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8557发布日期:2022-07-01 21:1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2.已知有将卷绕被打印介质而成的卷保持于内部且从卷放出被打印介质来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置有支承卷的一对支承部的打印装置。一对支承部支承于设置于保持器的固定部的槽,沿着该槽移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17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上述以往技术的打印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在用户使一对支承部移动时例如施加了过度的力的情况下,固定部稍微变形,一对支承部的移动的负荷阻力变大。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支承部平滑地移动的打印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构成收容将被打印介质卷绕而成的卷的收容空间;一对支承部,支承于所述第二框架,支承所述卷中的沿着轴心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面,至少一方以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二框架;及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能够供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接触部一边接触一边滑动。
11.在本技术发明中,收容于第二框架的收容空间的卷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端面由支承于第二框架的一对支承部支承。一对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以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移动的支承部设置有接触部,在第一框架设置有引导部。引导部通过使接触部接触并滑动,来引导设置有接触部的支承部的移动。
12.在本技术发明中,在支承于第二框架的一对支承部设置有接触部,该接触部一边与设置于第一框架的引导部接触并滑动一边被引导。即,一对支承部不仅支承于第二框架,也由第一框架支承。由此,即使在用户手动地使支承部移动时误向支承部施加了过度的力的情况下,第二框架的变形也被抑制。其结果,能够使支承部平滑地移动。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支承部平滑地移动。
附图说明
15.图1是表示开放了开闭罩的状态的打印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从上侧右前方的立体图。
16.图2是表示开放了开闭罩的状态的打印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从上侧右后方的立体图。
17.图3是表示关闭了开闭罩的状态的打印装置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18.图4是表示第一支承部及调节机构的结构的从左侧的侧视图。
19.图5是表示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及调节机构的结构的从前侧的立体图。
20.图6是表示第二支承部及调节机构的结构的从右侧的侧视图。
21.图7是表示第一基部及第一齿条构件的结构的从第二框架侧的平面图。
22.图8是表示第一基部及第一齿条构件的结构的从第一框架侧的平面图。
23.图9是表示第一框架的第二框架的固定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24.图10是表示固定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25.图11是表示第一框架的引导部的构造的从上侧右后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打印装置1经由信号线缆而连接于外部终端(图示省略)。打印装置1基于从外部终端接收到的打印数据来向被打印介质打印文字、图形等字符。外部终端例如是通用的个人计算机(pc)。打印装置1能够由电池驱动。打印装置1通过例如经由带夹(图示省略)装配于腰带而由作业中的用户携带而使用。将图1的右下侧、左上侧、右上侧、左下侧、上侧及下侧分别定义为打印装置1的右侧、左侧、后侧、前侧、上侧及下侧。需要说明的是,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上下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27.《1.打印装置的整体结构》
28.在图1及图2中示出开放了开闭罩的状态的打印装置的整体结构。在图3中示出关闭了开闭罩的状态的打印装置的截面结构。
29.如图1~图3所示,打印装置1具备主体部3及开闭罩5。主体部3及开闭罩5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主体部3是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具有底部7及前覆部9。底部7从下侧覆盖打印装置1的内部区域。前覆部9从上侧覆盖打印装置1的内部区域中的前侧大致一半。在底部7中的后侧大致一半的部分设置有收容部11。收容部11是收容卷的收容空间的一例。如图1及图2所示,收容部11的上侧通过形成于主体部3的开口部13而开口。
30.如图3所示,在收容部11收容有卷15。卷15通过例如作为离散地粘贴有多个热敏标签的长条状的衬纸的带向筒状的芯卷绕而构成。带是被打印介质的一例。在主体部3中的开口部13的前端部设置有切断刀17。切断刀17将带中的被打印后的部分切离。在切断刀17的下侧设置有热敏头19。热敏头19通过加热来向热敏标签打印字符。切断刀17及热敏头19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
31.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主体部3中的开口部13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卡定部21。各卡定部21的下端部以使上端部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开闭罩5设置有将压印辊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压印辊保持器35。在开闭罩5处于闭位置的情况下(参照图3),各卡定部21向设置于开闭罩5的压印辊23的两端的轴承25卡定。当用户按下设置于主体部3的右侧面的手柄27时,各卡定部21的上端部向后方摆动,从而解除对轴承25的卡定。
32.如图1所示,开闭罩5由设置于主体部3的后壁29的上端部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
支承轴31以能够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3。开闭罩5在闭位置的情况下覆盖收容部11的上侧(参照图3)。开闭罩5在开位置的情况下开放收容部11(参照图1、图2)。开闭罩5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从闭位置向开位置摆动的朝向施力。
33.如图1~图3所示,在开闭罩5的前端部配置有压印辊保持器35。压印辊保持器35将压印辊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压印辊23在开闭罩5处于闭位置时在与热敏头19面对的位置处运送带。压印辊23的旋转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压印辊23的旋转轴由配置于压印辊23的两端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筒状的轴承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承25保持于压印辊保持器35。
34.压印辊保持器35设置于传感器保持器37。传感器保持器37设置于开闭罩5的前侧。即,压印辊保持器35经由传感器保持器37而设置于开闭罩5。传感器保持器37支承检测由压印辊23运送的带的有无的传感器39。传感器39例如是光学式的反射传感器。
35.如图1及图2所示,主体部3的各凹部41在使开闭罩5成为了闭位置时,从下侧接受对应的轴承25。各卡定部21在使开闭罩5成为了闭位置时,从上侧向对应的轴承25卡定。由此,开闭罩5被维持为闭位置。若在开闭罩5是闭位置时手柄27被按下,则各卡定部21从对应的轴承25松脱。开闭罩5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从闭位置(参照图3)摆动至开位置(参照图1、图2)。
36.如图3所示,在开闭罩5处于闭位置时,热敏头19和压印辊23互相接近。压印辊23在该压印辊23与热敏头19之间配置有带的情况下,将带朝向热敏头19压靠。压印辊23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从而一边将带压靠于热敏头19一边运送带。由热敏头19打印后的带经由排出口43而向外部排出。
37.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3的内部的前方侧的区域设置有第一框架45。第一框架45由含有玻璃纤维等的纤维增强树脂材料形成。在主体部3的内部的后方侧的区域设置有第二框架47。第二框架47固定于第一框架45,构成收容卷15的收容部11。第二框架47由不是纤维增强树脂材料的普通树脂材料形成。因此,第一框架45与第二框架47相比刚性高。第一框架45支承控制基板、通信基板、电源基板、电动机、保持热敏头19的头保持器等。
38.如图2所示,第二框架47在收容部11的前侧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第二保持板部49。在收容部11设置有一对支承部51、53。一对支承部51、53包括第一支承部51和第二支承部53。一对支承部51、53支承于第二框架47,支承卷15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即,卷15以轴心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由一对支承部51、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一对支承部51、53以通过调节机构63(参照图4、图5、图6)而双方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由第二框架47支承。
39.第二保持板部49从收容部11的下端部朝向前侧而向斜上侧延伸。第二保持板部4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延伸的第一槽55及第二槽57。槽55、57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隔离。第一槽55配置于第二槽57的左侧。
40.收容部11在第二保持板部49的后侧的下端部具有卡合部59、61。卡合部59、61分别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齿。卡合部59、61在左右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隔离。卡合部59配置于卡合部61的左侧。
41.《2.支承部、调节机构的结构》
42.在图4~图8中示出一对支承部51、53及调节机构63的结构。在图4~图8中,将图1
~图3所示的打印装置1的各方向应用于支承部51、53及调节机构63。
43.如图4~图6所示,一对支承部51、53互相是左右对称的构造。如图4所示,第一支承部51具有主体部65、延伸部67及突出部69。如图6所示,第二支承部53具有主体部71、延伸部73及突出部75。
44.如图5所示,第一支承部51的主体部65在右侧的侧面具有旋转板77。如图1及图2所示,旋转板77是圆形板状。旋转板77的平面与左右方向正交。在旋转板77的中心形成有孔79,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供螺钉81插通。旋转板77的右侧的接触面与卷15的左侧的端面接触,将卷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
45.如图4所示,延伸部67从主体部65的前端部中的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靠下侧的部分朝向前斜下侧延伸。突出部69从延伸部67的前斜下侧的端部朝向前斜下侧突出。突出部69从后侧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第一槽55插通,比第二保持板部49向前侧突出。突出部69相对于第一槽55以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卡合。
46.如图5所示,第二支承部53的主体部71在左侧的侧面具有旋转板83。与旋转板77同样,旋转板83是圆形板状。旋转板83的平面与左右方向正交。在旋转板83的中心形成有孔85,供未图示的螺钉插通。旋转板83的左侧的接触面与卷15的右侧的端面接触,将卷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
47.如图6所示,延伸部73从主体部71的前端部中的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靠下侧的部分朝向前斜下侧延伸。突出部75从延伸部73的前斜下侧的端部朝向前斜下侧突出。突出部75从后侧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第二槽57插通,比第二保持板部49向前侧突出。突出部75相对于第二槽57以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卡合。
48.调节机构63使一对支承部51、53联动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调节机构63配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前侧。如图5所示,第一支承部51具有第一基部87和第一齿条构件89。第一基部87通过螺钉91而固定于突出部69的下端。突出部69和第一基部87是第一引导部的一例。第一齿条构件89在从第一基部87向下方向偏置的位置处向右方向延伸,在上侧形成有第一齿条齿93。第二支承部53具有第二基部95和第二齿条构件97。第二基部95通过螺钉99而固定于突出部75的下端。突出部75和第二基部95是第二引导部的一例。第二齿条构件97在从第二基部95向上方向偏置的位置处向左方向延伸,在下侧形成有第二齿条齿101(参照图11)。
49.第一齿条齿93和第二齿条齿101与小齿轮103啮合。小齿轮103在中央设置有贯通孔。如图9所示,小齿轮103的贯通孔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大致中央位置的支承轴部105插入。由此,小齿轮10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部105。这样,调节机构63具有第一基部87、第一齿条构件89、第二基部95、第二齿条构件97及小齿轮103。
50.第一齿条构件89和第二齿条构件97分别伴随于小齿轮103的旋转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伴随于此,一对支承部51、53沿着槽55、57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例如,若第一支承部51向左侧移动规定量,则经由第一基部87、第一齿条构件89、小齿轮103、第二齿条构件97及第二基部95,与第一支承部51的移动联动而第二支承部53向右侧移动规定量。也就是说,调节机构63使一对支承部51、53向互相隔离的方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同样,若第一支承部51向右侧移动规定量,则与第一支承部51的移动联动而第二支承部53向左侧移动规定量。也就是说,调节机构63使一对支承部51、53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左右方向内侧)移动。如图9
所示,第一齿条构件89由在左右方向上架设的第一拉伸弹簧90向右方向施力。第二齿条构件97由在左右方向上架设的第二拉伸弹簧98向左方向施力。由此,一对支承部51、53被向接近的方向(左右方向内侧)施力。
51.如图7所示,在第一齿条构件89的与第二保持板部49面对的面对面107上,在右侧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两侧设置有接触部109、111。接触部109、111分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突起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接触部109、111从面对面107向与该面对面107垂直的方向突出规定量。第一齿条构件89的接触部109、111与第二框架47的第二保持板部49的前方侧的表面接触。第一齿条构件89的面对面107不与第二框架47的第二保持板部49的前方侧的表面接触。
52.如图8所示,在第一齿条构件89的与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参照图9、图10)面对的面对面113设置有接触部115、117。接触部115设置于第一齿条构件89的左端部附近。接触部115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突起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接触部115从面对面113向与该面对面113垂直的方向突出规定量。接触部115通过与第一框架45接触而抑制第一支承部51向左右方向的倒下。接触部115是第一接触部的一例,第一齿条构件89的左端附近是第一引导部中的规定的第一位置的一例。
53.接触部117设置于第一基部87的左端部。接触部117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突起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接触部117从面对面113向与该面对面113垂直的方向突出规定量。接触部117通过与第一框架45接触而抑制第一支承部51向上下方向的倒下。接触部117是第二接触部的一例,第一基部87的左端部是第一引导部中的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的一例。
54.第一齿条构件89的接触部115、117与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方侧的表面接触。在此,接触部115、117是与设置于第一框架45的后述的引导部接触的结构,但为了方便,设为与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方侧的表面接触来说明。第一齿条构件89的接触部115、117以外的部位不与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方侧的表面接触。接触部115和接触部117以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各方向上偏置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且以使延伸设置方向互相大致正交的方式形成。在用户手动地使第一支承部5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支承部51在被向第一框架45侧按压的方向上也接受力。此时,由于接触部115、117与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方侧的表面接触,所以第一支承部51由第一框架45支承。另外,若第一支承部51在被向第一框架45侧按压的方向上接受力,则第一齿条构件89容易向右侧的端部从第一框架45离开的方向、也就是向第二框架47的第二保持板部49接近的方向倾斜。此时,由于接触部109、111与第二框架47的第二保持板部49的前方侧的表面接触,所以第一齿条构件89的右侧的端部由第二框架47支承。另外,由于接触部115、117及接触部109、111的大小形成得小,所以能够减少接触面积,能够降低使第一支承部51移动时的摩擦阻力。
5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齿条构件89和第二齿条构件97是同等的构造,所以关于第二齿条构件97省略说明。
56.《3.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固定构造》
57.在图9及图10中示出第一框架45与第二框架47的固定构造。在图9及图10中,将图1~图3所示的打印装置1的各方向应用于第一框架45和第二框架47。
58.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框架45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第二框架47具有形成有第一槽55及第二槽57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第二保持板部49。第一保持板部119和第二保持板部49大致平行地面对配置。具有第一齿条构件89、第二齿条构件97及小齿轮103的调节机构63以夹在第一保持板部119与第二保持板部49之间的方式配置。第一保持板部119及第二保持板部49在成为各自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且上下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的四角部处由4个螺钉121、123、125、127固定。螺钉121、123、125、127是第一紧固构件的一例。
59.如图9所示,螺钉121将形成于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右下的角部的贯通孔129贯通,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右下的角部的凸起131固定。螺钉123将形成于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右上的角部的贯通孔133贯通,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右上的角部的凸起135固定。螺钉125将形成于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左下的角部的贯通孔137贯通,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左下的角部的凸起139固定。螺钉127将形成于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左上的角部的贯通孔141贯通,向设置于第二保持板部49的左上的角部的凸起143固定。
60.如图9所示,第二保持板部49在大致中央位置具有供小齿轮103插入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支承轴部105。第一保持板部119通过贯通了形成于大致中央位置的未图示的贯通孔的螺钉145而向支承轴部105固定于。螺钉145是第二紧固构件的一例。
61.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保持板部119在下端部具有底部147。底部147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在第一保持板部119的下端部处弯折并向后方突出。在底部14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2个定位孔149、151。第二保持板部49在下端部附近的与定位孔149、15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向突出的2个凸起153、155。凸起153向定位孔149插入并嵌合。凸起155向定位孔151插入并嵌合。
62.《4.第一框架的引导部的构造》
63.在图11中示出第一框架45的引导部的构造。在图11中,省略第二框架47、第一支承部51、第一基部87及第一齿条构件89等的图示。在图11中,将图1~图3所示的打印装置1的各方向应用于第一框架45。
64.在第一框架45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侧的表面设置有4个引导部157、159、161、163。引导部157在第一保持板部119的上部在右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于第二支承部53的第二齿条构件97的右端部附近的接触部115一边与引导部157接触一边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引导部159在第一保持板部119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在右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于第二支承部53的第二基部95的右端部的接触部117一边与引导部159接触一边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65.引导部161在第一保持板部119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在左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于省略了图示的第一支承部51的第一基部87的左端部的接触部117一边与引导部161接触一边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引导部163在第一保持板部119的下部在左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于省略了图示的第一支承部51的第一齿条构件89的左端部附近的接触部115一边与引导部163接触一边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66.引导部159、161在左右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隔离。在引导部159、161之间配置小齿轮103。引导部157、159、161、163分别是对接触部115、117接触的一侧的表面进行了摩擦阻力降低处理的例如带状构件。引导部157、159、161、163收容于与各引
导部157、159、161、163分别对应的形状的凹部。引导部157、159、161、163的接触部115、117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与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后侧的表面大致共面。接触部115、117可以与引导部157、159、161、163始终接触。接触部115、117也可以不始终与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例如,接触部115、117可以在支承部51/53移动的情况下与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接触部115、117还可以在用户移动支承部51、53时对其误施加过大的力时与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
67.《5.实施方式的效果》
68.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中,收容于第二框架47的收容部11的卷15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面由支承于第二框架47的一对支承部51、53支承。一对支承部51、53的双方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移动的支承部51、53分别设置有接触部115、117,在第一框架45设置有引导部157、159、161、163。引导部157、159、161、163通过使接触部115、117接触并滑动,来引导设置有接触部115、117的支承部51、53的移动。
6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于第二框架47的一对支承部51、53设置有接触部115、117,该接触部115、117一边与设置于第一框架45的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并滑动一边被引导。即,一对支承部51、53不仅支承于第二框架47,也由第一框架45支承。由此,即使在用户手动地使支承部51、53移动时误向支承部51、53施加了过度的力的情况下,第二框架47的变形也被抑制。其结果,能够使支承部51、53平滑地移动。
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设置于第二框架47的小齿轮103与第一齿条构件89及第二齿条构件97的第一齿条齿93及第二齿条齿101分别啮合。由此,第一齿条构件89及第二齿条构件97经由小齿轮103的旋转而互相联动地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在移动时,支承部51、53的突出部69、75与设置于第二框架47的第一槽55及第二槽57卡合而被引导。接触部115、117设置于第一基部87及第二基部95中的与第一框架45面对的部位,这2个接触部115、117与设置于第一框架45的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并滑动而被引导。
71.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小齿轮103的旋转,第一齿条构件89及第二齿条构件97互相联动地移动。由此,用户仅手动操作一对支承部51、53中的任一方,就能够使一对支承部51、53中的另一方也联动地顺畅地移动。
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作为接触部,在第一齿条构件89的左端部附近及第二齿条构件97的右端部附近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接触部115。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支承部51及第二支承部53向左右方向的倒下,并使其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顺畅地移动。
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作为接触部,在第一基部87的左端部及第二基部95的右端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接触部117。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支承部51及第二支承部53向上下方向的倒下,并使其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顺畅地移动。
7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在第一框架45及第二框架47分别设置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第一保持板部119及第二保持板部49。第一齿条构件89、第二齿条构件97及小齿轮103以夹在这些第一保持板部119与第二保持板部49之间的方式配置。第一框架45及第二框架47通过第一保持板部119和第二保持板部49经由螺钉121、123、125、127被紧固而被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如上述那样坚固地被固定并一体化的第一框架45及第二框架47来支承一对支承部51、53。
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在第二保持板部49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支承轴部105,第一保持板部119经由螺钉145的紧固而固定于支承轴部105。由此,能够将第一保持板部119中的从由螺钉121、123、125、127固定的第一保持板部119的四角离开的中央部分向第二保持板部49侧坚固地固定。
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对引导部157、159、161、163中的向接触部115、117的接触的一侧表面进行了摩擦阻力降低处理。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部115、117向引导部157、159、161、163接触并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谋求支承部51、53的移动的顺畅化。
7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一对支承部51、53不仅支承于由普通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二框架47,也被由纤维增强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框架45支承。由此,即使在支承部51、53的移动时向支承部51、53施加了过度的力的情况下,第二框架47的变形也被抑制,能够使支承部51、53平滑地移动。
78.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存在“垂直”“平行”“平面”等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含义。即,这些“垂直”“平行”“平面”容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是“实质上垂直”“实质上平行”“实质上平面”这一含义。
79.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存在外观上的尺寸、大小“相同”“相等”“不同”等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含义。即,这些“相同”“相等”“不同”容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是“实质上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这一含义。
80.另外,除了以上已经叙述的以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各变形例的手法适当组合而利用。
81.除此之外,虽然不一一例示,但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
82.标号说明
[0083]1ꢀꢀꢀꢀꢀꢀꢀꢀ
打印装置
[0084]
11
ꢀꢀꢀꢀꢀꢀꢀ
收容部(收容空间)
[0085]
15
ꢀꢀꢀꢀꢀꢀꢀ

[0086]
45
ꢀꢀꢀꢀꢀꢀꢀ
第一框架
[0087]
47
ꢀꢀꢀꢀꢀꢀꢀ
第二框架
[0088]
49
ꢀꢀꢀꢀꢀꢀꢀ
第二保持板部
[0089]
51
ꢀꢀꢀꢀꢀꢀꢀ
第一支承部(一对支承部)
[0090]
53
ꢀꢀꢀꢀꢀꢀꢀ
第二支承部(一对支承部)
[0091]
55
ꢀꢀꢀꢀꢀꢀꢀ
第一槽
[0092]
57
ꢀꢀꢀꢀꢀꢀꢀ
第二槽
[0093]
69
ꢀꢀꢀꢀꢀꢀꢀ
突出部(第一引导部)
[0094]
75
ꢀꢀꢀꢀꢀꢀꢀ
突出部(第二引导部)
[0095]
87
ꢀꢀꢀꢀꢀꢀꢀ
第一基部(第一引导部)
[0096]
89
ꢀꢀꢀꢀꢀꢀꢀ
第一齿条构件
[0097]
93
ꢀꢀꢀꢀꢀꢀꢀ
第一齿条齿
[0098]
95
ꢀꢀꢀꢀꢀꢀꢀ
第二基部(第二引导部)
[0099]
97
ꢀꢀꢀꢀꢀꢀꢀ
第二齿条构件
[0100]
101
ꢀꢀꢀꢀꢀꢀ
第二齿条齿
[0101]
103
ꢀꢀꢀꢀꢀꢀ
小齿轮
[0102]
105
ꢀꢀꢀꢀꢀꢀ
支承轴部
[0103]
115
ꢀꢀꢀꢀꢀꢀ
接触部(第一接触部)
[0104]
117
ꢀꢀꢀꢀꢀꢀ
接触部(第二接触部)
[0105]
119
ꢀꢀꢀꢀꢀꢀ
第一保持板部
[0106]
121
ꢀꢀꢀꢀꢀꢀ
螺钉(第一紧固构件)
[0107]
123
ꢀꢀꢀꢀꢀꢀ
螺钉(第一紧固构件)
[0108]
125
ꢀꢀꢀꢀꢀꢀ
螺钉(第一紧固构件)
[0109]
127
ꢀꢀꢀꢀꢀꢀ
螺钉(第一紧固构件)
[0110]
145
ꢀꢀꢀꢀꢀꢀ
螺钉(第二紧固构件)
[0111]
149
ꢀꢀꢀꢀꢀꢀ
定位孔
[0112]
151
ꢀꢀꢀꢀꢀꢀ
定位孔
[0113]
153
ꢀꢀꢀꢀꢀꢀ
凸起
[0114]
155
ꢀꢀꢀꢀꢀꢀ
凸起
[0115]
157
ꢀꢀꢀꢀꢀꢀ
引导部
[0116]
159
ꢀꢀꢀꢀꢀꢀ
引导部
[0117]
161
ꢀꢀꢀꢀꢀꢀ
引导部
[0118]
163
ꢀꢀꢀꢀꢀꢀ
引导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