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及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0988发布日期:2021-06-18 16:1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及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码机的油墨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及喷码机。



背景技术:

在使用喷码机的过程中,灰尘容易通过喷头缝进入到喷码机内部,若堆积在喷嘴的喷孔处,会堵塞喷嘴的喷孔,导致喷码机喷印效果不佳。

为了清理喷孔堆积的灰尘,需要向喷头缝内挤入油墨,使灰尘从喷头缝处被挤出喷头外,主要是使用墨路系统中的墨泵,将墨水从墨盒中的油墨挤向喷孔,墨水穿过喷孔,再从喷头缝的位置处流出。在墨泵挤入油墨的过程中,需要将擦拭纸垫在喷头下,将从喷头缝挤出的墨水接住,否则会流至他处,污染环境,较为麻烦;另外,可能需要多次挤墨,以确保灰尘被油墨清理,较为浪费墨水。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及喷码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挤墨来清洁喷码机的喷孔时,需用纸擦拭,否则污染环境,挤出的油墨还被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包括兜墨腔、回墨管及收墨腔;

所述兜墨腔设于喷头的喷嘴之下,用于承接挤墨后所述喷嘴流下的油墨;所述回墨管的一端连接至兜墨腔,回墨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收墨腔;所述收墨腔用于将流至兜墨腔内的油墨收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墨管设置有油泵,所述油泵用于将兜墨腔内的油墨抽取至收墨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还包括进墨管;所述进墨管的一端连接至收墨腔内,进墨管的另一端连接至喷码机的墨盒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进墨管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过滤油墨夹杂的杂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收墨腔的所处高度低于所述兜墨腔的所处高度,兜墨腔内的油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回墨管流至收墨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墨管呈u形;回墨管的两端口分别为进墨口、出墨口,且进墨口高于出墨口;兜墨腔与回墨管的进墨口连接,收墨腔与回墨管的出墨口连接,流于回墨管内的油墨在虹吸作用下流至收墨腔内。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在向喷孔挤入油墨来清洁喷孔时,从喷孔处流出的油墨会均流到兜墨腔内,通过兜墨腔可以临时盛放流出的油墨,避免油墨流至他处,在可以无需使用纸张擦拭,流至兜墨腔内的油墨会顺着回墨管流至收墨腔内,通过收墨腔则够盛放清理喷孔多次挤出的所有油墨,在完成喷孔的清洁后,可以将收墨腔内收集的油墨过滤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喷码机,包括喷头、油墨系统、出墨管及油墨回收系统;

所述油墨系统设置有墨盒;所出墨管的一端与墨盒连接,出墨管的另一端与喷头的入墨口连接;所述油墨回收系统为上述任一所述的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还包括机壳及固定座;所述喷头设置于机壳内,且喷头的喷嘴穿于机壳的侧壁外;所述固定座开设有喷嘴让位通道,固定座套于喷嘴处,且喷嘴位于喷头让位通道内;喷嘴让位通道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喷嘴的下方,所述凹槽的槽腔为所述兜墨腔。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喷码机,因其具有油墨回收系统,因此,在向喷孔挤入油墨来清洁喷孔时,从喷孔处流出的油墨会均流到兜墨腔内,通过兜墨腔可以临时盛放流出的油墨,避免油墨流至他处,在可以无需使用纸张擦拭,流至兜墨腔内的油墨会顺着回墨管流至收墨腔内,通过收墨腔则够盛放清理喷孔多次挤出的所有油墨,在完成喷孔的清洁后,可以将收墨腔内收集的油墨过滤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的使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的使用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回墨管的使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固定座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涉及的固定座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喷码机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兜墨腔;

2、回墨管;

200、引出段;

201、泵前段;

202、泵后段;

3、油泵;

4、收墨腔;

5、喷头;

500、喷嘴;

6、油墨系统;

7、出墨管;

700、硬管段;

701、软管段;

8、固定座;

800、喷嘴让位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用于实时回收喷码机清洁喷孔时所挤出的油墨,从而可以避免挤出的油墨流至地面或他处,无需清洗喷孔的过程还需用纸张擦拭以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还可以收集清洁余留下来的油墨,在除杂处理后,可以回收利用,以节约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包括兜墨腔1、回墨管2及收墨腔4;所述兜墨腔1用于临时盛放由喷孔处所挤出的油墨,以避免油墨从喷头5缝处流至喷码机外;所述回墨管2用于将流至兜墨腔1内的油墨导流至收墨腔4内;所述收墨腔4用于收集喷孔流出的油墨,其腔体的空间足够容纳至少一次清洁时多次挤出的油墨量。

所述兜墨腔1设于喷头5的喷嘴500之下,以承接挤墨后所述喷嘴500流下的油墨,具体地,所述兜墨腔1可以是与喷码机分离设置的,如通过支架在喷码机的喷头5之下架设带有容纳油墨的腔体,也可以设置于喷码机的内部,与喷码机一体化设置。

若采用一体化设置,请参阅图2,在某一实施例中,喷码机的喷头5通过固定座8,将喷头5固定至喷码机的机壳处时,即喷码机包括有机壳及固定座8;所述喷头5设置于机壳内,且喷头5的喷嘴500穿于机壳的侧壁外,喷头5的喷嘴500朝向为水平方向;所述固定座8开设有喷嘴让位通道800,固定座8套于喷嘴500处,且喷嘴500位于喷头5让位通道内;请参阅图4及图5,喷嘴让位通道800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喷嘴500的下方,所述凹槽的槽腔即为所述兜墨腔1。在喷孔挤出油墨时,油墨会流至喷嘴500处,再流至喷嘴500与喷嘴让位通道800的间隙处,在重力的作用下,间隙处的油墨会流至位于其下的兜墨腔1内,在兜墨腔1的限制下,油墨不会流至他处,这样则起到限制作用,兜墨腔1内的油墨流至回墨管2内,因而,兜墨腔1还起到导流的作用。

所述回墨管2的一端连接至兜墨腔1,回墨管2的另一端连接至收墨腔4,用于将兜墨腔1内实时盛放的油墨导流至收墨腔4内,在回墨管2内的油墨可以在重力作用自然流至收墨腔4内,收墨腔4将油墨收集,收墨腔可以为密封的瓶子。此时,所述回墨管2应竖向设置,或由上至下倾斜设置,兜墨腔1位于收墨腔4之上,即所述收墨腔4的所处高度低于所述兜墨腔1的所处高度,兜墨腔1内的油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回墨管2流至收墨腔4内。这种设置方式的回墨管2可以是软管,也可以是硬管,只需在清洁喷孔的时候,保证喷码机属于正放的状态即可。

在回墨管2内的油墨也可以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流至收墨腔4内,即回墨管2两端具有不同大小的力,可以是通过泵施加外力,也可以是通过特殊的结构,使回墨管2两端能保持不同压强的状态。

请参阅图1,若是通过泵施加外力,则在某一实施例中,所述回墨管2设置有油泵3,所述油泵3用于将兜墨腔1内的油墨抽取至收墨腔4内。具体地,此时的回墨管2顺着油墨移动的方向依次为引出段200、泵前段201、泵后段202,所述引出段200的一端与兜墨腔1连接,所述引处段的另一端与泵前段201的一段连接,所述泵前段201远离引出段200的一端与油泵3的进口连接,所述泵后段202的一端与油泵3的出口连接,所述泵后段202远离油泵3的一段与收墨腔4连接。在清洁喷孔的同时,启动油泵3,喷孔持续有油墨流至兜墨腔1内,并进入引出段200,然后到达泵前段201,泵前段201内的油墨被抽至油泵3内,油泵3再将抽取的油墨排至泵后段202,持续有油墨排至泵后段202后,泵后段202内的油墨则会被推进收墨腔4内,这样可以避免粘性的墨水积压在兜墨腔处。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回墨管2呈u形,此时的回墨管2需为硬管,来保持回墨管2处于u形的状态,或设置有限制回墨管2保持u形状态的外壳,外壳为u形管,回墨管2穿过外壳即可保持回墨管2处于u形状态。回墨管2的两端口分别为进墨口、出墨口,且进墨口高于出墨口设置;兜墨腔1与回墨管2的进墨口连接,收墨腔4与回墨管2的出墨口连接。喷孔挤出的油墨持续流至兜墨腔1处,回墨管2持续有油墨进入,待回墨管2的进墨口所在一端的油液位置高于出墨口所在一端的最高点时,之后流再流进回墨管2内的油墨均会促使出墨口处的油墨挤向收墨腔4内,即流于回墨管2内的油墨会在虹吸作用下流至收墨腔4内。

请参阅图3,还可以将虹吸作用和油泵3抽取的作用均施加与回墨管2处,具体地,收墨腔4的所处高度低于所述兜墨腔1的所处高度,所述回墨管2顺着油墨移动的方向依次为引出段200、泵前段201、泵后段202,然后也是所述引出段200的一端与兜墨腔1连接,所述引处段的另一端与泵前段201的一段连接;所述泵前段201设置成u形,所述泵前段201远离引出段200的一端与油泵3的进口连接,所述泵后段202的一端与油泵3的出口连接,且泵前段201与引出段200连接的一端高于泵前端与油泵3连接的一端;所述泵后段202远离油泵3的一段与收墨腔4连接。油墨在流至泵前段201内后,油墨不仅会受到虹吸作用影响,还会受到油泵3抽取力。

为了方便回收使用,在某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进墨管;所述进墨管的一端连接至收墨腔4内,进墨管的另一端连接至喷码机的墨盒处,这样的设置使得收集至收墨腔4内的油墨可以直接回收利用至供该喷码机使用。

为了保证收集的油墨无杂质,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进墨管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过滤油墨夹杂的杂质,可以是滤芯,可以是过滤网,也可以是单独的过滤器,此时进墨管可以设置有两根,一根进墨管的一端与收墨腔4连接,其另一端与过滤器的进口连接;另一根进墨管的一端与过滤器的出口连接,其另一端与墨盒连接;收墨腔4内的油墨流至第一根进墨管内,然后流至过滤器内,通过过滤器将杂质滤除,无杂质的油墨通过另一根进墨管流至墨盒内。

同样地,为了控制油墨进入墨盒内以及使油墨能流至墨盒内,也可以进墨管也可以设置有油泵,在需要使用收墨腔4内的油墨时,则可以启动进墨管处的油泵,油泵将收墨腔4内的油墨抽至墨盒处,在不需要使用收墨腔4内的油墨时,进墨管的油泵不工作,油墨则无法流至墨盒处。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喷码机,尤其可以是立式喷码机,包括喷头5、油墨系统6、出墨管7及油墨回收系统;所述油墨系统6设置有墨盒;所出墨管7的一端与墨盒连接,出墨管7的另一端与喷头5的入墨口连接,所述出墨管7可以包括硬质的硬管段700和软性的软管段701,硬管段700的一端与喷头连接,硬管段700的另一段与软管段701的一端连接,软管段701远离硬管段700的一端与墨盒连接。所述油墨回收系统为上述任一所述的喷码机的油墨回收系统。因其具有油墨回收系统,因此,在向喷孔挤入油墨来清洁喷孔时,从喷孔处流出的油墨会均流到兜墨腔1内,通过兜墨腔1可以临时盛放流出的油墨,避免油墨流至他处,在可以无需使用纸张擦拭,流至兜墨腔1内的油墨会顺着回墨管2流至收墨腔4内,通过收墨腔4则够盛放清理喷孔多次挤出的所有油墨,在完成喷孔的清洁后,可以将收墨腔4内收集的油墨过滤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