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8274发布日期:2022-12-13 21:3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墨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盒。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用于向喷墨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提供墨水的墨盒,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至设备,所述墨盒包括墨水腔、负压腔和填充在其中的第一负压产生件、位于负压腔端部的出墨口、安装在出墨口的第二负压产生件,所述墨水腔用于存储墨水,所述负压腔与墨水腔连通,所述出墨口与设备连接、用于向设备供应墨水,所述第一负压产生件吸附并存储墨水,所述第二负压产生件吸附墨水并保持住墨水。
3.所述墨盒还包括保护出墨口的保护罩和安装在保护罩上用于密封出墨口的密封塞,所述墨盒安装至设备前,需要先将保护罩打开,然后再将墨盒安装至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现有技术中,由于密封塞具有弹性,在密封塞与第二负压产生件之间将存在空隙,注入墨水之后,空隙易残留墨水,打开密封塞时,空隙中残留的墨水会流出,使用时还需要先清洁墨盒,导致用户体验感差、使用不便,甚至导致环境污染。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以解决空隙中残留墨水的技术问题。具体方案为:
6.墨盒,可拆卸地安装至喷墨成像设备,包括相互结合的壳体和面盖,所述壳体包括存储墨水的墨水腔以及与墨水腔连通的出墨口,所述出墨口用于将墨水供应至设备,所述面盖设置有连通大气与墨水腔的进气孔;
7.所述墨盒还包括密封出墨口的密封塞,
8.所述墨水腔设置有导气槽,所述导气槽的一个末端位于墨水腔,另一个末端位于密封塞与出墨口之间。
9.所述墨水腔包括填充有负压产生件的负压腔,所述负压产生件用于吸收并存储墨水,所述导气槽设置在负压腔,沿与流体在导气槽中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导气槽面向负压产生件的一侧敞开并与该负压产生件抵接。
10.所述墨水腔包括填充有负压产生件的负压腔以及与负压腔连通的存储腔,所述存储腔用于存储墨水,沿与流体在导气槽中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导气槽为闭合设置。
11.所述导气槽的一个末端与负压产生件抵接,所述进气孔与负压腔连通。
12.所述导气槽的一个末端与存储腔连通,所述进气孔与存储腔连通。
13.所述负压腔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导气槽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
14.所述墨盒包括底壁,所述负压腔包括后侧壁,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从后侧壁延伸至底壁,在出墨口形成开口。
15.所述墨盒还包括相邻设置的并且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气腔、第二导气腔、第三导气
腔,所述面盖还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气路径、第二导气路径、第三导气路径,所述第一导气腔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一导气路径连通第一导气腔和第二导气腔,所述第二导气路径连通第二导气腔和第三导气腔,所述第三导气路径连通第三导气腔和墨水腔。
16.所述第一导气腔的下端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导气孔。
17.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可使空隙中不再残留墨水,打开密封塞时不会有墨水流出,可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分解图。
20.图3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隐藏部分部件后的示意图。
21.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导气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与左右方向垂直并经过进气孔中心线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23.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出墨口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隐藏部分部件后的俯视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导气路径的俯视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分解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隐藏部分部件后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导气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与左右方向垂直并经过进气孔中心线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出墨口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为便于描述,以墨盒100安装时的状态为准,墨盒1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墨盒10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墨盒10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墨盒100向下为安装,向上为拆卸。
29.如图1、图2、图3a、图3b、图4a、图4b所示,墨盒100包括相互结合的壳体1和面盖2,壳体1包括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以及位于壳体1的下方的底壁105,底壁105与面盖2在上下方向相对设置。
30.面盖2与壳体1扣合安装,面盖2的中部靠后的位置设置有进气孔21,进气孔21具有中心线c,进气孔21用于连通大气与墨盒100的内部,使墨盒100内部的压力保持平衡,进气孔21同时还用于灌装墨水。
31.墨盒100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墨水腔10,墨水腔10包括相互连通的存储腔11和负压腔12,存储腔11呈“u”形,负压腔12包括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25和后侧壁126,前侧壁125设置有连通存储腔11和负压腔12的通孔124;墨盒100还包括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和第二负压产生件122,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填充在负压腔12内,用于存储墨水,墨水从进气孔21灌装至负压腔12首先被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吸收,然后从通孔124流入存储腔
11。壳体1设置有出墨口123,第二负压产生件122安装在出墨口123,用于保持住墨水,出墨口123设置在底壁105,连通墨盒100的内部和外部,从上向下观察时,出墨口123位于负压腔12范围内靠后的位置。
32.墨盒100还包括与壳体1结合的把手3、保护罩4,把手3设置在第一侧壁101靠近底壁105的位置,用于安装和拆卸墨盒100。保护罩4可扣合安装在壳体1上,具体的,保护罩4安装在第二侧壁102和底壁105上,保护罩4包括相互分离的手柄41和密封塞42,手柄41用于保护罩4的拆卸与扣合,密封塞42固定安装在保护罩4,密封塞42与保护罩4可以一体形成或分体形成,密封塞42与出墨口123配合,并密封出墨口123,防止墨水漏出,密封塞42使用硅胶等耐腐蚀材料制成,可以避免因长期与墨水接触而被腐蚀。
33.墨盒100还包括设置在墨水腔10中的导气槽5,导气槽5的一个末端通过进气孔21与大气连通,导气槽5的另一个末端在出墨口123形成开口51,密封塞42密封出墨口123之后与第二负压产生件122之间存在封闭的空隙6,开口51连通空隙6和导气槽5,灌墨机通过进气孔21向墨盒100灌装墨水时,会有墨水从出墨口123流出并残留在空隙6中。本实用新型中,导气槽5设置在负压腔12中,相互分离的第一挡板52和第二挡板53分别从负压腔12的后侧壁126和底壁105向负压腔12的内部延伸,第一挡板52和第二挡板53呈板状,导气槽5位于第一挡板52和第二挡板53之间;沿流体在导气槽5中流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导气槽5面向第一负压产生件121/第二负压产生件122的一侧敞开,导气槽5与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和第二负压产生件122抵接,即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和第二负压产生件122均与第一挡板52和第二挡板53抵接。完成墨水灌装后,灌墨机离开进气孔21的瞬间,空气通过进气孔21沿着导气槽5进入空隙6,将空隙6中残留的墨水挤压至第二负压产生件122/第一负压产生件121,实现空气与墨水在空隙6中进行交换,空隙6中则不再残留墨水,当用户打开保护罩4时,便不会再有墨水流出,很好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方便用户使用,同时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4.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气槽5还包括覆盖第一挡板52和第二挡板53的第三挡板(未图示),即导气槽5的四周闭合,导气槽5的两个末端分别与大气和空隙6连通,导气槽5可以设置在存储腔11或负压腔12中,导气槽5设置在存储腔11时,进气孔21与存储腔11直接连通,导气槽5的一个末端与存储腔11连通,另一个末端与空隙6连通,灌墨机离开进气孔21的瞬间,空气从导气槽5进入空隙6把残留的墨水挤压至导气槽5,墨水从导气槽5的一个末端流入存储腔11;导气槽5设置在负压腔12时,进气孔21与负压腔12连通,导气槽5的一个末端与第一负压产生件抵接,另一个末端与空隙6连通,灌墨机离开进气孔21的瞬间,空气从导气槽5进入空隙6并挤压残留的墨水,此时墨水可以被第二负压产生件122吸收,也可以从导气槽5的一个末端流出,然后被第一负压产生件吸收。
35.墨盒100还包括设置在底壁105的芯片组件(未示出),用于与设备电接触,使设备识别墨盒100的信息。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隐藏部分部件后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导气路径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后的立体图。
37.如图5、图6、图7所示,墨盒100的后端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导气腔13、第二导气腔14和第三导气腔15(图6中为虚线位置),第一导气腔13的下端设置有导气孔131,导气孔131可以被密封塞42的后端密封,导气孔131连通第一导气腔13和大气,面盖2设置有第一导
气路径22、第二导气路径23和第三导气路径24,第一导气路径22、第二导气路径23和第三导气路径24均从面盖2表面向下凹陷,以便引导流体运动。
38.第一导气路径22的进气口132与第一导气腔13连通且同在第一导气腔13的范围内,第一导气路径的出气口141与第二导气路径23的进气口142连通且同在第二导气腔14的范围内,第二导气路径23的出气口151与第三导气路径24的进气口152连通且同在第三导气腔15的范围内,第三导气路径24的出气口为进气孔21且与负压腔12连通,由此导气孔131、第一导气腔13、第二导气腔14、第三导气腔15和负压腔12依次串联,形成负压腔12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通道。
39.墨盒100内部的压力大于外部的压力时,墨水从进气孔21流出后,还需经过第三导气腔15、第二导气腔14和第一导气腔13才可到达导气孔131,即墨水从墨盒100内部经过进气孔21到达墨盒100外部的路径被拉长,从而可以避免墨水外溢导致墨盒100被污染。
4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墨水腔内设置导气槽,密封塞和第二负压产生件之间的空隙与大气连通,使空隙不再残留墨水,打开密封塞时不再有墨水流出,可以很好地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方便用户使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