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41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金融机构对存折等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中,有将从插入口插入的介质利用介质输送单元输送到记录部而进行记录,并使记录后的介质反向输送而从所述插入口排出的构成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在作为记录部的印刷头9的输送方向两侧,设有用于在介质输送路径4内顺畅地引导介质的上游侧引导件13和下游侧引导件14。上游侧引导件13和下游侧引导件14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并设为能够旋转,以使相对于介质输送路径4进退(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并且,根据介质的输送方向使上游侧引导件13和下游侧引导件14旋转,通过以按压介质的浮动的姿态、引导介质的姿态而稳定地输送介质。

然而,例如在存折中将顾客信息记录为条形码等,在所述记录装置进行记录时,有时进行所述条形码等的读取。

在进行这种读取的情况下,有时插入到插入口的存折的末端(插入口侧的端部)被输送到上游侧引导件13的下游侧。如果使所述存折以这种存折的末端处于上游侧引导件13的下游侧的状态反向输送(向从插入口排出的方向输送),则由于所述存折的末端浮动越过上游侧引导件13或卡挂在上游侧引导件13上等而有可能会发生卡纸。

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在反向输送记录后的存折时,将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下游侧引导件14以朝着介质输送路径4的内部进入的方式旋转并按压所述存折,从而避免所述卡纸的发生。

但是,下游侧引导件14为如下构成:在与印刷头9分开的位置具有旋转中心,并且靠近印刷头9的一侧为自由端并以相对于介质输送路径4进退的方式旋转,当下游侧引导件14旋转时,所述自由端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有时无法充分地按压所述存折的末端。

另外,作为避免在输送路径中发生卡纸的纸张引导件,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有向介质输送方向移动的构成的纸张引导件。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公开了如下构成:在从吸入口9吸入作为介质的纸张时,纸张引导件3向吸入口9侧移动,由此延长纸张引导件3的引导区域,抑制卡纸的发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2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2549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当从吸入口9吸入作为介质的纸张时,通过纸张引导件3向吸入口9侧移动而延长纸张引导件3的引导区域,抑制了卡纸的发生。但是,由于是纸张朝着纸张引导件3移动的构成,因此纸张与纸张引导件3碰撞而会成为卡纸的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输送介质而进行记录并使记录后的所述介质反向输送而排出的构成的记录装置中,避免卡纸的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顺畅地输送所述介质。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对介质进行记录;输送单元,能够沿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所述介质;以及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进行记录时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任一方,并用于限制所述介质的浮动,所述限制部能够在所述记录头一侧的端部前进至所述记录头一侧的前进状态与相比所述前进状态所述端部离所述记录头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控制所述限制部的状态的控制部能够执行以下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限制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限制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

根据本方式,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限制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限制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因此成为如下构成:在通过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介质的浮动时,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与所述限制部的移位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所述介质从所述限制部脱落。由此,能够降低被输送的介质卷入所述限制部而发生卡纸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一方,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具备摆动部,所述摆动部在靠近所述记录头一侧具有前端、且在远离所述记录头一侧具备摆动中心,所述摆动部通过摆动而能够在所述前端接近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所述前端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控制所述摆动部的摆动的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控制: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

根据本方式,在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设置所述摆动部,从而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所述介质的浮动。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隔着所述记录头在所述记录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所述端部相对的状态而设置。

根据本方式,所述限制部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隔着所述记录头在所述记录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所述端部相对的状态而设置,因此相对于所述记录头在输送方向的两侧配设所述限制部,能够降低将被输送的介质卷入所述限制部而导致卡纸(塞纸)产生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构成为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装置还具备移动机构部,当所述记录头位于记录区域时,所述移动机构部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并且,与所述记录头向记录区域外的移动联动而将所述限制部从所述避让状态切换为所述前进状态。

根据本方式,能使所述限制部的状态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构成为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来进行记录,所述记录装置还具备姿态切换机构部,当所述记录头位于记录区域时,所述姿态切换机构部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且,与所述记录头向记录区域外的移动联动而将所述摆动部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所述摆动部的姿态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介质的末端的位置相比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当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不进行所述限制部的状态切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缩短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的时间。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端部在所述前进状态下进入到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在所述避让状态下位于所述移动区域的外侧。

根据本方式,在从所述限制部之下向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输送所述介质时,能够将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接近所述记录头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引导介质。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不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摆动部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进入到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的状态下,不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

根据本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摆动部与所述记录头的干扰。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限制部的所述端部形成有引导从所述记录头一侧向所述限制部一侧输送的介质的前端的引导斜面。

根据本方式,能够利用所述引导斜面引导向所述限制部一侧输送的介质的前端,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限制部的下方引导。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是击打式。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对介质进行记录;输送单元,能够沿由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所述介质;以及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进行记录时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任一方,用于限制所述介质的浮动,所述限制部通过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自由端位于所述记录头一侧的前进状态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所述自由端离所述记录头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所述摆动轴相对于所述前进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和所述避让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这两者而位于离介质输送路径更远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所述限制部通过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自由端位于所述记录头一侧的前进状态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所述自由端离所述记录头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所述摆动轴相对于所述前进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和所述避让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这两者而位于离介质输送路径更远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所述限制部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较大地移位。由此,能够根据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所述介质的状态(弯曲的状态或刚性、厚度等)改变所述限制部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能够实现所述介质的适当的输送。因而,能够避免发生在输送路径中发生的卡纸的可能性。另外,能够将所述限制部在介质输送方向上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配设。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前进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比所述避让状态下的所述自由端的位置更向所述介质输送路径突出。

根据本方式,当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时,能够更有效地限制所述介质的浮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还具备控制所述限制部的状态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以下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限制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限制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

根据本方式,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限制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限制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从而在向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限制部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一方,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具备摆动部,所述摆动部在靠近所述记录头一侧具有前端、且在远离所述记录头一侧具备摆动中心,所述摆动部通过摆动而能够在所述前端接近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所述前端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控制所述摆动部的摆动的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控制: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时,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

根据本方式,在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限制部相反一侧设置所述摆动部,从而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所述介质的浮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构成为向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往复移动而进行记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状态切换机构部,当所述记录头位于记录区域时,所述状态切换机构部使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姿态,并且,与所述记录头向记录区域外的移动联动而将所述限制部从所述避让状态切换为所述前进姿态。

根据本方式,能够将所述限制部的状态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构成为向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往复移动而进行记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姿态切换机构部,当所述记录头位于记录区域时,所述姿态切换机构部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且,与所述记录头向记录区域外的移动联动而将所述摆动部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所述摆动部的姿态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介质的末端的位置相比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当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不进行所述限制部的状态切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缩短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自由端在所述前进状态下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在所述避让状态下位于所述移动区域的外侧。

根据本方式,在从所述限制部之下向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输送所述介质时,能够将所述限制部设置于离所述记录头更近的位置,能进一步可靠地引导介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在采取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不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摆动部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的状态下,不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

根据本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摆动部与所述记录头的干扰。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具备:第一引导斜面,在所述前进状态下引导从所述限制部一侧向所述记录头一侧输送的介质的前端;以及第二引导斜面,在所述避让状态下引导从所述记录头一侧向所述限制部一侧输送的介质的前端。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前进状态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引导斜面有效地引导并输送从所述限制部一侧向所述记录头一侧输送的介质,当所述限制部为所述避让状态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引导斜面有效地引导并输送从所述记录头一侧向所述限制部一侧输送的介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第一引导斜面的滑动阻力与所述第二引导斜面的滑动阻力设定为不同的大小。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从所述限制部一侧向所述记录头一侧输送并被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引导和所述介质从所述记录头一侧向所述限制部一侧输送并被所述第二引导斜面引导的情况下,能够改变所述介质与各引导件面接触时的滑动阻力。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限制部的所述自由端设有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触而能够从动旋转的从动辊。

根据本方式,能够更顺畅地输送所述介质。

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是击打式。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对介质进行记录;输送单元,能够沿由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所述介质;以及摆动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进行记录时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任一方,在接近所述记录头一侧具有前端,并且在远离所述记录头一侧具备摆动中心,所述摆动部具备延长部,所述延长部通过伸缩而能够在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前端的长度长的延长状态和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前端的长度短的缩短状态间切换,所述前端以所述摆动中心为轴摆动,从而所述摆动部能够在所述缩短状态下的所述前端接近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第一姿态和相比所述第一姿态所述延长状态下的所述前端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

根据本方式,所述摆动部具备延长部,所述延长部通过伸缩而能够在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前端的长度长的延长状态和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前端的长度比所述延长状态时更短的缩短状态间切换,所述前端以所述摆动中心为轴摆动,从而所述摆动部能够在所述缩短状态下的所述前端接近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第一姿态和相比所述第一姿态所述延长状态下的所述前端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因此能够在输送方向上延长所述摆动部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的所述摆动部对所述介质的引导区域。

当被输送的介质的弯曲较大、易于浮动时,由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摆动部引导介质的可靠性也会增加。

另外,当所述摆动部是所述前端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接近的第一姿态时,所述摆动部成为所述缩短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所述第一姿态时变短的空间。因而,能够有助于产品的小型化,并且提高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所述摆动部的状态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以下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摆动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摆动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摆动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摆动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摆动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摆动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从而在向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介质的情况下,均能通过所述摆动部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介质的末端的位置比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当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不进行所述摆动部的姿态切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缩短将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时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构成为向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往复移动而进行记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姿态切换机构部,当所述记录头位于记录区域时,所述姿态切换机构部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与所述记录头向记录区域外的移动进行联动而将所述摆动部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所述摆动部的姿态与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姿态切换机构部构成为具备将所述记录头的移动转换为所述延长部的伸缩动作的凸轮机构。

根据本方式,能够简单地构成所述姿态切换机构部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的所述前端在所述第二姿态下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在所述第一姿态下位于所述移动区域的外侧。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摆动部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将所述摆动部的所述前端设置于接近所述记录头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引导所述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一方,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摆动部相反一侧具备挡板,所述挡板在接近所述记录头一侧具有自由端、且在远离所述记录头一侧具备摆动中心,通过摆动,能够在所述自由端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接近的前进状态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所述自由端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控制所述挡板的摆动的所述控制部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时,使所述挡板为所述前进状态,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时,将所述挡板为所述避让状态。

根据本方式,能将所述摆动部相对于所述记录头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所述摆动部之下朝着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摆动部相反一侧朝着所述摆动部之下的方向时,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从而在向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介质的情况下,均能通过所述摆动部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而且,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二姿态时,使所述挡板为所述前进状态,当使所述摆动部为所述第一姿态时,使所述挡板为所述避让状态,由此在向通过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时,均能通过所述摆动部和所述挡板适当地引导所述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在采取所述前进状态和所述避让状态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均不进入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

根据本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挡板与所述记录头的干扰。

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是击打式。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击打式的记录头的第一至第三记录装置中,可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说明限制部和挡板的动作的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避让状态的限制部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移动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移动机构部的-x侧端部的移动的图。

图9是移动机构部的+x侧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说明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

图11是说明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

图13是说明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

图15是说明限制部和挡板的动作的图。

图16是从下侧观察避让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8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9是说明限制部的状态切换机构和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的图。

图20是说明限制部的状态切换机构的图。

图21是打印机的概略平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

图23是表示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侧视截面图。

图25是对处于正向输送方向前端侧薄的状态的存折进行输送时的说明图。

图26是对处于正向输送方向前端侧厚的状态的存折进行输送时的说明图。

图27是打开了存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

图29是说明摆动部的动作的图。

图30是摆动部的俯视图。

图31是摆动部的仰视图。

图32是说明切换摆动部的延长状态和缩短状态的凸轮机构的图。

图33是摆动部的上面侧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4是摆动部的下面侧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5是说明摆动部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

图36是说明摆动部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

图37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

图38是打印机的概略平面图。

图39是表示在介质输送方向上将挡板隔着记录头配设于与摆动部相反的一侧的例子的图。

图40是说明摆动部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41是说明第二输送辊对的配置的图。

图42是说明限制部的变更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2:上部单元;3:下部单元;4:插入口;5:介质托盘;10:装置主体;11:基架;12a、12b:侧架;13:记录头;14:滑架引导轴;15:滑架;16:墨带盒;20:输送单元;21:第一输送辊对;22:第二输送辊对;23:第三输送辊对;24:限制部;25:挡板;26:稿台;28:控制部;29:基部;30:移动机构部;31:滑动部;31a、31b:齿条部;32a、32b:小齿轮;40:姿态切换机构部;41:凸轮部;42:切口部;50:第一限制部;51:第二限制部;130:限制部;130a:自由端;130b:第一引导斜面;130c:第二引导斜面;131:支撑部;131a:引导斜面;132:摆动轴;133:杆部件;152:从动辊;161:限制部;161a:第一引导斜面;161b:第二引导斜面;162:存折;168:辅助辊;224:限制部;225:摆动部;230:摆动部主体;231:延长部;233:姿态切换机构部;234:凸轮机构;235:滑动部;236:第一凸轮部;237:引导槽;241:第二凸轮部;241b:腕部;250:挡板;250a:摆动轴;250b:自由端;260:摆动部;261:摆动部主体;262:第一延长部;263:第二延长部;p:介质;s:输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概略。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一例,以击打式打印机举例。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图4是说明限制部和挡板的动作的图。图5是从下侧观察避让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图6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移动机构部的立体图。图8是说明移动机构部的-x侧端部的移动的图。图9是移动机构部的+x侧端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0和图11是说明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图1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

打印机的概要

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击打式打印机1(以下称为打印机1)是通过设置于装置主体10(图3、图14、图28)的记录头13对在图1中插入设置于装置前面的插入口4的介质进行记录的装置。

作为打印机1所使用的介质p,例如有单页纸、存折那样的装订有多张纸张的小册子、或多张纸张以能够切断的方式连结的连续纸张等。单页纸除了普通纸、明信片等以外,还能使用复印纸。在所述连续纸张中也能够使用复印纸。

此外,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是记录头的扫描方向,y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z方向是重力方向,并表示装置高度方向。另外,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前面侧,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背面侧。另外,将从装置前面侧观察时的右侧设为+x方向,将左侧设为-x方向。另外,将+z方向设为装置上方(包含上部、上表面等),将-z方向侧设为装置下方(包含下部、下表面等)。

打印机1(图1)具备上部单元2和下部单元3,由它们形成外观。在装置前面(+y侧)设有将介质p插入装置主体10的插入口4。此外,插入口4还用作排出记录后的介质p的排出口。在插入口4的跟前(+y侧)设有介质托盘5,载置于介质托盘5的介质被插入插入口4。

在上部单元2和下部单元3的内部设有对介质p进行记录的装置主体10(图2)。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10具备:配设于装置主体10的下部的基架11、以及竖立设置于基架1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架12a、12b。在图2所示的侧架12a和侧架12b之间,设有滑架引导轴14(图3、图14、图28),搭载记录头13的滑架15构成为沿滑架引导轴14在x轴方向上能够移动。滑架1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设有作为支撑输送的介质p的介质支撑部的稿台26(图3、图14、图28)。从设置于滑架15的移动区域的上方的墨带盒16(图2)对记录头13供给墨带(未图示)。记录头13使未图示的记录线碰到墨带,使墨带的墨附着于在稿台26与记录头13之间输送的介质p,从而进行记录。

此外,在图3(图14、图28)中,省略墨带盒16的记载。

如图12所示,打印机1具备控制各种驱动系统的构成部件的动作的控制部28,控制部28除了控制记录头13和滑架15的动作以外,还控制后述的输送单元20、限制部24和挡板25等的动作。

关于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

接着,参照图3(图14、图28)来说明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路径。

装置主体10具备沿通过单点划线表示的输送路径s输送介质p的输送单元20。输送单元20构成为能够向作为由记录头13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的-y方向和作为与其相反的方向的在记录后排出介质p时的方向的+y方向输送。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路径s从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前面的插入口4向装置背面侧大致水平地延伸。此外,以下将由记录头13进行记录时、即从插入口4朝着记录头13的-y方向称为正向输送方向,将从记录头13侧朝着插入口4的+y方向称为反向输送方向。

输送单元20具备:第一输送辊对21,设置于插入口4与记录头13之间;第二输送辊对22,相对于第一输送辊对21隔着记录头13而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第三输送辊对23,设置于第二输送辊对22的输送方向的更下游侧。第一输送辊对21构成为具备第1驱动辊21a和第一从动辊21b,第二输送辊对22构成为具备第2驱动辊22a和第二从动辊22b,第三输送辊对23构成为具备第3驱动辊23a和第三从动辊23b。

在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第二输送辊对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限制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限制部24。

另外,在第一输送辊对21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作为“摆动部”的挡板25。换句话说,挡板25在正向输送方向上隔着记录头13设置于与限制部24相反的一侧。挡板25也起到按压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作用。此外,后面进一步详述限制部24和挡板25。

从插入口4插入的介质p被第一输送辊对21夹持并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间断地输送。经过了记录头13的下方的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挟持而输送。在介质p被输送到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1(图4)时,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交替地反复由记录头13进行记录和由输送单元20进行输送来对介质p记录。

在对介质p的正向输送方向末端附近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介质p被进一步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有时会从介质p的末端侧的第一输送辊对21的夹持松开,但此时介质p的前端侧被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因而,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和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而输送。

记录后的介质p通过使第1驱动辊21a、第2驱动辊22a和第3驱动辊23a反向旋转从而沿反向输送方向(+y方向)输送而从插入口4排出。

关于限制部和挡板

接着,说明限制部24和挡板25。

首先,限制部24能够在记录头13一侧的端部24a前进至记录头13一侧的前进状态(图4的下图)与相比所述前进状态端部24a离记录头13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图4的上图)。并且,限制部24的状态被控制部28(图12)控制。

控制部28能够执行如下控制:当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限制部24之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图4的下图中的箭头b方向)时、即是反向输送方向时,使限制部24为所述前进状态,当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隔着记录头13从与限制部24相反的一侧朝着限制部24之下的方向(图4的上图中的箭头a方向)时、即是正向输送方向时,使限制部24为所述避让状态。

在图4中,限制部24的所述前进状态的端部24a的位置处于附图标记27b的位置,限制部24的所述避让状态的端部24a的位置位于附图标记27a的位置。

另一方面,挡板25在靠近记录头13的一侧具有前端25b,在离记录头13较远的一侧具备作为摆动中心的摆动轴25a。挡板25构成为通过摆动能够在前端25b接近介质p的输送路径s的第一姿态(图4的上图)和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前端25b离输送路径s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图4的下图)。挡板25的姿态也被控制部28控制。

控制部28在将挡板25设为所述第一姿态时将限制部24设为所述避让状态,当将挡板25设为所述第二姿态时将限制部24设为所述前进状态。

即,挡板25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正向输送方向(图4的上图中的箭头a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一姿态,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反向输送方向(图4的下图中的箭头b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二姿态。

限制部24和挡板25可通过如上所示动作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控制部28进行如下控制:当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限制部24之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输送的方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为反向输送方向),使限制部24为所述前进状态,当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隔着所述记录头与限制部24相反一侧朝着限制部24之下输送的方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为正向输送方向),使限制部24为所述避让状态,因此在切换介质p的输送方向时,限制部24向与其切换后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如果限制部24与位于下方的介质p接触并移动,有时被限制部24按压而在介质p形成挠曲。如果在限制部24移动后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与限制部24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挠曲有可能卷入限制部24而成为卡纸,但若介质p的输送方向与限制部24的移位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则成为介质p从限制部24脱离的构成,随着输送介质p,所述挠曲被平整。因而,由此能够降低被输送的介质p卷入限制部24而发生卡纸的可能性。

另外,在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从正向输送方向切换为反向输送方向或者从反向输送方向切换为正向输送方向时,使限制部24以相对于记录头13进退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根据介质p的输送方向来改变限制部24的端部24a的位置。

根据该情况,当向作为对介质p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的正向输送方向和作为记录后的介质p的排出方向的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方向输送了介质p时,均能够通过限制部24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p。

作为更具体的例子,说明在打印机1中进行记录的介质p是存折的情况。

在存折中,在打开的存折的记录面的背面侧设有磁带或条形码等信息部,有时一边输送打开的存折而对记录面进行记录,一边通过读取部读取由设置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信息部记录的信息。在打印机1中设置所述读取部的情况下,在输送路径s中的与被输送的存折的所述背面侧相对的位置配设所述读取部。另外,所述读取部相对于记录头13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中的任一者。

在此,在所述读取部相对于记录头13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为了读取所述信息部的信息,将所述存折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有时该存折的末端被输送到比记录头13靠下游侧。在从该状态将所述存折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记录面打开的存折的端部易于浮动,因此有可能发生所述末端(反向输送方向的前端)卷入第二姿态的挡板25。

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24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相对于记录头13前进,因此能够通过限制部24限制存折浮动到反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能够将存折可靠地引导到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下侧。即能降低向所述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的介质(存折)的浮动和由此导致的卡纸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隔着记录头13与限制部24相反的一侧、即在介质p的正向输送方向的限制部24的上游侧设有挡板25,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所述介质的浮动。挡板25在介质输送方向是正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一姿态,在介质输送方向是反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二姿态。

由此,能设为在介质p被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如图4的上图所示,在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采取所述第一姿态而按压介质,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如图4的下图所示,在反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将介质p引导到输送路径s。因而,在向正向输送方向和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时,均能通过挡板25适当地引导介质p。

此外,在限制部24的端部24a形成有对从记录头13侧向限制部24侧输送的、即向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进行引导的引导斜面24b。能够通过引导斜面24b引导向限制部24侧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能够将介质p引导在限制部24的下方。

关于限制部的移动机构和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

接下来,说明限制部24的移动机构部30(图8)和挡板25的姿态切换机构部40。

分别与具备记录头13的滑架15向记录区域r2(图5、图6)外的移动联动进行限制部24在前进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的移动以及挡板25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切换。

首先,说明限制部24的移动机构部30(主要参照图7~图9)。限制部24构成为安装于基部29(还参照图5和图6),并且能够在所述前进状态与所述避让状态之间移动,所述基部29保持第二从动辊22b且第二从动辊22b能够旋转。

移动机构部30具备:滑动部31,与滑架15向记录区域r2外的移动联动而滑动;以及小齿轮32a(图8)、小齿轮32b(图9),与设置于滑动部31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的齿条部31a(图8)、齿条部31b(图9)分别卡合。

另外,小齿轮32a和小齿轮32b分别与设置于限制部24的x轴方向的端部的齿条部24c(图8)和齿条部24d(图9)卡合。

滑动部31在滑架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记录区域r2内时(图5),如图8的上图所示,滑动部31的-x侧端部和基部29的-x侧端部在x轴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在此,在滑动部31的+x侧端部设有接触部31c(图7、图9)。此外,在图7中,为了易于理解接触部31c的构成而省略滑架的记载。

如图5所示,当滑架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记录区域r2内时,接触部31c不与搭载记录头13而向+x方向移动的滑架15接触。另一方面,当滑架15移动到记录头13的作为记录区域r2外的+x侧的端部时(图6、图9),接触部31c与滑架15接触,并且被滑架15向+x方向按压而使滑动部31向+x方向滑动。

当滑动部31向+x方向滑动时,齿条部24c(图8)和齿条部24d(图9)也分别向+x方向滑动,小齿轮32a(图8)和小齿轮32b(图9)分别向箭头c方向旋转。在小齿轮32a、32b向箭头c方向旋转时,在齿条部24c(图8)和齿条部24d(图9)中与小齿轮32a、32b卡合的限制部24的端部24a向+y方向前进。

滑动部31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向-x方向施力,在不与滑架15接触的状态下,配置于图8的上图的位置。因而,当滑架15向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1侧(-x侧)移动时,滑动部31向-x方向滑动,小齿轮32a、32b向与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限制部24的端部24a向-y方向避让。

通过以上那样的移动机构部30,能够将限制部24的状态与记录头13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接着,说明挡板25的姿态切换机构部40(主要参照图10和图11)。挡板25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备摆动轴25a,摆动轴25a以相对于装置主体10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此外,在图10和图11中,仅示出一侧(+x侧)的端部,但在-x侧也设有与+x侧相同的摆动轴25a。

另外,在挡板25中,在摆动轴25a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设有被后述的凸轮部41的腕部41b按压的按压部25c。此外,在挡板25中按压部25c相对于摆动轴25a朝着与挡板主体25d大致相同的方向。

凸轮部41具备:摆动轴41a;腕部41b,相对于摆动轴41a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被接触部41c,相对于摆动轴41a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凸轮部41安装于装置主体10并能够以摆动轴41a为轴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与图11所示的状态之间摆动。

如图10所示,当记录头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记录区域r2(参照图5、图6)内时,被接触部41c不与搭载记录头13地向+x方向移动的滑架15接触。此时,凸轮部41的腕部41b成为对挡板25的按压部25c向下方按压的姿态。

另一方面,在滑架15移动到记录头13的作为记录区域r2外的+x侧的端部时(图11),被接触部41c与滑架15侧的接触部15a接触并且被向下方按压,凸轮部41以腕部41b朝着上方的方式摆动。

挡板25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向所述第二姿态施力,凸轮部41被未图示的其它施力单元向腕部41b的前端向下的方向(图10的状态)施力。

在凸轮部41的被接触部41c被滑架15的接触部15a按压、对抗所述其它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成为凸轮部41的腕部41b的前端向上的状态时(图11),通过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按压部25c的前端侧向上,并且挡板25采取第二姿态。

另一方面,如果滑架15向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侧移动而成为凸轮部41的被接触部41c未被滑架15的接触部15a按压的状态(图10),则由于所述其它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凸轮部41的腕部41b的前端向下,并且腕部41b对抗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按压挡板25的按压部25c,因此挡板25采取第一姿态。

通过以上那样的姿态切换机构部40,能够使限制部24的状态与记录头13的移动联动而切换。

关于限制部和挡板的其它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24的端部24a在图4的下图所示的前进状态下前进至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位置27b,在图4的上图所示的避让状态下,位于移动区域外侧的位置27a。

由此,在从限制部24之下向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即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时,能够将限制部24设置于靠近记录头13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可靠地引导介质p。

另外,优选挡板25在采取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r2。由此,能够准确地避免挡板25与记录头13的干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的上图所示采取第一姿态的挡板25以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方式规定挡板25的前端25b的位置。另外,在挡板25的前端25b在y方向上延伸到与记录头13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于在z方向上与记录头13不重叠的位置而不会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

如图4的下图所示采取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前端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25在采取图11所示的所述第二姿态时,记录头13(在图11中未图示)也与滑架15一起向从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偏离的+x侧端部移动。在此,在挡板25的+x侧设有切口部42(图11),即使采取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前端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挡板25也不会与位于+x侧端部的记录头13干扰。

而且,通过控制部28进行控制,使得在挡板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状态下,不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从而能更可靠地避免记录头13与挡板25的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挡板25、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限制部24的构成,但也能将挡板25和限制部24的配置设为相反、即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配设限制部24,在下游侧配设挡板25。另外,还能设为不设置挡板25并仅在输送方向上游侧或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任一方设置限制部24的构成。

关于控制部的控制

控制部28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的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在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向输送方向)时,能够不进行控制部28的状态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的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的情况下,介质p由挡板25和限制部24这两者引导,因此即使保持该状态将介质输送方向切换为反向输送方向,也会使在挡板25或者限制部24的部分发生卡纸的可能性较低。

因而,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从位于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的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控制部28的状态切换。不进行该状态切换的动作,从而能够缩短将介质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时的时间。

在该情况下,例如能构成为在输送路径s中设置检测介质p的前端或者末端的位置的介质传感器,控制部28基于从介质传感器输送的信息,进行限制部24和挡板25等构成部件的控制。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基于图13说明限制部的其它实施例。图13是说明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在实施例二中,作为“限制部”的第一限制部50和第二限制部51以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隔着记录头13的方式并以在记录头1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各自的端部50a和端部51a相对的状态而设置。

在图13中,相对于介质的正向输送方向(-y方向)的上游侧是第一限制部50,相对于介质的正向输送方向(-y方向)的下游侧是第二限制部51。

第一限制部50能够在记录头13侧的端部50a向记录头13侧的位置52b前进的前进状态(图13的下图)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端部50a向离记录头13更远的位置52a避让的避让状态间切换(图13的上图)。

同样地,第二限制部51能够在记录头13侧的端部51a向记录头13侧的位置53b前进的前进状态(图13的下图)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端部51a向离记录头13远的位置53a避让的避让状态间切换(图13的上图)。

并且,通过控制部28与实施例一同样地控制第一限制部50和第二限制部51的状态。

控制部28在介质的输送方向是从第一限制部50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图13的上图的箭头d方向)的情况、即是正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将第一限制部50设为所述前进状态。此时,介质相对于第二限制部51隔着记录头13从与第二限制部51相反的一侧向朝着第二限制部51下的方向输送,因此第二限制部51设为所述避让状态。

在介质的输送方向是反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如图13的下图所示,介质从第二限制部51下向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输送。因而,控制部28将第二限制部51设为所述前进状态。此时,相对于第一限制部50隔着记录头13从与第一限制部50相反的一侧向朝着第一限制部50下的方向输送介质,因此控制部28将第一限制部50设为所述避让状态。

如上所示,设置第一限制部50和第二限制部51,从而能与实施例一同样地根据介质的输送方向改变第一限制部50和第二限制部51各自的前端(端部50a和端部51a)的位置。

由此,在向作为对介质p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的正向输送方向和作为记录后的介质p的排出方向的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了介质p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限制部50和第二限制部51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三中,基于图14至图22说明限制部的其它实施例。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图15是说明限制部和挡板的动作的图。图16是从下侧观察避让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图17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的立体图。图18是从下侧观察前进状态的限制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9是说明限制部的状态切换机构和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的图。图20是说明限制部的状态切换机构的图。图21是打印机的概略平面图。图2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也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实施例三的特征点在于设有限制部130。

打印机的概要

如图22所示,打印机1具备控制各种驱动系统的构成部件的动作的控制部28,控制部28除了控制记录头13和滑架15的动作以外,还控制后述的输送单元20、限制部130和挡板25等的动作。

关于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

接着,参照图14说明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路径。

在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第二输送辊对22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限制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限制部130。

另外,在第一输送辊对21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作为“摆动部”的挡板25。换句话说,挡板25在输送方向上隔着记录头13设置于与限制部130相反的一侧。挡板25也起到按压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作用。此外,后面进一步详述限制部130和挡板25。

从插入口4插入的介质p被第一输送辊对21夹持并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间断地输送。经过了记录头13的下方的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夹持并输送。在介质p被输送到记录头13的输送方向的记录区域r1(图15、图21)时,由记录头13进行记录。在由记录头13进行记录时,交替地反复输送单元20的输送而对介质p进行记录。

在对介质p的正向输送方向末端附近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介质p被进一步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有时从介质p的末端侧的第一输送辊对21的夹持松开,但此时介质p的前端侧被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因而,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和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并输送。

记录后的介质p通过使第1驱动辊21a、第2驱动辊22a和第3驱动辊23a反向旋转而被向反向输送方向(+y方向)输送而从插入口4排出。

关于限制部和挡板

接着,说明限制部130和挡板25。

首先,限制部13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而被支撑于支撑部131。限制部130隔开间隔地在摆动轴132设置有多个(参照图17),以摆动轴132为中心摆动,从而能够在自由端130a位于记录头13侧的前进状态(图15的下图)和相比所述前进状态自由端130a位于离记录头13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图15的上图)。

限制部130具备:第一引导斜面130b,引导在所述前进状态下从限制部130侧向记录头13侧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以及第二引导斜面130c,引导在所述避让状态下从记录头13侧向限制部130侧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

并且,如图15的下图和图17所示,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从支撑部131向+y方向突出的状态是限制部130的所述前进状态,如图15的上图和图16所示,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向-y方向避让的状态是限制部130的所述避让状态。此外,支撑部131具备与所述避让状态的限制部130的第二引导斜面130c成为齐平的引导斜面131a。

在此,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位于相对于所述前进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图15的下图)和所述避让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图15的上图)这两者远离介质输送路径s的位置。

如上所示构成限制部130,由此在将限制部130在所述前进状态和所述避让状态之间切换时,能够使自由端130a的位置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较大地移位。因而,能够根据介质p的输送方向、介质的弯曲的状态或刚性、厚度等来改变输送方向的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能够实现介质p的适当的输送。

另外,能够将限制部130在介质输送方向上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配设。

限制部130的状态由控制部28(图22)控制。以下说明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相应的限制部130的状态的切换。

控制部28能执行如下控制: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限制部130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图15的下图中的箭头b方向)的情况、即是反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前进状态,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隔着记录头13从与限制部130相反的一侧朝着限制部130下的方向(图15的上图中的箭头a方向)的情况、即是正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避让状态。

另一方面,挡板25在离记录头13近的一侧具有前端25b,在离记录头13远的一侧具备作为摆动中心的摆动轴25a。挡板25构成为通过摆动能够在前端25b相对于介质p的输送路径s接近的第一姿态(图15的上图)和相比所述第一姿态前端25b离输送路径s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图15的下图)。挡板25的姿态也由控制部28控制。

控制部28在将挡板25设为所述第一姿态时,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避让状态,在将挡板25设为所述第二姿态时,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前进状态。

即挡板25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正向输送方向(图15的上图中的箭头a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一姿态,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反向输送方向(图15的下图中的箭头b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二姿态。

限制部130和挡板25如上所示动作,从而可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控制部28进行如下控制: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限制部130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反向输送方向),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前进状态,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隔着记录头13从与限制部130相反的一侧朝着限制部130下的方向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正向输送方向),将限制部130设为所述避让状态,因此能通过限制部130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作为更具体的例子,以下说明在打印机1中进行记录的介质p是存折的情况。

在存折中,在打开的存折的记录面的背面侧设有磁带或条形码等信息部,有时一边输送打开的存折而对记录面进行记录,一边通过读取部读取由设置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信息部记录的信息。在打印机1中设置所述读取部的情况下,在输送路径s中,在与被输送的存折的所述背面侧相对的位置配设所述读取部。另外,所述读取部相对于记录头13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中的任一者。

在此,在所述读取部相对于记录头13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为了读取所述信息部的信息而将所述存折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有时该存折的末端被输送到比记录头13靠下游侧。在从该状态将所述存折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记录面打开的存折的端部易于浮动,因此有可能发生所述末端(反向输送方向的前端)卷入第二姿态的挡板25。

在此,限制部130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采取自由端130a位于记录头13侧的前进状态,因此能通过限制部130限制存折进一步浮动到反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能将存折可靠地引导到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下侧。即能降低向所述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的介质(存折)的浮动和由此导致的卡纸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隔着记录头13与限制部130相反的一侧、即在介质p的正向输送方向的限制部130的上游侧设有挡板25,因此能更适当地抑制所述介质的浮动。挡板25在介质输送方向是正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一姿态,在介质输送方向是反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采取所述第二姿态。

由此,能设为在介质p被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如图15的上图所示,在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采取所述第一姿态而按压介质,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如图15的下图所示,在反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将介质p引导到输送路径s。因而,在向正向输送方向和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时,均能通过挡板25适当地引导介质p。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130的所述前进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参照图15的下图)比所述避让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参照图15的上图)更向介质输送路径s突出。换句话说,所述前进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比所述避让状态的自由端130a的位置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更位于下方。

由此,在限制部130为所述前进状态时,即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能更有效地限制介质浮动。

另外,如上所述,限制部130在所述前进状态下,第二引导斜面130c成为从记录头13侧向限制部130侧输送的、即引导向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的斜面。能通过第二引导斜面130c引导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能将介质p引导到限制部130的下方。

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限制部130的第一引导斜面130b引导介质p,因此能将介质p顺畅地引导到反向输送方向下游侧。

关于限制部的状态切换机构和挡板的姿态切换机构

接下来,说明限制部130的状态切换机构和挡板25的姿态切换机构。

分别与具备记录头13的滑架15向记录区域r2(图21)外的移动联动而进行限制部130的前进状态与避让状态的切换以及挡板25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切换。

更具体地,打印机1具备兼作限制部130的“状态切换机构部”和挡板25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凸轮部140。

以下,首先说明限制部130的状态切换,接下来说明挡板25的姿态切换。

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来支撑限制部130的支撑部131一体形成于基部29(图16和图17)的+y方向端部,所述基部29保持第二从动辊22b且第二从动辊22b能旋转。并且,隔开间隔地设有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图17)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而安装于设置于支撑部131的轴承131b。此外,轴承131b设置于支撑部131的x轴方向两侧。

如图18、图19所示,在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的+x方向端部设有后述的凸轮部140的第一腕部140a所接触并能够按压的杆部件133(也参照图20)。

凸轮部140具备:摆动轴140d;第一腕部140a,相对于摆动轴140d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第二腕部140b,相对于摆动轴140d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被接触部140c,相对于摆动轴140d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第一腕部140a的上方。凸轮部140以摆动轴140d为轴在图19的上图所示的状态与图19的下图所示的状态之间能够摆动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

被接触部140c在记录头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x轴方向的记录区域r2内(作为一例为用图21的虚线表示的滑架15的位置)时,如图19的上图所示,不与搭载记录头13的滑架15接触。此时,限制部130采取所述避让状态,凸轮部140的第一腕部140a没有按压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的杆部件133。

另一方面,在滑架15移动到记录头13的作为x轴方向的记录区域r2外的+x侧的端部(用图21的实线表示的滑架15的位置)时,如图19的下图所示,被接触部140c与滑架15侧的接触部15a接触并且被向下方按压,凸轮部40以第一腕部40a朝着下方的方式摆动。

此时,第一腕部140a按压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的杆部件133,摆动轴132从图20的上图的位置沿箭头c方向旋转到图20的下图的位置。由此,位于比限制部130的摆动轴132靠下方的自由端130a向+y侧移位而成为所述前进状态(图17)。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130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在所述避让状态(图15的上图和图16)下施力。另外,凸轮部140被未图示的其它施力单元向第二腕部140b的前端向下的方向(图19的上图的状态)施力。

接下来,挡板25如图18、图19所示,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备摆动轴25a,摆动轴25a安装于装置主体10并能旋转。此外,在图19的上图和下图中,仅示出一侧(+x侧)的端部。

另外,在挡板25中,在+x侧的摆动轴25a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设有被凸轮部140的第二腕部140b按压的按压部25c。在挡板25中按压部25c相对于摆动轴25a朝着与挡板主体25d大致相同的方向。此外,挡板25被未图示的其它施力单元进一步向所述第二姿态施力。

在记录头13位于x轴方向的记录区域r2内、凸轮部140的被接触部140c不与搭载记录头13的滑架15接触时(图19的上图),凸轮部140的第二腕部140b按压挡板25的按压部25c,挡板25采取所述第一姿态。

在记录头13向x轴方向的记录区域r2外移动、凸轮部140的被接触部140c被滑架15的接触部15a按压、凸轮部140的第二腕部140b的前端成为向上的状态(图19的下图)时,按压部25c的前端侧通过作用于挡板25的所述其它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向上,并且挡板25采取第二姿态。

通过具备以上那样的凸轮部140,能使限制部130的状态和挡板25的姿态与记录头13的移动联动地切换。

关于限制部和挡板的其它构成

优选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构成为在前进状态下位于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位置,在避让状态下位于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外侧的位置。

由此,在将介质p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能将限制部130设置于离记录头13更近的位置,能进一步可靠地引导介质p。

另外,优选挡板25在采取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由此,能可靠地避免挡板25与记录头13的干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的上图所示采取第一姿态的挡板25以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方式来规定挡板25的前端25b的位置。另外,挡板25的前端25b在y方向上延伸到与记录头13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在z方向上配置于不与记录头13重叠的位置,从而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

另外,如图15的下图所示,采取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前端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挡板25如图19的下图所示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记录头13也与滑架15一起向从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偏离的+x侧端部移动。在此,在挡板25的+x侧设有切口部42(图19的各图),即使采取第二姿态的挡板25的前端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挡板25也不会与位于+x侧端部的记录头13干扰。

而且,通过控制部28进行控制,使得在挡板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状态下,不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从而能更可靠地避免记录头13与挡板25的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挡板25、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限制部130的构成,但也能将挡板25和限制部130的配置设为相反、即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配设限制部130,在下游侧配设挡板25。另外,还能设为不设置挡板25并仅在输送方向上游侧或者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任一方设置限制部130的构成。

关于控制部的控制

控制部28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向输送方向)时,能够不进行控制部28的状态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的情况下,介质p被挡板25和限制部130这两者引导,因此即使保持该状态将介质输送方向切换为反向输送方向,在挡板25或者限制部130的部分发生卡纸的可能性也低。

因而,在从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控制部28的状态切换。不进行该状态切换的动作,从而能够缩短将介质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时的时间。

在该情况下,例如能构成为,在输送路径s中设置检测介质p的前端或者末端的位置的介质传感器,控制部28基于从介质传感器发送的信息,进行限制部130和挡板25等构成部件的控制。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四中,基于图23和图24说明限制部的其它实施例。图23是表示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限制部的其它例子的侧视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实施例四的限制部151的特征点在于,在自由端151a(图24)设有与被输送的介质p接触而能从动旋转的从动辊152。

通过控制部28与实施例一同样地控制限制部151。即限制部151在介质p被向正向输送方向(-y方向)输送时采取所述避让状态,在介质p被向反向输送方向(+y方向)输送时采取所述前进状态。

在限制部151的自由端151a设有从动辊152,从而能更顺畅地输送介质p。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五中,基于图25~图27说明限制部的其它实施例。

图25是对处于正向输送方向前端侧薄的状态的存折进行输送时的说明图。图26是对处于正向输送方向前端侧厚的状态的存折进行输送时的说明图。图27是打开了存折的状态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也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该构成的说明。

实施例五的限制部161(图25、图26)具备:第一引导斜面161a,其引导在所述前进状态(参照图15的下图)下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以及第二引导斜面161b,其引导在所述避让状态下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限制部161的状态切换与实施例一的限制部13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限制部161在第一引导斜面161a的滑动阻力与第二引导斜面161b的滑动阻力设定为不同的大小方面具有特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斜面161b的滑动阻力设定为比第一引导斜面161a的滑动阻力大。

由此,在介质p被从限制部161侧向朝着记录头13侧的反向输送方向输送并被第一引导斜面161a引导的情况、以及介质p被从记录头13侧向朝着限制部161侧的正向输送方向输送、被第二引导斜面161b引导的情况下,能改变介质p接触时的滑动阻力。

以下举出更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介质p的存折162是小册子,通常以打开状态的存折162的封面163侧为正向输送方向的前端将其供给到打印机1。在开始使用存折162时,如图27的最上方的图那样封面163侧的页数少,因此以装订部165为界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页数变多。在对存折162进行记录时,如图27的上起第二个图那样,以装订部165为界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页数大致相同,在进一步进行记录时,如图27的最下方的图那样,封底164侧的页数变少,以装订部165为界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页数变多。

在此,在如图27的最上方的图那样输送封面163侧的页数少的状态的存折162时,如图25所示,有时装订部165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最上方的页166浮动。在存在页浮动的情况下输送存折162时,有可能发生卡纸。

此时,在浮动的最上方的页166与滑动阻力被设定为较大的第二引导斜面161b接触时,由于所述滑动阻力而使浮动的最上方的页166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的速度变慢,由此页浮动被弄平整。因而,能够避免所述卡纸的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限制部161与第二输送辊对22之间设有辅助辊168。辅助辊168构成为在图27的最下方的图那样的封底164侧的页数少的状态的存折162被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参照图26),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向箭头d方向旋转驱动。在将封底164侧的页数少的状态的存折162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如图26所示,有时装订部165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最上方的页167浮动。此时,辅助辊168向箭头d方向旋转驱动,从而能将页167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强制输送,能将页167的浮动弄平整。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能构成为在输送路径s中设置检测存折162的厚度的厚度传感器,控制部28基于从所述厚度传感器输送的信息进行辅助辊168的驱动的控制。另外,还能配设代替辅助辊168的例如带式输送单元。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例在图26所示的输送状况的情况下,可以将限制部161构成为与图26所示的姿态相比自由端位于更上侧(限制部161与图26所示的姿态相比更向图26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将该状态设为限制部161的避让状态。由此,第二引导斜面161b比引导斜面131a更缩进,能防止存折162的页167与滑动阻力被设定为较大的第二引导斜面161b接触。即,能抑制存折162的页167的前端卷入限制部161,页167能顺畅地经过限制部161的下侧。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例中,作为限制部(实施例一的限制部130:以下附上与实施例一的构成部件对应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的“避让状态”,示出了限制部130的第二引导斜面130c与支撑部31的引导斜面131a成为齐平的状态,但本发明的“避让状态”只要是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比所述前进状态远离记录头13即可。因而,限制部130的自由端130a位于图15的下图的位置与图15的上图的位置之间的状态也包含于所述“避让状态”。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六中,基于图28至图38说明限制部的其它实施例。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截面图。图29是说明摆动部的动作的图。图30是摆动部的俯视图。图31是摆动部的仰视图。图32是说明切换摆动部的延长状态和缩短状态的凸轮机构的图。图33是摆动部的上面侧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34是摆动部的下面侧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35是说明摆动部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图36是说明摆动部的姿态切换机构部的图。图37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框图。图38是打印机的概略平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对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实施例三的特征点在于设有摆动部225。

打印机的概要

如图37所示,打印机1具备控制各种驱动系统的构成部件的动作的控制部28,控制部28除了控制记录头13和滑架15的动作以外,还控制后述的输送单元20和摆动部225等的动作。

关于打印机的介质输送路径

接着,参照图28说明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路径。

在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第二输送辊对22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限制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限制部224。

限制部224与基部29一体形成于基部29的+y方向端部,所述基部29保持第二从动辊22b且第二从动辊22b能旋转。在限制部224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斜面224a(参照图29),所述引导斜面224a引导从记录头13侧向限制部224侧输送的、即向进行记录时的输送方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能通过引导斜面224a引导从记录头13侧向限制部224侧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能将介质p引导到限制部224的下方。

另外,在第一输送辊对21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记录头13的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径s的上方设有摆动部225。摆动部225也起到按压被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的作用。此外,后面进一步详述摆动部225。

从插入口4插入的介质p被第一输送辊对21夹持并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间断地输送。经过了记录头13的下方的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夹持并输送。在介质p输送到记录头13的输送方向的记录区域r1(图29、图38)时,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在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时,由输送单元20交替地反复输送而对介质p进行记录。

在对介质p的正向输送方向末端附近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介质p进一步被向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有时从介质p的末端侧的第一输送辊对21的夹持松开,此时介质p的前端侧被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因而,介质p被第二输送辊对22和第三输送辊对23夹持并输送。

记录后的介质p使第1驱动辊21a、第2驱动辊22a和第3驱动辊23a反向旋转,从而向反向输送方向(+y方向)输送而从插入口4排出。

关于摆动部

接着,说明摆动部225。

摆动部225(图29)具备摆动部主体230,在离记录头13近的一侧具有前端225b,在离记录头13远的一侧(+y侧)具备作为摆动中心的摆动轴225a。

另外,摆动部225在摆动部主体230的前端侧具备延长部231,所述延长部231通过伸缩能够在从摆动轴225a(摆动中心)到前端225b的长度l2长的延长状态(图30的下图)和从摆动轴225a到前端225b的长度l1短的缩短状态(图30的上图)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延长部131安装于摆动部主体230的下面侧(-z侧)(参照图29、图31)。由于安装于下面侧,所以介质p的端部不会与摆动部主体230的前端230a碰撞而发生输送不良。

在所述延长状态下延长部231的-y侧端部成为前端225b,在所述缩短状态下摆动部主体230的-y侧端部成为前端225b。

并且,摆动部225构成为前端225b以摆动轴225a为轴摆动,能够在所述缩短状态的前端225b相对于介质p的输送路径s接近的第一姿态(图29的上图)和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所述延长状态的前端225b离输送路径s更远的第二姿态间切换。

摆动部225的姿态被所述控制部28(图37)控制。以下说明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相应的摆动部225的姿态的切换。

控制部28能够执行如下控制: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摆动部225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y方向)、即是正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将摆动部225设为所述第一姿态(图29的上图),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隔着记录头13从与摆动部225相反的一侧朝着摆动部225下的方向(+y方向)、即是反向输送方向的情况下,将摆动部225设为所述第二姿态(图29的下图)。

摆动部225如上所示动作,由此可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从摆动部225下朝着与记录头13相对的位置的方向的情况下,摆动部225成为所述第一姿态而按压介质p,因此能按压被向正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的浮动。另一方面,在介质p的输送方向是隔着记录头13从与摆动部225相反的一侧朝着摆动部225下的方向的情况下,摆动部225成为将被输送的介质p向摆动部225的下方引导的所述第二姿态,因此能在输送路径s中可靠地输送介质p。

因而,即使向正向输送方向和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介质,都能通过摆动部225适当地引导并输送介质。

而且,在摆动部2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成为前端225b通过延长部31延长的所述延长状态,因此能在输送方向上延长摆动部2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的、通过摆动部225引导介质p的区域。

由此,在被输送的介质p的弯曲较大并易于浮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所述第二姿态的摆动部225更可靠地引导介质p。

另外,在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是相对于输送路径s接近的所述第一姿态时,摆动部225成为所述缩短状态,因此能有效利用在所述第一姿态时变短的量的空间。因而,能有助于产品的小型化并且提高设计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在图29的下图所示的所述第二姿态下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在图29的上图所示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位于所述移动区域的外侧。在摆动部2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在输送方向上离记录头13更近,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引导介质p。

关于摆动部的姿态切换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30~图36和图38说明摆动部225的姿态切换机构部233。与搭载记录头13的滑架15向记录区域r2(图38)外的移动联动进行摆动部225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切换。

姿态切换机构部233构成为具备:作为将记录头13的移动转换为延长部231的伸缩动作的凸轮机构234(图30~图34)的滑动部235和第一凸轮部236;以及将记录头13的移动转换为摆动部225(摆动部主体230)的摆动动作的第二凸轮部41(图35、图36)。

首先,参照图30~图34说明在姿态切换机构部233中使延长部231伸缩的凸轮机构234。如上所述凸轮机构234具备图30所示的滑动部235和第一凸轮部236。

如图34所示,第一凸轮部236在摆动部主体230的下面侧以一端侧为旋转轴236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摆动部主体230,另一端侧固定于延长部231(还参照图31)。附图标记236b是向+z方向突出的凸缘,凸缘236b嵌入设置于延长部231的安装孔,第一凸轮部236安装于延长部231。

另外,第一凸轮部236具备后述的滑动部235的抵接部235a所抵接的被抵接部236c(图33),被抵接部236c设为向上面侧露出。

延长部231在第一凸轮部236为图33的上图和图34的上图的状态时,-y侧的前端231a成为与摆动部主体230的前端230a重叠的缩短状态。在延长部231为缩短状态时,延长部231的前端231a和摆动部主体230的前端230a这两者成为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

在此,滑动部235安装于摆动部主体230且能与滑架15向记录区域r2外的移动联动而在x轴方向上滑动。滑动部235具备能抵接于所述第一凸轮部236的被抵接部236c的抵接部235a。

在滑动部235的+x侧端部设有接触部235b(图30、图32)。

接触部235b在滑架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记录区域r2内时,如图32的上图所示不与记录头13接触。此外,此时滑动部235的+x侧端部位于图30的位置238a。

并且,这样在接触部235b不与记录头13接触的状态下,滑动部235的抵接部235a如图33的上图所示,是与第一凸轮部236的被抵接部236c相邻而不接触、或者与被抵接部236c少量抵接的状态,不会使第一凸轮部236旋转。

另一方面,在滑架15移动到记录头13的作为记录区域r2外的+x侧的端部时,如图32的下图那样,接触部235b与记录头13接触,并且被记录头13向+x方向按压且滑动部235向+x方向滑动,滑动部235的+x侧端部从位置238a向位置238b移动。

在滑动部235向+x方向移动时,第一凸轮部236的被抵接部236c被抵接部235a按压,第一凸轮部236向图33的上图和图34的上图的箭头c方向旋转。

在第一凸轮部236旋转时,延长部231向-y方向前进,摆动部225成为所述延长状态(图30~图34的各图的下图)。此外,凸缘236b被设置于摆动部主体230的引导槽237引导。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轮部236和滑动部235均在图33的上图和图34的上图的状态下被施力,在滑架15从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外回到记录区域r2内时,延长部231自然地回到缩短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35和图36说明在姿态切换机构部233中使摆动部225(摆动部主体230)摆动的机构。摆动部225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备摆动轴225a,摆动轴225a安装于装置主体10并能旋转。

另外,在摆动部225中,在摆动轴225a的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y侧)设有被后述的第二凸轮部241的腕部241b按压的按压部225c。此外,在摆动部225中按压部225c相对于摆动轴225a朝着与摆动部主体230大致相同的方向。

第二凸轮部241具备:摆动轴241a;腕部241b,其相对于摆动轴241a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被接触部241c,其相对于摆动轴241a设置于正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第二凸轮部241安装于装置主体10并能以摆动轴241a为轴在图35所示的状态和图36所示的状态之间摆动。

被接触部241c如图35那样在记录头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图38所示的记录区域r2内时,与搭载记录头13而向+x方向移动的滑架15不接触。此时,第二凸轮部241的腕部241b成为向下方按压摆动部225的按压部225c的姿态。

另一方面,在滑架15移动到记录头13的作为记录区域r2外的+x侧的端部时,如图36所示,被接触部241c与滑架15侧的接触部15a接触并且被向下方按压,第二凸轮部41以腕部241b朝着上方的方式摆动。

摆动部225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向所述第二姿态施力,第二凸轮部241被未图示的其它施力单元向腕部241b的前端向下的方向(图35的状态)施力。

第二凸轮部241的被接触部241c被滑架15的接触部15a按压,在第二凸轮部241的腕部241b的前端对抗所述其它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成为向上的状态(图36)时,通过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按压部225c的前端侧向上,并且摆动部225采取第二姿态。此时,延长部231通过凸轮机构234向-y方向伸长,摆动部225成为所述延长状态。

另一方面,在滑架15向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侧移动而成为第二凸轮部241的被接触部241c未被滑架15的接触部15a按压的状态(图35)时,第二凸轮部241的腕部241b的前端通过所述其它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向下,腕部241b对抗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按压摆动部225的按压部225c,因此摆动部225采取第一姿态。此时,延长部231通过凸轮机构234向+y侧避让,成为所述缩短状态。

能通过以上那样的姿态切换机构部233使摆动部225与记录头13的移动联动地切换为所述缩短状态的前端225b相对于输送路径s接近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所述延长状态的前端225b离输送路径s更远的第二姿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的上图所示,采取第一姿态的摆动部225以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方式规定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29的下图所示,采取第二姿态的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摆动部2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记录头13也与滑架15一起向从记录头13的记录区域r2偏离的+x侧端部移动。在此,在摆动部225的+x侧设有切口部42(图35、图36),即使采取第二姿态的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摆动部225也不会与位于+x侧端部的记录头13干扰。

而且,通过控制部28进行控制,使得在摆动部225采取所述第二姿态而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的状态下,也不通过记录头13进行记录,由此能更可靠地避免记录头13与摆动部225的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摆动部225、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限制部224的构成,但也能将摆动部225和限制部224的配置设为相反、即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配设限制部224,在下游侧配设摆动部225。另外,还能设为相对于记录头13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和输送方向下游侧这两者设置摆动部225的构成。

关于控制部的控制

控制部28能设为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在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向输送方向)时,不通过控制部28进行摆动部225的姿态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在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所述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的情况下,介质p被摆动部225和限制部224这两者引导,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将介质输送方向切换为反向输送方向,在摆动部225的部分发生卡纸的可能性也会低。

因而,在从介质p的末端的位置位于比与记录头13相对的区域靠所述正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将介质p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的情况下,能省略由控制部28进行的姿态切换。通过不进行该姿态切换的动作,能缩短将介质的输送方向设为相反时的时间。

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输送路径s中设置检测介质p的前端或者末端的位置的介质传感器,控制部28能构成为基于从介质传感器发送的信息进行摆动部225的控制。

实施例七

基于图39说明实施例七。图39是表示在介质输送方向上隔着记录头在与摆动部相反的一侧配设挡板的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在实施例七中,代替实施例一的限制部224设有挡板250。挡板250在介质输送方向上隔着记录头13设置于与摆动部225相反的一侧,在离记录头13近的一侧具有自由端250b并且在离记录头13远的一侧具备成为摆动中心的摆动轴250a,通过摆动能够在自由端250b相对于输送路径s接近的前进状态(图39的下图)和与所述前进状态相比自由端250b离所述输送路径更远的避让状态间切换(图39的上图)。

能通过控制部28控制挡板250的状态切换。控制部28进行如下控制:在如图39的下图所示将摆动部225设为所述第二姿态时,将挡板250设为所述前进状态,在如图39的上图所示将摆动部225设为所述第一姿态时,将挡板250设为所述避让状态。

通过这样切换摆动部225的姿态和挡板250的状态,从而在向正向输送方向和反向输送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输送时,均能通过摆动部225和挡板250适当地引导所述介质。

另外,优选挡板250在采取所述前进状态和所述避让状态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均不进入记录头13的移动区域。由此,能可靠地避免挡板250与记录头13的干扰。

实施例八

基于图40说明实施例八。图40是说明摆动部的其它例子的图。

实施例八的摆动部260的特征点在于具备作为“延长部”的多个延长部分。更具体地,摆动部260如图40所示在摆动部主体261的前端侧具备作为“延长部”的第一延长部262和第二延长部263。

摆动部260在图40的最上方的图所示的缩短状态下,第一延长部262的前端262a和第二延长部263的前端263a与摆动部主体261的前端261a重叠,它们成为摆动部260的前端260b。

摆动部260与其它实施例同样地在采取前端260b接近输送路径s的第一姿态时成为缩短状态。

摆动部260在前端260b采取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远离输送路径s的第二姿态时,成为第一延长部262和2延长部263伸长了的延长状态。

作为使第一延长部262和第二延长部263伸缩的机构,能使用与实施例一类似的凸轮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摆动部260构成为在采取第二姿态时会采取第一延长部262伸长的第一延长状态(从图40的上方起的第二个图);以及第一延长部262和第二延长部263这两者伸长、与所述第一延长状态相比进一步延长的第二延长状态(图40的最下方的图)。

在为所述第一延长状态时,第一延长部262的前端262b和第二延长部263的前端263a成为摆动部260的前端260b。在为所述第二延长状态时,第二延长部263的前端263a成为摆动部260的前端260b。

由此,在摆动部260采取第二姿态时,例如能根据介质的弯曲状态来变更从摆动轴260a到前端260b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设为第一延长部延长后第二延长部延长的构成,但也可以将第一延长部和第二延长部并行延长。

关于打印机的其它构成

基于图41和图42说明打印机1的其它构成。图41是说明第二输送辊对的配置的图。图42是说明限制部的变更例的图。

在从限制部224的下方向朝着记录头13的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的前端的弯曲如图41所示的介质p1那样大的情况下,介质p1有时会越过摆动部225的前端225b。为了避免该情况,在图41所示的第二输送辊对22中,第二从动辊22b与第2驱动辊22a错开配置。

通常第2驱动辊22a的旋转中心位置270和第二从动辊22b的旋转中心位置271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即第二从动辊22b(在图41中用虚线表示)以旋转中心位置271成为附图标记271a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而以第二从动辊22b的旋转中心位置271成为从附图标记271a的位置按角度α(例如5°左右)向+y侧旋转的位置271b的方式配置第二从动辊22b(在图41中用实线表示),从而能将介质p以向下方侧按压的方式输送到第二输送辊对22的反向输送方向下游侧。

由此,能设为在使介质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时,所述介质更可靠地被摆动部225引导的构成。

另外,如图42所示,还能在限制部224的引导斜面224a的下端设置形成为对介质p向下方按压的形状的接触部72。从限制部224的下方向朝着记录头13的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与接触部272接触,以对介质p向下方侧按压的方式输送介质p。

另外,还能够构成为在接触部272具备以与被输送的介质接触的方式能够从动旋转的从动辊273。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它们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