼等,作为有机微粒,可列举聚乙烯蜡、有机硅树脂微粒等。染料层12也可以含有脱模剂。此外,作为脱模剂,可列举改性或未改性的硅油(也包括称为有机硅树脂的物质)、磷酸酯、脂肪酸酯等。

对染料层12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粘合剂树脂、升华性染料、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脱模剂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染料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辊涂、线棒等现有公知的涂敷方法将该染料层用涂敷液在后述的染料底涂层11上涂敷/干燥,从而能够形成。染料层的厚度通常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范围。

(染料底涂层)

也可以在基材1与染料层12之间设置以提高基材1与染料层12的密合性为目的的染料底涂层11。

对染料底涂层11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适当选择热转印片领域中现有公知的染料底涂层而使用。作为一个实例的染料底涂层11由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构成染料底涂层11的树脂材料,可列举例如聚酯类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丙烯酸酯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酯类树脂、聚丙烯酰胺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树脂等。另外,染料底涂层11除这些树脂成分以外也可以含有有机粒子、无机粒子等各种的添加剂。

对染料底涂层11的形成方法也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上述所例示的树脂成分、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溶剂,制备染料底涂层用涂敷液,通过凹版涂布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使用了凹版的逆辊涂布法等以往以来公知的形成方法将在基材1上涂敷/干燥而形成。对染料底涂层11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通常为0.02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

<<热转印图像接受片>>

接下来,举出一个实例对使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而形成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以下,称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以使接受层2位于最外表面的方式在被转印体上设置转印层10。图示的方式的被转印体呈现在基材31上设置有图案层40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对被转印体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图案层40是在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中的任意构成。图5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使用遮蔽层4作为应遮蔽图案层40的一部分、且包含于转印层10的功能层20。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概要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以使被转印体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在被转印体上设置转印层10,但例如,在被转印体不具有图案层40的情况下、功能层20不是遮蔽层4的情况下,能够不使被转印体的表面露出而在被转印体上设置转印层10。以下,举例说明被转印体具备基材31及图案层40,且功能层20是遮蔽层4的情况。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构成转印层10的接受层2称为第1接受层2。

(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基材)

对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的基材31(以下,称为基材31)没有特殊限定,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基材作为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基材使用。作为在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基材31,可列举优质纸、艺术纸、轻质涂布纸、微涂敷纸、涂布纸、铸涂纸、合成树脂或乳液含浸纸、合成橡胶乳胶含浸纸、合成树脂内添纸等纸基材。除此以外,也可以直接使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说明的基材1。

(图案层)

在基材31上设置有图案层40。图案层40只要是由任意的图案形成的层、着色的层即可,对图案层40的图案也没有任何限定。

例如,如图6(a)所示,可以将现有公知的全息层32作为图案层40,也可以将如图6(b)所示地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第2接受层33作为图案层40,如图6(c)所示,也可以将从基材31侧叠层有全息层32、第2接受层33的层作为图案层40。需要说明的是,图6(c)中的第2接受层33为形成有热转印图像前的接受层,但也可以是预先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通过将第2接受层33作为形成有热转印图像前的接受层,可以进行在第1接受层2上的热转印图像的形成和在第2接受层33上的热转印图像的形成。对第2接受层33也没有任何限定,也可以适当选择现有公知的接受层作为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接受层。例如,也可以直接使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说明的接受层2。作为全息层32,可使用例如具备凹凸图案(干涉条纹)的层、或市售的这样的形成有全息的片,也可以使用在全息上用金属蒸镀等进行了金色、银色等着色的全息层。需要说明的是,图6(a)~(c)是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概要截面图。

对于转印层10,可以适当选择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说明的转印层而使用,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对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得到:使用上述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在表面上设置有图案层40的基材31上以使图案层40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将转印层10转印而得到。

<<印相物的形成方法>>

接下来,对使用了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以下,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准备被转印体、及上述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工序、将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在准备工序中准备的被转印体上的工序、在转印于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的工序。

(准备热转印片工序)

本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可以直接使用上述所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作为被转印体,可列举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中说明的基材31、或在基材31上设置有图案层40的被转印体等。例如,也可以适当选择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中说明的基材31、图案层40,制成在基材上设置有图案层的被转印体。在该图案层40中也包含最终通过形成热转印图像而成为图案的图案层40。具体而言,图案层40也可以为形成有热转印图像形成前的接受层。

(转印工序)

本工序是在上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被转印体上将相同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的工序。通过经过本工序,得到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而得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也就是说,得到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被转印体在具有图案层40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图案层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将转印层10转印。

根据上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由于接受层2含有纤维素类树脂,因此,在将转印层转印的工序中,可以以良好的转印性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

(形成热转印图像的工序)

本工序是在上述转印工序中得到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接受层上使升华性染料扩散移动而形成热转印图像的工序。经过本工序,例如,使图案层的一部分在具有图案层的被转印体上露出,按照下述顺序设置遮蔽层、中间层、接受层,得到在该接受层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

用于使升华性染料扩散移动的热转印片中,上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为上述所说明的具备染料层12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a时,能够直接使用该热转印片。另外,在上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为不具备染料层12的上述所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时,使用具备包含升华性染料的染料层的现有公知的热转印片即可。

图7是示出通过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形成的印相物300的一个实例的概要截面图。在准备工序准备的被转印体的图案层40为预先形成热转印图像而成的第2接受层33时,在形成热转印图像的工序中,在接受层2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如图7(a)所示,将图案层40的一部分由遮蔽层4遮蔽,得到在遮蔽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而得的印相物300。另一方面,准备工序中准备的被转印体的图案层40为形成热转印图像前的第2接受层33时,在形成热转印图像的工序中,在表面露出的被转印体的第2接受层33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另外,在接受层2上形成热转印图像,得到图7(b)所示的方式的印相物300。图案层40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可以适当选择在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中说明的各种方式的图案层40。

在以上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的形成方法中,由于构成准备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的接受层2含有纤维素类树脂,因此,能够使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10转印时的转印性良好。具体而言,能够在较宽的能量范围内,使在被转印体上将转印层转印时的转印性良好。另外,通过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能够通过1个热转印片形成热转印图像。

<<印相物>>

接下来,对使用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而形成的印相物300(以下,称为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进行说明。如图7(a)、(b)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印相物3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所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200的第1接受层2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

实施例

接下来,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份”及“%”为质量标准。另外,关于具有固体成分比率的成分,表示换算为固体成分的质量的值。

(实施例1)

使用厚度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基材,在其上涂布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敷液,以使背面层用涂敷液在干燥时成为1.0g/m2,形成背面层。接下来,在与设置有上述基材的背面层的一侧相反的面上,涂布下述组成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以使该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在干燥时成为1.0g/m2,形成第1接受层。接下来,在第1接受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第1中间层用涂敷液,以使该第1中间层用涂敷液在干燥时成为0.15g/m2,形成第1中间层,在该第1中间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遮蔽层用涂敷液,以使该遮蔽层用涂敷液在干燥时成为2.0g/m2,形成遮蔽层,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按照下述顺序叠层第1接受层、第1中间层、遮蔽层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面上设置背面层,得到实施例1的热转印片。

<背面层用涂敷液>

<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

<第1中间层用涂敷液>

·胶体氧化铝(固体成分10.5%)3.5份

(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株))

·乙酸乙烯酯乙烯吡咯烷酮共聚物1.5份

(pvp/vae-335ispjapan(株)

·水/异丙醇混合溶剂(1:1)95份

<遮蔽层用涂敷液>

(实施例2)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20000)(cab381-0.1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2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2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3)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40000)(cab381-2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3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3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4)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30000)(cab551-0.2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4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4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5)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12000)(cab321-0.1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5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5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6)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mn:25000)(cap482-0.5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6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6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7)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7,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7的热转印片。

<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7>

(实施例8)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8,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8的热转印片。

<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8>

(实施例9)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9,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9的热转印片。

<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9>

(实施例10)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cab381-0.5伊士曼化学(株))(mn:30000)1.0份变更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70000)(cab381-20伊士曼化学(株))1.0份,以代替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使用得到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0形成第1接受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10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11)

在遮蔽层与第1接受层之间形成第1中间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实施例11的热转印片。

(比较例1)

将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a,,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了比较例1的热转印片。

<第1接受层用涂敷液a>

<被转印体的制作>

使用厚度为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基材,在其该上通过凹版涂布法涂敷下述组成的全息层用涂敷液,以使该全息层用涂敷液在干燥时的涂敷量成为2g/m2,使用形成为凹凸状的全息的干涉条纹的金属版对涂敷后的层进行压纹加工,赋予全息的凹凸,形成了全息层。然后,在全息层的赋予了凹凸的一侧的面上蒸镀铝,以使其厚度成为30nm,形成反射层,得到按照下述顺序叠层基材、全息层、反射层而成的全息片。

<全息层用涂敷液>

接下来,使用rc纸(stf-150,三菱制纸株式会社制造,190μm)作为支撑体,在该支撑体上通过凹版涂布法涂敷下述组成的粘接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的涂敷量成为3.0g/m2,形成粘接层,将上述所得到的全息片通过粘接层叠层,以使全息片的反射层与支撑体相对,得到了叠层体(支撑体/粘接层/反射层/全息层/基材)。

<粘接层用涂敷液>

·多官能多元醇30份

(takelaca-969-v武田药品工业(株))

·异氰酸酯10份

(takelaca-5武田药品工业(株))

·乙酸乙酯60份

接下来,在上述所得到的叠层体(支撑体/粘接层/反射层/全息层/基材)的基材上通过凹版涂布法涂敷下述组成的第2中间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的涂敷量成为1.2g/m2,形成第2中间层,在第2中间层上通过凹版涂布法涂敷下述组成的第2接受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的涂敷量成为4.0g/m2,形成第2接受层,由此,得到了按照下述顺序叠层支撑体/粘接层/反射层/全息层/基材/第2中间层/第2接受层而得的被转印体。

<第2中间层用涂敷液>

·水分散型聚酯树脂(固体成分25%,tg20℃)10份

(vylonalmd-1480东洋纺织(株))

·导电性合成层状硅酸盐(平均一次粒径25nm)10份

(laponitejswilbur-ellis株式会社)

·水80份

<第2接受层用涂敷液>

(转印性评价)

将上述所制作的被转印体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热转印片组合,使用下述打印机,在(1)低能量条件(150/255等级)、(2)高能量条件(255/255等级)下,在上述所制作的被转印体的第2接受层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进行转印层的转印,从而形成细线,得到了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根据以下评价标准评价在(1)、(2)的能量条件下将转印层转印时的转印性。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打印机)

热敏头:kee-57-12gan2-sta(京瓷(株)制造)

发热体平均电阻值:3303(ω)

主扫描方向印字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印字密度:300dpi

印相电压:18(v)

1线(1line)周期:1.5(msec.)

印字开始温度:35(℃)

脉冲占空(duty)比:85%

“评价标准”

○···施加热的区域的转印层全部被转印至被转印体。

×···施加热的区域的转印层的一部分残留于基材侧。

(箔切断性评价)

通过目视确认通过上述(1)低能量条件(150/255等级)将转印层转印而得到的各实施例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中的转印层的状态,基于以下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转印层的箔切断性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评价标准”

○···5dot细线被转印、且5dot转印(抜き)的细线没有被破坏。

×···在5dot细线的周围产生拖尾、或转印的5dot细线完全被破坏。

(热转印片(i)的制作)

使用厚度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基材,涂敷上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成为1.0g/m2涂敷,形成了背面层。接下来,在基材的另一面上涂敷下述组成的染料底涂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成为0.15g/m2,形成了染料底涂层。在该染料底涂层上按照面的顺序涂敷上述组成的黄色、品红染料层用涂敷液,以使其在干燥时成为0.7g/m2,形成黄色染料层、品红染料层,得到了热转印片(i)。

<染料底涂层用涂敷液>

·胶体氧化铝(固体成分10.5%)3.5份

(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株))

·乙酸乙烯酯乙烯吡咯烷酮共聚物1.5份

(pvp/vae-335ispjapan(株)

·水/异丙醇混合溶剂(1:1)95份

<黄色染料层用涂敷液>

<品红染料层用涂敷液>

(染料脱模性评价)

在根据上述(1)低能量条件(150/255等级)将70mm×70mm尺寸的转印层转印而得到的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第1接受层上,在255/255等级图像的条件下按照顺序将黄色、品红印相,形成红色图像,在形成该红色图像时,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将热转印片(i)的品红染料层从第1接受层剥离时的剥离力,以比较例1的剥离力为标准,对其它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比较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剥离力测定条件)

剥离装置:表面性测定机heidon-14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制造

剥离速度:200mm/分钟

测定的试样宽度:70mm

剥离角度:180°

“评价标准”

○···标准值的2倍以下。

×···大于标准值的2倍。

[表1]

(*1)相对于接受层的总质量的纤维素类树脂的含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