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2528发布日期:2023-03-04 00:4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编码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


背景技术:

2.岩心编录是钻探工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对后期地质分析和研究至关重要,岩心编录工作的第一步是对岩心的取心回次和块数进行编号。如编号为:其中整数“135”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 135回次;分母“25”表示本回次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25块;分子“20”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20块。目前国内对岩心编号主要是给岩心涂上白色油漆,待油漆晾干后再用记号笔进行编号。编号工作主要是通过地质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岩心进行手动编码,不但费时、费力、书写不规范、还无法与钻探进度匹配。
3.现今市场上的针对岩心的编码机的产品极少,且无手持式岩心编码机,无法实现快速规范喷涂,致使岩心编录工作影响钻探进度,造成钻探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以实现对岩心的快速编码喷涂作业及提高岩心编码的规范性,进而提高岩心编录工作效率和钻探进度。
5.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包括:
6.壳体;
7.安装在所述壳体前端的喷头和第一滑块;
8.以及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卡栓,所述卡栓用于套设在所述岩心的侧壁上,沿所述岩心的轴向方向所述卡栓上布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通孔与喷头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滑动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缺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滑槽内,实现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之间滑动连接;
10.所述卡栓上设置有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有选择地封闭或开启所述缺口。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大孔相较于所述阶梯孔的小孔靠近所述壳体设置,所述阶梯孔的小孔与喷头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所述阶梯孔的大孔底板上;
12.所述封堵组件包括:
13.设置在所述卡栓内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上;
14.沿所述岩心的轴向方向设置的封堵杆,所述封堵杆的一端有选择地封闭或开启所述缺口,靠近所述第二滑槽的所述阶梯孔的大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封堵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设置;
15.与所述封堵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
连接;
16.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滑槽内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滑块与封堵杆封闭所述缺口。
17.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槽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连接。
18.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控制器、存储器、打印驱动电路、墨盒和电源;
19.以及嵌设在所述壳体侧壁上的交互装置;
20.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存储器、交互装置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经所述打印驱动电路与所述墨盒电性连接,并有选择地驱动所述墨盒经所述喷头实现打印。
21.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两侧的两个第一同步轮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侧壁上的第一编码器,所述第一同步轮贯穿所述阶梯孔与所述岩心滑动连接,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第一编码器的码盘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22.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前端安装有光电感应器和滑轮,所述光电感应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光电感应器与阶梯孔的小孔相对设置,两所述滑轮分别设置在所述光电感应器的两侧,所述滑轮的侧壁凸出于所述光电感应器的外表面设置,所述滑轮贯穿所述阶梯孔与所述岩心滑动连接。
2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顶端安装有封盖,所述封盖的下端安装有所述墨盒,所述墨盒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24.所述壳体的下方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前端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把手内部卡合连接有所述电源,所述电源为充电电池;
25.所述壳体的后端安装有充电接口和数据接口,所述充电接口通过导线与所述充电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数据接口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均为同步式编码器,所述交互装置为液晶显示屏,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的截面均为t形。
27.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8.使用时,将卡栓的内表面套设在岩心的侧壁上,地质人员通过掌控卡栓以保持卡栓与岩心相对静止,通过控制第一滑块沿第一滑槽上滑动的同时,控制喷头在岩心上喷涂编码,通过控制卡栓的厚度,以控制喷头与岩心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编码的尺寸大小,从而保证了本发明编码机沿岩心的轴向方向快速完成编码喷涂作业,且能够保证喷涂过程的均匀性和岩心编码的规范性,进而提高岩心编录工作效率和钻探进度。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使用时的效果图;
31.图2为本发明卡栓的爆炸图;
32.图3为本发明卡栓的剖视图;
33.图4为本发明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4.图5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去除部分壳体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另一方向中去除部分壳体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内部组件连接框图。
39.附图标记:1、壳体;2、喷头;3、第一滑块;4、卡栓;5、岩心;6、第一通孔;7、第一滑槽;8、缺口;9、第二滑槽;10、封堵杆;11、第二通孔;12、第二滑块;13、复位件;14、第三通孔;15、连杆;16、滑动按钮;17、打印驱动电路;18、墨盒;19、电源;20、交互装置;21、第一同步轮;22、第一编码器;23、第二同步轮;24、第二编码器;25、封盖;26、把手;27、控制按钮;28、充电接口; 29、数据接口;30、光电感应器;31、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2.参照图1、图5和图6,本发明提供了手持式岩心智能编码机,包括壳体1、喷头2、第一滑块3和卡栓4。
43.其中壳体1的前端安装有喷头2和第一滑块3,卡栓4的截面为圆弧状,卡栓4对应的圆弧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卡栓4内表面的直径与岩心5的直径相等,卡栓4的内表面套设在岩心5的侧壁上,即卡栓4的内表面与岩心5的侧壁完全贴合,卡栓4内表面的直径可以为50mm、60mm、81mm、100mm、119mm或138mm等尺寸,沿岩心5 的轴向方向卡栓4上布设有第一通孔6和第一滑槽7,第一通孔6与喷头2相对设置,喷头2透过第一通孔6有选择地将编码喷涂到岩心 5上,第一滑槽7与第一滑块3滑动连接,以实现喷头2相对岩心5 移动时始终保持沿岩心5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44.使用时,将卡栓4的内表面套设在岩心5的侧壁上,地质人员通过掌控卡栓4以保持卡栓4与岩心5相对静止,可采用手握固定的方式,通过控制第一滑块3沿第一滑槽7上滑动的同时,控制喷头2在岩心5上喷涂编码,通过控制卡栓4的厚度,以控制喷头2与岩心5 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喷涂的宽度等尺寸等,从而保证了本发明编码机沿岩心5的轴向方向完成编码喷涂作业,且能够保证喷涂过程的均匀性和岩心编码的规范性,进而提高岩心编录工作效率和钻探进度。
45.此外,本发明编码机的喷涂方式能够保证沿岩心5的周向方向进行喷涂,不会发生偏转,即不会沿岩心5周向方向旋转喷涂或者出现漏喷涂现象,相较于传统手持式编码机提
高了喷涂质量和岩心编码的规范性。
46.就目前来讲,岩心编号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岩心编号按照标准要求一般大于10cm的岩心需要编号,现有的岩心编码机无法对磨碎或长度小于10cm的岩心进行识别,仍然需要人工的方式进行排除;第二、规范的编码通常采用长方形底色(尺寸为8cm
×
5cm) 加不同搭配颜色编号的组合形式;第三,现有的岩心编码机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本方案中沿岩心5的轴向方向卡栓4的长度为10cm,并以此为标准,磨碎或岩心5的长度小于卡栓4的长度时,则不需要进行编码操作;第一通孔6的长度大于8cm,第一通孔6的宽度大于 5cm,喷头2投过第一通孔6完成尺寸为8cm
×
5cm的喷涂尺寸;另一方面,本发明设置成手持式,具体结构见下文叙述,尺寸更加小巧,便于携带。
47.优选地,参照图1-4,第一滑槽7与第一滑块3的截面为t形,这种设计可以避免第一滑块3在第一滑槽7中滑动时脱出。第一滑块 3与第一滑槽7均设置有两个,在壳体1前端上下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滑块3,第一滑块3与第一滑槽7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第一滑槽7 的一端设置有缺口8,第一滑块3能够通过缺口8进入到第一滑槽7 内,实现第一滑块3与第一滑槽7之间滑动连接;卡栓4上设置有封堵组件,封堵组件有选择地封闭或开启缺口8。即封堵组件开启缺口8时,第一滑块3能够通过缺口8进入到第一滑槽7内,或第一滑槽 7能够通过缺口8从第一滑槽7内脱出;当封堵组件关闭缺口8时,能够避免第一滑块3在第一滑槽7中滑动时从缺口8处脱出。这样的设计将卡栓4与壳体1设置成可拆卸的,以实现在壳体1的前端设置不同尺寸的卡栓4,以提高本发明编码器的通用性。
48.优选地,第一通孔6为阶梯孔,阶梯孔的大孔相较于阶梯孔的小孔更为靠近壳体1,阶梯孔的小孔与喷头2相对设置,第一滑槽7设置在阶梯孔的大孔底板上。
49.封堵组件包括第二滑槽9、封堵杆10、第二滑块12和复位件13。具体地,第二滑槽9设置在卡栓4内,且第二滑槽9设置在第一滑槽 7的延伸方向上;封堵杆10沿岩心5的径向方向设置,封堵杆10的一端有选择地封闭或开启缺口8,靠近第二滑槽9的阶梯孔的大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1,封堵杆10的另一端贯穿第二通孔11且与第二滑块12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2与第二滑槽9滑动连接;复位件13安装在第二滑槽9内,复位件13用于驱动第二滑块12与封堵杆10封闭缺口8。
50.优选地,复位件13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滑块12 连接,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槽9远离第二通孔11的侧壁连接。
51.优选地,卡栓4上布设有与第二滑槽9连通的第三通孔14,第三通孔14贯穿设置有连杆15,第二滑块12通过连杆15固定连接有滑动按钮16。
52.优选地,参照图5-9,本发明还包括控制器、存储器、打印驱动电路17、墨盒18、电源19和交互装置20。
53.其中,控制器、存储器、打印驱动电路17、墨盒18和电源19 安装在壳体1内,交互装置20嵌设在壳体1侧壁上。控制器分别与存储器、交互装置20和电源19电性连接,控制器经打印驱动电路 17与墨盒18电性连接,并有选择地驱动墨盒18经喷头2实现打印。控制器可以运行嵌入式系统,交互装置20为触摸式液晶显示屏,通过触摸式液晶显示屏可以设置打印信息,打印信息可存储与存储区中,通过控制器将打印信息发送至打印驱动电路17,驱动墨盒18经壳体 1上的喷头2实现喷涂功能。电源19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为本发明编码器提供电力,电源19选用充电电池。
54.此外,还包括分别安装在壳体1两侧的两个第一同步轮21和安装在壳体1侧壁上的第一编码器22,第一同步轮21贯穿阶梯孔与岩心5滑动连接,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同步轮21与第一编码器22的码盘轴传动连接,第一编码器22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55.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同步轮的的轴承架与壳体1固定连接,轴承架上通过转轴安装有第一同步轮21。其中一个同步轮与第一编码器22设置在壳体1的同一侧,第一同步轮21的周侧上套设有同步带,编码器的码盘轴上通过同步带与第一同步轮21实现传动连接。第一同步轮21在进行转动的时候可以带动第一编码器22进行转动,进而将第一同步轮21的移动信息进行传递至控制器,实现均匀喷涂编码过程。
56.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前端安装有第二同步轮23及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第二编码器24,第二同步轮23与第二编码器24 的码盘传动连接,第二编码器2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二同步轮23 与阶梯孔的大孔的底板滑动连接。
5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同步轮2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编码器24,其二同步轮与第二编码器24的码盘同轴传动连接。第二同步轮23在进行转动的时候可以带动第二编码器24进行转动,进而将第二同步轮23的移动信息进行传递至控制器,由于第二同步轮23与阶梯孔的大孔的底板滑动连接,即便第一同步轮21未转动或第一同步轮21失效时,也可保证实现均匀喷涂编码过程。
58.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前端安装有光电感应器30和滑轮 31,两个滑轮31分别设置在光电感应器30的两侧,滑轮31的表面凸出于壳体1的前端,避免壳体1相对于卡栓4滑动时造成光电感应器30损伤,光电感应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光电感应器30与阶梯孔的小孔相对设置,滑轮31贯穿阶梯孔与岩心5滑动连接,光电感应器30可确保打印速度和对象移动速度一致,从而保证打印质量。
59.优选地,壳体1的顶端安装有封盖25,封盖25的下端安装有墨盒18,墨盒18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内;壳体1的下方安装有把手26,把手26的前端安装有控制按钮27,控制按钮27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按下控制按钮27时同步实现喷涂工作,把手26内部卡合连接有充电电池;壳体1的后端安装有充电接口28和数据接口29,充电接口28 通过导线与充电电池电性连接,数据接口29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发明数据接口29通过数据线与上位机进行通信,提高本发明的应用灵活性。
6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