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4615发布日期:2021-11-29 18:3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标识打印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


背景技术:

2.标识打印机包括标签打印机等。其中,标签打印机内通常设置打印头和色带盒。其中,色带盒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标签打印机内。色带盒内设置打印介质带和碳带。在打印的过程中,打印头与打印辊轮一起夹持打印介质带和碳带并使碳带上的打印信息通过热转印的方式转印至打印介质带上,从而使打印介质带形成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同时,打印头与打印辊轮配合为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提供进给力,使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向标签打印机的排出口移动。但是,打印介质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在标签打印机内发生位置偏移,使打印头与介质打印带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受到影响,打印位置发生偏离,从而降低打印质量,甚至发生卡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4.本实用新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包括盒体,盒体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盒体内设置打印介质带,下盒体上设置前臂部和用于插入打印头的打印头插入部,前臂部上设置引导打印介质带向打印头插入部移动的第一引导通道和供打印介质带穿出的出带口,上盒体在第一引导通道的相应位置处设置向下盒体延伸的带限制部,带限制部用于限制打印介质带的横向移动。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限制打印介质带的横向移动,提高打印质量,避免卡带。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打印介质带包括打印介质主带和打印介质基带,打印介质主带位于打印介质基带上,且打印介质主带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打印介质基带的宽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打印介质主带。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打印介质带为长条形透明带。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印信息印在透明的打印介质带上,具有透视效果。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臂部包括外周壁和内周壁,外周壁与内周壁之间设置分隔壁,外周壁与分隔壁之间形成第一引导通道,分隔壁与内周壁之间形成第二引导通道,第二引导通道用于引导盒体内的碳带向打印头插入部移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印介质带和碳带的行走通道经过分隔壁分开,打印介质带和碳带在各自的通道内独立行走。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盒体的下壁面与下盒体的上壁面配合限制碳带在第二引导通道内的横向移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碳带的横向移动,提高打印质量。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打印头插入部包括打印头插入部前壁、打印头插入部后壁以及供打印头露出的暴露区域,前臂部的内周壁构成打印头插入部的前壁,打印头与打印辊轮夹持住打印介质带和碳带并将碳带上的打印信息转印至打印介质主带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盒体上设置供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排出的带排出口以及将打印介质带引向带排出口的带进给口。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通过带排出口排出。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盒体上设置导向柱,导向柱用于将打印介质带引向第一引导通道。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打印介质带引向第一引导通道。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可限制打印介质带的横向移动,提高打印质量,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打印介质主带。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下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下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上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的下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标号说明:盒体1,第一角部1a,第二角部1b,第三角部1c,第四角部1d,上盒体11,带限制部110,上盒体的下壁面118,下盒体12,前臂部13,外周壁111,内周壁112,分隔壁113,第一引导通道114,第二引导通道115,下盒体的上壁面116,出带口117,打印头插入部14,打印头插入部前壁141,打印头插入部后壁142,暴露区域143,带进给口15,带排出口16,导向柱17,打印介质带2,打印介质主带21,打印介质基带 22,碳带3,粘性介质带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在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便于描述,将图2中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分别作为色带盒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前”、“后”、“左”、“右”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
30.实施例1
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标签打印机用色带盒包括盒体1,盒体1呈方形,具有四个角部,即:位于右前方的第一角部1a,位于右后方的第二角部1b、位于左后方的第三角部1c和位于左前方的第四角部1d。盒体1包括上盒体11和下盒体12,上盒体11扣合在下盒
体12上。盒体1 内设置打印介质带2,打印介质带2包括打印介质主带21和打印介质基带 22,打印介质主带21粘合在打印介质基带22上,且打印介质主带21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打印介质基带22的宽度。其中,打印介质主带21的宽度可为6mm、9mm、12mm等。同一打印介质基带22可承载不同宽度的打印介质主带21。标签打印机内的打印头与打印辊轮配合可将碳带3上的打印信息转印至打印介质主带21上,形成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2,即标签。
32.下盒体12的前侧设置前臂部13和用于插入打印头的打印头插入部14。其中,前臂部13包括外周壁111和内周壁112,外周壁111与内周壁112 之间沿竖直方向设置分隔壁113。外周壁111与分隔壁113之间形成第一引导通道114,分隔壁113与内周壁112之间形成第二引导通道115。即:第一引导通道114与第二引导通道115通过分隔壁113分离开。其中,第一引导通道114用于引导打印介质带2向打印头插入部14移动,即:打印介质带2在第一引导通道114内行走。第二引导通道115用于引导盒体1内的碳带3向打印头插入部14移动,即:碳带3在第二引导通道115内行走。打印介质带2和碳带3的行走通道经过分隔壁113分开,打印介质带2和碳带3在各自的通道内独立行走,互不干扰。
33.前臂部13朝向右前方的一端设置连通第一引导通道114和第二通道的出带口117。打印介质带2与碳带3在出带口117处重合并从出带口117 穿出。上盒体11在第一引导通道114的相应位置处设置向下盒体12延伸的带限制部110。带限制部110与下盒体的上壁面116配合可限制打印介质基带22的横向移动,继而限制打印介质带2的横向移动。而上盒体的下壁面118与下盒体的上壁面116配合可限制碳带3在第二引导通道115内的横向移动,从而提高打印质量,避免卡带。
34.打印头插入部14为一长形孔,其包括打印头插入部前壁141和打印头插入部后壁142。打印头插入部前壁141与打印头插入部后壁142之间靠近第一角部1a处具有供打印头露出的暴露区域143。其中,前臂部13的内周壁112构成打印头插入部前壁141。标签打印机的打印头位于暴露区域143 内。打印介质带2与碳带3从出带口117穿出后,打印头与打印辊轮夹持住打印介质带2和碳带3并将碳带3上的打印信息转印至打印介质主带21 上,形成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2,即标签。使用时,需要将打印介质主带21从打印介质基带22上剥离。下盒体12在第一角部1a的位置还设置供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2排出的带排出口16以及将打印介质带2 引向带排出口16的带进给口15。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2通过带进给口15向带排出口16排出。优选地,下盒体12内靠近第四角部1d的位置设置导向柱17,导向柱17用于将打印介质带2引向第一引导通道114。
35.实施例2
36.如图6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打印介质带2为长条形透明带,且盒体1内设置粘性介质带4。标签打印机内的打印头与打印辊轮配合可将碳带3上的打印信息转印至透明的打印介质带2上形成具有透视效果的标签。打印介质带2与粘性介质带4在带排出口16重合,打印介质带2粘在粘性介质带4上。使用时,将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介质带2从粘性介质带4上剥离下来即可。
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