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单识别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3277发布日期:2019-11-19 20:0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存单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存单识别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当顾客在银行的定期存单到期后,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对顾客保存的纸质存单进行信息核实(核对存单人姓名、身份证、账号、存期、金额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对纸质存单进行盖章回收。上述这种方式只能通过人为的方式对纸质存单进行识别,识别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能够提高对于纸质存单的识别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包括:输送机构,第一识别机构与章盖机构,所述第一识别机构与所述输送机构相对应,且所述第一识别机构用于识别纸质存单,所述章盖机构与所述输送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章盖机构用于对所述纸质存单进行盖章;所述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所述纸质存单,且所述纸质存单由所述第一识别机构输送至所述章盖机构;中控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第一识别机构与章盖机构均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

上述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待识别的纸质存单放在输送机构上,沿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纸质存单依次经过第一识别机构与章盖机构。当纸质存单到达第一识别机构时,第一识别机构对纸质存单进行信息扫描,并将扫描后的存单信息传输至中控机构,中控机构将所获得存单信息与预设信息进行比对,确认信息无误后,待纸质存单随输送机构移动至章盖机构,中控机构控制所述章盖机构对所述存单进行盖章处理。上述存单识别打印装置无需进行人为识别,从而提高了对于纸质存单的识别效率。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一输送传感器与第二输送传感器,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输送部、过渡部与第二输送部,所述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连,所述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部相连,所述纸质存单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输送部、过渡部与第二输送部;所述第一输送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放单处,所述第二输送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过渡部的连接处。

所述第一识别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所述第一识别机构包括第一识别传感器、第二识别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识别传感器与所述第二识别传感器之间,且所述第一识别传感器、第二识别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均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二识别机构,所述第二识别机构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识别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所述第二识别机构用于识别所述纸质存单,且所述第一识别机构位于所述输送机构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识别机构位于所述输送机构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识别机构包括第三识别传感器、第四识别传感器与第二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识别传感器与所述第四识别传感器之间,且所述第三识别传感器、第四识别传感器与第二图像传感器均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与第二压紧件,所述第一压紧件与所述第二压紧件分别位于所述过渡部两侧。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三输送传感器与胶辊轮,所述第三输送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与所述过渡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输送传感器与所述胶辊轮均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章盖机构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且所述胶辊轮与所述章盖机构相对应。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导向压片,所述导向压片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且所述导向压片与所述章盖机构相对应。

所述章盖机构包括盖章位置传感器与章盖件,所述盖章位置传感器与所述章盖件均与所述中控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章盖件用于对所述纸质存单进行盖章。

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对转组件,所述对转组件装设在所述第二输送部的尾端,所述对转组件用于将所述纸质存单导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存单识别打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中控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输送机构,110、第一输送传感器,120、第二输送传感器,130、第一输送部,140、过渡部,150、第二输送部,151、对转组件,1511、第一转轮,1512、第二转轮,160、第一压紧件,170、第二压紧件,180、第三输送传感器,190、胶辊轮,191、导向压片,200、第一识别机构,210、第一识别传感器,220、第二识别传感器,230、第一图像传感器,300、章盖机构,310、盖章位置传感器,320、章盖件,400、中控机构,500、第二识别机构,510、第三识别传感器,520、第四识别传感器,530、第二图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包括:输送机构100、第一识别机构200、章盖机构300与中控机构400。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与所述输送机构100相对应,且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用于识别纸质存单,所述章盖机构300与所述输送机构100对应设置,所述章盖机构300用于对所述纸质存单进行盖章。所述输送机构100用于输送所述纸质存单,且所述纸质存单由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输送至所述章盖机构300。所述输送机构100、第一识别机构200与章盖机构30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中控机构400为控制器或中枢处理器。

上述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待识别的纸质存单放在输送机构100上,沿输送机构100的输送方向,纸质存单依次经过第一识别机构200与章盖机构300。当纸质存单到达第一识别机构200时,第一识别机构200对纸质存单进行信息扫描,并将扫描后的存单信息传输至中控机构400,中控机构400将所获得存单信息与预设信息进行比对,确认信息无误后,待纸质存单随输送机构100移动至章盖机构300,中控机构400控制所述章盖机构300对所述存单进行盖章处理。上述存单识别打印装置无需进行人为识别,从而提高了对于纸质存单的识别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一输送传感器110与第二输送传感器120。所述第一输送传感器110与所述第二输送传感器12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所述输送机构100包括第一输送部130、过渡部140与第二输送部150,所述过渡部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部130相连,所述过渡部1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部150相连,所述纸质存单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输送部130、过渡部140与第二输送部150。所述第一输送传感器110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130的放单处,所述第二输送传感器120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130与所述过渡部140的连接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部130、过渡部140与第二输送部150三者均为传动带或传动链,且所述第一输送部130与过渡部140通过同一驱动电机驱动。更具体地,在所述第一输送部130的放单处装设第一输送传感器110,当第一输送传感器110检测到纸质存单时,第一输送传感器110向中控机构400传递信息,然后中控机构400带动驱动电机工作,从而实现了输送机构100对于纸质存单的输送。由于第一输送部130与过渡部140通过同一驱动电机驱动,因此,在所述第二输送传感器120检测到纸质存单时,所述中控机构400会控制驱动电机持续转动,从而使得纸质存单能够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经过过渡部140进入第二输送部150。上述实施方式实现了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对于纸质存单的自动识别与自动运输,从而提高了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对于纸质存单的识别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130。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包括第一识别传感器210、第二识别传感器220与第一图像传感器230,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230位于所述第一识别传感器210与所述第二识别传感器220之间,且所述第一识别传感器210、第二识别传感器220与第一图像传感器23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纸质存单跟随输送机构100进行输送,当第一识别传感器210检测到纸质存单的端部后,向中控机构400反馈信息,此时,中控机构400启动第一图像传感器230对纸质存单进行扫描。然后,当第二识别传感器220检测到纸质存单的尾部后,向中控机构400再次反馈信息,此时,中控机构400关闭第一图像传感器230。上述实施方式避免了第一识别机构200长时间的无效待机,合理地利用了电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二识别机构500。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130,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用于识别所述纸质存单,且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位于所述输送机构100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位于所述输送机构100的另一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识别机构200与第二识别机构500对纸质存单进行扫描,提高了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对于纸质存单识别的准确性。更具体地,将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装设在所述输送机构100的其中一侧,将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装设在所述输送机构100的另外一侧,从而实现了对纸质存单的正面与反面的双面扫描识别。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识别机构200与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所获取的存单信息均会反馈至中控机构400,中控机构400将反馈的存单信息与预设信息进行比对,当存单信息与预设信息一致时,中控机构400控制驱动电机带动纸质存单朝章盖机构300输送。当存单信息与预设信息不符时,中控机构400控制驱动电机反转,此时,纸质存单会重新回到第一输送部130的放单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识别机构500包括第三识别传感器510、第四识别传感器520与第二图像传感器530。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530位于所述第三识别传感器510与所述第四识别传感器520之间,且所述第三识别传感器510、第四识别传感器520与第二图像传感器53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三识别传感器510检测到纸质存单的端部后,向中控机构400反馈信息,此时,中控机构400启动第二图像传感器530对纸质存单进行扫描。然后,当第四识别传感器520检测到纸质存单的尾部后,向中控机构400再次反馈信息,此时,中控机构400关闭第二图像传感器530。上述实施方式避免了第二识别机构500长时间的无效待机,合理地利用了电能。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160与第二压紧件170。所述第一压紧件160与所述第二压紧件170分别位于所述过渡部140两侧。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紧件160与所述第二压紧件170为浮动压轮或同步带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紧件160为同步带轮,所述第二压紧件170为浮动压轮。所述纸质存单在过渡部140上进行输送时,第一压紧件160与第二压紧件170会对纸质存单进行压紧处理,从而避免了纸质存单在输送过程中出现褶皱。

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第三输送传感器180。所述输送机构100还包括胶辊轮190,所述第三输送传感器180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150与所述过渡部140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输送传感器与所述胶辊轮19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所述章盖机构300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150,且所述胶辊轮190与所述章盖机构300相对应。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导向压片191。所述导向压片191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部150,且所述导向压片191与所述章盖机构300相对应。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纸质存单通过胶辊轮190在第二输送部150进行移动。当所述第三输送传感器180检测到纸质存单后,向中控机构400反馈信息,此时,中控机构400控制胶辊轮190转动,此时胶辊轮190会带动纸质存单进入章盖机构300,在此过程中,导向压片191与胶辊轮190对纸质存单进行抵触,从而避免了纸质存单的褶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章盖机构300包括盖章位置传感器310与章盖件320。所述盖章位置传感器310与所述章盖件320均与所述中控机构400电性连接,所述章盖件320用于对所述纸质存单进行盖章。具体地,所述章盖件320为印章或印头。根据所需识别的纸质存单的尺寸以及盖章位置传感器310与章盖件320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中控机构400对胶辊轮190进行调整。即当纸质存单进入章盖机构300后,改变胶辊轮190的转动圈数,从而使得章盖件320能够对纸质存单的预设部位进行盖章。

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单识别打印装置还包括对转组件151。所述对转组件151装设在所述第二输送部150的尾端(指所述第二输送部150导出所述纸质存单的一端),所述对转组件151用于将所述纸质存单导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转组件151包括第一转轮1511与第二转轮1512,所述第一转轮1511与所述第二转轮1512位于所述纸质存单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轮1511与所述第二转轮1512相向转动,从而实现纸质存单的导出。更具体地,通过第一转轮1511与第二转轮1512为纸质存单提供动力,能够避免纸质存单在导出时被导向压片191卡住。(若纸质存单被导向压片191卡住,还会出现盖章位置传感器310被遮挡的风险,导致存单识别打印装置出现停机故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