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印机的压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4718发布日期:2019-04-29 15:1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钢印机的压掣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印机的压掣组件,尤指可提高下压力分布均匀度的压掣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现有钢印机包含一压掣组件80及一装设在该压掣组件80的压印单元90,该压掣组件80包含一基座81、一第一压柄82及一第二压柄83,该基座81的前端形成一卡接槽811,该第一压柄82枢设在该基座81,该第一压柄82包含一第一柄部84、一第一枢轴85及一第一压抵部86,该第一柄部84设在该基座81,该第一枢轴85设在该基座81并通过该第一柄部84,该第一压抵部86是可转动地设在该第一柄部84并伸出该第一柄部84的底面,该第二压柄83枢设在该基座81并位于该第一压柄82的下方,该第二压柄83包含一第二柄部87、一第二枢轴88及一第二压抵部89,该第二柄部87设在该基座81,该第二枢轴88设在该基座81并通过该第二柄部87,且该第二枢轴88位在该第一枢轴85的前方,该第二压抵部89是可转动地设在该第二柄部87,该第二压抵部89伸出该第二柄部87的底面并位于第一压抵部86与该第二枢轴88之间,所述压印单元90设在该基座81的卡接槽811并抵接该第二压抵部89。

如图11所示,在压印时,待压印物91伸入该压印单元90,使用者可握持该第一压柄82的第一柄部84并向下压,使该第一压抵部86下压该第二压柄83的第二柄部87,再使该第二压抵部89下压该压印单元90,让该压印单元90夹压该待压印物91,其中,该压掣组件80以该第二压抵部89形成单点式的下压状态,造成下压力过在集中而分布不均匀,造成压印清晰度降低。

另外,该压掣组件80仅通过第一枢轴85、第二枢轴88作为力矩支点,配合力矩而转换下压力的大小,无法有效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使用者需要施加更大的下压力,同时造成使用者受到压掣组件80的反作用力也越大,所以操作上并不顺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印机的压掣组件,由此改善现有压掣组件提供的单点式下压状态而造成下压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现有压掣组件无法有效省力,使得使用者受到的反作用力大,造成操作不顺手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钢印机的压掣组件,其包含一基座、一第一压柄及一第二压柄,该基座前端形成一卡接槽,该基座具有两间隔设置的板体,该两板体上设置对称的横槽,所述横槽位于所述卡接槽的上方,该第一压柄枢设在该基座,该第一压柄包含一第一柄部及一第一枢轴,该第一柄部设在该基座,该第一枢轴设在该基座的横槽并通过该第一柄部,该第二压柄设在该基座并位于该第一压柄下方,该第二压柄包含一第二柄部、一第二枢轴及一压抵单元,该第二柄部设在该基座,该第二枢轴设在该基座并通过该第二柄部,该压抵单元设在该第二柄部的前侧并凸伸出该第二柄部的底面,以及该压抵单元包含两间隔排列的压抵轮。

如上所述的钢印机的压掣组件,该两板体上设置对称的斜槽,所述斜槽位于所述卡接槽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横槽的后侧,该第二压柄包含一导引槽,该导引槽形成在该第二柄部的后侧并位于该第一压柄的下方,该钢印机的压掣组件具有一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枢设在该第一压柄并连接该第二压柄,该转换单元包含一转换件、一导引杆及一压杆,该转换件设在第一柄部,该导引杆设在该转换件并通过该第一柄部且伸入该基座的斜槽,该压杆设在该转换件并伸入该第二压柄的导引槽,其中,该压杆的轴心与该导引杆的轴心的距离大于该导引杆的轴心与该第一枢轴的轴心的距离,该转换件包含两间隔设置的侧板,该第二柄部伸入该两侧板之间。

如上所述的钢印机的压掣组件,该两板体上设置对称的斜槽,所述斜槽位于所述卡接槽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横槽的后侧,该第一压柄包含一导引杆及一压杆,该导引杆设在该第一柄部并伸入该基座的斜槽,且该导引杆位于该第一枢轴的后方,该压杆设在该第一柄部并位于该导引杆的后侧。

如上所述的钢印机的压掣组件,该压掣组件在该基座的两板体上皆设置一量尺,该两量尺相对称,每一量尺包含一具有刻度的基板、一滑槽及一挡块,该基板连接该基座,该滑槽形成在该基板,该挡块设在该基板并伸入该滑槽。

如上所述的钢印机的压掣组件,该两板体皆形成一往外凸出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位于该卡接槽的下方,且该支撑部的顶面形成一凸部。

本发明的优点是:该压掣组件可提供一压印单元设置在该基座的卡接槽,在压印时,待压印物伸入该压印单元,使用者按压该第一压柄,且第一压柄接着按压该第二压柄,该第二压柄通过该两压抵轮下压该压印单元而压印待压印物,在该两压抵轮中,位于前方的压抵轮先下压该压印单元,随着该第二压柄的转动,位于后方的压抵轮接着下压该压印单元,让下压力由单点下压转换为双点下压,以提高下压力分布的均匀度,并可提高压印稳定性与压印效果。

另外,使用者按压该第一压柄的第一柄部,该第一柄部枢转的同时,该第一枢轴沿该基座的横槽移动,且该导引杆沿该基座的斜槽移动,以及该压杆沿该第二压柄的导引槽往前移动,该转换件枢转并下压该第二柄部,使得该第二柄部枢转时,第二压柄的压抵单元下压该压印单元而压印待压印物,由于该转换件可相对该第一压柄枢转,并配合所述横槽、所述斜槽与导引槽的配置,以及该第一枢轴、第二枢轴与导引杆作为力矩支点,将施加在第一柄部的压持力有效转换为施加在压印单元的下压力,并有效加强下压力而达到省力的目的,进而减少使用者受到的反作用力,使得该压掣组件在操作上更为顺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未下压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下压的操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未下压的操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下压的操作示意图。

图10为现有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11为现有钢印机的压掣组件配合压印单元的下压的操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10b基座11卡接槽

12板体13横槽

14斜槽15支撑部

151凸部20a、20b第一压柄

21第一柄部22第一枢轴

23导引杆24压杆

30a、30b第二压柄31第二柄部

32导引槽33第二枢轴

34压抵单元35压抵轮

40转换单元41转换件

411侧板42导引杆

43压杆50a、50b量尺

51基板52滑槽

53挡块60压印单元

61上模62下模

70待压印物

80压掣组件81基座

811卡接槽82第一压柄

83第二压柄84第一柄部

85第一枢轴86第一压抵部

87第二柄部88第二枢轴

89第二压抵部90压印单元

91待压印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图2、图6与图7,为本发明钢印机的压掣组件的多种较佳实施例,该钢印机的压掣组件包含一基座10a、10b、一第一压柄20a、20b及一第二压柄30a、30b。

如图3、图4、图7与图8,该基座10a、10b的前端形成一卡接槽11,该基座10a、10b具有两间隔设置的板体12,该两板体12上设置对称的横槽13,所述横槽13位于所述卡接槽11的上方,另外,该两板体12皆形成一往外凸出的支撑部15,该支撑部15位于该卡接槽11的下方,且该支撑部15的顶面形成一凸部151。

如图3、图7所示,该第一压柄20a、20b枢设在该基座10a、10b,该第一压柄20a、20b包含一第一柄部21及一第一枢轴22,该第一柄部21设在该基座10a、10b,该第一枢轴22设在该基座10a、10b的横槽13并通过该第一柄部21。

如图3、图4、图7与图8,该第二压柄30a、30b设在该基座10a、10b并位于该第一压柄20a、20b下方,该第二压柄30a、30b包含一第二柄部31、一第二枢轴33及一压抵单元34,该第二柄部31设在该基座10a、10b,该第二枢轴33设在该基座10a、10b并通过该第二柄部31,该压抵单元34设在该第二柄部31的前侧并凸伸出该第二柄部31的底面,以及该压抵单元34包含两间隔排列的压抵轮35,且该两压抵轮35是前后间隔排列。

如图2至图4,该两板体12上设置对称的斜槽14,所述斜槽14位于所述卡接槽11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横槽13的后侧,该第二压柄30a包含一导引槽32,该导引槽32形成在该第二柄部31的后侧并位于该第一压柄20a的下方,该钢印机的压掣组件具有一转换单元40,该转换单元40枢设在该第一压柄20a并连接该第二压柄30a,该转换单元40包含一转换件41、一导引杆42及一压杆43,该转换件41设在第一柄部21,该导引杆42设在该转换件41并通过该第一柄部21且伸入该基座10a的斜槽14,该压杆43设在该转换件41并伸入该第二压柄30a的导引槽32,其中,该压杆43的轴心与该导引杆42的轴心的距离大于该导引杆42的轴心与该第一枢轴22的轴心的距离,另外,该转换件41包含两间隔设置的侧板411,该第二柄部31伸入该两侧板411之间。

如图6至图8,该两板体12上设置对称的斜槽14,所述斜槽14位于所述卡接槽11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横槽13的后侧,该第一压柄20b包含一导引杆23及一压杆24,该导引杆23设在该第一柄部21并伸入该基座10b的斜槽14,且该导引杆23位于该第一枢轴22的后方,该压杆24设在该第一柄部21并位于该导引杆23的后侧。

如图3、图7所示,该压掣组件在该基座10a、10b的两板体12上皆设置一量尺50a、50b,该两量尺50a、50b相对称,每一量尺50a、50b包含一具有刻度的基板51、一滑槽52及一挡块53,该基板51连接该基座10a、10b,该滑槽52形成在该基板51,该挡块53设在该基板51并伸入该滑槽52,其中,所述量尺50a、50b邻近该基座10a、10b的卡接槽11。

如图4、图8所示,一压印单元60组设在该压掣组件的卡接槽11,且该压印单元60包含一上模61及一下模62,以及该两凸部151伸入该压印单元60的下模62,以定位该压印单元60,且该两支撑部15的顶面抵靠该下模62,以提高接触面积与稳定性,另如图5、图9所示,在压印时,待压印物70伸入该上模61与该下模62之间。

如图4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在该压掣组件未作动时,该第一枢轴22抵接所述横槽13的后端,该转换单元40的导引杆42抵接所述斜槽14的上端,以及该转换单元40的压杆43抵接第二压柄30a的导引槽32的后端,该第一压柄20a通过转换单元40提起第二压柄30a,使第二柄部31的后侧往上倾斜,以及该压抵单元34的其中一压抵轮35抵接该压印单元60的上模61。

如图5所示,在压印时,待压印物70伸入该上模61与该下模62之间,使用者可施加一压持力在该第一压柄20a的第一柄部21,该第一柄部21以该第一枢轴22为力矩支点并转动,该第一枢轴22随第一柄部21转动的同时也朝所述横槽13的前端移动,该第一枢轴22进一步抵靠所述横槽13的前端,该转换件41随该第一柄部21转动时,该导引杆42沿所述斜槽14朝所述斜槽14的下端移动,配合该压杆43沿该第二压柄30a的导引槽32往导引槽32的前段移动,使得该转换件41相对该第一柄部21枢转,同时该转换单元40施加在该第二柄部31的力的方向由斜向转换为向下,且该第二压柄30a的压抵单元34抵压并施加一下压力在该压印单元60的上模61,以进行压印,在压印时,该两压抵轮35中位于前方的压抵轮35先下压该压印单元60,随着该第二压柄30a的转动,位于后方的压抵轮35接着下压该压印单元60,让下压力由单点下压平顺地转换为双点下压,以及让下压力均匀施加在该上模61,且该两支撑部15抵靠该下模62并增加接触面积与稳定性,进而提高压印清晰度。

在该压持力移除后,该上模61复位并推动该第二压柄30a,该第二压柄30a推动该转换单元40的枢转,进而带动该第一压柄20a复位,且该转换单元40的枢转让力矩加大而消减施加在第一柄部21的反作用力,进而减轻第一柄部21施加在使用者的力。

如图8所示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在该压掣组件未作动时,该导引杆23抵接所述斜槽14的上端,以及该压抵单元34中位于前方的压抵轮35受到该上模61的上顶,使第二柄部31的后侧往上倾斜。

如图9所示,在压印时,待压印物70伸入该上模61与该下模62之间,使用者可施加一压持力在该第一压柄20b的第一柄部21,该第一柄部21以该第一枢轴22为力矩支点并转动,该第一枢轴22随第一柄部21转动的同时也朝所述横槽13的前端移动,该压杆24随该第一柄部21转动时,导引杆23沿所述斜槽14朝所述斜槽14的下端移动,且该压杆24抵接并下压该第二柄部31,该两压抵轮35中位于前方的压抵轮35先下压该压印单元60,随着该第二压柄30b的转动,位于后方的压抵轮35接着下压该压印单元60,让下压力由单点下压平顺地转换为双点下压,以及让下压力均匀施加在该上模61,且该两支撑部15抵靠该下模62并增加接触面积与稳定性,进而提高压印清晰度。

在该压持力移除后,该上模61复位并推动该第二压柄30b,该第二压柄30b接着带动该第一压柄20b复位,该第一柄部21在旋转复位的同时,可通过所述横槽13与斜槽14而能略往后移动而减轻第一柄部21施加在使用者的力。

综上所述,该两压抵轮35在压印时可让下压力由单点下压平顺地转换为双点下压,可提高下压力分布的均匀度,避免下压力不均而造成压印的图案不清楚的情形,故该两压抵轮35可提高压印稳定性与压印效果。

此外,该压掣组件以第一枢轴22、第二枢轴33与导引杆42作为力矩支点,且该转换单元40可相对该第一压柄20a枢转,通过压杆43沿第二压柄30a的导引槽32移动,该转换单元40的枢转可调整该压杆43施加在该第二柄部31的力的方向,将施加在第一柄部21的压持力有效转换为施加在压印单元60的下压力,通过该转换单元40调整力矩而增加下压力并达到省力的目的,且该转换单元40可调整力矩而减少使用者受到的反作用力,有效提高该压掣组件的操作顺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