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26763发布日期:2021-03-26 23:1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大型打印机往往具有非常大的体积,如工业用平板打印机、uv喷绘机等,对应的,放置该类大型打印机所需的空间也非常大。而该类大型打印机又是作为一种由若干零部件和特殊零部件以特定结构紧凑组装形成的产品,其内部结构、组装特点均为厂家特有技术,被厂家生产出后即一直以整机的状态进行储放,其整机就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所以被产出后往往也不会进行拆解。更重要的是,该类大型打印机为了实现其对应的工业化打印功能,部件、系统设计非常复杂,零部件之间较为零散化,通常需要人工进行安装、多次调试,耗费非常多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品,所以将已产好的产品再次进行拆解以储放、运输显然与生产过程也是相悖的。所以现有技术中大型打印机被产出后通常只能以整机状态进行放置。即使运输至使用场地的过程,也通常只能以整机形式进行运输,因为在考虑人力、时间成本、技术保密等情况下显然是无法仅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而以零部件运输方式进行运输的,因为大型打印机以零部件形式到达使用场地还需花费若干天时间进行若干零部件的组装生产、不断调试。即基于现有的大型打印机结构,大型打印机往往只能以整机状态储放或运输。
3.而大型打印机以整机形式储放则会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储放空间的问题,因为大型打印机整机并非是方方正正的结构,往往在两侧、上方均有较于底座向外突出的部件,所以在储放多个大型打印机时往往无法通过层叠等能充分利用空间的方式进行放置,目前对多个现有大型打印机的储放普遍是通过在一平面上依次平放排布进行放置,难以利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使得仓储或运输的空间无法被充分利用,给仓储带来较大负担,在运输方面影响运输效率,同时,也使仓储、运输的成本被增加。虽然现有技术理论上能通过拆卸大部件分别放置以减小仓储位置,但正如上述内容而言,现有技术大型打印机零部件之间通常是相对零散的,零部件之间关联性弱,且大型打印机结构以及连接关系非常复杂,拆卸部分零部件会导致其他零部件松动或位置偏移,从而导致在准备投入使用时需要再次进行复杂的组装和若干次调试,只是相当于从零组装简易一点,总体上仍表现为复杂的组装过程,相当耗费人力、物力、时间,效率低下。即现有大型打印机无法实现一种类似于模块化的结构,无法使打印设备具有稳定结构又便于拆解和即时组装,不便于仓储和运输。且因现有大型打印机零部件之间较为零散化,所以往往需要在打印设备到达使用场地后以整个大型打印设备为对象进行各个零部件的调整,经若干次调整后才能投入使用,容易浪费较多时间,无法快速投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实现了模块化结构,基于模块化的稳定结构能进行模块之间的拆解和即时的整机还原,
便于仓储、运输以及运输至使用场所后的快速投入使用。
5.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包括底座、中间平台、喷车,所述中间平台包括用于承放打印材料的打印面,且中间平台上设有导轨;所述喷车与导轨连接且喷车沿导轨至少进行平行于平台表面的纵向或/和横向移动;所述底座设置于中间平台下方与中间平台可拆卸连接。中间平台的打印面用于承放打印材料,而与中间平台导轨连接的喷车则在打印面上方移动并对打印材料进行打印。所述底座设置于中间平台下,至少对中间平台以及与中间平台连接的喷车起到支撑作用。优选的,所述打印面上设有多个负压孔,所述负压孔有助于对打印材料进行吸附,使打印材料平整,提高打印效果。优选的,所述导轨设置于中间平台的两侧或表面上,所述喷车与导轨直接或间接连接,如,喷车设置于与所述导轨连接的喷车横梁上,即喷车通过间接连接方式与中间平台导轨连接,且喷车通过喷车横梁沿导轨方向移动以及喷车相对于喷车横梁的移动实现平行于平台表面的纵向、横向移动,从而使喷车在整个打印面上活动,并对打印面上的打印材料进行打印。优选的,所述底座为多个长梁相互固定形成的长方体结构。
6.所述底座设置于中间平台下方除了有助于对中间平台以及连接于中间平台的喷车进行支撑外,还通过与中间平台可拆卸连接使得整个打印设备被模块化为包括中间平台和喷车的第一模块、包括底座的第二模块,即中间平台以及与中间平台导轨连接的喷车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一模块,底座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二模块,其中第一模块主要负责打印功能,第二模块主要对第一模块起到支撑作用。且对于打印设备而言,影响打印效果最主要因素即打印面与喷车的配合,而将中间平台与喷车结合形成内部结构稳定的第一模块,则有助于第一、第二模块分离后不影响打印面相对于喷车的位置关系。
7.而在打印设备为模块化结构、第一、第二模块相对独立化时,则能先将打印设备拆解为模块后再进行放置,也不需要将打印设备拆解为零散的部件,当需要使用时,仅需将单个打印设备对应的两个模块相互组装即能使用。尤其是需要储放多个打印设备时,能将多个打印设备第二模块以堆叠等方式进行放置,将多个打印设备的第一模块以错位堆叠等方式进行放置,所述的错位堆叠是多个打印设备第一模块之间喷车错位堆叠放置,喷车错位放置的方式能保证喷车相对于对应中间平台及中间平台打印面保持稳定的位置,避免使用时需重新调整喷车与中间平台的位置。除此之外,同样可以将多个打印设备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进行交替的叠加放置以减少占用空间,或采用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侧放并顺序排布等方式进行储放。通过上述任一方式储放多个打印设备都能够充分利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减小仓储负担。而在打印设备的运输方面,也能大大提升单次运输量,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成本。
8.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现打印设备模块化后除了便于仓储和运输外,相比于现有技术还能实现单独模块的预先调整。现有技术中的大型打印机成品虽然已经组装完成,但在运输至使用场地后往往需要再次进行调整才能投入使用,因为现有技术中大型打印设备不仅不具备模块化的特征,更不具备高耦合的特征,组装的多个部件表现为零散化,即任一部件在运输等过程中的位置偏移都可能导致另一关联性不强的部件发生变化,导致大型打印机在被运输至使用场地后还要进行多次调整才能投入使用。而且因部件的零散化,也导致调整的对象变为整个大型打印机各个零部件,需检查和调整的位置多,对应所耗费的时间也增多;如现有技术中的设置:底座、导轨、喷车横梁通常连接为一体,平台固定于
底座上,导轨固定于底座上且设置于平台两侧;由于打印平台固定于底座上,当底座部分部件发生位置变化可能会导致打印平台、喷车均发生变化,从而至少需要对底座的部件进行调整、在底座部件调整后进行平台与喷车之间的匹配调整,才能使喷车能正常打印平台上的打印材料。且现有打印设备为了维持打印过程中的稳定性,便于安装,往往也只能将喷车支架通过导轨固定于底座上、将打印平台固定于底座上,这也是现有技术难以想到将打印设备模块化的原因之一。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打印设备因具有稳定的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结构,所以能够在运输前或使用前就预先对第一模块或/和第二模块进行调整,到达使用场地后仅需进行两个模块的组装即能投入使用。且即使需要进行调整,因本实用新型打印设备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相对独立,所以任一模块的调整对另一模块的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避免了复杂的调整过程。同时,基于现有大型打印机的调整过程是以整个大型打印机为对象的,打印机复杂的结构及较小的操作空间显然会给调整带来难度,使得调整过程复杂、费时。而本实用新型文件相对独立化中间平台与底座,当需要对打印设备进行调整时,仅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能够显著降低调整难度,提高调整效率。
9.即本实用新型将关联的部件结合在同一模块中,有助于拆解打印设备为少量模块甚至两个模块,从而既能实现拆分的放置,又能保持模块内部件的稳定性,实现快速、简单的组装还原整机,更能维持内部结构的保密性,降低被伪造等可能性;且通过拆分为少数几个甚至两个模块,有助于采用多种充分利用空间的方式放置,提高仓储、运输效率。
10.优选的,中间平台包括支撑调节架和打印平台,所述支撑调节架与底座可拆卸连接,至少用于放置打印平台;所述打印平台安装于所述支撑调节架上,打印平台表面为打印面;所述导轨设置于打印平台或/和支撑调节架上,所述喷车通过设置于打印平台上方的喷车支架与导轨连接,所述喷车支架沿导轨至少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的纵向移动,喷车随喷车支架移动而移动,且至少在喷车支架上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的横向移动。
11.在保证相对底座独立性的前提下,采用内部分体结构有助于对中间平台实施更为细化的调整和优化,即在保证中间平台相对于底座的独立性时将中间平台部件化,不仅有助于结合部件实现更为多样的组合,也方便基于支撑调节架进行快捷的调整。且通过支撑调节架作为中间平台的主体承重结构,有助于增强中间平台的稳定性,便于对喷车实现承重,从而更容易使中间平台、与中间平台连接的喷车共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打印平台安装于支撑调节架上,不仅实现了中间平台内的强关联,而且有助于基于支撑调节架对打印平台进行位置上的调整。所述打印平台安装于支撑调节架上,其上表面即为所述中间平台的打印面,打印面结合上方的喷车即能实现打印的过程。所述导轨设置于打印平台或/和支撑调节架上有助于喷车支架连接导轨后进行相对于打印平台或/和支撑调节架的运动,从而带动喷车支架上喷车在打印区域上打印。结合喷车支架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的纵向移动、喷车相对喷车支架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的横向移动能实现喷车相对于打印平台的纵横向移动,从而完整地覆盖打印面。除此之外,所述喷车也能相对于喷车支架进行垂直方向上的移动,有助于在打印过程中或打印前后喷车运动至特定高度与其他部件配合。
12.优选的,所述支撑调节架包括设置于两侧的纵梁以及安装于两侧纵梁之间的多个横梁,横梁与纵梁共同形成打印平台的安装位,且横梁顶端低于纵梁顶端;所述两侧纵梁之间在纵向上还设有前后限位条,所述限位条顶端高于横梁顶端;导轨固定于纵梁外侧,且纵梁外侧还固定有驱动喷车支架移动的驱动机构。
13.设置于侧梁之间的横梁结合侧梁形成稳定的支架结构,有助于打印平台的放置和安装,而横梁顶端低于纵梁顶端则能使打印平台放置于两侧梁之间时被定位,避免打印平台在横梁方向即垂直于纵梁的方向上发生脱离。更优选的,所述纵梁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打印平台的宽度相等,有助于打印平台在垂直纵梁的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通过顶端高于横梁顶端的前后限位条,有助于打印平台在纵梁方向上即垂直于横梁的方向上不会脱离于支撑调节架,结合侧梁使得打印平台在其平面方向上被限制移动。更优选的,所述前后限位条顶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打印平台在纵梁方向上的长度,有助于在纵梁方向上完全锁定打印平台位置。
14.当导轨设置于打印平台上时则对打印平台具有较高的强度要求,且打印平台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可优化的部件,将导轨设置于打印平台上时则在替换、优化打印平台时还需调整导轨以及与导轨连接的喷车。而若将导轨设置在支撑调节架则能使打印平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支撑调节架主要用于连接底座、提供打印平台安装位,所以其在仓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没有必要更换,所以将导轨设置在支撑调节架上还能使导轨以及与导轨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喷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将导轨设置于纵梁外侧有助于充分利用侧梁外侧的空间,使侧梁内侧具有足够空间,有助于承接打印平台。且因支撑调节架与所述底座连接,将导轨以及驱动机构设置于纵梁外侧,有助于借助底座进一步支撑,便于对喷车、喷车支架进行承重。
15.优选的,纵梁在垂直于纵梁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横板、第一横板靠近打印平台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竖板以及第一横板远离打印平台的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第二竖板。所述第一横板、第一竖板以及第二竖板共同形成该侧侧梁的打印平台承托位,所述第一横板、第一竖板能形成该侧侧梁外侧的容纳空间,有助于驱动机构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从而避免为安装驱动机构而增大打印设备整体在横梁方向上的长度,使得驱动机构与支撑调节架结构紧凑,节省空间,进一步方便打印设备的放置、运输等。而第一横板、第二竖板结合则能保证承托的同时利用第二竖板限制打印平台位置。通过包括第一横板、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且对称分布的侧梁能实现支撑调节架对打印平台的承托和限位,且能提供容纳空间安装驱动结构,使打印设备结构更为紧凑、稳定。
16.优选的,横梁在垂直于横梁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三竖板以及第三竖板的上下两端向同侧延伸形成的上横板、下横板,所述上横板长度大于下横板。所述上横板形成横梁的上支撑面,所述下横板形成横梁的下支撑面,且下横板有助于提供螺栓等以固定横梁与底座之间的固定件安装控件。所述第三竖板则是作为上横板与下横板的衔接,起到横梁在垂直方向上的支撑作用。所述上横板长度大于下横板,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支撑面减小对应的压强,从而减小横梁所需的强度,有助于降低成本以及材料的替换。所述第三竖板向同侧延伸形成长度不一的上横板、下横板还有助于预留上横板与下横板之间的空间,便于优化横梁结构并提供横梁内部的操作空间。
17.优选的,横梁顶部上排布有多个调高件,所述调高件包括转动部和升高部,所述转动部被转动以驱动升高部活动并调整调高件顶端相对于横梁的高度。所述转动部通过螺纹驱动的方式驱动升高部上下活动,改变升高部顶端相对于横梁顶端的高度;当升高部持续向上活动时,所述打印平台对应侧被顶起并向上活动,当所述打印平台特定位置较高时,调整特定位置对应处下方的一个以上调高件的升高部向下活动即能使打印平台特定位置或
特定位置一侧下降,即通过横梁上的调高件能调整横梁上方的打印平台各点的高度。更优选的,当所述横梁为上述的第三竖板、上横板、下横板构成时,所述转动部设置于上横板与下横板之间。
18.现有技术中,打印设备通常是将打印平台直接固定在底座上,打印平台与底座上的预留安装位往往是匹配的,所以安装后的打印平台与底座之间往往不会预留有空间,使用者也无法对打印平台进行调整。同时,现有技术中底座通常是多个长梁相互固定形成的立体支架结构,长梁通常为截面为矩形,即现有技术无法通过调节底座的长梁位置调整打印平台,也无法提供可操作的长梁内部空间;所以,即使在现有技术中底座上添加调节件,其调高件的设置位置也受限,只能设置在底座的顶端,即使用者只能通过底座与打印平台之间的缝隙进行调高件的操作,且当调高件故障时,难以进行更换、维修等。而本实用新型不同,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三竖板、上横板、下横板结合不仅能提供足够的支撑,且上横板与下横板之间构成调高件的操作空间,不仅有助于调高件的维护,更有助于调高件的调节,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
19.优选的,所述调高件的两侧、横梁上横板与下横板之间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平行于下横板的第一支撑板、位于上横板端部与下横板端部之间的第二支撑板以及垂直于横梁长度方向的侧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贴合下横板,第二支撑板则能以第一支撑板作为支点进行上、下横板在末端连线方向上的加固,能够进一步稳固横梁结构,防止上横板、下横板的自由端端部位置变化、发生形变。所述侧板则是进一步在侧面支撑上下横板,从而使横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加强其承载能力。因现有技术中喷车支架较重,往往只能固定在底座上依靠底座进行支撑,而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导轨、喷车支架、喷车安装在支撑调节架上,所以利用支撑件对应的加强支撑调节架横梁结构能够保证在横梁提供操作空间的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
20.优选的,中间平台包括打印平台,所述打印平台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顶板、分区框架、底板,所述顶板设有多个负压孔,所述底板设有多个抽气孔,所述分区框架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多个独立吸附区域,且每个独立吸附区域内均布置有蜂窝芯。所述顶板、分区框架、底板结合形成打印平台,并通过分区框架的隔断条将整个打印平台划分为一个以上的独立区域,每个独立区域对应于打印平台表面的一个吸附区域,独立区域对应的抽气孔与同一独立区域内的负压孔连通。通过将打印平台划分为多个区域,有助于对每个区域进行单独控制,使打印平台的吸附表面面积具有可调整的特点。大大的提高打印平台的利用率,使得打印平台能依据需求开启部分或全部打印区域,有助于节省耗能,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分区将打印平台区块化有助于减少空转的负压孔,并基于每个独立区域提供对应的吸附动力,以提高吸附效果,从而提高打印效果。同时,除了能提高负压效果外,还能利用不同分区同时对多个打印材料进行打印,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打印平台往往是针对于某一材质打印材料设计的,无法实现对多种打印材质打印材料的兼容,使得打印设备使用范围受限;而本实用新型设置独立区域有助于对打印平台进行区别设计,即对每个独立区域进行特定设计,以符合不同材质的打印材料所需吸附要求,使得打印平台不仅能应用于各种类型、尺寸打印材料,且能应用于各种类型、尺寸打印材料实现提高打印效果所需的对应吸附效果。
21.独立区域内蜂窝芯的每一个蜂窝孔格相互联通,所述蜂窝芯与所述底板、顶板之
间留有缝隙,所述顶板上的负压孔通过对应独立区域内蜂窝芯与对应独立区域抽气孔连通。通过在独立区域内设置蜂窝芯,有助于增强打印平台的强度,提高抗弯、承载能力。更优选的,所述分区框架隔断条侧面设有凸起,用于支撑蜂窝芯,使蜂窝芯与底板之间留有缝隙;或,所述独立区域内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设置于蜂窝芯底部四周。所述分区框架顶端高于蜂窝芯顶端,有助于蜂窝芯与顶板之间留有缝隙,便于打印平台内气流流动,均匀化对应独立区域上各个负压孔的吸附力。
22.优选的,所述分区框架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多个矩形和/或圆形和/或多边形吸附区域的独立区域,打印平台上形成多个对应形状的吸附区域。通过分区框架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多种形状组合或单一形状排布形成的多个独立区域,有助于在维持分区提升的吸附效果外适用于各种形状、大小的打印材料,使得打印平台适应范围更广泛。
23.优选的,所述分区框架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呈田字形的或以打印平台一端为起点辐射状排布多个l形的多个独立区域,且独立吸附区域至少各对应一个抽气孔,抽气孔分别连接有对应管道及控制阀。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呈田字形的多个独立区域时,对应平台表面形成呈田字形的多个吸附区域,有助于在原打印平台整个打印面积的基础上细化为多个矩形区域,相当于分隔形成多个小打印平台,从而方便对较小的打印材料进行吸附,提高平台利用率;相比于其他多个独立区域的排布,田字形排布较为简单,便于设计和生产;且因每个独立区域均对应有抽气孔,所以多个独立区域的吸附效果不会因分隔而影响。以辐射状排布多个l形的独立区域包括起点处的矩形以矩形外排布的多个l形独立区域,有助于以辐射起点向外扩散启用一个以上的l形独立区域,即以打印平台一角为起点向外逐步增加启用的l形区域获取对应增大面积的矩形吸附区域,有助于不断扩大吸附面积获得对应打印材料所需的吸附区域大小,拓展性更高。多个独立区域的抽气孔分别连接管道和负压泵有助于依据需求对每个独立区域设置相同或不同的吸附强度,且分别进行控制;或,多个独立区域对应的抽气孔通过分支管道连接于少于抽气孔数量的负压泵,且分支管道上设有控制对应独立区域抽气孔的阀门。
24.优选的,所述打印面设有负压孔、凹槽,所述负压孔设置于凹槽底面且靠近凹槽侧面的一侧,形成负压偏心孔。负压孔设置于凹槽内有助于负压孔利用凹槽实现进一步的吸附腔结构,有助于增大凹槽对应处打印材料受力面积,减小吸附力作用于打印材料上的压强,从而减小打印材料的下陷程度,避免或减小凹痕。而设置负压孔于凹槽靠近侧面的一侧,即负压孔相对于凹槽偏心,则能在偏心的负压孔作用于打印材料时,利用凹槽对应偏心侧的侧壁对打印材料进行支撑,减小对应侧壁上打印材料边缘与负压孔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减小对应侧打印材料受力形变程度,即减小对应负压孔侧的下凹程度。同时,因负压孔偏心于一侧,则相对一侧的打印材料受力较负压孔一侧弱,下凹程度也被减小。即在负压孔设置于凹槽内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打印材料在凹槽处的下陷,并减少或避免受力所产生的压痕。且因为负压孔的吸附力度并未下降,所以此时对打印材料仍具有相同的吸附效果。
25.即负压偏心孔能在维持强有力的负压吸附的同时还能减小负压吸附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小打印材料的下凹以及可能产生的凹痕,进一步提高打印材料平整度,从而提高其打印精度、打印效果,使得成品的质量得以提升。且负压偏心孔相对于普通负压孔还有助于打印材料的牵引、脱离,相对负压孔偏心的一侧受力较弱,从该侧容易受人工操作牵引向上移动,从而便于进行与打印平台的脱离,也有助于在无法通过机器调整时人工进行打印材
料相对位置的调整。结合负压偏心孔以及分区结构,有助于打印平台应用于较硬、较软材质打印材料均能达到其所需的最佳吸附效果,如,对较硬材质则优先考虑吸附强度,则此时在某一独立区域设置普通的负压孔以及强力的负压泵进行吸附,而对较软材质吸附则需考虑吸附的同时减小负压孔的不良影响,此时则在另一独立区域设置负压偏心孔和负压泵;即将打印平台分区除了提高平台利用率外,还有助于使打印平台的使用更为多样化、适用范围更广泛。
26.更优选的,顶板表面对应多个独立区域形成多个版面,多个版面之间负压孔尺寸、排布密度不同。在同样的负压下,负压孔的尺寸、密度都会影响对应吸附的强度,通过在多个版面分别进行负压孔尺寸、密度的设置有助于更为精准的设计各个独立区域的吸附效果以及对应应用的打印材料、打印需求。
27.更优选的,多个版面之间面积不同,且负压偏心孔至少排布于一个版面上。通过负压偏心孔能够有效地减小负压吸附引起的凹陷的影响,至少在一个版面上设置则有助于打印平台适用于较软的打印材料打印。多个版面之间面积不同,有助于对不同大小的打印材料进行打印。
28.优选的,所述凹槽为圆槽,负压孔为圆孔。即凹槽为圆形凹槽,负压孔设置于凹槽底面且靠近凹槽侧面一侧。相对于其他凹槽、孔结构,圆槽形状凹槽、圆孔形状负压孔有助于减小加工难度。且相比于其他形状,圆槽产生的吸力相对均匀,所以圆槽内偏心的负压孔产生的吸力较凹槽内其他区域相差较小,但又具有区别,从而提高了原负压偏心的效果。
29.优选的,所有负压偏心孔的负压孔在同一方向上靠近凹槽侧面设置。即多个负压偏心孔的负压孔偏心方向一致,有助于维持偏心负压孔上打印材料吸附的稳定性。且当需要在负压状态时进行打印材料调整或脱离时,从负压孔远离凹槽的一侧牵引打印材料能便捷的脱下或移动打印材料,因为偏心负压孔内负压孔相对一侧的吸附力较偏心负压孔内负压孔一侧吸附力弱。
30.优选的,负压偏心孔设置于打印平台的一侧。设置于打印平台一侧有助于对打印材料单侧进行吸附以固定,方便从另一侧牵引打印材料以调整打印位置或打印完从另一侧拿起打印材料;或,应用于较硬打印材料时,单侧吸附后直接打印。
31.优选的,所述打印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打印设备一侧的废墨收集装置,所述废墨收集装置包括废墨盘和位于废墨盘上方的uv灯可伸缩光帘,所述uv灯可伸缩光帘在废墨盘上方推拉以覆盖于废墨盘上方或外露废墨盘;所述uv灯可伸缩光帘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多个叶片,所述底盘推拉收纳以遮蔽废墨盘或外露废墨盘,且底面设有出墨孔,所述多个叶片形成栅格状光帘结构。更优选的,底盘与叶片均为黑色表面,且叶片平面与喷车底面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90
°
。更优选的,所述底盘上设有推拉把手。在喷车复位过程中,uv灯可伸缩光帘能吸收uv灯发出的光线,并通过底面出墨孔将喷在uv灯可伸缩光帘上的废墨汇聚至下方的废墨盘中。有助于吸收uv灯光线,防止喷头墨水固化,造成喷头堵塞或者打印偏针。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打印设备模块化,将关联性强的部件结合在同一模块中,使打印设备形成多个模块,有助于快速、方便的拆解打印设备为多个模块甚至两个模块,从而基于拆分产生的模块进行储放和运输,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空间,提高仓储、运输效率;且分离模块后能依据需求实现快速、简单的组装还原整机,不仅能保护
内部结构不被曝露,且方便预先对模块进行调整,从而在运输后直接快速装配并投入使用,避免过多的调整耗费人力、物力、时间等。本实用新型相对独立化中间平台与底座,当需要对打印设备进行调整时,仅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能够显著降低调整难度,提高调整效率。且本实用新型不仅基于支撑调节架与打印平台配合形成强关联内部结构,还能利用支撑调节架上的调节件快速调整打印平台,从而使得打印设备能快速投入使用。通过支撑调节架的纵梁、横梁以及横梁内支撑件,能够对打印平台及喷车支架均起到稳固支撑的作用,从而使得模块化的同时具有结构稳定性。此外,还通过设置打印平台为分区打印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从而提高打印效果。结合负压偏心孔更能利用不同分区进行单独的负压孔等设计,使得打印平台能兼容于多种打印材质打印材料,并能达到每个打印材质打印材料所需的最佳吸附效果,使打印设备的使用更为多样化,适用范围更广泛。
附图说明
33.图1为实施例的正视图。
34.图2为实施例的模块划分图。
35.图3为实施例的底座结构图。
36.图4为实施例的中间平台结构图。
37.图5为实施例的支撑调节架结构图(一)。
38.图6为实施例的支撑调节架结构图(二)。
39.图7为实施例的横梁结构图。
40.图8为实施例的支撑件结构图。
41.图9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42.图10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43.图11为实施例的整机立体图(一)。
44.图12为实施例的整机立体图(二)。
45.图13为实施例的田字形分区打印平台结构示意图。
46.图14为实施例的l形分区打印平台结构示意图。
47.图15为实施例的分区打印平台正视图。
48.图中:1、底座;2、中间平台;21、支撑调节架;211、导轨;212、纵梁;2121、第一横板;2122、第一竖板;2123、第二竖板;213、横梁;2131、第三竖板;2132、上横板;2133、下横板;214、限位条;22、打印平台;221、顶板;2211、负压孔;2212、凹槽;2213、负压偏心孔;2214、版面;222、分区框架;2221、隔断条;223、底板;2231、抽气孔;224、蜂窝芯;225、管道;2251、控制阀门;226、负压泵;3、喷车;31、喷车支架;311、废墨收集装置;3111、废墨盘;3112、uv灯可伸缩光帘;31121、底盘;31122、叶片;32、连接板;4、驱动机构;5、l型板;6、垫板;7、调高件;71、转动部;72、升高部;8、支撑件;81、第一支撑板;82、第二支撑板;83、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49.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50.实施例
51.如图1、3、4、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于存放的打印设备,包括底座1、中间平台2、喷车3,所述底座1为多个长梁11相互固定形成的长方体结构;所述中间平台2包括支撑调节架21和打印平台22,所述支撑调节架21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打印平台22安装于所述支撑调节架21上,打印平台22上表面作为打印面;所述支撑调节架的两侧上设有导轨211,所述喷车3通过设置于打印平台上方的喷车支架31与导轨211连接,喷车支架通过连接板32与所述导轨连接,所述喷车支架31沿导轨211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的纵向移动,喷车3在喷车支架31上进行沿喷车支架31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即相对于打印平台22进行平行于打印平台22的横向移动;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喷车3也能在喷车支架31上进行垂直方向的移动,且本实施例中的喷车支架31为小车梁。
52.如图2所示,打印设备形成包括中间平台2、喷车3组成的第一模块m1以及包括底座的第二模块m2,实现了模块化,所以仅需将第一模块m1与第二模块m2分离即能显著提高放置多个打印设备时的便捷性以及空间的利用率,且不同模块零部件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模块独立性,所以在分离后再使用时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调整,进行简单配合安装即获得可快速投入使用的整机。
53.具体的,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支撑调节架21包括设置于两侧的纵梁212以及安装于两侧纵梁212之间的多个横梁213,横梁213与纵梁212共同形成打印平台22的安装位,横梁213顶端低于纵梁212顶端,且纵梁212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打印平台22的宽度相等;所述两侧纵梁212之间在纵向上还设有前后限位条214,所述限位条214顶端高于横梁213顶端,且前后限位条214顶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打印平台22在纵梁212方向上的长度;导轨211固定于纵梁212外侧,且纵梁212外侧还固定有驱动喷车支架31移动的驱动机构4。
54.如图6所示,纵梁212在垂直于纵梁212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横板2121、第一横板2121靠近打印平台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竖板2122以及第一横板远离打印平台的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第二竖板2123,所述导轨211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板2123上。所述第一横板2121、第一竖板2122以及第二竖板2123共同形成该侧侧梁的打印平台22承托位,所述第一横板2121、第一竖板2122形成该侧侧梁外侧的容纳空间,驱动机构4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使得驱动机构4与支撑调节架21结构紧凑。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喷车支架31移动,包括电机、丝杆、螺母以及螺母外周的螺母套。所述喷车支架31两侧分别连接对应侧驱动机构上的螺母套,随电机驱动而进行移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纵梁212通过l型板5以及l型板下方的垫板6与所述底座1连接,除此之外,也能采用更为简单的扣合结构进行连接。
55.如图7、8所示,横梁213在垂直于横梁213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三竖板2131以及第三竖板2131的上下两端向同侧延伸形成的上横板2132、下横板2133,所述上横板2132长度大于下横板2133。且横梁213顶部上排布有多个调高件7,所述调高件7包括转动部71和升高部72,所述转动部71设置于上横板2132与下横板2133之间,转动部71被转动以驱动升高部72活动并调整调高件7顶端相对于横梁213的高度,利用调高件7顶端与打印平台22底部的接触能够实现对打印平台各处的高度调整。同时,所述调高件7的两侧、横梁上横板2132与下横板2133之间设有支撑件8,所述支撑件8包括平行于下横板2133的第一支撑板81、位于上横板2132端部与下横板2133端部之间的第二支撑板82以及垂直于横梁
213长度方向的侧板83。
56.如图11、13、14、15所示,为了提高平台利用率,使平台具有多样性,本实施例中的打印平台为分区打印平台2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顶板221、分区框架222、底板223,所述顶板221表面设有多个负压孔2211和多个凹槽2212,部分负压孔2211分别设置于多个凹槽2212内,凹槽2212内负压孔2211靠近凹槽2212侧面的一侧设置且与凹槽2212结合形成负压偏心孔2213,且本实施例中的负压孔2211为圆孔,凹槽2212为圆槽,所有负压偏心孔2213的负压孔2211在同一方向上靠近凹槽2212侧面设置;此外,本实施例中,还有部分负压孔2211直接设置于平台表面。所述分区框架222包括隔断条2221,隔断条2221将打印平台分隔为一个以上的独立区域;所述底板223设有与每个独立区域对应的抽气孔2231,且抽气孔2231与对应独立区域内负压孔2211连通。本实施例中,还在独立区域2222内、顶板221与底板223之间设有蜂窝芯224,蜂窝芯224与顶板221、底板223之间均留有缝隙,蜂窝芯蜂格上下贯通,独立区域2222内负压孔2211通过蜂窝芯224与独立区域对应抽气孔2231连通。
57.具体的,分区框架222将打印平台分隔为多个矩形和/或圆形和/或多边形的独立区域,本实施例中则是将其分隔为呈田字形的多个矩形独立区域,如图13所示,或,也能将其分隔为包括打印平台一角的矩形以及以打印平台一角矩形独立区域为起点向相对一角辐射状排布的多个为多边形的l形独立区域,如图14所示。
58.顶板221表面对应多个独立区域形成多个版面2214,多个版面2214之间负压孔尺寸、排布密度不同,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中则是在呈田字形的多个独立区域对应的打印平台一侧设置负压偏心孔2213,即两个矩形区域版面2214上都布置有负压偏心孔2213。而对于l形辐射状排布的打印平台,则对应的多个版面2214面积不同,即每个l形独立区域对应版面2214不同,且负压偏心孔2213设置于打印平台一侧、多个版面2214上。图13、图14顶板上虚线用于表示顶板对应形成的多个版面。
59.本实施例中,如图3、9、12所示,多个独立区域的抽气孔2231分别连接有管道225和负压泵226,且管道225与负压泵226均固定于底座1内,所述管道225上设有控制阀门2251,控制阀门设置于打印设备的一侧。
60.此外,如图10所示,为了在喷车3未打印时保护喷头,本实施例中打印设备的喷车支架31一侧设有废墨收集装置311,所述废墨收集装置311包括废墨盘3111和设于废墨盘上的uv灯可伸缩光帘3112,所述uv灯可伸缩光帘3112包括黑色底盘31121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多个黑色叶片31122,所述底盘31121底面设有出墨孔,底盘31121被推拉收纳以遮蔽废墨盘或外露废墨盘,所述多个叶片31122形成栅格状光帘结构。所述底盘上设有推拉把手。uv灯可伸缩光帘能吸收uv灯发出的光线,从而在收集废墨的同时保护喷头。
61.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