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卸工具与回收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21326发布日期:2022-10-14 23:1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拆卸工具与回收套装的制作方法
拆卸工具与回收套装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拆卸工具与回收套装。


背景技术:

2.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式通常是由墨盒组件提供墨源,经由相应的墨水流道将墨水输运至打印头,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自打印头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录。墨盒组件用于存储打印墨水,为打印机提供油墨,以使得打印机完成打印作业,因此,墨盒组件是打印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3.为应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墨盒组件制造厂家会考虑设计可放入同一型号喷墨打印机的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组件。但在环保和经济角度上,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组件意味着对于墨盒组件制造厂家需要准备不同的墨盒组件空壳,提高了制造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意识不断提升,墨盒组件的回收利用也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市场上回收手段或回收工具主要存在于工厂回收的层面,用户难以对墨盒组件进行第二次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拆卸工具与墨盒组件,使得用户可自行拆装墨盒组件,更换所需要的部件,提高了墨盒组件的利用率。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拆卸工具,所述拆卸工具用于拆装墨盒组件,所述墨盒组件包括第一墨水袋、第一耗材芯片和/或第一芯片组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墨水袋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设有限位卡钩,所述第二壳体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限位卡钩可与所述限位通孔卡合;所述拆卸工具包括:
6.第一主体部;及
7.至少一个拆卸突起,所述拆卸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所述拆卸突起可进入所述限位通孔与所述限位卡钩抵接,使得所述限位卡钩从所述限位通孔脱离。
8.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拆卸突起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一斜面部;
9.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限位卡钩的第二斜面部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斜面部和所述第二斜面部的倾斜方向一致。
10.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拆卸突起进入所述限位通孔时,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限位卡钩的第二斜面部抵接。
11.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拆卸工具包括五个拆卸突起,五个所述拆卸突起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同一端面,且所述拆卸突起的高度相同或不同。
12.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拆卸工具还包括墨盒定位突起,所述墨盒定位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至少一侧。
13.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拆卸突起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凹槽。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套装,所述回收套装包括芯片复位器、第二墨水袋及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拆卸工具;
15.所述芯片复位器可对所述第一耗材芯片进行复位,所述第二墨水袋可替换所述第一墨水袋。
16.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复位器包括:
17.第二主体部;及
18.多个复位突起,所述复位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芯片复位器通过所述复位突起对所述第一耗材芯片进行复位。
19.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复位器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突起、第二突起及第三突起,且所述复位突起位于所述第一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及所述第三突起之间;
20.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芯片安装位,所述芯片安装位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芯片复位器复位时,所述第一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及所述第三突起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及所述第三侧壁抵接。
21.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套装,所述回收套装包括第二芯片组件、第二墨水袋及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拆卸工具;
22.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芯片安装位,所述第一芯片组件安装于所述芯片安装位内,所述第二芯片组件可替换所述第一芯片组件,所述第二墨水袋可替换所述第一墨水袋。
23.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套装,所述回收套装包括第二耗材芯片、第二墨水袋及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拆卸工具;
24.所述第一耗材芯片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耗材芯片可替换所述第一耗材芯片,所述第二墨水袋替换所述第一墨水袋。
25.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收套装还包括墨盒组件,所述墨盒组件包括:第一墨水袋、第一耗材芯片和/或第一芯片组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把手。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27.本技术提供的拆卸工具,通过拆卸工具的拆卸突起与墨盒组件的限位卡钩的抵接,可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进而将墨盒组件拆分,更换新的墨水袋,操作过程简单快捷,用户可自行操作,提高了墨盒组件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同时,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只需要更换为新的墨水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是通用的,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分解图;
3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的另一视角图;
35.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与墨盒组件对接的示意图;
36.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与墨盒组件的第一壳体对接的示意图;
37.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收套装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对接墨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对接墨盒组件的另一视角图;
41.图1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回收套装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4为图13中a处的放大图;
43.图15为本技术提供墨盒组件拆卸芯片组件后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
45.100-回收套装;
46.1-墨盒组件;
47.11-第一墨水袋;
48.12-第一壳体;121-限位卡钩;121a-第二斜面部;122-第一端面;122a-连接凹槽;123-第二端面;
49.13-第二壳体;131-限位通孔;132-第三端面;133-第四端面;134-芯片安装位;134a-第一侧壁;134b-第二侧壁;134c-第三侧壁;135-第一耗材芯片;136-第二耗材芯片;
50.14-把手;
51.15-第二墨水袋;
52.16-第一芯片组件;161-第一芯片架;
53.17-第二芯片组件;171-第二芯片架;
54.2-拆卸工具;
55.21-第一主体部;
56.22-拆卸突起;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2a-第一斜面部;
57.23-墨盒定位突起;
58.24-凹槽;
59.3-芯片复位器;
60.31-第二主体部;
61.32-复位突起;
62.33-限位部;331-第一卡合部分;331a-第一突起;331b-第二突起;331c-第三突起;332-第二卡合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64.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66.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7.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式通常是由墨盒组件提供墨源,经由相应的墨水流道将墨水输运至打印头,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自打印头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录。墨盒组件用于存储打印墨水,为打印机提供油墨,以使得打印机完成打印作业,因此,墨盒组件是打印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68.为应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墨盒组件制造厂家会考虑设计可放入同一型号喷墨打印机的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组件。但在环保和经济角度上,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组件意味着对于墨盒组件制造厂家需要准备不同的墨盒组件空壳,提高了制造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意识不断提升,墨盒组件的回收利用也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市场上回收手段或回收工具主要存在于工厂回收的层面,用户难以对墨盒组件进行第二次利用。
69.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拆卸工具2,拆卸工具2用于拆装墨盒组件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分解图,如图1及图2所示,墨盒组件1包括第一墨水袋11、第一耗材芯片135和/或第一芯片组件16、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及把手14,把手14与第一壳体12可拆卸连接,第一墨水袋11与第二壳体13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12设有限位卡钩121,第二壳体13设有限位通孔131,限位卡钩121可与限位通孔131卡合;拆卸工具2包括:
70.第一主体部21;及
71.至少一个拆卸突起22,拆卸突起22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上;拆卸突起22可进入限位通孔131与限位卡钩121抵接,使得限位卡钩121从限位通孔131脱离。
72.上述方案中,通过拆卸工具2的拆卸突起22与墨盒组件1的限位卡钩121的抵接,可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进而将墨盒组件1拆分,将第一墨水袋11取下,更换第二墨水袋15,操作过程简单快捷,用户可自行操作,提高了墨盒组件1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同时,不同容量或不同墨水颜色的墨盒只需要更换为新的墨水袋,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是通用的,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73.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4.s1,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75.s2,从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取下第一墨水袋11;
76.s3,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
77.s4,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墨水袋更换完成。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3所示,第一壳体12包括第一端面122(图2中示出)及第二端面123,第二壳体13包括第三端面132及第四端面133,第一端面122及第二端面123为第一壳体12上相对设置的最大的两个面,第三端面132及第四端面133为第二壳体13上相对设置的最大的两个面,且第一端面122、第二端面123、第三端面132及第四端面133均可作为安装面,用于设置墨盒组件1的其他结构。
79.第一壳体12上可拆卸的安装有把手14,且把手14可相对于第一壳体12发生转动,当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卡合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从不同的角度提起第一壳体12,进而墨盒组件1组装后,可通过把手14提起墨盒组件1进行移动。具体的,把手14呈u型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均设有转轴,两个连接通孔位于同一轴线上。同时,第一端面122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凹槽122a,连接凹槽122a侧面设有定位部,定位部沿墨盒组件的宽度方向设置,把手14与第一壳体12通过定位部与转轴的连接,使得把手14可以沿转轴旋转。
80.需要说明的是,除通过定位部与转轴的配合将把手14与第一壳体12连接外,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连接方式,可将把手14与第一壳体12稳定连接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81.第二端面123上设有与第一壳体12一体成型的多个限位卡钩121,限位卡钩121朝远离把手14的方向延伸,多个限位卡钩121分布设置于第二端面123的不同位置,包括扁平状的限位主体及弯钩部分,限位主体与弯钩部分一体成型,弯钩部分用于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连接。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墨盒组件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13的第三端面132上开设有限位通孔131,限位通孔131朝向第四端面133的方向延伸。在实际使用时,限位主体进入限位通孔131内,弯钩部分与限位通孔131卡合,使得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稳定连接。本技术使用的限位通孔131与限位卡钩121的数量均为五个,也可以为其他数量的限位通孔131与限位卡钩121,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8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使用的限位通孔131的形状为矩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限位通孔131,例如圆形等,可保证与限位卡钩121配合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83.第二壳体13的第三端面132与侧面的相交位置还设有芯片安装位134,第一耗材芯片135固定在芯片安装位134上,第一耗材芯片135上设有芯片端子,可用于与打印设备进行电连接。第一耗材芯片135固定在芯片安装位134上的方式可以是可拆卸式的,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式的。
84.第二壳体13与芯片安装位134相对的侧面还安装有第一墨水袋11,第一墨水袋11用于存储墨水,第二壳体13设有通孔,通孔固定第一墨水袋11的出墨口,第一墨水袋11的出墨口与打印机的进墨机构连通进而第一墨水袋11内的墨水可以流出且能够供给到打印机中。第一墨水袋11包括袋状部件与保持元件,保持元件固定在袋状部件的出墨口,提供给出墨口一定的支撑力。其中,袋状部件用于存储墨水等打印原料,收容的墨水颜色具体可以为黑色,红色,黄色,蓝色等,可根据实际用途具体选择,在此不做限定。袋状部件可以由复合膜制成,复合膜包括复合阻挡层以及用于接合的熔敷层,其中,复合阻挡层包括水分阻挡层和气体阻挡层。示例性的,本技术使用的复合阻挡层可以为由沉积无机氧化物的树脂膜形成的水分阻挡层以及由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气体阻挡层构成,熔敷层可以由pe(聚乙烯)或者cpp(未拉伸聚丙烯)构成,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袋状部件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定。
85.在实际使用时,通过将把手14,第一壳体12,第一墨水袋11,第二壳体13组装,即把手14连接在第一壳体12上,第一墨水袋11与第二壳体13的通孔匹配,耗材芯片安装在芯片安装位134,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使得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稳定连接,可更换的墨盒组件1组装完成。安装完成的墨盒组件1可使用盒体进行保护,进而由打印设备对耗材芯片的识别完成后,可对打印设备进行供墨过程。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墨水袋11内的墨水等打印原料使用完成后,可通过拆卸工具2对墨盒组件1进行拆卸并更换。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的另一视角图,如图5及图6所示,拆卸工具2包括第一主体部21,第一主体部21为柱状结构,示例性的,可以为圆柱状结构、矩形柱状结构或不规则柱状结构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第一主体部21包括第五端面、第六端面及侧面,第五端面及第六端面为第一主体部21相对设置的最大的两个面,第六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凹槽24,通过设置凹槽24可以减轻拆卸工具2的重量,方便用户携带。
87.用于对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进行分离的拆卸突起22设置在第五端面上,与第一主体部21一体成型,可进入限位通孔131后与限位卡钩121抵接,使得限位卡钩121从限位通孔131中脱离。具体的,拆卸突起2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221及第二部分222,第一部分221为扁平的柱状结构,第二部分222具有第一斜面部222a,即第二部分222与第一部分221呈角度设置。在实际使用时,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与墨盒组件对接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拆装工具与墨盒组件的第一壳体对接的示意图,如图7及图8所示,限位卡钩121包括第二斜面部121a,第二斜面部121a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面部222a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拆卸突起22进入限位通孔131时,第一斜面部222a与第二斜面部121a抵接,推动过程中第一斜面部222a挤压第二斜面部121a,拆卸突起22逐渐发生形变,第二部分222逐渐脱离限位通孔131,进而推出限位卡钩121。
8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使用的拆卸突起22的数量与限位卡钩121的数量一致,均为五个,且拆卸突起22的高度相同或不同,可根据限位卡钩121的长度旋转不同的拆卸突起22的长度,即限位卡钩121较长时,伸入限位通孔131的长度较多,则使用较短的拆卸突起22即可与限位卡钩121抵接;限位卡钩121较短时,伸入限位通孔131的长度较少,则需要使用较长的拆卸突起22即可与限位卡钩121抵接,在此不做限定。
89.进一步的,拆卸工具2还包括墨盒定位突起23,用于定位墨盒组件1的位置,便于拆卸过程。具体的,墨盒定位突起23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的至少一侧,且凸出第一主体部21设置,在实际使用时,凸出部分与第二壳体13的至少部分侧壁抵接,进而限制第二壳体13的移动,方便拆卸过程。本技术使用的墨盒定位突起23为扁平状结构,示例性的,除扁平状结构外,也可以在第一主体部21的侧壁上设置多个柱状结构,进而与第二壳体13对接时,可对第二壳体13的移动进行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墨盒定位突起23的形状及位置,在此不做限定。
9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拆卸工具2的第六端面放置于水平面上,第五端面上的拆卸突起22朝上设置,将墨盒组件1沿竖直方向与拆卸工具2对接,拆卸突起22从第二壳体13的第四端面133进入限位通孔131,此时第一斜面部222a与第二斜面部121a抵接,继续下压墨盒组件1,拆卸突起22将限位卡钩121顶出限位通孔131,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墨盒组件1拆卸完成。
9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拆卸工具2与其它的部件(比如,芯片复位器、第二墨水袋等)可组成回收套装100,回收套装100可供用户自行拆装并使用。
92.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拆卸工具2、其它的部件(比如,芯片复位器、第二墨水袋等)及上述墨盒组件1可组成回收套装100,回收套装100可供用户自行拆装并使用。具体的:
93.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回收套装100包括第二墨水袋15、芯片复位器3及拆卸工具2。芯片复位器3可在第一墨水袋11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后对第一耗材芯片135进行复位,使得第一耗材芯片135存储的打印信息更新。
94.使用者先将使用完的墨盒组件1从打印机中取出,使用回收方法将墨盒组件1加工为新的墨盒组件,可以重新放入打印机中使用。
95.此方案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6.s10,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97.s20,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取下第一墨水袋11;
98.s30,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
99.s40,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
100.s50,用芯片复位器3将第一耗材芯片135复位。
101.其中,s50可以放置在s10前进行操作。
102.作为本技术另一可选的技术方案,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收套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回收套装100包括墨盒组件1、第二墨水袋15、芯片复位器3及拆卸工具2。此回收套装使用者会先把墨盒组件1使用完,而后再将使用完的墨盒组件1恢复为可再次使用的墨盒。
103.墨盒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第一墨水袋11、把手14及第一耗材芯片135。其中,芯片复位器3可在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后对第一耗材芯片135进行复位,使得第一耗材芯片135存储的打印信息更新。
104.使用者先将墨盒组件1安装到打印机上,待使用完墨盒组件1中的墨水时,取出墨盒组件1,使用回收方法将墨盒组件1加工为新的墨盒组件,可以重新放入打印机中使用。
105.此方案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6.s10,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107.s20,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取下第一墨水袋11;
108.s30,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
109.s40,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
110.s50,用芯片复位器3将第一耗材芯片135复位。
111.其中,s50可以放置在s10前进行操作。
112.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是:回收套装100中可以有一个墨盒组件1、一个芯片复位器3、一个拆卸工具2,有多个第二墨水袋15,这种方案可以让使用者多次利用墨盒组件1。
113.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方案使用的芯片复位器3包括第二主体部31、限位部33及多个复位突起32。
114.第二主体部31构成多个复位突起32及限位部33的安装基座,第二主体部31为柱状
结构,示例性的,可以为圆柱状结构、矩形柱状结构或不规则柱状结构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115.多个复位突起32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1上,与耗材芯片的芯片端子的排布方式及数量一致,芯片复位器3通过复位突起32对第一耗材芯片135进行复位。具体的,本方案使用的复位端子为触针,触针排列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的端面上。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对接墨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回收套装的芯片复位器对接墨盒组件的另一视角图,如图11及图12所示,当芯片复位器3对耗材芯片进行复位时,触针根据第二主体部31内存储的程序文件对耗材芯片的芯片端子进行复位。复位突起32的数量和位置与需要复位的芯片端子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116.限位部33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1上,限位部33上形成卡扣结构,卡扣结构使得限位部33与第二主体部3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限位部3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卡合部分331及第二卡合部分332,第一卡合部分331与第二卡合部分332呈夹角设置,使得限位部33的第一卡合部分331与第二卡合部分332分别位于第二主体部31的端面及侧面,进而卡合稳定。
117.进一步的,第一卡合部分331为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环面设有第一突起331a、第二突起331b及第三突起331c,第一突起331a与第二卡合部分332面相对设置,第一突起331a与第二突起331b相对设置,且第一突起331a、第二突起331b及第三突起331c之间形成触针安装位,复位突起32安装于触针安装位上。在芯片复位器3对接芯片安装位134上的耗材芯片时,芯片安装位134包括第一侧壁134a、第二侧壁134b及第三侧壁134c,第一侧壁134a为靠近第一墨水袋11的侧壁,第二侧壁134b及第三侧壁134c相对设置,第一突起331a、第二突起331b及第三突起331c分别与第一侧壁134a、第二侧壁134b及第三侧壁134c抵接,进而使得芯片复位器3在正确的位置进行复位过程。
118.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拆卸工具2的第六端面放置于水平面上,第五端面上的拆卸突起22朝上设置,将墨盒组件1沿竖直方向与拆卸工具2对接,拆卸突起22从第二壳体13的第四端面133进入限位通孔131,此时第一斜面部222a与第二斜面部121a抵接,继续下压墨盒组件1,拆卸突起22将限位卡钩121顶出限位通孔131,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墨盒组件1拆卸完成。再将使用完的第一墨水袋11取出并更换第二墨水袋15,通过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配合,重新安装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同时使用芯片复位器3对耗材芯片进行复位过程,墨盒组件1更换完成。
119.作为本技术又一可选的技术方案,回收套装100包括第二墨水袋15、第二芯片组件17及拆卸工具2。如图14所示,第二芯片组件17包括第二耗材芯片136、第二芯片架171。
120.使用者先使用完的墨盒组件1从打印机中取出,使用回收方法将墨盒组件1加工为新的墨盒组件,可以重新放入打印机中使用。
121.此方案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2.s100,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123.s200,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取下第一墨水袋11;
124.s300,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
125.s400,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
126.s500,拆下第一芯片组件16;
127.s600,安装第二芯片组件17。
128.其中,s500~600可以放置在s100前进行操作。
129.作为本技术又一可选的技术方案,图1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回收套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回收套装100包括墨盒组件1、第二墨水袋15、第二芯片组件17及拆卸工具2。
130.墨盒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第一墨水袋11、把手14、第一芯片组件16及拆卸工具2。第一芯片组件16包括第一耗材芯片135、第一芯片架161。图14为图13中a处的放大图,如图14所示,第二芯片组件17包括第二耗材芯片136、第二芯片架171。图15为本技术提供墨盒组件拆卸芯片组件后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一芯片组件16可拆卸的安装到第一壳体12上。
131.使用者先将墨盒组件1安装到打印机上,待使用完墨盒组件1中的墨水时,取出墨盒组件1,使用回收方法将墨盒组件1加工为新的墨盒组件,可以重新放入打印机中使用。
132.此方案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3.s100,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134.s200,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取下第一墨水袋11;
135.s300,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
136.s400,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
137.s500,拆下第一芯片组件16;
138.s600,安装第二芯片组件17。
139.其中,s500-600可以放置在s100前进行操作。
140.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是:回收套装100中可以有一个墨盒组件1、一个拆卸工具2,有多个第二墨水袋15、多个第二芯片组件17。这种方案可以让使用者多次利用墨盒组件1。
141.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一耗材芯片135为可拆卸的安装到第一壳体12上时,再一可选的技术方案为:
142.回收套装100包括墨盒组件1、第二墨水袋15、第二耗材芯片136及拆卸工具2。墨盒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第一墨水袋11、把手14、第一耗材芯片135。第二耗材芯片136可替换第一耗材芯片135,第二墨水袋15袋替换第一墨水袋11。
143.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与上述方案不同的是,可直接将第一耗材芯片135从芯片安装位134拆卸下来,直接更换为第二耗材芯片136,且不需要芯片架作为支撑。
144.此方案的回收方法包括步骤:
145.s100

,通过拆卸工具2将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
146.s200

,取下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第一墨水袋11;
147.s300

,将第二墨水袋15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之间,更换为第二墨水袋15;
148.s400

,按压第一壳体12,使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卡合;
149.s500

,拆下第一耗材芯片135;
150.s600

,安装第二耗材芯片136。
151.其中,s500

~600

可以放置在s100’前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此技术方案中,回收套装100可以不具有墨盒组件1。
15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拆卸工具2的第六端面放置于水平面上,第五端面上的拆卸突起22朝上设置,将墨盒组件1沿竖直方向与拆卸工具2对接,拆卸突起22从第二壳体13的第四端面133进入限位通孔131,此时第一斜面部222a与第二斜面部121a抵接,继续下压墨盒组件1,拆卸突起22将限位卡钩121顶出限位通孔131,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分离,墨盒组件1拆卸完成。再将使用完的第一墨水袋11取出并更换第二墨水袋15,通过限位卡钩121与限位通孔131配合,重新安装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同时将第一芯片组件16更换为第二芯片组件17或将第一耗材芯片135更换为第二耗材芯片136,墨盒组件1更换完成。
15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